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是“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如今在张艾嘉的电影《相爱相亲》中出演男主角
田壮壮
著名电影导演、制片人。1952年生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早年间拍摄多部电影作品,代表作有《盗马贼》《小城之春》《吴清源》《狼灾记》等,近些年长期从事电影教育事业,任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研究生导师,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院长。由他参与主演、张艾嘉导演的电影《相爱相亲》近日上映。
田壮壮的名字和身影已经许久没有如此频繁地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这一次缘于张艾嘉执导的新片《相爱相亲》。10月21日晚,第二十二届釜山电影节闭幕式上,他身着格子西装,手牵一袭黑衣的张艾嘉走上红毯。此前《相爱相亲》路演中,他跟着主创团队各地奔波。每每出现,总是安静地站在张艾嘉的身边,好似影片中的那对夫妻从银幕走入现实——两人在片中饰演一对老年夫妻。
10月初,田壮壮的名字还与金城武、黄渤等一起,出现在第五十四届台湾金马奖最佳男主角提名名单中,这是继冯小刚凭《老炮儿》获得金马奖影帝之后,又一位导演入围最佳男主角,网友纷纷感慨“不想拿影帝的导演不是好导演”,而他本人则以 “提名要凑足5个人嘛”一笑而过。
就在去釜山电影节之前,田壮壮和《环球人物》记者聊起了这次和张艾嘉合作的经历,“我们是多年的老朋友,彼此都很敬重对方。”对于自己变身男主角,他淡淡地说“纯属帮忙”。
让大家看到什么是好演员
10年前,导演田壮壮拍摄电影《吴清源》,需要找一个演员来演吴清源的母亲。戏份虽不重,却是他非常看重的一个人物,“这是一个大家闺秀,见过大世面,从小不裹脚,跟父母闯天下,关键时候能拿主意,平时却是沉默不言的传统女性。”
当时的摄影师王昱向他推荐张艾嘉,他看了下资料觉得很合适。在一位香港朋友的帮助下,田壮壮打通张艾嘉的电话,对方说:“我知道这件事了,正在爱丁堡,回香港再说。”他只觉电话那头好冷淡,什么也没说,遂挂断电话。
过了几日,电话响起,正是张艾嘉从香港打来的。田壮壮在电话中邀请她来演戏,张艾嘉爽快地回应“可以”。后来电影在日本开拍时,媒体提出让一位有名的演员出席发布会,主演张震(饰演吴清源)因故无法到场,田壮壮在前一天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又拨通了张艾嘉的电话,她犹豫了一下,说“争取来”。第二天一早,张艾嘉出现,田壮壮为此感动许久。直到很久以后,两人一起喝酒聊天,张艾嘉才告知实情——接电话那天正好是她母亲生日,老太太做了一桌子饭菜,她却被一个叫“田壮壮”的叫走了。
10年后,张艾嘉写了一个关于爱的教育的故事——《相爱相亲》,讲述3个不同年龄段的女人的爱情故事:已到结婚年龄的薇薇与酒吧驻唱歌手阿达正在热恋,看似不会被家人支持;母亲面临退休,还有各种生活变化而带来的焦虑,不仅和女儿时常争吵,更忽视了丈夫的默默守护与关怀;外婆离世,意外牵扯出一段往日恋情,外公的原配因一纸婚约,在乡下独自坚守一辈子……
张艾嘉自己出演影片中母亲这一角色,丈夫的角色则给了田壮壮。“我在思索剧本时,就在想谁会是那种会在生活中相濡以沫,话不多,却能让你感受到温暖的人。想着想着,田壮壮就蹦出来了。”张艾嘉回忆说。她先把剧本发给田壮壮,之后忐忑地表达了想邀请他演男主角的意愿。
“剧本是好本子,故事打动了我。但我毕竟不是职业演员,一开始还有些犹豫。不过我知道张艾嘉不是那种随便能找上你的导演,她每次找演员都很挑剔。所以我和她说我不会演戏,但非要让我去,我肯定帮忙。”田壮壮说,他就这样成了《相爱相亲》的“男一号”。
他演的角色是一名驾校教练,性格温和内敛。和张艾嘉饰演的妻子在学生时代相爱,当兵回来后两人结婚、生女。一家三口和外婆一起生活,后来外婆离世,这个温暖的家随之发生变化,“实际上是三个身份,丈夫、父亲和女婿,充当的是三代女人之间的‘调和剂’。”
“母亲病逝,迁坟不成,又面临退休,女儿也很快就出嫁……这些重担压在一个人身上,很容易崩溃的。”田壮壮通过理解片中妻子的角色,来定位自己的表演——丈夫的角色就是让妻子相信人与人之间有爱和温暖。在影片的最后,丈夫买了新车接妻子下班,妻子却抱怨买车花钱,丈夫吐露心声,说自己当年曾许下心愿,等她退休后带着她兜风,妻子忍不住嚎啕大哭。
关于三代人的爱,田壮壮觉得有所不同,但从本质上讲,他认为“爱其实在骨子里是一样的”。
“爱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个人为真爱付出,背后都有一個支撑。比如在老家的姥姥,支撑她的除了感情还有与贞洁相关的尊严,父亲和母亲之间的爱靠的是‘家’。爱这个事儿,真的是要有一个附着物,要不然长不出东西。爱不能是空的,不然就会危险。”他说。
尽管自己也曾导过多部电影,但在这次拍摄过程中,田壮壮一点儿也没越界,“我把自己的本行忘了,只是做一个演员,拼尽全力去演。”导演张艾嘉对他的评价是:“他的戏很自然,我觉得他给了大家一个好机会,看到什么是好演员。”
与其变成消费品,不如不拍
2015年,陈凯歌受聘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院长,拉田壮壮一起去,他说不想去。当时陈凯歌就问:为什么?田壮壮答四个字:无力补天。他觉得以一人之力,无法改变电影教育和电影的现状。陈凯歌一再劝说,田壮壮被他的热血和激情感染,这才应下。
田壮壮觉得陈凯歌是那种一直相信前面有光的人,而他自己则是更为消极的、更为复杂的人,“对所有的事情持怀疑态度”。至于为何如此?他将之归咎为自己的个人经历。
他出生在电影世家,是著名电影演员于蓝和田方之子。少年时就很有个性,总是喜欢待在房顶上,家里吃饭时,于蓝只要冲着房顶喊,“回来了,吃饭了”,田壮壮就“嗖”一下下来了。?
14岁那年,因为“文革”,家里突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下子让我对很多事情都有一种不信任,总是游离在社会之外。”当时家中很多东西都被抄走,仅留下一大堆书堆在墙角。田壮壮艺术的启蒙就来源于此,他每天坐在地板上从书堆里一本本地挑书看,读契诃夫、罗曼·罗兰、莎士比亚等。后来他去东北插队,一年后又当了兵,他在部队被分配的任务是给首长拍照,学到了一些摄影技能方面的知识。 1975年,父亲田方去世,田壮壮回京,被分到北京农业电影制片厂。一开始,摄影师傅瞧他吊儿郎当,看不上眼。后来拍片子忙, 让他当下手,发现他活干得利索, 就让他掌机拍摄。“我打开那架摄影机,机器咔咔咔地那么一响,那个舒坦哟,我的血都要爆出来了,浑身上下有一股舒坦劲儿,麻酥酥的。从那时起,我迷电影迷得不得了。”
3年后,北京电影学院重新招生。田壮壮顺利通过考试,被导演系录取。他清楚地记得,当时的考题是写一篇关于《英雄儿女》的影评。这对于他来说几乎是送分题——父亲田方在《英雄儿女》中饰演志愿军的政治部主任王文清,当年拍片时导演经常到他家聊电影。他只用了30分钟,就把小时候听来的东西满满当当地写完了。
那一年,同时考入导演系的还有他的“发小”陈凯歌和张艺谋——正是他们这帮人,在后来掀起了中国电影的第五代浪潮,他们也被称为“第五代导演”。因为之前有过拍摄经历,还在读书时,田壮壮就和同学一起合作拍出了短片作品《我们的小院》,改编自王安忆的短篇小说《小院琐记》。该片一问世,就在文艺界引起轰动。
毕业后,田壮壮成为北京电影制片厂的专职导演。当时,“第五代导演”分成两大派:一派是以陈凯歌、张艺谋为代表,通过对中国农民、农村生活的描写,试图去解开中国五千年历史的沉重包袱;另一派以田壮壮为代表,去寻找更加边远的东西,比如少数民族以及城市边缘人。
这一时期,田壮壮陆陆续续拍摄《猎场札撒》《盗马贼》《鼓书艺人》等,探讨人与文化、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之间的关系,他尤其重视人,将“人物”推到了影片创作至关重要的位置上。
上世纪90年代,“第五代导演”都迎来了自己的辉煌期。转眼进入21世纪,在市场的裹挟下,张艺谋转型商业大片,以《英雄》开启大片时代;陈凯歌则一直在商业和文艺间挣扎、摸索。
“电影不再是一种艺术,拍一部电影不太需要文化,于是轻而易举地沦为消费品。”与陈凯歌、张艺谋不同,田壮壮选择的是不做、不拍——有好长一段时间,他一部作品都没有。
2002年,他再次复出后,拿出的第一部作品是《小城之春》——改编自1948年费穆执导的同名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已婚女人在丈夫久病不起的情况下,再次见到昔日恋人时的故事,依然是一部文艺气息十足的片子。
拍这部电影很偶然。有一天,田壮壮看《小城之春》,特别激动,自己也想拍这个故事。于是找阿城征求意见,阿城说能重拍。谈好投资后,就紧锣密鼓地开始准备,“但因为经典在前,一开始真不知从哪儿下家伙什儿,下嘴咬这东西。”于是两人就开始聊,田壮壮聊自己希望的样子,阿城讲应该是什么样子,一来二去,轮廓就出来了。
重拍消息发出后,争议随之而来。“我想得挺明白,我是去临张画儿,这张画我临得再好,也就是一赝品,人那是原创。”后来在和姜文的一次对话中,田壮壮如是描述自己翻拍的心态。当同行们纷纷转向市场时,他依然在自己的道路上行进着,拍自己想拍的电影,不计较输与赢,得与失。
在众人追问中沉默8年
田壮壮再一次成为电影圈的焦点人物是2009年。那一年,由他导演的中日美合资历史奇幻大片《狼灾记》上映,票房仅400万。因为有性、暴力元素,以及小田切让等国际明星的加入,这部片子被认为是田壮壮迈向商业化的转型之作。
尽管他本人坚决否认“商业化”,但依然有人不停地追着问他,是否在向市场妥协?就在众人的追问中,田壮壮再度沉默了。这一次沉默了8年。很多人都想知道这8年间,田壮壮究竟在忙些什么?他对《环球人物》记者说,“都与电影有关”。
他是《道士下山》中主角周西宇(郭富城饰)的师父;在《大追捕》中客串了一名警察,与任达华演对手戏;他是《我心雀跃》《王朝的女人—杨贵妃》的艺术指导,也是几部电影的制片;还为宗萨钦哲仁波切导演的《嘿玛 嘿玛》做了后期剪辑。唯独没有拿起执导筒。
田壮壮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学中。从2003年起,他回到北京电影学院担任导演系研究生导师,“电影教育是我一直坚守的。回去教书,可以天天和学生在一起,知道年轻人在想什么,还能知道电影前沿的东西,然后慢慢地你就知道今天的生产和教学之间的差距,这中间都变成沟了,我就想自己能不能搭一座桥。”
田壮壮坚守的另一件事是扶持青年导演。“年轻创作者都有一种激情,他们创作的东西可能不太完整,但能从其中看出青年人的激情,以及他们对社会、对世界、对整个影视语言的态度。”其实,早在十几年前,“第六代导演”路学长、王小帅都是在他的帮助下成功走上电影之路的。
“電影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是在一片混乱的世界中提供了安全感。特别是小时候,这个世界完全赤裸裸地打开给你,你其实一直想找一个安全的地方。我找到了电影。”田壮壮说,曾经他有很多东西需要释放出来,于是拍了一部又一部电影,无论人们看得懂还是看不懂,赞美也好,批评也罢,他都不放在心上。
“那么现在没有东西要释放了吗?”记者问。
田壮壮说:“不可能没有,到死之前都有。但有渴望并不一定就有结果。拍电影的那簇火苗还在内心燃烧,至于拍与不拍就看时间和机遇了。”
田壮壮
著名电影导演、制片人。1952年生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早年间拍摄多部电影作品,代表作有《盗马贼》《小城之春》《吴清源》《狼灾记》等,近些年长期从事电影教育事业,任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研究生导师,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院长。由他参与主演、张艾嘉导演的电影《相爱相亲》近日上映。
田壮壮的名字和身影已经许久没有如此频繁地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这一次缘于张艾嘉执导的新片《相爱相亲》。10月21日晚,第二十二届釜山电影节闭幕式上,他身着格子西装,手牵一袭黑衣的张艾嘉走上红毯。此前《相爱相亲》路演中,他跟着主创团队各地奔波。每每出现,总是安静地站在张艾嘉的身边,好似影片中的那对夫妻从银幕走入现实——两人在片中饰演一对老年夫妻。
10月初,田壮壮的名字还与金城武、黄渤等一起,出现在第五十四届台湾金马奖最佳男主角提名名单中,这是继冯小刚凭《老炮儿》获得金马奖影帝之后,又一位导演入围最佳男主角,网友纷纷感慨“不想拿影帝的导演不是好导演”,而他本人则以 “提名要凑足5个人嘛”一笑而过。
就在去釜山电影节之前,田壮壮和《环球人物》记者聊起了这次和张艾嘉合作的经历,“我们是多年的老朋友,彼此都很敬重对方。”对于自己变身男主角,他淡淡地说“纯属帮忙”。
让大家看到什么是好演员
10年前,导演田壮壮拍摄电影《吴清源》,需要找一个演员来演吴清源的母亲。戏份虽不重,却是他非常看重的一个人物,“这是一个大家闺秀,见过大世面,从小不裹脚,跟父母闯天下,关键时候能拿主意,平时却是沉默不言的传统女性。”
当时的摄影师王昱向他推荐张艾嘉,他看了下资料觉得很合适。在一位香港朋友的帮助下,田壮壮打通张艾嘉的电话,对方说:“我知道这件事了,正在爱丁堡,回香港再说。”他只觉电话那头好冷淡,什么也没说,遂挂断电话。
过了几日,电话响起,正是张艾嘉从香港打来的。田壮壮在电话中邀请她来演戏,张艾嘉爽快地回应“可以”。后来电影在日本开拍时,媒体提出让一位有名的演员出席发布会,主演张震(饰演吴清源)因故无法到场,田壮壮在前一天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又拨通了张艾嘉的电话,她犹豫了一下,说“争取来”。第二天一早,张艾嘉出现,田壮壮为此感动许久。直到很久以后,两人一起喝酒聊天,张艾嘉才告知实情——接电话那天正好是她母亲生日,老太太做了一桌子饭菜,她却被一个叫“田壮壮”的叫走了。
10年后,张艾嘉写了一个关于爱的教育的故事——《相爱相亲》,讲述3个不同年龄段的女人的爱情故事:已到结婚年龄的薇薇与酒吧驻唱歌手阿达正在热恋,看似不会被家人支持;母亲面临退休,还有各种生活变化而带来的焦虑,不仅和女儿时常争吵,更忽视了丈夫的默默守护与关怀;外婆离世,意外牵扯出一段往日恋情,外公的原配因一纸婚约,在乡下独自坚守一辈子……
张艾嘉自己出演影片中母亲这一角色,丈夫的角色则给了田壮壮。“我在思索剧本时,就在想谁会是那种会在生活中相濡以沫,话不多,却能让你感受到温暖的人。想着想着,田壮壮就蹦出来了。”张艾嘉回忆说。她先把剧本发给田壮壮,之后忐忑地表达了想邀请他演男主角的意愿。
“剧本是好本子,故事打动了我。但我毕竟不是职业演员,一开始还有些犹豫。不过我知道张艾嘉不是那种随便能找上你的导演,她每次找演员都很挑剔。所以我和她说我不会演戏,但非要让我去,我肯定帮忙。”田壮壮说,他就这样成了《相爱相亲》的“男一号”。
他演的角色是一名驾校教练,性格温和内敛。和张艾嘉饰演的妻子在学生时代相爱,当兵回来后两人结婚、生女。一家三口和外婆一起生活,后来外婆离世,这个温暖的家随之发生变化,“实际上是三个身份,丈夫、父亲和女婿,充当的是三代女人之间的‘调和剂’。”
“母亲病逝,迁坟不成,又面临退休,女儿也很快就出嫁……这些重担压在一个人身上,很容易崩溃的。”田壮壮通过理解片中妻子的角色,来定位自己的表演——丈夫的角色就是让妻子相信人与人之间有爱和温暖。在影片的最后,丈夫买了新车接妻子下班,妻子却抱怨买车花钱,丈夫吐露心声,说自己当年曾许下心愿,等她退休后带着她兜风,妻子忍不住嚎啕大哭。
关于三代人的爱,田壮壮觉得有所不同,但从本质上讲,他认为“爱其实在骨子里是一样的”。
“爱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个人为真爱付出,背后都有一個支撑。比如在老家的姥姥,支撑她的除了感情还有与贞洁相关的尊严,父亲和母亲之间的爱靠的是‘家’。爱这个事儿,真的是要有一个附着物,要不然长不出东西。爱不能是空的,不然就会危险。”他说。
尽管自己也曾导过多部电影,但在这次拍摄过程中,田壮壮一点儿也没越界,“我把自己的本行忘了,只是做一个演员,拼尽全力去演。”导演张艾嘉对他的评价是:“他的戏很自然,我觉得他给了大家一个好机会,看到什么是好演员。”
与其变成消费品,不如不拍
2015年,陈凯歌受聘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院长,拉田壮壮一起去,他说不想去。当时陈凯歌就问:为什么?田壮壮答四个字:无力补天。他觉得以一人之力,无法改变电影教育和电影的现状。陈凯歌一再劝说,田壮壮被他的热血和激情感染,这才应下。
田壮壮觉得陈凯歌是那种一直相信前面有光的人,而他自己则是更为消极的、更为复杂的人,“对所有的事情持怀疑态度”。至于为何如此?他将之归咎为自己的个人经历。
他出生在电影世家,是著名电影演员于蓝和田方之子。少年时就很有个性,总是喜欢待在房顶上,家里吃饭时,于蓝只要冲着房顶喊,“回来了,吃饭了”,田壮壮就“嗖”一下下来了。?
14岁那年,因为“文革”,家里突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下子让我对很多事情都有一种不信任,总是游离在社会之外。”当时家中很多东西都被抄走,仅留下一大堆书堆在墙角。田壮壮艺术的启蒙就来源于此,他每天坐在地板上从书堆里一本本地挑书看,读契诃夫、罗曼·罗兰、莎士比亚等。后来他去东北插队,一年后又当了兵,他在部队被分配的任务是给首长拍照,学到了一些摄影技能方面的知识。 1975年,父亲田方去世,田壮壮回京,被分到北京农业电影制片厂。一开始,摄影师傅瞧他吊儿郎当,看不上眼。后来拍片子忙, 让他当下手,发现他活干得利索, 就让他掌机拍摄。“我打开那架摄影机,机器咔咔咔地那么一响,那个舒坦哟,我的血都要爆出来了,浑身上下有一股舒坦劲儿,麻酥酥的。从那时起,我迷电影迷得不得了。”
3年后,北京电影学院重新招生。田壮壮顺利通过考试,被导演系录取。他清楚地记得,当时的考题是写一篇关于《英雄儿女》的影评。这对于他来说几乎是送分题——父亲田方在《英雄儿女》中饰演志愿军的政治部主任王文清,当年拍片时导演经常到他家聊电影。他只用了30分钟,就把小时候听来的东西满满当当地写完了。
那一年,同时考入导演系的还有他的“发小”陈凯歌和张艺谋——正是他们这帮人,在后来掀起了中国电影的第五代浪潮,他们也被称为“第五代导演”。因为之前有过拍摄经历,还在读书时,田壮壮就和同学一起合作拍出了短片作品《我们的小院》,改编自王安忆的短篇小说《小院琐记》。该片一问世,就在文艺界引起轰动。
毕业后,田壮壮成为北京电影制片厂的专职导演。当时,“第五代导演”分成两大派:一派是以陈凯歌、张艺谋为代表,通过对中国农民、农村生活的描写,试图去解开中国五千年历史的沉重包袱;另一派以田壮壮为代表,去寻找更加边远的东西,比如少数民族以及城市边缘人。
这一时期,田壮壮陆陆续续拍摄《猎场札撒》《盗马贼》《鼓书艺人》等,探讨人与文化、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之间的关系,他尤其重视人,将“人物”推到了影片创作至关重要的位置上。
上世纪90年代,“第五代导演”都迎来了自己的辉煌期。转眼进入21世纪,在市场的裹挟下,张艺谋转型商业大片,以《英雄》开启大片时代;陈凯歌则一直在商业和文艺间挣扎、摸索。
“电影不再是一种艺术,拍一部电影不太需要文化,于是轻而易举地沦为消费品。”与陈凯歌、张艺谋不同,田壮壮选择的是不做、不拍——有好长一段时间,他一部作品都没有。
2002年,他再次复出后,拿出的第一部作品是《小城之春》——改编自1948年费穆执导的同名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已婚女人在丈夫久病不起的情况下,再次见到昔日恋人时的故事,依然是一部文艺气息十足的片子。
拍这部电影很偶然。有一天,田壮壮看《小城之春》,特别激动,自己也想拍这个故事。于是找阿城征求意见,阿城说能重拍。谈好投资后,就紧锣密鼓地开始准备,“但因为经典在前,一开始真不知从哪儿下家伙什儿,下嘴咬这东西。”于是两人就开始聊,田壮壮聊自己希望的样子,阿城讲应该是什么样子,一来二去,轮廓就出来了。
重拍消息发出后,争议随之而来。“我想得挺明白,我是去临张画儿,这张画我临得再好,也就是一赝品,人那是原创。”后来在和姜文的一次对话中,田壮壮如是描述自己翻拍的心态。当同行们纷纷转向市场时,他依然在自己的道路上行进着,拍自己想拍的电影,不计较输与赢,得与失。
在众人追问中沉默8年
田壮壮再一次成为电影圈的焦点人物是2009年。那一年,由他导演的中日美合资历史奇幻大片《狼灾记》上映,票房仅400万。因为有性、暴力元素,以及小田切让等国际明星的加入,这部片子被认为是田壮壮迈向商业化的转型之作。
尽管他本人坚决否认“商业化”,但依然有人不停地追着问他,是否在向市场妥协?就在众人的追问中,田壮壮再度沉默了。这一次沉默了8年。很多人都想知道这8年间,田壮壮究竟在忙些什么?他对《环球人物》记者说,“都与电影有关”。
他是《道士下山》中主角周西宇(郭富城饰)的师父;在《大追捕》中客串了一名警察,与任达华演对手戏;他是《我心雀跃》《王朝的女人—杨贵妃》的艺术指导,也是几部电影的制片;还为宗萨钦哲仁波切导演的《嘿玛 嘿玛》做了后期剪辑。唯独没有拿起执导筒。
田壮壮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学中。从2003年起,他回到北京电影学院担任导演系研究生导师,“电影教育是我一直坚守的。回去教书,可以天天和学生在一起,知道年轻人在想什么,还能知道电影前沿的东西,然后慢慢地你就知道今天的生产和教学之间的差距,这中间都变成沟了,我就想自己能不能搭一座桥。”
田壮壮坚守的另一件事是扶持青年导演。“年轻创作者都有一种激情,他们创作的东西可能不太完整,但能从其中看出青年人的激情,以及他们对社会、对世界、对整个影视语言的态度。”其实,早在十几年前,“第六代导演”路学长、王小帅都是在他的帮助下成功走上电影之路的。
“電影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是在一片混乱的世界中提供了安全感。特别是小时候,这个世界完全赤裸裸地打开给你,你其实一直想找一个安全的地方。我找到了电影。”田壮壮说,曾经他有很多东西需要释放出来,于是拍了一部又一部电影,无论人们看得懂还是看不懂,赞美也好,批评也罢,他都不放在心上。
“那么现在没有东西要释放了吗?”记者问。
田壮壮说:“不可能没有,到死之前都有。但有渴望并不一定就有结果。拍电影的那簇火苗还在内心燃烧,至于拍与不拍就看时间和机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