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关于如何解决我国城市建设中“千城一面”的问题,研究切入点有很多。本文通过对齐齐哈尔市扎龙满族村传统民居研究着手,挖掘区域建筑文化特色,为齐齐哈尔市城市规划设计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传统民居 建筑文化 地域特色
中图分类号:TU2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2-0199-01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脚步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城市都出现了欧陆风情、仿古建筑,一样的玻璃幕墙、机械的高架桥、空旷的大广场、雷同的街道等等,混杂着我们的视线。人们逐渐开始反思,“千城一面”也开始为人诟病。许多学者倡导城市建设与地域特色的有机结合。城市规划师越来越重视对城市地域特色的挖掘与研究。
对于中国传统民居形态的研究可以挖掘城市地域特色。但由于中国传统民居形态研究的内容、体系和层次很多,本文从齐齐哈尔市扎龙满族村满族传统民居层面着手,挖掘齐齐哈尔市扎龙地区人文地域特色,为齐市城市规划设计提供借鉴与参考。
2 主要地域特征
2.1 历史人文环境概况
扎龙满族村位于市区东南,鹤乡公路22公里处,幅员面积10.6万亩,下辖扎龙、吐木柯、赵凯三个屯。农户780户,人口2643人,其中满族人口占70%。
扎龙村是一个典型的满族聚集地,有较为悠久的满族文化和满族风情。1998年在扎龙满族村发现了清代乾隆年间正三品武官的古墓,在墓中出土了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的钱币及许多值得研究的文物。据此断定,300多年前扎龙满族村就已形成了以满族人口大量聚居的集中居民点。
2.2 满族传统民居主要特征
扎龙村至今还保留着大部分原始民宅,都已挂牌确定为重点保护建筑。当地村民用这样一句话概括村里的“老房子”:“草苫房、有西窗、高大烟囱不靠墙”。 当地民居中大部分还保留了老式满族民居的特征。烟囱在屋子旁边而不是房顶,开西窗。但是屋内的格局却已经改变很多了,居民家里基本上没有保留“万字炕”的了,所有的“万字炕”都已经拆除。而且房顶上用来挂吊篮的横杆也没有了。“草苫房”用地草都是当地的芦苇草。保留老式满族民居样式的房子的房顶都是用芦苇杆作的屋顶,在扎龙村,更是看到几乎每家院里都堆着芦苇。清朝入主中原后,不少满族随从军队入关,遗留了很多世居住宅在关外,由于当时关外人口密度较低,这些遗留下来的住宅建筑有些被完好的保存至今。通过对扎龙村满族传统民居的研究发现满族住房有宅有院,一般坐北朝南。住房房屋形如口袋,一般为3间或5间,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边,窗户为上下两扇式,从外开合,木窗格,糊窗纸,窗棂结构富有变化,有几何形结构,也有屏景式龙凤花卉镂雕,实用又美观,颇具特色。屋内布置有炕柜、炕桌、方桌、斗橱等家具。
火炕是满族人家住房主要的取暖设备。因为火炕一般都通过做饭的锅灶,所以烧水、做饭时,炕总是热的。有的人家还把室内地面下也修成烟道,称之为"火地"或"地炕",在特别寒冷的季节,可以加烧地炕,提高室内的温度。屋子正对门的火炕(西炕)是不能坐的,因为那是供祖宗牌位的位置(大门开在东侧)。西炕略窄一般不住人,也不许堆放杂物,上面有一个搁板,是满族人供奉祖宗的地方;南炕温暖向阳,是长辈居住的地方,北炕是晚辈居住的地方。为了避免生活上的不便,满族人室内有各种软间壁,有的是从炕面到房梁用木板糊纸栅成两个空间;有的是在炕沿平行的正上方,从棚顶吊下一根长竿,叫"幔竿子",专门用来悬挂幔帐,晚间睡觉时放下,在南北炕之间起到遮挡作用。老公公不可以和儿媳妇坐一个火炕。这些习俗甚至的影响了东北汉族聚居的农村地区。室内日常活动多在火炕上进行,所以满族人室内陈设比较简单。室内一般没有桌椅,只有炕桌,有的人家有八仙桌,就放在西炕前,上面摆放着茶具;炕上有用来装衣物的大板柜,被褥叠放在上面。来了客人,请客人到炕上坐,全家人平时吃饭、读书、做针线活也在炕上进行。只有男主人可以陪,别人不可以。房屋内墙壁天棚糊纸或粉刷。在玻璃窗广泛出现之前,纸糊的窗户在中国非常普遍,然而满族人家的窗户纸是糊在窗棂的外侧,凭借着窗棂的支撑,凭添了抵御风雪的力量,这与汉族将窗户纸糊在室内一侧截然不同,这便是"三大怪"的头一怪--"窗户纸糊在外"。前文提到的“房顶上用来挂吊篮的横杆”还有悬挂婴儿摇篮的作用。悠来荡去的摇篮,摇出了无数婴儿美丽的梦境,梦中走出了多少智勇双全、顶天立地的满族儿郎,又走出了多少美丽善良、勤劳贤慧的满族姑娘。这一习俗也同满族人早期的渔猎生活息息相关。在茫茫的林海雪原间,不仅要与豺狼虎豹搏斗,还常与蛇蝎为伴,将婴儿放置在地上不仅潮湿而且危险,高高地将摇篮吊起,生产、育儿、家务全不耽误,一举多得。
3 基于扎龙村满族民居特色分析总结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建筑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认知世界,改善生活环境的实践,可以直接反应一定历史时期该地区的地域特色与人文环境。通過对传统民居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区域文化与历史,有利于城市建设中更好的延续、传承、发扬地域特色,有助于改善城市建设的“千城一面”现象。
参考文献
[1]齐齐哈尔市铁锋区扎龙满族村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生态旅游项目建议书.
[2]刘天琦.满语口语及满族文化的调查实习报告.
[3]李斌,王全江.浅谈建筑文化的地域特色
[关键词]传统民居 建筑文化 地域特色
中图分类号:TU2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2-0199-01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脚步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城市都出现了欧陆风情、仿古建筑,一样的玻璃幕墙、机械的高架桥、空旷的大广场、雷同的街道等等,混杂着我们的视线。人们逐渐开始反思,“千城一面”也开始为人诟病。许多学者倡导城市建设与地域特色的有机结合。城市规划师越来越重视对城市地域特色的挖掘与研究。
对于中国传统民居形态的研究可以挖掘城市地域特色。但由于中国传统民居形态研究的内容、体系和层次很多,本文从齐齐哈尔市扎龙满族村满族传统民居层面着手,挖掘齐齐哈尔市扎龙地区人文地域特色,为齐市城市规划设计提供借鉴与参考。
2 主要地域特征
2.1 历史人文环境概况
扎龙满族村位于市区东南,鹤乡公路22公里处,幅员面积10.6万亩,下辖扎龙、吐木柯、赵凯三个屯。农户780户,人口2643人,其中满族人口占70%。
扎龙村是一个典型的满族聚集地,有较为悠久的满族文化和满族风情。1998年在扎龙满族村发现了清代乾隆年间正三品武官的古墓,在墓中出土了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的钱币及许多值得研究的文物。据此断定,300多年前扎龙满族村就已形成了以满族人口大量聚居的集中居民点。
2.2 满族传统民居主要特征
扎龙村至今还保留着大部分原始民宅,都已挂牌确定为重点保护建筑。当地村民用这样一句话概括村里的“老房子”:“草苫房、有西窗、高大烟囱不靠墙”。 当地民居中大部分还保留了老式满族民居的特征。烟囱在屋子旁边而不是房顶,开西窗。但是屋内的格局却已经改变很多了,居民家里基本上没有保留“万字炕”的了,所有的“万字炕”都已经拆除。而且房顶上用来挂吊篮的横杆也没有了。“草苫房”用地草都是当地的芦苇草。保留老式满族民居样式的房子的房顶都是用芦苇杆作的屋顶,在扎龙村,更是看到几乎每家院里都堆着芦苇。清朝入主中原后,不少满族随从军队入关,遗留了很多世居住宅在关外,由于当时关外人口密度较低,这些遗留下来的住宅建筑有些被完好的保存至今。通过对扎龙村满族传统民居的研究发现满族住房有宅有院,一般坐北朝南。住房房屋形如口袋,一般为3间或5间,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边,窗户为上下两扇式,从外开合,木窗格,糊窗纸,窗棂结构富有变化,有几何形结构,也有屏景式龙凤花卉镂雕,实用又美观,颇具特色。屋内布置有炕柜、炕桌、方桌、斗橱等家具。
火炕是满族人家住房主要的取暖设备。因为火炕一般都通过做饭的锅灶,所以烧水、做饭时,炕总是热的。有的人家还把室内地面下也修成烟道,称之为"火地"或"地炕",在特别寒冷的季节,可以加烧地炕,提高室内的温度。屋子正对门的火炕(西炕)是不能坐的,因为那是供祖宗牌位的位置(大门开在东侧)。西炕略窄一般不住人,也不许堆放杂物,上面有一个搁板,是满族人供奉祖宗的地方;南炕温暖向阳,是长辈居住的地方,北炕是晚辈居住的地方。为了避免生活上的不便,满族人室内有各种软间壁,有的是从炕面到房梁用木板糊纸栅成两个空间;有的是在炕沿平行的正上方,从棚顶吊下一根长竿,叫"幔竿子",专门用来悬挂幔帐,晚间睡觉时放下,在南北炕之间起到遮挡作用。老公公不可以和儿媳妇坐一个火炕。这些习俗甚至的影响了东北汉族聚居的农村地区。室内日常活动多在火炕上进行,所以满族人室内陈设比较简单。室内一般没有桌椅,只有炕桌,有的人家有八仙桌,就放在西炕前,上面摆放着茶具;炕上有用来装衣物的大板柜,被褥叠放在上面。来了客人,请客人到炕上坐,全家人平时吃饭、读书、做针线活也在炕上进行。只有男主人可以陪,别人不可以。房屋内墙壁天棚糊纸或粉刷。在玻璃窗广泛出现之前,纸糊的窗户在中国非常普遍,然而满族人家的窗户纸是糊在窗棂的外侧,凭借着窗棂的支撑,凭添了抵御风雪的力量,这与汉族将窗户纸糊在室内一侧截然不同,这便是"三大怪"的头一怪--"窗户纸糊在外"。前文提到的“房顶上用来挂吊篮的横杆”还有悬挂婴儿摇篮的作用。悠来荡去的摇篮,摇出了无数婴儿美丽的梦境,梦中走出了多少智勇双全、顶天立地的满族儿郎,又走出了多少美丽善良、勤劳贤慧的满族姑娘。这一习俗也同满族人早期的渔猎生活息息相关。在茫茫的林海雪原间,不仅要与豺狼虎豹搏斗,还常与蛇蝎为伴,将婴儿放置在地上不仅潮湿而且危险,高高地将摇篮吊起,生产、育儿、家务全不耽误,一举多得。
3 基于扎龙村满族民居特色分析总结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建筑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认知世界,改善生活环境的实践,可以直接反应一定历史时期该地区的地域特色与人文环境。通過对传统民居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区域文化与历史,有利于城市建设中更好的延续、传承、发扬地域特色,有助于改善城市建设的“千城一面”现象。
参考文献
[1]齐齐哈尔市铁锋区扎龙满族村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生态旅游项目建议书.
[2]刘天琦.满语口语及满族文化的调查实习报告.
[3]李斌,王全江.浅谈建筑文化的地域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