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花开必须雌雄共存才能结果,茂密的森林离不开低矮的灌木丛林,有经验的老农会把大豆和玉米在一起套种以达到丰产的效果……诸如此类的自然现象使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任何事物都不会独立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它们之间是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可喜的是,在教学时,我无意中发现这种共生现象也适用于语文作文教学和课文教学。
例如:《背影》这篇课文语言朴实无华,情感至真至纯,可学生那浮躁的心能沉淀下来细细品味这似琼浆如仙露的浓浓真情吗?教学《背影》一文时,我踌躇了好久。之所以有这种顾虑,有两个原因:自己学生时代的体验和对现在学生情感的不信任。
记得我再学这篇课文时,并没有从内心深处掀起我情感上的涟漪。尽管老师费尽心思抠字眼品句子,我还是作为一个局外人游离于课文之外,答题技巧倒学了一点,可弄不明白这篇文章怎么就成了歌颂父爱的经典之作了呢?如今,已为人母的我再读这篇文章时,才有了发自内心的深深的感悟。
如今的孩子生活太优越了,自小就被祖辈父辈捧在手心里,已经被照顾得太具体太细致了,以至于他们的情感已经麻木,不会感激,不知回报。基于这两点想法,我认为能不能教好《背影》这篇文章,关键在于是否能叩开学生的情感。那么,怎样叩开学生的情感之门呢?在教课文前,我设计了一个小环节——用写作促真情。
我说:“同学们,我们每时每刻都沐浴在父母的光辉之中,你们感受到了吗?古话说‘养儿会怕儿一辈子’,是的,怕儿不健康,怕儿不成器,怕儿不立业。儿女的脚步走多远,父母的目光就有多长。请同学们仔细回顾这些年你与父亲相处的点点滴滴,写出父亲最让你感动的一个镜头。”本次写作的目的主要是关注这些小宠儿对父亲究竟储蓄了多少情感,因此,我让每一位同学当堂朗读自己写的片段。这个过程花了一节多课。这个前奏是不是有些长了呢?的确不短。但最终的结果表明,这样做是值得的。我认为这是我上过的所有课中最成功的一次。
一位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我帮父亲收庄稼,不久天下起雨来,我们只带了一件雨衣。父亲让我穿上,我让父亲穿上。我俩僵持了好一阵,突然父亲吼道:“听不听话,穿上。”这是我听到的最美的一句话。
还有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如此写道:父亲留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他那件已经泛白的灰色上装,一年四季不变,已经有好几年了,与他女儿那些鲜艳时髦的衣服形成鲜明的对照。
……
在朗读过程中,有的同学多次泣不成声,沉浸在父爱的感动中,被自己的父爱感动,也被别人的父爱感动。在这样的氛围中,那些曾漠视亲情的同学,内心也被激起了亲情的涟漪,一向爱感动的我,也多次被学生的真情润湿了眼睛。至此,我意识到自己先前的那种想法是错误的——孩子们并不乏情感,只是先前我们不善于引导罢了。
在这种良好的情感调动下,《背影》这课的教学效果很好。同学们纷纷交流自己阅读的感受——字里行间洋溢着父子深情。当学生有了良好的感性认识后,教师又渐渐渗透到理性的分析。这堂课教师少费了很多口舌,学生收获的却比老师讲授的至多不少。由此,我也悟出了一个道理:教师应多动脑筋使自己成为一个好导演,而不应与学生抢着当好演员。
接下来是运用本文学习的写作技巧加工原先的片断练习,写一篇完整的文章。这次作文与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学生基本上写出了自己独特的体察和感悟,不仅有了真实的感情,而且有了较生动细致的刻画。更喜的是很多学生模仿了作者的语言,长短句兼用,语言或质朴或典雅或警醒,文章显得有味道了。当朗读了这些范文后,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就会明白一个道理:一定要重视课文阅读,课文其实就是最好的作文选。
但是,是不是每篇课文都要用这种教学模式呢?其实未必,因为,授课也需要抓住时机,相时而动,模式要根据需要不断变换,并且不同教师由于个体差异,教学模式也是千差万别的。但我认为规律只有一个——只有搞好作文教学与课文阅读的相辅相成,语文教学才能获得丰收。
【组稿编辑:周江黄】
(作者单位:835800新疆新源县第六中学)
例如:《背影》这篇课文语言朴实无华,情感至真至纯,可学生那浮躁的心能沉淀下来细细品味这似琼浆如仙露的浓浓真情吗?教学《背影》一文时,我踌躇了好久。之所以有这种顾虑,有两个原因:自己学生时代的体验和对现在学生情感的不信任。
记得我再学这篇课文时,并没有从内心深处掀起我情感上的涟漪。尽管老师费尽心思抠字眼品句子,我还是作为一个局外人游离于课文之外,答题技巧倒学了一点,可弄不明白这篇文章怎么就成了歌颂父爱的经典之作了呢?如今,已为人母的我再读这篇文章时,才有了发自内心的深深的感悟。
如今的孩子生活太优越了,自小就被祖辈父辈捧在手心里,已经被照顾得太具体太细致了,以至于他们的情感已经麻木,不会感激,不知回报。基于这两点想法,我认为能不能教好《背影》这篇文章,关键在于是否能叩开学生的情感。那么,怎样叩开学生的情感之门呢?在教课文前,我设计了一个小环节——用写作促真情。
我说:“同学们,我们每时每刻都沐浴在父母的光辉之中,你们感受到了吗?古话说‘养儿会怕儿一辈子’,是的,怕儿不健康,怕儿不成器,怕儿不立业。儿女的脚步走多远,父母的目光就有多长。请同学们仔细回顾这些年你与父亲相处的点点滴滴,写出父亲最让你感动的一个镜头。”本次写作的目的主要是关注这些小宠儿对父亲究竟储蓄了多少情感,因此,我让每一位同学当堂朗读自己写的片段。这个过程花了一节多课。这个前奏是不是有些长了呢?的确不短。但最终的结果表明,这样做是值得的。我认为这是我上过的所有课中最成功的一次。
一位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我帮父亲收庄稼,不久天下起雨来,我们只带了一件雨衣。父亲让我穿上,我让父亲穿上。我俩僵持了好一阵,突然父亲吼道:“听不听话,穿上。”这是我听到的最美的一句话。
还有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如此写道:父亲留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他那件已经泛白的灰色上装,一年四季不变,已经有好几年了,与他女儿那些鲜艳时髦的衣服形成鲜明的对照。
……
在朗读过程中,有的同学多次泣不成声,沉浸在父爱的感动中,被自己的父爱感动,也被别人的父爱感动。在这样的氛围中,那些曾漠视亲情的同学,内心也被激起了亲情的涟漪,一向爱感动的我,也多次被学生的真情润湿了眼睛。至此,我意识到自己先前的那种想法是错误的——孩子们并不乏情感,只是先前我们不善于引导罢了。
在这种良好的情感调动下,《背影》这课的教学效果很好。同学们纷纷交流自己阅读的感受——字里行间洋溢着父子深情。当学生有了良好的感性认识后,教师又渐渐渗透到理性的分析。这堂课教师少费了很多口舌,学生收获的却比老师讲授的至多不少。由此,我也悟出了一个道理:教师应多动脑筋使自己成为一个好导演,而不应与学生抢着当好演员。
接下来是运用本文学习的写作技巧加工原先的片断练习,写一篇完整的文章。这次作文与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学生基本上写出了自己独特的体察和感悟,不仅有了真实的感情,而且有了较生动细致的刻画。更喜的是很多学生模仿了作者的语言,长短句兼用,语言或质朴或典雅或警醒,文章显得有味道了。当朗读了这些范文后,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就会明白一个道理:一定要重视课文阅读,课文其实就是最好的作文选。
但是,是不是每篇课文都要用这种教学模式呢?其实未必,因为,授课也需要抓住时机,相时而动,模式要根据需要不断变换,并且不同教师由于个体差异,教学模式也是千差万别的。但我认为规律只有一个——只有搞好作文教学与课文阅读的相辅相成,语文教学才能获得丰收。
【组稿编辑:周江黄】
(作者单位:835800新疆新源县第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