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讲课要备学生、备教材、学生上课更要备学,这也就是预习。课前预习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讲述新课之前自主学习的过程,可以有效培养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习惯,为其终生学习打下基础。很多教师已经意识到预习的重要性,但由于对预习的要求缺乏了解,并缺乏有效的指导,往往使预习流于形式,也不能让预习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作者在指导学生学会预习的过程中,通过导学案预习,引导学生学会预习,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也使学生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有一个愉悦的教学过程,形成教师乐于教、学生乐于学的良性循环。
然而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学生似乎不习惯于预习,且大多数数学教师也放不开让学生自己去预习,总觉得数学没什么好预习的。从而忽视了对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因此传统式的教学中学生总是等待老师来讲,学生的学习变得被动,这样造成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受到了障碍。即使有的教师要求学生预习,可也只是说:“明天要上新课了,请大家好好预习一下。”对于到底让学生预习什么呢?又怎样预习?并没有把具体的方法交给学生,学生看起来答应了,其实不动。应有落实,有检查,才能达到预习的目的。
一、目前,课前预习存在以下几种现状:
1、课前预习放课堂。
教师没有布置学生提前预习课本,而是把课前预习放入了课中。学生因为没有事先预习课本,对课本的内容不熟悉,书中的重难点无所了解。所有本该课前掌握的东西,全部要到课堂解决,这样,就消耗了学生大量的时间。
2、课前预习一刀切。
有的教师没有认识到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优差生都有,若教师的预习内容脱离学生的个性差异,布置的内容都一样,都是导学案,要求学生全部完成。结果造成差生吃不了,优生吃不好的现象。
3、课前预习无检查。
有些老师虽然也布置了学生预习,但是在课堂中却没有检查、反馈、评价的环节。学生预习的怎么样,无从得知,学生对课文已经拥有了哪些知识储备,也不知晓。课堂从零开始,按照教师预设的教案进行。这样,由于没有对学生的了解,所以根本谈不上以人为本和教学效果的有效性。
二、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的充分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成败、有效性与否。
1、吃透教材,精心备课。新课程要求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现行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知识涵盖广,外延大,需要教师去挖掘、去领悟、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备课时应多方面进行预设,有备而来,尽可能多的将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预设到,以便在课堂教学中能及时调控,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正确把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要将三维目标有机结合,应切实保证知识教学的有效性,在这一点上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比如:作者在确定《探索多边形内角和与外角和(1)》的知识目标时,有关转化的数学思想的渗透是重点,但转化的方法对不同学生提出了不同要求。用对角线分割多边形要求全体学生掌握。而其他两种方法也要提及让优等生予以了解和掌握。
三、课前预习的有效策略
1、创建六人学习小组,为有效学习创造条件
为了增强预习的有效性,作者尝试把班上数学成绩好的几位学生任命为数学学习小组的组长,其余学生按成绩加入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这样既可以保证每组都有好学生,让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实行兵教兵的教学策略,为有效预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预习内容
合理的预习内容往往体现了合理的预习方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编写导学案,让学生带着导学案去预习,故而导学案要同头课的老师要议课,应精心设计。(1)要有针对性,即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针对学生的特点。(2)要有启发性,即启发学生的思维.(3)要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兴趣。(4)要难易度适中。指导预习时应注意设计问题时难度因人而异,不能全班一刀切。学生所能遵循规律是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要有拓展与延伸,预习也不例外。但也不能有太难的题目,学生即使预习也完不成,他们就会丧失信心。因此要科学地设计不同程度的问题。尽量不要布置那些学生通过手边的资料就能获得答案的预习题。如指导预习“角的初步认识”可设计如下问题:角是什么样的?角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找找生活中的角,等类似题目。
3、教给学生课前预习方法
如何进行有效的预习,提高学生预习的效果,除了教师在对教材深度了解后合理设计导学案外,应重在加强对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1)要认真读书。细读时,领会基本大意,可用彩笔在课本上初步勾划出重点、难点问题。(2)要认真思考。预习时要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及有关参考材料,进行积极的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弄清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3)要虚心请教。在预习过程中,有些问题虽经过独立的思考,但仍得不到解决,可与学习小组中的成员讨论,必要时要向老师请教,尽量将问题解决在课前。(4)要认真的完成导学案。(5)要认真做好笔记。
4、重视课前预习检查
学生对新教材内容进行预习并完成了導学案后,非常渴望得到教师的评价。教师及时地对学生的导学案进行检查、反馈并给予一定的评价,给予学生激励性的鼓励,会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和喜悦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四、课后反思
美国学者波斯纳曾提出过这样一个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可见,反思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课后要多反思,自问自己的预习有效吗?通过反思可以及时发现新的问题,进一步激发责任心,把教学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
以上只是作者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的一点体会,究竟如何使自己的预习是有效的、高效的还需要投入时间潜心研究。
作者简介:
任向梅,女,汉族,1969-05,陕西靖边人,陕西靖边第六中学,中学一级教师。1991年毕业于宁夏教育学院,主要研究方向:初中数学教育。
王建军,男,汉族,1981-12,宁夏固原人,陕西靖边第六中学,中学二级教师。2003年6月宁夏固原高专。主要研究方向:初中数学教育。
榆林市教育科研微型课题,课题编号:YWX14444
然而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学生似乎不习惯于预习,且大多数数学教师也放不开让学生自己去预习,总觉得数学没什么好预习的。从而忽视了对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因此传统式的教学中学生总是等待老师来讲,学生的学习变得被动,这样造成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受到了障碍。即使有的教师要求学生预习,可也只是说:“明天要上新课了,请大家好好预习一下。”对于到底让学生预习什么呢?又怎样预习?并没有把具体的方法交给学生,学生看起来答应了,其实不动。应有落实,有检查,才能达到预习的目的。
一、目前,课前预习存在以下几种现状:
1、课前预习放课堂。
教师没有布置学生提前预习课本,而是把课前预习放入了课中。学生因为没有事先预习课本,对课本的内容不熟悉,书中的重难点无所了解。所有本该课前掌握的东西,全部要到课堂解决,这样,就消耗了学生大量的时间。
2、课前预习一刀切。
有的教师没有认识到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优差生都有,若教师的预习内容脱离学生的个性差异,布置的内容都一样,都是导学案,要求学生全部完成。结果造成差生吃不了,优生吃不好的现象。
3、课前预习无检查。
有些老师虽然也布置了学生预习,但是在课堂中却没有检查、反馈、评价的环节。学生预习的怎么样,无从得知,学生对课文已经拥有了哪些知识储备,也不知晓。课堂从零开始,按照教师预设的教案进行。这样,由于没有对学生的了解,所以根本谈不上以人为本和教学效果的有效性。
二、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的充分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成败、有效性与否。
1、吃透教材,精心备课。新课程要求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现行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知识涵盖广,外延大,需要教师去挖掘、去领悟、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备课时应多方面进行预设,有备而来,尽可能多的将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预设到,以便在课堂教学中能及时调控,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正确把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要将三维目标有机结合,应切实保证知识教学的有效性,在这一点上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比如:作者在确定《探索多边形内角和与外角和(1)》的知识目标时,有关转化的数学思想的渗透是重点,但转化的方法对不同学生提出了不同要求。用对角线分割多边形要求全体学生掌握。而其他两种方法也要提及让优等生予以了解和掌握。
三、课前预习的有效策略
1、创建六人学习小组,为有效学习创造条件
为了增强预习的有效性,作者尝试把班上数学成绩好的几位学生任命为数学学习小组的组长,其余学生按成绩加入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这样既可以保证每组都有好学生,让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实行兵教兵的教学策略,为有效预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预习内容
合理的预习内容往往体现了合理的预习方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编写导学案,让学生带着导学案去预习,故而导学案要同头课的老师要议课,应精心设计。(1)要有针对性,即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针对学生的特点。(2)要有启发性,即启发学生的思维.(3)要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兴趣。(4)要难易度适中。指导预习时应注意设计问题时难度因人而异,不能全班一刀切。学生所能遵循规律是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要有拓展与延伸,预习也不例外。但也不能有太难的题目,学生即使预习也完不成,他们就会丧失信心。因此要科学地设计不同程度的问题。尽量不要布置那些学生通过手边的资料就能获得答案的预习题。如指导预习“角的初步认识”可设计如下问题:角是什么样的?角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找找生活中的角,等类似题目。
3、教给学生课前预习方法
如何进行有效的预习,提高学生预习的效果,除了教师在对教材深度了解后合理设计导学案外,应重在加强对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1)要认真读书。细读时,领会基本大意,可用彩笔在课本上初步勾划出重点、难点问题。(2)要认真思考。预习时要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及有关参考材料,进行积极的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弄清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3)要虚心请教。在预习过程中,有些问题虽经过独立的思考,但仍得不到解决,可与学习小组中的成员讨论,必要时要向老师请教,尽量将问题解决在课前。(4)要认真的完成导学案。(5)要认真做好笔记。
4、重视课前预习检查
学生对新教材内容进行预习并完成了導学案后,非常渴望得到教师的评价。教师及时地对学生的导学案进行检查、反馈并给予一定的评价,给予学生激励性的鼓励,会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和喜悦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四、课后反思
美国学者波斯纳曾提出过这样一个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可见,反思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课后要多反思,自问自己的预习有效吗?通过反思可以及时发现新的问题,进一步激发责任心,把教学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
以上只是作者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的一点体会,究竟如何使自己的预习是有效的、高效的还需要投入时间潜心研究。
作者简介:
任向梅,女,汉族,1969-05,陕西靖边人,陕西靖边第六中学,中学一级教师。1991年毕业于宁夏教育学院,主要研究方向:初中数学教育。
王建军,男,汉族,1981-12,宁夏固原人,陕西靖边第六中学,中学二级教师。2003年6月宁夏固原高专。主要研究方向:初中数学教育。
榆林市教育科研微型课题,课题编号:YWX14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