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下,新媒体的出现与繁荣影响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过程中,新媒体也对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它革新了公共文化的传统服务模式,不仅能够精准地根据个体来匹配信息,还能够为文化传播搭建一个移动化的信息平台。另一方面,它能够帮助社会重塑公共文化环境,促进了信息的双向传播、网络的构建和媒介的融合。本文力求通过以上两大方面的论述来从公共文化服务的层面阐述新媒体的影响力。
【关键词】:新媒体;公共文化服务;传播;人民群众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多元化的发展,新媒体的出现推进了人类社会步入数字传播时代。网络媒体的影响力不断上升,越来越多的群众乐于通过新媒体等网络形式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在社会与新媒体的交融过程中,信息传播环境发生了变化,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模式也进行了重新构建。就公共文化的发展和传播而言,新媒体更需要顺应时代潮流来承担这份“文化传承”的责任,帮助公共文化服务进行相应的发展和革新,并为其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文章基于此,将通过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和“传播环境”两个不同的层面来展开,力求对新媒体于公共文化服务产生的影响进行简要且具体的论述。
一、革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
(一)精准化的服务模式
网络媒体的信息容纳功能十分强大,可以在短时间内将大部分零散的内容和资源进行有机的整合和汇总,并同时形成便于人们交流和沟通的网络文化平台。在信息化的时代下,新媒体的出现将原本公共文化的形式进行了转变,由纸质的、口头的、传统电视媒体的存在形式变为以数字压缩为主的存在形式呈现在人们眼前。在这样的条件之下,人人都有机会获取并享受公共文化,新媒体的发展在真正意义上满足了大众对于文化的精神需求。与此同时,文化受众群体的数量增长会使文化需求呈现多样化和分散化的趋势,这就需要为每个个体匹配与之相对应的文化定位,而新媒体在这方面正是十分具有优势的。例如,现如今的网络浏览器甚至是购物广告都达到了精准定位的特性,它们能够根据个体平时浏览的话题和购买的物品来判断其喜好。因此,就公共文化服务而言,现阶段的新媒体已经有能力为不同的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实现精准化的服务。
(二)移动化的接收平台
新媒体技术和以往信息传播技术的不同点在于其在最大程度上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将各个不同领域的文化和文明在同一个世界网络平台上进行文化传播。我们以往认知下的传统公共文化空间都是以地域为基本单位, 文化的传播和接收都存在很多的限制性因素。尽管之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发布消息,传播信息,但是接收平台的地点限制依旧是公共文化传播的阻碍。相比过去,现今的接受平台已经十分普及,智能手机、移动电脑、数字电视等为代表的新型移动媒体已为广大群体所熟知和利用,平台的移动性同时也极大地缩减了文化与受众群体的距离,为公共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平台。除此之外,接受平台的普及和移动性的增强构建了与传统公共文化服务系统相匹配的信息化公共文化服务系统,在融合新技术的同时并不是完全以消解旧的情怀为代价,而是逐步地实行一个过渡,使公共文化的转变在大多数群体可接受的范围内实行有效传输。
二、重塑公共文化传播环境
公共文化服务向来是以政府部门的主导为核心,政府作为文化的主要传播者,通过设置相应的文化设施来为全体人民群众普及基本文化知识和丰富精神生活。然而,在新媒体的支撑下,文化传播者由政府主导发展到由人民群众主导,传播的信息也由固定的形式走向多元化的形式,因此文化传播的环境相应地也得到了重新的构建。
(一)单项传播向双向传播的转变
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发展将传统的“单一信息传播”转向了“双向信息传播”。在这种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文化传播者和文化接收者的身份界限逐渐被消解,人们在接收信息的同时也往往会伴随着传播信息的过程。因此文化传播者同时也是文化接收者,这样的文化传播模式容易引起“全民传播”的现象,消息或是新闻一旦发出,全民都可以通过新媒体对其进行核实和评论,人民群众将不再盲从,文化舆论的发展导向也将真正掌握在人民群众手中。虽然部分网络不法分子会制造假消息或是网络暴力,但是相较于传统信息文化闭塞的模式而言,新媒体的出现确实为公共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一个无霸权的、和谐的、公平的传播环境。
(二)信息网络的构建
新媒体的发展不仅仅代表着文化传播技术手段的革新,同时也意味着文化内容的不断生成。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新媒体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传播和储存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运行空间,这种运行空间的平等性、开放性和流动性能够帮助公共文化服务有效地整合信息,构建出完整且庞大的信息网络。
(三)传播介质的融合
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方式,其发展和革新自是长久而深远的,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都需要依靠对新媒体的创新和利用。然而,现阶段的公共文化服务的开展也并非完全是抛弃了传统的媒体,而是将新旧二者相互融合再行利用。例如,电视机和报纸作为传统媒介依旧被大量地使用,并且还借助新媒体技术与其的融入更大地挖掘了它们的功能。电视机的播放来源虽然仍然以卫星信号为主,但却融入了数字电视和网络电视。观众不仅可以获取更优质的视频画面,同时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节目进行观看或是回看。就报纸而言,除了仍在发行的纸质报纸之外,很多部门更是推行了数字看报,利用机器来将报纸的内容和形象展现出来,同时还可根据视力调节文字大小。这种新旧媒体传播介质的融合是一种新的传播形态,同时也必然对文化传播的环境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充分地实现了多渠道的文化传播路径和产品的多功能服务。
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不受阶层限制且互动性较高。新媒体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发展,不仅可以帮助社会中不同阶层、不同年龄和不同知识背景的文化群体进行融合,同时也是文化传播和发展的一个良好途径和载体。通过新媒体,人民大众可以更多地参与到公共文化的建设中来并为其建言献策,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成果也可以通过网络服务平台进行较好的展示。因此,我们须高度重视新媒体与公共文化服务的融合和创新,并学会利用新媒体来从崭新的视角传承文化,展示成果,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除此之外,我们还须重视起新媒体的环境建设,力求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注入其中,来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我国未来的繁荣和发展提供坚实的文化后盾。
参考文献:
[1]于平,傅才武.中国文化创新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2]北京印刷学院文化产业安全研究院.中国新媒体产业安全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3]秦晓丹.浅析新媒体时代图书馆在公共科学素养提高以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5(03).
[4]曹艳芳.论大数据背景下新媒体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策略[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6(03).
[5]戴旭锋.新媒体技术下公共文化服务供需信息对接策略[J].文化月刊, 2015(33).
【关键词】:新媒体;公共文化服务;传播;人民群众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多元化的发展,新媒体的出现推进了人类社会步入数字传播时代。网络媒体的影响力不断上升,越来越多的群众乐于通过新媒体等网络形式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在社会与新媒体的交融过程中,信息传播环境发生了变化,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模式也进行了重新构建。就公共文化的发展和传播而言,新媒体更需要顺应时代潮流来承担这份“文化传承”的责任,帮助公共文化服务进行相应的发展和革新,并为其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文章基于此,将通过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和“传播环境”两个不同的层面来展开,力求对新媒体于公共文化服务产生的影响进行简要且具体的论述。
一、革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
(一)精准化的服务模式
网络媒体的信息容纳功能十分强大,可以在短时间内将大部分零散的内容和资源进行有机的整合和汇总,并同时形成便于人们交流和沟通的网络文化平台。在信息化的时代下,新媒体的出现将原本公共文化的形式进行了转变,由纸质的、口头的、传统电视媒体的存在形式变为以数字压缩为主的存在形式呈现在人们眼前。在这样的条件之下,人人都有机会获取并享受公共文化,新媒体的发展在真正意义上满足了大众对于文化的精神需求。与此同时,文化受众群体的数量增长会使文化需求呈现多样化和分散化的趋势,这就需要为每个个体匹配与之相对应的文化定位,而新媒体在这方面正是十分具有优势的。例如,现如今的网络浏览器甚至是购物广告都达到了精准定位的特性,它们能够根据个体平时浏览的话题和购买的物品来判断其喜好。因此,就公共文化服务而言,现阶段的新媒体已经有能力为不同的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实现精准化的服务。
(二)移动化的接收平台
新媒体技术和以往信息传播技术的不同点在于其在最大程度上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将各个不同领域的文化和文明在同一个世界网络平台上进行文化传播。我们以往认知下的传统公共文化空间都是以地域为基本单位, 文化的传播和接收都存在很多的限制性因素。尽管之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发布消息,传播信息,但是接收平台的地点限制依旧是公共文化传播的阻碍。相比过去,现今的接受平台已经十分普及,智能手机、移动电脑、数字电视等为代表的新型移动媒体已为广大群体所熟知和利用,平台的移动性同时也极大地缩减了文化与受众群体的距离,为公共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平台。除此之外,接受平台的普及和移动性的增强构建了与传统公共文化服务系统相匹配的信息化公共文化服务系统,在融合新技术的同时并不是完全以消解旧的情怀为代价,而是逐步地实行一个过渡,使公共文化的转变在大多数群体可接受的范围内实行有效传输。
二、重塑公共文化传播环境
公共文化服务向来是以政府部门的主导为核心,政府作为文化的主要传播者,通过设置相应的文化设施来为全体人民群众普及基本文化知识和丰富精神生活。然而,在新媒体的支撑下,文化传播者由政府主导发展到由人民群众主导,传播的信息也由固定的形式走向多元化的形式,因此文化传播的环境相应地也得到了重新的构建。
(一)单项传播向双向传播的转变
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发展将传统的“单一信息传播”转向了“双向信息传播”。在这种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文化传播者和文化接收者的身份界限逐渐被消解,人们在接收信息的同时也往往会伴随着传播信息的过程。因此文化传播者同时也是文化接收者,这样的文化传播模式容易引起“全民传播”的现象,消息或是新闻一旦发出,全民都可以通过新媒体对其进行核实和评论,人民群众将不再盲从,文化舆论的发展导向也将真正掌握在人民群众手中。虽然部分网络不法分子会制造假消息或是网络暴力,但是相较于传统信息文化闭塞的模式而言,新媒体的出现确实为公共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一个无霸权的、和谐的、公平的传播环境。
(二)信息网络的构建
新媒体的发展不仅仅代表着文化传播技术手段的革新,同时也意味着文化内容的不断生成。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新媒体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传播和储存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运行空间,这种运行空间的平等性、开放性和流动性能够帮助公共文化服务有效地整合信息,构建出完整且庞大的信息网络。
(三)传播介质的融合
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方式,其发展和革新自是长久而深远的,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都需要依靠对新媒体的创新和利用。然而,现阶段的公共文化服务的开展也并非完全是抛弃了传统的媒体,而是将新旧二者相互融合再行利用。例如,电视机和报纸作为传统媒介依旧被大量地使用,并且还借助新媒体技术与其的融入更大地挖掘了它们的功能。电视机的播放来源虽然仍然以卫星信号为主,但却融入了数字电视和网络电视。观众不仅可以获取更优质的视频画面,同时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节目进行观看或是回看。就报纸而言,除了仍在发行的纸质报纸之外,很多部门更是推行了数字看报,利用机器来将报纸的内容和形象展现出来,同时还可根据视力调节文字大小。这种新旧媒体传播介质的融合是一种新的传播形态,同时也必然对文化传播的环境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充分地实现了多渠道的文化传播路径和产品的多功能服务。
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不受阶层限制且互动性较高。新媒体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发展,不仅可以帮助社会中不同阶层、不同年龄和不同知识背景的文化群体进行融合,同时也是文化传播和发展的一个良好途径和载体。通过新媒体,人民大众可以更多地参与到公共文化的建设中来并为其建言献策,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成果也可以通过网络服务平台进行较好的展示。因此,我们须高度重视新媒体与公共文化服务的融合和创新,并学会利用新媒体来从崭新的视角传承文化,展示成果,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除此之外,我们还须重视起新媒体的环境建设,力求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注入其中,来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我国未来的繁荣和发展提供坚实的文化后盾。
参考文献:
[1]于平,傅才武.中国文化创新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2]北京印刷学院文化产业安全研究院.中国新媒体产业安全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3]秦晓丹.浅析新媒体时代图书馆在公共科学素养提高以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5(03).
[4]曹艳芳.论大数据背景下新媒体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策略[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6(03).
[5]戴旭锋.新媒体技术下公共文化服务供需信息对接策略[J].文化月刊, 201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