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迦太基文明的鹰
迦太基,发源于北部非洲的古老文明。鼎盛时期势力笼罩整个地中海,那时的西西里、科西嘉,只是她神圣疆域内不起眼的小岛而已。
突尼斯国家足球队被称为迦太基之鹰。这支球队曾获3次非洲杯冠军并多次打入世界杯决赛圈。这不俗战绩自然给了突尼斯人以骄傲理由,尤其是把这骄傲拿来和号称14亿960万这些数字培养出来的球队相比的时候。
突尼斯地理位置正好处在欧洲与非洲交汇的十字路口。她北通法国意大利,南抵撒哈拉沙漠,东至埃及,西达摩洛哥。历史上这片土地上也曾战乱无休,罗马人,阿拉伯人,法国人都曾粉墨登场,所以在突尼斯旅行,你将有幸见到罗马人留下的斗兽场,阿拉伯人留下的菜市场,还有法国人留下的大教堂。如此融世界文明于一炉,也算独一无二的风景。
随着主裁一声哨响,突尼斯3比1战胜对手。就在一瞬间,刚才还被映得绿油油的面孔就全都消失不见,大街上却一下子热闹起来,汽车喇叭声,人们的叫喊声,还有锣鼓的喧嚣连成一片。年轻人歇斯底里地叫着跑着,披挂的突尼斯国旗就像翅膀,护卫着迦太基神鹰高高飞翔。
古城内外的岁月流转
紫红之城——克考恩(Kerkouane)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历史最为悠久的迦太基城市。它地处北非大陆波恩角(Cap Bon)西北偏北,东侧即是烟波浩荡的地中海。站在这里驻足瞭望,会发现无论天的蓝还是海的蓝都那么纯粹,把小城内外繁茂盛开的野花映衬得更加绚烂。
克考恩名气很大,是突尼斯最早一批入选联合国世界遗产清单的历史遗迹。这名气来自两个方面。首先,是因为这里被看作迦太基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据史料记载,迦太基人又被称作紫红色的人,因为他们掌握一种从近海贝壳中提炼紫红染料的技术。在中古时期,埃及、希腊和巴比伦的僧侣都喜欢穿紫红色袍子,可令他们沮丧的是,这种颜色很容易褪去,只有地中海东岸村镇中售卖的紫色染料能使衣料保持光鲜。久而久之,紫红色人的外号就传了出去。
克考恩另外一个被关注的原因是考古学家发现居住此地的300余户近2000人口中竟没一家从事农耕劳动,取而代之大多数居民要么经商要么掌握多项手工技能。比如木刻人像、宝石制造、玻璃切割等。商业与手工业的发达也让这里变得富有。一位历史学家曾如此形容2300年前克考恩的繁荣景象,“几乎家家都有花园,月季玫瑰被清泉浇灌。”那时有的富裕人家甚至拥有私人浴室,上下水设施一应俱全。据说许多浴室的窗户面朝大海,看来那些紫红色的人也十分懂得享受生活,边洗澡还要边看海景。
沧海桑田变幻无常,今天克考恩的远年繁华早已不再,只剩下一截截碎石枯木,成了记忆,成了废墟。眼前这些房舍的完整程度甚至还不如被熔岩掩埋的庞贝。幸存的建筑大多高不足半米,且全没房顶,只剩下地基仍在海边孤独挺立,仿佛是在告诉参观者它的主人曾住几间房,是否拥有花园和独立卫浴。
克考恩向北20公里就到了北非陆地的尽头。水陆相接的地方是一面嶙峋峭壁。此地距西西里只有不到150公里,天气晴好的时候,还能依稀看到远方的意大利。
其实地缘环境也间接解释了克考恩曾经繁盛的原因。正是这里把非洲与欧洲连在一起,遥想当年,不知有多少野兽被转运到古罗马的斗兽场,也不知有多少希腊陶瓷、意大利雕塑从此地流入北非上层社会的家里。
神圣之城凯鲁万北非城市大多发源于一股清泉。毕竟挨着撒哈拉,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对一般城市而言,只要水丰土沃就足以展开一段历史。可对伊斯兰世界第四圣城凯鲁万(Kairouan,排在麦加、麦地那、耶路撒冷之后)来说,就不能不被点缀进一个神奇的起源。
据说公元670年某天,一位阿拉伯将军的战马踩到一只金光璀璨的圣杯。他认得这只杯子,曾亲眼见它在麦加神泉中消失。将军把圣杯高高举起,一股清泉就从沙土中汩汩流水。“这里的泉水连着麦加啊!”这简单明了的判断马上为凯鲁万登基加冕,一跃而为北非最重要的伊斯兰城市。
神泉直到今天依然健在,位于凯鲁万老城一幢茶楼之内。茶楼二层空间一分为二,左手是茶室,当地人在此饮茶聊天。右边是一口漆黑不见底的水井。水井一侧架了水车,车辕连着一匹站起来几乎与屋顶等高的骆驼。骆驼每转一圈,就会有清凉泉水被抽到地面。直到今天,穆斯林的虔诚信徒也依然相信这口神泉与麦加相连。其实这从科学上也容易解释,只要是活水,就一定有与其他水源相连的途径。只是不像他们所想那样直截了断。
既然是圣城,凯鲁万大清真寺的地位自然举世无双。清真寺已有千余年历史,连最新翻修的大门也已200岁挂零。作为北非最古老的清真寺,这里的门槛不知曾被多少信徒踏破。他们坚定相信,到这里朝圣7次相当于去过一次麦加。
清真寺内礼拜堂不允许非穆斯林进入,但旅行者仍可透过雕花木门看清里面的建筑结构。偌大礼拜堂被400余根柱子支撑,地上铺展的毯子足有千条。
除了礼拜堂,清真寺内还有一块与足球场等大的露天空间。场地内铺设的大理石地面由边缘向中心倾斜微小角度,是为让雨水顺势流入位于中央的水窖。水窖口也讲究得很,九曲连环的构造,这种设计可以让水流忽左忽右忽下,把水中混杂的泥土尘埃充分过滤。按照传统,穆斯林教徒在礼拜前要先用清水洗净手足。即使枯水季节,也仍旧要按顺序把清洗的动作用空气完成一遍。
水窖旁是个类似日晷的古代计时设备。教徒要在每日清晨、中午、下午、黄昏和傍晚分5次礼拜。每当太阳的阴影线与礼拜时间重合,清真寺的钟楼就会向整个城市发出召唤。
作为北非保存最好的罗马城市,多加(Dougga)的存在多少让迦太基遗址显得有些颜面无光。除了斗兽场,多加几乎可以找到一切与罗马相关的时光记忆,半圆形歌剧院、罗马柱支撑的神殿、甚至还能依稀分辨古罗马竞技场(进行四轮马车计时赛)的椭圆形轮廓。多加得以原封保存要归因于所处位置的偏僻,罗马帝国之后,这里也被历史遗忘,除了耕田的老农和捡橄榄的村妇,几乎没人再来打扰它的美梦,甚至后来阿拉伯的铁蹄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炮火都与它擦身而过。
在多加的罗马时代,城市布局已显得十分成熟。公共设施与民居泾渭分明。神殿位于最高处,无论从城市任何方向仰望,都能远远看到。
这一时期罗马浴室的设计理念也发展到高级阶段。从现存的冷水池、热水池、沐浴室、健身房、议事厅等设施来看,古罗马浴池的功能已不仅是把身体洗净那么简单,还承载了一些娱乐与交际功能。走进连接热水池的地下通道,还能看到墙壁上一排排碗口粗大的排水管。
与公共建筑的松散分布相比,城镇中的民宅就建造得十分节约土地。通常是你家院子盖在我家厨房之上,东家的石柱又抵着西家的澡堂。当然也有奴隶主的房子自成院落,16根石柱支撑起上下两层豪宅。墙壁地板上还铺满马赛克装饰,是财富和身份的象征。
发现有间房子中央建起一座马蹄状高台,高台上平均分布着8个洞口,马上会意地笑了,知道这是厕所,只是不知古人拉屎时是蹲着还是坐着。
民宅大多依山势而建,上下交错宛如立体迷宫,在这里游走仿佛是在舞台上跳舞,来来回回也脱不开这巴掌大的地方。如果想观赏多加全景,一定要爬到不远处的小山山顶。站在彼端能看到绿色青草无边无际生长,多加古城变成一条灰白色的影子,在山风中摇曳飘荡。
小山山顶与多加之间由一条泥泞小路连接,小路两旁长满仙人掌树,肥厚叶片上林立着无数尖刺,从这里走过时要非常小心,哪一脚踩重了,都可能让尖刺穿鞋而入。但这一路风景也绝佳,你会发现,如同迪斯尼动画片的开场,仙人掌树会自动退让两旁,很快,一个仿佛别个时空的王国就会在眼前出现。
如果没有这排名世界第三的斗兽场,斗兽之城——埃尔杰姆 (El-Jem)恐怕很难走进现代旅行者的视线。与那位在罗马养尊处优且常年以修缮为借口让参观变得捉襟见肘的表兄不同,埃尔杰姆倒是大大方方敞开所有门窗。
只要旅行者乐意,既可以爬到30米高的看台顶端,一览众山小地把整个斗兽场收入眼底。如果想象力丰富,还可把视线所及的每寸空间都用热血沸腾的观众填满,要知道这座长138米宽114米的庞然大物可以容纳近3万观众,这数字甚至超过当时周边城镇人口总和。
另一种参观斗兽场的方式是走进地下,走进关押角斗士和野兽的囚笼。先用绝望把自己笼罩,然后从牢笼经过50多米的黑暗甬道一步步向斗兽场中心场地走去,不知曾有多少真正的角斗士也从这漆黑中走过,以完成从黑暗到光明再到死亡的最后旅程。
斗兽场用高大石墙把里外隔绝成两个世界。石墙前后三重,每重墙体都被凿刻出无数马蹄形拱门,拱门错落排列,既可保证光线暗淡时(比如黄昏)场地内仍能获得充分照明,还能让内场声音不致过快发散。非但不会发散,当声波被三重墙壁阻挡,墙体中的来回震荡甚至可以把声音最大幅度聚拢放大。这样角斗士的咆哮就会以10倍剂量冲击观众耳膜,而看台上观众的呐喊无疑也会刺激角斗士分泌更多荷尔蒙,用血腥拼杀完成人生最残酷也最华丽的表演。
与罗马斗兽场长达几百年的使用寿命相比,埃尔杰姆可算相当短寿,如果不是它的建造者在反抗罗马皇帝的叛乱中自杀身亡,也不会只有短短8年的可怜历史。
埃尔杰姆最后一次作为厮杀战场的记录是在公元7世纪。当时本地女王被阿拉伯士兵围困在斗兽场中做最后抵抗。根据野史记载,斗兽场下面有一条秘道可以连通30公里之外的大海。女王为打击敌人士气,常常命令士兵在城头举着新鲜活鱼炫耀自己的粮草充足。
当参观者从埃尔杰姆斗兽场走出,不会像在罗马那样被身披盔甲的现代角斗士追着合影留念。埃尔杰姆的老百姓才懒得赚这份太阳底下的辛苦钱,他们更乐意找个凉快地方,或者水果店,或者咖啡馆,优哉游哉地享受着阴影中的清凉。
突尼斯人的现世生活
统治突尼斯的主人走马灯似的粉墨登场又黯然谢幕。罗马人来了被阿拉伯人打跑,土耳其人来了又被法国人打跑。可以说,现在的突尼斯是个杂糅染缸,论文明,迦太基最早;论古迹,罗马人留下的最多。可如果说到文化传统,那阿拉伯人的信仰、观念和生活习惯则一定是无可争议的主流。
阿拉伯人在突尼斯的主要生活区叫麦地那(Medina),建筑格局是以清真寺为核心,再向四周扩散出民宅、商业摊点及各种公共娱乐设施。突尼斯所有麦地那中,属首都这座规模最大人口最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毫不吝啬地授予它一座世界文化遗产的广告招牌。
麦地那从地势来看中央高四周低,最高处自然安坐那闹中取静的清真寺。以此为中心拓展出去的狭窄巷道足有百条之多。如果怕迷路,就看地面沟槽的水流方向:去清真寺的话就逆流而上,要找出口则应顺流而下。
麦地那虽然没有围墙圈范,面积大小却是一定。当房舍无法满足人口增长需求时,当地人就把自家屋子越建越高,有的甚至高到阳光即使正午也无法垂直射到地面,不过这也多少起到些冬暖夏凉的客观效果。
游览麦地那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休闲购物式。这与麦地那的社区功能有关。麦地那在古语中是市场的意思。中世纪时,这里商贩的经营业态还要符合一定规矩。比如一些与脏乱差打交道的行业,什么卖炭的、打铁的都被集中在外围区域。而卖鲜花、香水、金银饰品等满足上等人生活需要的店铺则大多在清真寺旁边挤得水泄不通。现在麦地那的商铺早已打破传统界限,因为家家户户都只做游客生意,导致售卖商品也基本相同,从突尼斯特产的地毯、鸟笼、呢帽,到全世界哪里都有卖的冰箱贴、马克杯、明信片,基本一个都不能少。于是吸引游客驻足购买的决定因素就取决于老板是否能用N种语言说“你好”,或者看谁脸上能挤出一丝貌似真心的微笑。
游览麦地那的第二种方式叫做体验式,即把自己想象成安家于此的阿拉伯人,然后自问自答,如果我是他,将如何度过一天?根据我的观察,当地人除了每天5次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方向的礼拜之外,还有3件乐事值得我们尝试。
第一件是吃。突尼斯人嗜食辣椒,甚至已到无辣不成宴的地步。当地人认为,辣椒代表激情,当突尼斯男人发现自己老婆做饭的口味已经淡出鸟来的时候,他就明白这段婚姻可能已经到头了。在突尼斯,哈里萨(Harissa)辣椒酱几乎是每餐必上的开胃菜,拌上橄榄油用面包蘸着吃,嘴馋的都能吃饱。突尼斯人还喜欢把蒸燕麦粉(Couscous)作为主食。蒸锅分成上下两层,上层放麦粉,下层放洗净的生鲜(包括蔬菜,鸡羊鱼肉等)。然后慢火蒸烤,直到生鲜冒出的香气把燕麦蒸煮。装盘时把燕麦放在盘底,上面铺蔬菜和肉。这种搭配既传统又美味,在外国人看来,还健康时尚。可能是受法国邻居影响,一顿标准突尼斯大餐也可大致分为开胃菜、头盘、主菜、甜点、水果、茶或咖啡等6道。开胃菜通常是面包蘸橄榄油、辣椒酱。头盘可以点一种当地做法的煎蛋,打碎的鸡蛋混着洋葱、虾和碎肉,外面包裹一层金黄色的脆皮,用外焦里嫩形容最恰当不过。主菜点蒸燕麦即可,可搭配鱼肉或羊排佐餐。突尼斯水果品种不多,建议吃柑橘和沙漠椰枣,到了夏季,还可以吃两块多汁的罗马甜瓜。吃饭地点最好选一家麦地那里的老餐馆,推荐一家叫做Dar Bel Hadj的,以前是贵族豪宅,由于这里口味地道,环境优雅,一直被热烈追捧。
第二件是洗澡。在突尼斯有这样一句俗谚,这世界有三样东西不会改变,一是泉水,二是朋友,三是哈曼(Hammam)。哈曼在阿拉伯语中是公共浴室的意思。记得三毛曾在《撒哈拉的故事》中介绍过沙漠里的人如何洗澡。哈曼就属于她提到的洗外面部分(洗里面是在海边用海水灌肠)。好奇心也使我走进哈曼,体验了一回纯正突尼斯瑜伽桑拿的滋味。首先进入一间类似桑拿房的地方,简直就是个蒸锅,如果坐着,肚皮上的沟壑很快就能贮满一条小河。蒸完之后会有年老搓澡师傅视察你身上的泥垢是否已从皮肤上基本松脱,然后决定是否可以开始瑜伽式搓澡服务。他们大多长得高大威猛,也只有这样才有足够力气帮任意体型的人分筋错骨。我发现自己身体在他老人家强力拉抻后竟然能摆出一整套类似瑜伽修炼的复杂动作,于是不得不惊讶于自身潜能的不可思议。
吃完了,洗爽了,就可以找个咖啡馆打发时间了。这里的咖啡馆除了供应原产土耳其的上等咖啡,还有薄荷茶,以及各种形状各种口味的水烟。烟雾缭绕中,或者看一场电视里转播的足球比赛,或者望着往来行人发呆。体验到了这个时候,你应该已开始羡慕突尼斯人的舒爽生活。当你开始思考人生意义的时候,说明你在突尼斯的旅行已经到位并趋向完美。
旅游资讯:
签证:突尼斯使馆发放自发证日起一个月有效的一次性入境签证。办理签证需要1周时间。咨询电话:010-65322435。突尼斯使馆官员态度很好,可讲流利汉语。签证还可通过民生银行代办。
机票:从中国到突尼斯没有直达航班。土耳其航空、阿联酋航空、法国航空和卡塔尔航空都有航线抵达,只是需分别在各国首都中转。推荐法航,转机所用时间最短。
货币:第纳尔,1第纳尔约等于6人民币。
电压:220伏,插座为欧洲标准双圆柱插头。
网络:一般酒店可无线上网。以突尼斯非洲大酒店为例,一小时10第纳尔。另外还可到标注PUBLINET的网吧上网,1小时约2第纳尔。
通讯:国内GSM手机与突尼斯兼容,出国前开通国际漫游即可自由拨打电话。
旅行注意事项:突尼斯是伊斯兰教国家,禁食猪肉,参观清真寺或博物馆时,不可穿露背装、短裤和高跟鞋等,应尊重当地宗教风俗。另外不可在政府或警察局门口照相。
迦太基,发源于北部非洲的古老文明。鼎盛时期势力笼罩整个地中海,那时的西西里、科西嘉,只是她神圣疆域内不起眼的小岛而已。
突尼斯国家足球队被称为迦太基之鹰。这支球队曾获3次非洲杯冠军并多次打入世界杯决赛圈。这不俗战绩自然给了突尼斯人以骄傲理由,尤其是把这骄傲拿来和号称14亿960万这些数字培养出来的球队相比的时候。
突尼斯地理位置正好处在欧洲与非洲交汇的十字路口。她北通法国意大利,南抵撒哈拉沙漠,东至埃及,西达摩洛哥。历史上这片土地上也曾战乱无休,罗马人,阿拉伯人,法国人都曾粉墨登场,所以在突尼斯旅行,你将有幸见到罗马人留下的斗兽场,阿拉伯人留下的菜市场,还有法国人留下的大教堂。如此融世界文明于一炉,也算独一无二的风景。
随着主裁一声哨响,突尼斯3比1战胜对手。就在一瞬间,刚才还被映得绿油油的面孔就全都消失不见,大街上却一下子热闹起来,汽车喇叭声,人们的叫喊声,还有锣鼓的喧嚣连成一片。年轻人歇斯底里地叫着跑着,披挂的突尼斯国旗就像翅膀,护卫着迦太基神鹰高高飞翔。
古城内外的岁月流转
紫红之城——克考恩(Kerkouane)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历史最为悠久的迦太基城市。它地处北非大陆波恩角(Cap Bon)西北偏北,东侧即是烟波浩荡的地中海。站在这里驻足瞭望,会发现无论天的蓝还是海的蓝都那么纯粹,把小城内外繁茂盛开的野花映衬得更加绚烂。
克考恩名气很大,是突尼斯最早一批入选联合国世界遗产清单的历史遗迹。这名气来自两个方面。首先,是因为这里被看作迦太基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据史料记载,迦太基人又被称作紫红色的人,因为他们掌握一种从近海贝壳中提炼紫红染料的技术。在中古时期,埃及、希腊和巴比伦的僧侣都喜欢穿紫红色袍子,可令他们沮丧的是,这种颜色很容易褪去,只有地中海东岸村镇中售卖的紫色染料能使衣料保持光鲜。久而久之,紫红色人的外号就传了出去。
克考恩另外一个被关注的原因是考古学家发现居住此地的300余户近2000人口中竟没一家从事农耕劳动,取而代之大多数居民要么经商要么掌握多项手工技能。比如木刻人像、宝石制造、玻璃切割等。商业与手工业的发达也让这里变得富有。一位历史学家曾如此形容2300年前克考恩的繁荣景象,“几乎家家都有花园,月季玫瑰被清泉浇灌。”那时有的富裕人家甚至拥有私人浴室,上下水设施一应俱全。据说许多浴室的窗户面朝大海,看来那些紫红色的人也十分懂得享受生活,边洗澡还要边看海景。
沧海桑田变幻无常,今天克考恩的远年繁华早已不再,只剩下一截截碎石枯木,成了记忆,成了废墟。眼前这些房舍的完整程度甚至还不如被熔岩掩埋的庞贝。幸存的建筑大多高不足半米,且全没房顶,只剩下地基仍在海边孤独挺立,仿佛是在告诉参观者它的主人曾住几间房,是否拥有花园和独立卫浴。
克考恩向北20公里就到了北非陆地的尽头。水陆相接的地方是一面嶙峋峭壁。此地距西西里只有不到150公里,天气晴好的时候,还能依稀看到远方的意大利。
其实地缘环境也间接解释了克考恩曾经繁盛的原因。正是这里把非洲与欧洲连在一起,遥想当年,不知有多少野兽被转运到古罗马的斗兽场,也不知有多少希腊陶瓷、意大利雕塑从此地流入北非上层社会的家里。
神圣之城凯鲁万北非城市大多发源于一股清泉。毕竟挨着撒哈拉,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对一般城市而言,只要水丰土沃就足以展开一段历史。可对伊斯兰世界第四圣城凯鲁万(Kairouan,排在麦加、麦地那、耶路撒冷之后)来说,就不能不被点缀进一个神奇的起源。
据说公元670年某天,一位阿拉伯将军的战马踩到一只金光璀璨的圣杯。他认得这只杯子,曾亲眼见它在麦加神泉中消失。将军把圣杯高高举起,一股清泉就从沙土中汩汩流水。“这里的泉水连着麦加啊!”这简单明了的判断马上为凯鲁万登基加冕,一跃而为北非最重要的伊斯兰城市。
神泉直到今天依然健在,位于凯鲁万老城一幢茶楼之内。茶楼二层空间一分为二,左手是茶室,当地人在此饮茶聊天。右边是一口漆黑不见底的水井。水井一侧架了水车,车辕连着一匹站起来几乎与屋顶等高的骆驼。骆驼每转一圈,就会有清凉泉水被抽到地面。直到今天,穆斯林的虔诚信徒也依然相信这口神泉与麦加相连。其实这从科学上也容易解释,只要是活水,就一定有与其他水源相连的途径。只是不像他们所想那样直截了断。
既然是圣城,凯鲁万大清真寺的地位自然举世无双。清真寺已有千余年历史,连最新翻修的大门也已200岁挂零。作为北非最古老的清真寺,这里的门槛不知曾被多少信徒踏破。他们坚定相信,到这里朝圣7次相当于去过一次麦加。
清真寺内礼拜堂不允许非穆斯林进入,但旅行者仍可透过雕花木门看清里面的建筑结构。偌大礼拜堂被400余根柱子支撑,地上铺展的毯子足有千条。
除了礼拜堂,清真寺内还有一块与足球场等大的露天空间。场地内铺设的大理石地面由边缘向中心倾斜微小角度,是为让雨水顺势流入位于中央的水窖。水窖口也讲究得很,九曲连环的构造,这种设计可以让水流忽左忽右忽下,把水中混杂的泥土尘埃充分过滤。按照传统,穆斯林教徒在礼拜前要先用清水洗净手足。即使枯水季节,也仍旧要按顺序把清洗的动作用空气完成一遍。
水窖旁是个类似日晷的古代计时设备。教徒要在每日清晨、中午、下午、黄昏和傍晚分5次礼拜。每当太阳的阴影线与礼拜时间重合,清真寺的钟楼就会向整个城市发出召唤。
作为北非保存最好的罗马城市,多加(Dougga)的存在多少让迦太基遗址显得有些颜面无光。除了斗兽场,多加几乎可以找到一切与罗马相关的时光记忆,半圆形歌剧院、罗马柱支撑的神殿、甚至还能依稀分辨古罗马竞技场(进行四轮马车计时赛)的椭圆形轮廓。多加得以原封保存要归因于所处位置的偏僻,罗马帝国之后,这里也被历史遗忘,除了耕田的老农和捡橄榄的村妇,几乎没人再来打扰它的美梦,甚至后来阿拉伯的铁蹄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炮火都与它擦身而过。
在多加的罗马时代,城市布局已显得十分成熟。公共设施与民居泾渭分明。神殿位于最高处,无论从城市任何方向仰望,都能远远看到。
这一时期罗马浴室的设计理念也发展到高级阶段。从现存的冷水池、热水池、沐浴室、健身房、议事厅等设施来看,古罗马浴池的功能已不仅是把身体洗净那么简单,还承载了一些娱乐与交际功能。走进连接热水池的地下通道,还能看到墙壁上一排排碗口粗大的排水管。
与公共建筑的松散分布相比,城镇中的民宅就建造得十分节约土地。通常是你家院子盖在我家厨房之上,东家的石柱又抵着西家的澡堂。当然也有奴隶主的房子自成院落,16根石柱支撑起上下两层豪宅。墙壁地板上还铺满马赛克装饰,是财富和身份的象征。
发现有间房子中央建起一座马蹄状高台,高台上平均分布着8个洞口,马上会意地笑了,知道这是厕所,只是不知古人拉屎时是蹲着还是坐着。
民宅大多依山势而建,上下交错宛如立体迷宫,在这里游走仿佛是在舞台上跳舞,来来回回也脱不开这巴掌大的地方。如果想观赏多加全景,一定要爬到不远处的小山山顶。站在彼端能看到绿色青草无边无际生长,多加古城变成一条灰白色的影子,在山风中摇曳飘荡。
小山山顶与多加之间由一条泥泞小路连接,小路两旁长满仙人掌树,肥厚叶片上林立着无数尖刺,从这里走过时要非常小心,哪一脚踩重了,都可能让尖刺穿鞋而入。但这一路风景也绝佳,你会发现,如同迪斯尼动画片的开场,仙人掌树会自动退让两旁,很快,一个仿佛别个时空的王国就会在眼前出现。
如果没有这排名世界第三的斗兽场,斗兽之城——埃尔杰姆 (El-Jem)恐怕很难走进现代旅行者的视线。与那位在罗马养尊处优且常年以修缮为借口让参观变得捉襟见肘的表兄不同,埃尔杰姆倒是大大方方敞开所有门窗。
只要旅行者乐意,既可以爬到30米高的看台顶端,一览众山小地把整个斗兽场收入眼底。如果想象力丰富,还可把视线所及的每寸空间都用热血沸腾的观众填满,要知道这座长138米宽114米的庞然大物可以容纳近3万观众,这数字甚至超过当时周边城镇人口总和。
另一种参观斗兽场的方式是走进地下,走进关押角斗士和野兽的囚笼。先用绝望把自己笼罩,然后从牢笼经过50多米的黑暗甬道一步步向斗兽场中心场地走去,不知曾有多少真正的角斗士也从这漆黑中走过,以完成从黑暗到光明再到死亡的最后旅程。
斗兽场用高大石墙把里外隔绝成两个世界。石墙前后三重,每重墙体都被凿刻出无数马蹄形拱门,拱门错落排列,既可保证光线暗淡时(比如黄昏)场地内仍能获得充分照明,还能让内场声音不致过快发散。非但不会发散,当声波被三重墙壁阻挡,墙体中的来回震荡甚至可以把声音最大幅度聚拢放大。这样角斗士的咆哮就会以10倍剂量冲击观众耳膜,而看台上观众的呐喊无疑也会刺激角斗士分泌更多荷尔蒙,用血腥拼杀完成人生最残酷也最华丽的表演。
与罗马斗兽场长达几百年的使用寿命相比,埃尔杰姆可算相当短寿,如果不是它的建造者在反抗罗马皇帝的叛乱中自杀身亡,也不会只有短短8年的可怜历史。
埃尔杰姆最后一次作为厮杀战场的记录是在公元7世纪。当时本地女王被阿拉伯士兵围困在斗兽场中做最后抵抗。根据野史记载,斗兽场下面有一条秘道可以连通30公里之外的大海。女王为打击敌人士气,常常命令士兵在城头举着新鲜活鱼炫耀自己的粮草充足。
当参观者从埃尔杰姆斗兽场走出,不会像在罗马那样被身披盔甲的现代角斗士追着合影留念。埃尔杰姆的老百姓才懒得赚这份太阳底下的辛苦钱,他们更乐意找个凉快地方,或者水果店,或者咖啡馆,优哉游哉地享受着阴影中的清凉。
突尼斯人的现世生活
统治突尼斯的主人走马灯似的粉墨登场又黯然谢幕。罗马人来了被阿拉伯人打跑,土耳其人来了又被法国人打跑。可以说,现在的突尼斯是个杂糅染缸,论文明,迦太基最早;论古迹,罗马人留下的最多。可如果说到文化传统,那阿拉伯人的信仰、观念和生活习惯则一定是无可争议的主流。
阿拉伯人在突尼斯的主要生活区叫麦地那(Medina),建筑格局是以清真寺为核心,再向四周扩散出民宅、商业摊点及各种公共娱乐设施。突尼斯所有麦地那中,属首都这座规模最大人口最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毫不吝啬地授予它一座世界文化遗产的广告招牌。
麦地那从地势来看中央高四周低,最高处自然安坐那闹中取静的清真寺。以此为中心拓展出去的狭窄巷道足有百条之多。如果怕迷路,就看地面沟槽的水流方向:去清真寺的话就逆流而上,要找出口则应顺流而下。
麦地那虽然没有围墙圈范,面积大小却是一定。当房舍无法满足人口增长需求时,当地人就把自家屋子越建越高,有的甚至高到阳光即使正午也无法垂直射到地面,不过这也多少起到些冬暖夏凉的客观效果。
游览麦地那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休闲购物式。这与麦地那的社区功能有关。麦地那在古语中是市场的意思。中世纪时,这里商贩的经营业态还要符合一定规矩。比如一些与脏乱差打交道的行业,什么卖炭的、打铁的都被集中在外围区域。而卖鲜花、香水、金银饰品等满足上等人生活需要的店铺则大多在清真寺旁边挤得水泄不通。现在麦地那的商铺早已打破传统界限,因为家家户户都只做游客生意,导致售卖商品也基本相同,从突尼斯特产的地毯、鸟笼、呢帽,到全世界哪里都有卖的冰箱贴、马克杯、明信片,基本一个都不能少。于是吸引游客驻足购买的决定因素就取决于老板是否能用N种语言说“你好”,或者看谁脸上能挤出一丝貌似真心的微笑。
游览麦地那的第二种方式叫做体验式,即把自己想象成安家于此的阿拉伯人,然后自问自答,如果我是他,将如何度过一天?根据我的观察,当地人除了每天5次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方向的礼拜之外,还有3件乐事值得我们尝试。
第一件是吃。突尼斯人嗜食辣椒,甚至已到无辣不成宴的地步。当地人认为,辣椒代表激情,当突尼斯男人发现自己老婆做饭的口味已经淡出鸟来的时候,他就明白这段婚姻可能已经到头了。在突尼斯,哈里萨(Harissa)辣椒酱几乎是每餐必上的开胃菜,拌上橄榄油用面包蘸着吃,嘴馋的都能吃饱。突尼斯人还喜欢把蒸燕麦粉(Couscous)作为主食。蒸锅分成上下两层,上层放麦粉,下层放洗净的生鲜(包括蔬菜,鸡羊鱼肉等)。然后慢火蒸烤,直到生鲜冒出的香气把燕麦蒸煮。装盘时把燕麦放在盘底,上面铺蔬菜和肉。这种搭配既传统又美味,在外国人看来,还健康时尚。可能是受法国邻居影响,一顿标准突尼斯大餐也可大致分为开胃菜、头盘、主菜、甜点、水果、茶或咖啡等6道。开胃菜通常是面包蘸橄榄油、辣椒酱。头盘可以点一种当地做法的煎蛋,打碎的鸡蛋混着洋葱、虾和碎肉,外面包裹一层金黄色的脆皮,用外焦里嫩形容最恰当不过。主菜点蒸燕麦即可,可搭配鱼肉或羊排佐餐。突尼斯水果品种不多,建议吃柑橘和沙漠椰枣,到了夏季,还可以吃两块多汁的罗马甜瓜。吃饭地点最好选一家麦地那里的老餐馆,推荐一家叫做Dar Bel Hadj的,以前是贵族豪宅,由于这里口味地道,环境优雅,一直被热烈追捧。
第二件是洗澡。在突尼斯有这样一句俗谚,这世界有三样东西不会改变,一是泉水,二是朋友,三是哈曼(Hammam)。哈曼在阿拉伯语中是公共浴室的意思。记得三毛曾在《撒哈拉的故事》中介绍过沙漠里的人如何洗澡。哈曼就属于她提到的洗外面部分(洗里面是在海边用海水灌肠)。好奇心也使我走进哈曼,体验了一回纯正突尼斯瑜伽桑拿的滋味。首先进入一间类似桑拿房的地方,简直就是个蒸锅,如果坐着,肚皮上的沟壑很快就能贮满一条小河。蒸完之后会有年老搓澡师傅视察你身上的泥垢是否已从皮肤上基本松脱,然后决定是否可以开始瑜伽式搓澡服务。他们大多长得高大威猛,也只有这样才有足够力气帮任意体型的人分筋错骨。我发现自己身体在他老人家强力拉抻后竟然能摆出一整套类似瑜伽修炼的复杂动作,于是不得不惊讶于自身潜能的不可思议。
吃完了,洗爽了,就可以找个咖啡馆打发时间了。这里的咖啡馆除了供应原产土耳其的上等咖啡,还有薄荷茶,以及各种形状各种口味的水烟。烟雾缭绕中,或者看一场电视里转播的足球比赛,或者望着往来行人发呆。体验到了这个时候,你应该已开始羡慕突尼斯人的舒爽生活。当你开始思考人生意义的时候,说明你在突尼斯的旅行已经到位并趋向完美。
旅游资讯:
签证:突尼斯使馆发放自发证日起一个月有效的一次性入境签证。办理签证需要1周时间。咨询电话:010-65322435。突尼斯使馆官员态度很好,可讲流利汉语。签证还可通过民生银行代办。
机票:从中国到突尼斯没有直达航班。土耳其航空、阿联酋航空、法国航空和卡塔尔航空都有航线抵达,只是需分别在各国首都中转。推荐法航,转机所用时间最短。
货币:第纳尔,1第纳尔约等于6人民币。
电压:220伏,插座为欧洲标准双圆柱插头。
网络:一般酒店可无线上网。以突尼斯非洲大酒店为例,一小时10第纳尔。另外还可到标注PUBLINET的网吧上网,1小时约2第纳尔。
通讯:国内GSM手机与突尼斯兼容,出国前开通国际漫游即可自由拨打电话。
旅行注意事项:突尼斯是伊斯兰教国家,禁食猪肉,参观清真寺或博物馆时,不可穿露背装、短裤和高跟鞋等,应尊重当地宗教风俗。另外不可在政府或警察局门口照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