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实现教学反馈的主要方式,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不仅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能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小提问”中有“大学问”,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的提问要达到激趣、导学与梳理的功能。
一、情境阶段提问——激趣
在情境阶段,教师要在学生疑难处设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课始就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投入学习。
1.引发好奇心
如教学“分数化小数”一课时,我创设了一个游戏情境,即让学生说出一些分数,我很快地判断这个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并且全部都正确。接着我提问:“老师为什么能很快判断一个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你们想学吗?”这个问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有的学生采用列举的方式进行自主探究,有的学生则带着这个问题进行合作学习。
2.引发情感落差
如教学“打折问题”一课时,我首先出示问题情境:老师在“华联”和“银泰”两个商场看中了同一件衣服,两家商场却打着不同的广告招牌“华联八折大酬宾”“银泰九折优惠”。这时,我提问:“请你们帮老师参考参考,上哪家商场买便宜?为什么?”一位学生说:“老师应该去华联买,因为打八折。”“你们都同意他的观点吗?”这时,学生们在下面小声议论起来,过了一会儿,学生明白:购物不能光看折扣率的高低,还要看原来的价格,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在这里,我根据学生平时容易出错的疑难点巧设问题陷阱,诱其上当,再适当点拨,使学生猛然醒悟。高度的情感反差,自然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新授阶段提问——导学
在新授阶段,教师的提问要在学生的学习思考过程中起到启发点拨、催化的作用,达到“导学”的功能。
1.引发学生争辩
如特级教师黄爱华在教学“24时计时法”时,先出示用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间“8∶00、9∶30、14∶00、18∶30、19∶00、22∶00”,又出示12时计时法表示的时间“早上8∶00、上午9∶30、下午2∶00、晚上6∶30、晚上7∶00、晚上10∶00”。黄老师提问:“这两种计时法你觉得哪一种好?”这一问题引发了学生激烈的争辩。“我认为12时计时法好,因为这种计时法我一看就知道是上午还是下午。”“我认为24时计时法好,因为它非常简洁,只需要几个数字就表达清楚了,而12时计时法还要写那么多汉字。”“我认为24时计时法好。如果你用12时计时法来预告电视节目,外国人不认得‘早上、下午、晚上’几个字,他不就看不懂了吗?”“我不同意你们的意见。如果我约一个朋友明天去看球,我肯定说,明天下午4点一起去看球,而不是说明天16时去看球。”……黄老师的这个提问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导火线”作用,引发了学生一次又一次的辩论,使一节原本平淡的课焕发出智慧的光芒。
2.引领学生探究
如教学“找规律”一课时,我在学生明白了什么是“一一间隔”后,拿出一串黑白相间的珠子,并握住这串珠子的两端,问学生:“老师手中有白珠20颗,请你们猜一猜黑珠有多少颗?”问题一提出,学生纷纷猜测结果,有19颗、20颗、21颗三种答案。这时,我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研究两端珠子颜色相同和两端珠子颜色不同两种情况下珠子的颗数。通过实验,学生得出结论:两端珠子颜色相同,两种珠子的数量就不相等,两端珠子是什么颜色,该颜色的珠子就多1颗;两端珠子颜色不同,两种珠子的数量就相等。在这个环节中,提问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引领他们深入探究,教学效果好。
三、总结阶段提问——梳理
在总结阶段,教师的提问要达到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的作用,沟通前后知识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1.引导学生总结
总结式的提问,能及时反馈信息,了解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发现新的问题。如在“分数的意义”教学中,教师提问:“把一个月饼平均分给7个同学,每人得几分之几?把7个月饼分给7个同学,每人分得这7个月饼的几分之几?这里把什么看成单位‘1’?”这样的提问,不仅能检查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情况,而且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总结知识。
2.引导学生比较
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一课时,课末,我问学生:“两个长方形周长一样,面积也相同吗?两个长方形的周长不同,周长大的面积一定大吗?”学生纷纷主动举例说明自己的观点,并展开了争论。在争论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比较长方形周长和面积的联系与区别,形成了良好的空间观念,比简单的说教效果好得多。
(责编 杜 华)
一、情境阶段提问——激趣
在情境阶段,教师要在学生疑难处设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课始就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投入学习。
1.引发好奇心
如教学“分数化小数”一课时,我创设了一个游戏情境,即让学生说出一些分数,我很快地判断这个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并且全部都正确。接着我提问:“老师为什么能很快判断一个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你们想学吗?”这个问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有的学生采用列举的方式进行自主探究,有的学生则带着这个问题进行合作学习。
2.引发情感落差
如教学“打折问题”一课时,我首先出示问题情境:老师在“华联”和“银泰”两个商场看中了同一件衣服,两家商场却打着不同的广告招牌“华联八折大酬宾”“银泰九折优惠”。这时,我提问:“请你们帮老师参考参考,上哪家商场买便宜?为什么?”一位学生说:“老师应该去华联买,因为打八折。”“你们都同意他的观点吗?”这时,学生们在下面小声议论起来,过了一会儿,学生明白:购物不能光看折扣率的高低,还要看原来的价格,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在这里,我根据学生平时容易出错的疑难点巧设问题陷阱,诱其上当,再适当点拨,使学生猛然醒悟。高度的情感反差,自然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新授阶段提问——导学
在新授阶段,教师的提问要在学生的学习思考过程中起到启发点拨、催化的作用,达到“导学”的功能。
1.引发学生争辩
如特级教师黄爱华在教学“24时计时法”时,先出示用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间“8∶00、9∶30、14∶00、18∶30、19∶00、22∶00”,又出示12时计时法表示的时间“早上8∶00、上午9∶30、下午2∶00、晚上6∶30、晚上7∶00、晚上10∶00”。黄老师提问:“这两种计时法你觉得哪一种好?”这一问题引发了学生激烈的争辩。“我认为12时计时法好,因为这种计时法我一看就知道是上午还是下午。”“我认为24时计时法好,因为它非常简洁,只需要几个数字就表达清楚了,而12时计时法还要写那么多汉字。”“我认为24时计时法好。如果你用12时计时法来预告电视节目,外国人不认得‘早上、下午、晚上’几个字,他不就看不懂了吗?”“我不同意你们的意见。如果我约一个朋友明天去看球,我肯定说,明天下午4点一起去看球,而不是说明天16时去看球。”……黄老师的这个提问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导火线”作用,引发了学生一次又一次的辩论,使一节原本平淡的课焕发出智慧的光芒。
2.引领学生探究
如教学“找规律”一课时,我在学生明白了什么是“一一间隔”后,拿出一串黑白相间的珠子,并握住这串珠子的两端,问学生:“老师手中有白珠20颗,请你们猜一猜黑珠有多少颗?”问题一提出,学生纷纷猜测结果,有19颗、20颗、21颗三种答案。这时,我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研究两端珠子颜色相同和两端珠子颜色不同两种情况下珠子的颗数。通过实验,学生得出结论:两端珠子颜色相同,两种珠子的数量就不相等,两端珠子是什么颜色,该颜色的珠子就多1颗;两端珠子颜色不同,两种珠子的数量就相等。在这个环节中,提问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引领他们深入探究,教学效果好。
三、总结阶段提问——梳理
在总结阶段,教师的提问要达到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的作用,沟通前后知识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1.引导学生总结
总结式的提问,能及时反馈信息,了解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发现新的问题。如在“分数的意义”教学中,教师提问:“把一个月饼平均分给7个同学,每人得几分之几?把7个月饼分给7个同学,每人分得这7个月饼的几分之几?这里把什么看成单位‘1’?”这样的提问,不仅能检查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情况,而且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总结知识。
2.引导学生比较
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一课时,课末,我问学生:“两个长方形周长一样,面积也相同吗?两个长方形的周长不同,周长大的面积一定大吗?”学生纷纷主动举例说明自己的观点,并展开了争论。在争论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比较长方形周长和面积的联系与区别,形成了良好的空间观念,比简单的说教效果好得多。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