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问 大学问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qingxiao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实现教学反馈的主要方式,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不仅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能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小提问”中有“大学问”,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的提问要达到激趣、导学与梳理的功能。
  一、情境阶段提问——激趣
  在情境阶段,教师要在学生疑难处设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课始就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投入学习。
  1.引发好奇心
  如教学“分数化小数”一课时,我创设了一个游戏情境,即让学生说出一些分数,我很快地判断这个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并且全部都正确。接着我提问:“老师为什么能很快判断一个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你们想学吗?”这个问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有的学生采用列举的方式进行自主探究,有的学生则带着这个问题进行合作学习。
  2.引发情感落差
  如教学“打折问题”一课时,我首先出示问题情境:老师在“华联”和“银泰”两个商场看中了同一件衣服,两家商场却打着不同的广告招牌“华联八折大酬宾”“银泰九折优惠”。这时,我提问:“请你们帮老师参考参考,上哪家商场买便宜?为什么?”一位学生说:“老师应该去华联买,因为打八折。”“你们都同意他的观点吗?”这时,学生们在下面小声议论起来,过了一会儿,学生明白:购物不能光看折扣率的高低,还要看原来的价格,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在这里,我根据学生平时容易出错的疑难点巧设问题陷阱,诱其上当,再适当点拨,使学生猛然醒悟。高度的情感反差,自然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新授阶段提问——导学
  在新授阶段,教师的提问要在学生的学习思考过程中起到启发点拨、催化的作用,达到“导学”的功能。
  1.引发学生争辩
  如特级教师黄爱华在教学“24时计时法”时,先出示用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间“8∶00、9∶30、14∶00、18∶30、19∶00、22∶00”,又出示12时计时法表示的时间“早上8∶00、上午9∶30、下午2∶00、晚上6∶30、晚上7∶00、晚上10∶00”。黄老师提问:“这两种计时法你觉得哪一种好?”这一问题引发了学生激烈的争辩。“我认为12时计时法好,因为这种计时法我一看就知道是上午还是下午。”“我认为24时计时法好,因为它非常简洁,只需要几个数字就表达清楚了,而12时计时法还要写那么多汉字。”“我认为24时计时法好。如果你用12时计时法来预告电视节目,外国人不认得‘早上、下午、晚上’几个字,他不就看不懂了吗?”“我不同意你们的意见。如果我约一个朋友明天去看球,我肯定说,明天下午4点一起去看球,而不是说明天16时去看球。”……黄老师的这个提问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导火线”作用,引发了学生一次又一次的辩论,使一节原本平淡的课焕发出智慧的光芒。
  2.引领学生探究
  如教学“找规律”一课时,我在学生明白了什么是“一一间隔”后,拿出一串黑白相间的珠子,并握住这串珠子的两端,问学生:“老师手中有白珠20颗,请你们猜一猜黑珠有多少颗?”问题一提出,学生纷纷猜测结果,有19颗、20颗、21颗三种答案。这时,我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研究两端珠子颜色相同和两端珠子颜色不同两种情况下珠子的颗数。通过实验,学生得出结论:两端珠子颜色相同,两种珠子的数量就不相等,两端珠子是什么颜色,该颜色的珠子就多1颗;两端珠子颜色不同,两种珠子的数量就相等。在这个环节中,提问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引领他们深入探究,教学效果好。
  三、总结阶段提问——梳理
  在总结阶段,教师的提问要达到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的作用,沟通前后知识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1.引导学生总结
  总结式的提问,能及时反馈信息,了解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发现新的问题。如在“分数的意义”教学中,教师提问:“把一个月饼平均分给7个同学,每人得几分之几?把7个月饼分给7个同学,每人分得这7个月饼的几分之几?这里把什么看成单位‘1’?”这样的提问,不仅能检查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情况,而且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总结知识。
  2.引导学生比较
  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一课时,课末,我问学生:“两个长方形周长一样,面积也相同吗?两个长方形的周长不同,周长大的面积一定大吗?”学生纷纷主动举例说明自己的观点,并展开了争论。在争论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比较长方形周长和面积的联系与区别,形成了良好的空间观念,比简单的说教效果好得多。
  (责编 杜 华)
其他文献
[摘 要]智慧课堂教学软件较好地实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借助IRS即时反馈系统,可课前实时检测,判定学习生态;课中及时检测,把脉核心知识;课后及时检测,把控内化程度。全过程的学习检测,能让“以学定教”有直观的感受也有量化的管控,这为教师对课堂教与学的行为决策,提供了一个依据。  [关键词]IRS即时反馈系统;检测;认识分数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
新课程指出教学应尊重学生的实际,要确保全体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要注重学生在探究中获知。但是,环顾当下的教学设计,为了提高教学活动的热闹程度,说假话、研究假问题、师生作秀的现象时有发生,在公开课和评优课中尤为突出。笔者认为,有效的教学必须是真实的,真正地学会知识。在真实的探究行为中体验最为真实的情感;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感悟真实的生命态度,进而提升数学素养。要实现这一切,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就必须务
教材是承载知识的载体,是课改理念的文本体现,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去认真研读、感悟、领会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体会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这样才能更全面地把握教学目标。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少教师会忽视对教材的解读,解读视野狭窄,解读方法单一,解读程度肤浅,不能从整体上分析和把握教学内容,导致解读教材不到位,出现偏差、误读,使整个教学设计、课堂实践、教学效果几乎等于零,甚至产生负效应。就
[摘 要]追问是引发学生数学思考的“催化剂”。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和回答,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使他们在积累学习经验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学习能力,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追问;知识源头;错误原因;思维障碍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2-0092-01  数学课堂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对三角形初步了解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教师要引领学生在活动情境中深入探究三角形的特征,发现数学现象,从而真正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本质。在此,我撷取本课的三个教学片断,作粗浅的思考。  一、活动感知,促进操作思考的整合  师:每个小组都有3根小棒,先测量小棒的长度,再试一试,看能不能用它们围成一个三角形。(学生小组实践操作)  生1:3厘米、3厘米、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它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并将生活经验与数学应用相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时,不只是从教学角度,还要从生活角度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结合自身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总结出一套培养学生应用题解题能力的教学思路。  一、抓住细节,精心阅读  小学生在做应用题时,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读题不清,导致做题失误。  例1 A、B两地相
[摘 要]“梯形的面积计算”是在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尤其是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和梯形的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数学问题。特级教师周卫东教学此内容时,没有沿袭以往的教学思路,亦步亦趋地让学生从“0”开始进行学习,而是立足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以研立学,因学而教,通过引导点拨让学生经历了自主研究与发现,最终获得提升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再创造中自我建构新知、解决问题。  [关键词]
[摘 要]在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日益成为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处理策略便成了个性教育所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学生的学习环境、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智力水平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通过给出搭支架、动静转换、等价替换、数形结合、变式练习教学等问题解决策略,帮助学生提高数学素养。  [关键词]差异教学;问题解决策略;解决问题  [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77页“神奇的莫比乌斯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制作莫比乌斯带,了解莫比乌斯带的特性;亲身体验数学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动手操作、主动思考、合作交流“做数学”的过程,从中发现莫比乌斯带的奇异性。  3.思想与情感。  让学生自主快乐的学习,从中感受数学之美,体会“数学来源于生
[摘 要]乘法分配律是运算律单元的教学重点。通过举例验证、观察比较、提出猜想、发现规律、引出规律,让学生感悟基本的推理、模型、化归等数学思想。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运算的意义、现实背景中的数量关系或几何图形,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从而走进知识的“内核”。  [关键词]乘法分配律;数学思想;数学知识的内核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