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學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课标要求“以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教材首先突显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并阐述这一地理特征是区内各地理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次,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荒漠化的成因,最后,针对问题原因提出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二、学生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已学过西北地区,有了一定基础,同时保留有较大兴趣。学生对荒漠化的形成因素和危害了解甚少,缺乏感性认识,可通过展示一些图片让其有个形象感知。从整体上来说,本节课难度适中,而难点可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设计思路
(一)采用案例教学法
通过“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这一案例的分析掌握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出现的一般规律,进而掌握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方法。以“广西石漠化”这一案例进行学以致用,加强知识迁移应用能力。
(二)始终以人地关系原理为教学核心
特别是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突出其决定性,帮助学生认识,只要人类调整活动方式,采取正确措施,某些荒漠化土地是可以逆转的。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展示、小组合作探究等使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中的每一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荒漠化的概念、类型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
2.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特征及其成因,说出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掌握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文资料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通过案例分析,学会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方法,提高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人类活动对荒漠化带来的危害,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提高环保意识。
2.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教学重点
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和人为原因;荒漠化的危害。
(二)教学难点
荒漠化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方法,学会迁移运用到不同地区。
六、教学方法
读图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七、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课标要求“以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教材首先突显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并阐述这一地理特征是区内各地理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次,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荒漠化的成因,最后,针对问题原因提出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二、学生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已学过西北地区,有了一定基础,同时保留有较大兴趣。学生对荒漠化的形成因素和危害了解甚少,缺乏感性认识,可通过展示一些图片让其有个形象感知。从整体上来说,本节课难度适中,而难点可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设计思路
(一)采用案例教学法
通过“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这一案例的分析掌握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出现的一般规律,进而掌握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方法。以“广西石漠化”这一案例进行学以致用,加强知识迁移应用能力。
(二)始终以人地关系原理为教学核心
特别是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突出其决定性,帮助学生认识,只要人类调整活动方式,采取正确措施,某些荒漠化土地是可以逆转的。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展示、小组合作探究等使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中的每一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荒漠化的概念、类型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
2.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特征及其成因,说出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掌握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文资料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通过案例分析,学会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方法,提高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人类活动对荒漠化带来的危害,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提高环保意识。
2.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教学重点
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和人为原因;荒漠化的危害。
(二)教学难点
荒漠化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方法,学会迁移运用到不同地区。
六、教学方法
读图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七、教学过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