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记者的会议报道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82113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方会议报道的历史由来已久,最早的会议新闻出现于被认为是人类最早的报纸、公元前59年罗马公告式官方公报——《每日纪闻》,它是罗马执政官尤利乌斯·恺撒下令每日公布的元老院及公民大会的议事纪录。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西方的媒体业已形成一套成熟的会议新闻报道规范。
  
  凸显新闻,淡化程式
  
  西方对会议报道的研究和实践运作,已形成规律性的共识,即会议新闻就是抓最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加以报道,不计较会议程式和会议的规模问题,不去刻意隆重地报道所谓重大的会议新闻。这与西方国家的政治结构、价值观念、新闻体制有着直接的关系。国会、政府或立法机关开会,媒体是从向受众负责、满足受众知情权的监督守望的角度去报道会议的,没有义务唯命是听、大张旗鼓地去报道会议新闻。其实核心的问题是他们的媒体几乎都是私营的,他们报道会议新闻不受政府、政党的直接干预。他们不存在会议报道改革的问题,有的就是按照会议活动报道规律行事。
  
  深度加工,拓展外延
  
  “新闻报道与事实真相之间的关系第一层次是新闻发布会稿、新闻发布会、演讲、声明;第二层次是证实性材料、背景、记者观察、自发性事件;第三层次是重要性、影响、原因、结果、分析与解释。第一层次的收集表层事实等同于新闻记者在表层采矿,报道多数建立在消息来源提供的材料的基础上。”所以传媒和记者不应过分依赖会议举办主体提供的信息,而应进行信息的拓展和加工是西方新闻界的共识。西方国家的新闻媒体也经常采取“以点触面”的报道方式,即以会议为突破口,全方位、多侧面地剖析重要会议,在会议中提取受众关心的内容。
  首先注重新闻背景的运用。西方记者会议新闻报道无论采取什么形式写作,都十分注意结合报道新闻事件穿插交代新闻背景。他们认为,“不使用背景材料,几乎没有什么报道是全面的。忽视这个忠告的记者,他们决不能给读者和听众提供充分的情况。事件不是突然从不知什么地方蹦出来的。记者的任务就是发现它们的起因,说明它们的发展,而且最好在一个最短的篇幅里做到这些。”
  其次是善于进行解释性报道。解释性报道不同于新闻背景,而“是一种背景性新闻,是通过大量使用背景材料,揭示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和深层意义的分析性报道”。具体到会议报道中,解释性报道重在运用背景材料分析会议中的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意义、影响或预示发展趋势,从而从根本上克服了动态的会议新闻报道肤浅零碎的毛病,帮助读者透彻地理解新闻背后的信息。这种拓展会议新闻功能的有效表现形式,在西方媒体尤其是平面媒体上备受青睐,并把它作为报纸与广播、电视抗衡的主要手段。
  
  侧面亮化,变换视角
  
  会议的新闻点不是只局限于会议的主席台上,不是只能聚焦在主办方的正面言行上,有时变换一下看待会议的视角,往往能收到独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这需要记者用非同寻常的眼光来发现会议潜在的亮点、用灵敏的新闻鼻嗅出会议的“另类”价值。西方的会议新闻报道中不乏这样的精品。
  
  跳出会议,内外结合
  
  西方新闻界自诩为与行政、立法、司法并列的第四权力,他们把行使环境监测、进行舆论监督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对主办方操纵的会议议程始终抱有一种审视、怀疑的态度。正所谓“能见度愈高的新闻,愈可获得记者的青睐,但对新闻媒体而言,其价值却相对较低,形成‘套餐新闻’。”因此,西方媒体的记者在报道会议新闻时,从来不会仅仅局限于会议本身,充当会议发布者的传声筒,而是跳出会议,从更广泛的社会生活中去发现新闻事实,以重新检视会议发布的信息。
  
  机动灵活,化整为零
  
  西方记者不仅在会议报道内容方面注意新闻价值的提升、开拓和再发现,对于会议新闻形式的创新也同样孜孜以求。其中对于规模大、性质重要、内容丰富的会议,通过一题多条、集中主题等“化整为零”的办法,进行连续或者分题报道就是一种别具匠心的会议报道样式。像美国合众社一资深记者采访西哈努克在京举行的一个记者招待会时,就发了49条消息。
  
  客观报道,可信度高
  
  客观报道是西方记者秉持的基本新闻理念,是西方新闻界最重要的新闻理论和新闻写作理论。客观报道理论认为,客观公正是新闻报道的必备特性,忠实地叙述事实,事实与意见分开;冷静叙述,不过分形容;注明消息来源等是保证新闻客观公正的要件。相对于会议新闻来说,客观报道理念早已渗透其中。
  重视新闻事实。西方记者报道会议消息,并不是大段大段地摘抄讲话者的讲稿,使新闻报道变成会议记录,而是在有新的事实信息出现时才会在文中彰显。所以我们看到的会议新闻稿件大多不会是会议的原版照录,而是有选择地将重要的内容如实报道,这其中一个重要的选择参考指数就是新闻事实,而非演说者认为重要的强调指出的就一定会浓墨重彩地突出。
  冷静叙述。西方记者的会议新闻报道,总是以平静的语气叙述新闻事实,控制使用感情色彩鲜明的词。我国记者常用的所谓“强调指出”、“热情洋溢的讲话”等更是西方记者所审慎使用的。
  引用直接引语。“没有直接引语,你的报道就显得死气沉沉,甚至变得不可信。”西方会议新闻在报道发言人的某些讲话时,并不求全,而是取其一端,突出特点,在关键的地方,他们总是直接传递发言人的语言信息,而不像我国不少媒体用记者的身份越俎代庖地去转述发言人的讲话内容。直接引语的好处就是让人物自己说话,传递出重要的信息。
  
  生动形象,可读性强
  
  西方记者会议报道中注意亲临现场,关心会议现场的细节,并在文中穿插现场的小镜头,丰富会议新闻的表现形式。一些成功的会议报道常常在报道中以充满现场感的小镜头作为导语,或在文中穿插一些从现场抓到的活泼的细节,以打破会议报道的沉闷感和模式化。他们的会议报道有时也运用视觉新闻的手法,以记者的现场目击和亲身经历为视点,由记者带着读者一起走进现场,去感受、去观察、去思考,从而大大增强了会议报道的可读性。如美国记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会议新闻《私家侦探召开首届侦探公司年会》是这样开头的:“本报讯他们走起路来,皮鞋并不吱吱作响,他们也不用撇嘴角示意来代替说话,他们更无意照着什么人的下巴猛击一拳。这十几个昨晚在舌尔曼旅馆集会的貌不出众的人,都是不折不扣的私家侦探。在那里,他们召开了战后首届国际侦探公司年会。”十分形象传神,富有可读性。
  
  注释:
  ①【美】梅尔文·门彻:《新闻报道与写作》,华夏出版社,2003年,274~275页。
  ②【美】麦尔文·曼切尔:《新闻报道与写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75页。
  ③刘明华《西方新闻采访与写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81页。
  ④罗雪科(B.Roshco):《制作新闻》,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117页。
  ⑤杰克·海敦:《怎样当好新闻记者》,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第193页。
  ⑥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写作组:《新闻写作教程》,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87页。
  (作者单位:开封日报社)
  
  编校:施宇
其他文献
2000年春天,北京报界刮起一场业外资本与媒体合作办报的狂潮,其势头之猛不但远远超过以往的单兵上阵,而且出现多个几千万元的大资本介入,涉及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大媒体参与,来
如何在新闻自由和司法独立之间确立一条公正而明晰的边界,合理而科学地构建二者的相互关系,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社会课题.虽然此前有关研究人员对这一问题已经进行了诸多研究,
近日,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秋季招生简章上,新增“新闻评论方向班”.招收20人。据悉,这是我国首个面向高考招生,旨在培养评论员、评论编辑、评论主持人、深度报道记者的特色班。这是
近日,西班牙政府宣布了详细的经济改革时间表,并提交了一份主要以削减支出为基础的2013年预算计划。在许多人看来,这是西班牙政府为国际援助计划很可能将会列出的条款而采取
自1996年1月我国成立第一家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以来,目前我国的报业集团无论从数量上还是经济效益上都有了长足的增长。然而,随着我国报业经济的发展、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外报业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报业集团自身发展的局限,我国的报业集团将面临全新的挑战。具体表现为:我国报业的竞争由单张报纸的价格战、发行战等新闻战升级为以报业集团为载体的发展战略的竞争;加入世贸组织将我国报业集团的外部环境延伸到国际
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后,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新闻工作中处处体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已成为评判新闻报道是否成功的价值标准之一。
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和主导作用,决定了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国有企业要时刻牢记肩负的政治使命和社会责任
近年来,中国经济呈现出与日本上世纪80年代泡沫经济时期类似的某些特征。一些观点认为,中国可能重蹈日本的覆辙。本文在回顾日本泡沫经济历程的基础上,总结了日本政府的主要
在“稳增长、调结构、促平衡”的工作目标下,北京市商务委员会积极用好、用足各项外经贸发展的支持政策,助力首都商务事业发展,其中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发挥成效明显,显著提升了中
企业新闻宣传工作是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一个重要领域,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改革发展的进一步深入,企业的外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内部深层次矛盾不断凸显,面对新机制、新形势、新任务,突破原有新闻宣传模式,创新新闻宣传思路,探索新闻宣传有效手段,发挥好新闻宣传工作引导人、鼓舞人、团结人的作用,更好地为企业改革和发展服务,是广大企业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  创新企业新闻宣传工作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