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现行苏教版数学教材中的新增内容,常用策略有列表、画图、列举、倒推、替换、假设与转化等。虽然每册的单元训练内容量不大,但其中的思维含量与思考价值都相当高。教师必须优化教学策略,让学生全程参与,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一、在尝试中激活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中对“解决问题的策略”这类教学内容的要求是:“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这类教学不仅仅是方法的传授,更是解题思想的渗透。数学课本的教学内容大多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应该是“授人以渔”,让学生在实际学习中体验到策略的多样性,激发策略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学“转化”这一策略时,出示如下两个图形:下面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
由于有了数方格及转化等方面的经验,学生可能会出现三种比较的方法:(1)通过数方格进行比较;(2)通过分割算面积进行比较;(3)通过图形转化的规则进行比较。根据学生的操作方法,组织学生比较得出结论:数方格的方法较麻烦,有些方格不满,不但数起来麻烦,累加起来也不够准确;计算面积的方法步骤太多,计算费时又费力,稍不注意还易出错;而转化成规则图形的方法简洁快捷,两个形状不相同的图形都可以转化成长5格、宽4格的长方形,面积大小一目了然。通过以上比较,学生很容易体悟到“转化成规则的图形”的比较方法更容易掌握,认识到“转化”策略的优势,在遇到同类型题目时首选该种方法。这样,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也就自然被激活了。
二、在操作探究中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授人以鱼”只是呈示结果,简化探索过程。还以上一道题为例,如果教师直接传授方法:把它们都转化为长方形来比较,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快地解决书本上的问题,但此类“转化方法”并没有转化成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策略形成的全过程,给学生充分观察、分析、思考及操作探究的空间与时间,让学生在操作探究中感悟策略的本质,从而掌握解决策略的技能。
又如,在教学“倒推策略”时,教师出示例题目:小明原来有一些邮票,今年又收集了24张,送给小军30张后,还剩52张。小明原来有多少张邮票?
师:你能根据邮票数量发生的变化,把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摘录下来并进行整理吗?
学生亲历整理过程,可能出现两种整理方案:(1)原有?张—→又收集24张—→送给小军30张—→还剩52张。(2)原有?张—→ 24张—→-30张—→还剩52张。
师:你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1:原有?张←—退还又收集的24张←—跟小军要回30张←—还剩52张。
生2:原有?张←— -24张←— 30张←— 还剩52张。
由于有了例题的铺垫,学生经历了整理过程,感受了数据变化,自然会想到使用“倒推”的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操作探究,学生还能体会到第二种整理方案更加清楚明了,而且更加清楚地认识“倒推”策略的本质——从结果出发,寻根求源。
三、在练习反思中发散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材中往往依托某一道例题来学习某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但例题并不能代表这种策略的全部特征,如果对号入座,无疑扼杀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求异性。
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第71页例1是图形的转化,72页是回顾一下我们曾用转化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73页例2是分率的转化等,但在“试一试”中却出现了计算“1/2 1/4 1/8 1/16”并将算式进行转化的题目,以及74页《练习十四》第1题中“将算法转化”的习题。不少教师在教这部分内容时,常常感到例题与习题是脱节的。其实不然,这些例题与习题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未知的可以转化已知的、复杂的可以转化为简单的,这才是转化策略的本质所在。所以它们貌虽不同,解题思想却是相通的,都可用转化策略来解决。
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练习中反思,进行适当的比较与总结,在深刻理解“策略”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策略”的外延,逐步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
四、在综合运用中领略策略的价值
教材中几种解决问题的策略编排分布具有由单一逐步走向综合的特点。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也是多种策略的综合运用。如:全班42人去公园划船,一共租用了10只船。每只大船里坐5人,每只小船里坐3人。租用的大船和小船各有几只?教材中呈现的策略有画图、列表、假设、替换等策略,其中替换策略的理解是这部分内容的重点。不难看出,无论是画图策略,还是列表策略,都渗透着替换运用的思想。在解决此类问题时,教师引导学生加强策略的综合运用,才能让学生领悟到策略的存在价值——解决问题、指导生活,也才能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自觉地想到用策略来解决问题。
(责编蓝天)
一、在尝试中激活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中对“解决问题的策略”这类教学内容的要求是:“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这类教学不仅仅是方法的传授,更是解题思想的渗透。数学课本的教学内容大多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应该是“授人以渔”,让学生在实际学习中体验到策略的多样性,激发策略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学“转化”这一策略时,出示如下两个图形:下面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
由于有了数方格及转化等方面的经验,学生可能会出现三种比较的方法:(1)通过数方格进行比较;(2)通过分割算面积进行比较;(3)通过图形转化的规则进行比较。根据学生的操作方法,组织学生比较得出结论:数方格的方法较麻烦,有些方格不满,不但数起来麻烦,累加起来也不够准确;计算面积的方法步骤太多,计算费时又费力,稍不注意还易出错;而转化成规则图形的方法简洁快捷,两个形状不相同的图形都可以转化成长5格、宽4格的长方形,面积大小一目了然。通过以上比较,学生很容易体悟到“转化成规则的图形”的比较方法更容易掌握,认识到“转化”策略的优势,在遇到同类型题目时首选该种方法。这样,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也就自然被激活了。
二、在操作探究中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授人以鱼”只是呈示结果,简化探索过程。还以上一道题为例,如果教师直接传授方法:把它们都转化为长方形来比较,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快地解决书本上的问题,但此类“转化方法”并没有转化成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策略形成的全过程,给学生充分观察、分析、思考及操作探究的空间与时间,让学生在操作探究中感悟策略的本质,从而掌握解决策略的技能。
又如,在教学“倒推策略”时,教师出示例题目:小明原来有一些邮票,今年又收集了24张,送给小军30张后,还剩52张。小明原来有多少张邮票?
师:你能根据邮票数量发生的变化,把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摘录下来并进行整理吗?
学生亲历整理过程,可能出现两种整理方案:(1)原有?张—→又收集24张—→送给小军30张—→还剩52张。(2)原有?张—→ 24张—→-30张—→还剩52张。
师:你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1:原有?张←—退还又收集的24张←—跟小军要回30张←—还剩52张。
生2:原有?张←— -24张←— 30张←— 还剩52张。
由于有了例题的铺垫,学生经历了整理过程,感受了数据变化,自然会想到使用“倒推”的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操作探究,学生还能体会到第二种整理方案更加清楚明了,而且更加清楚地认识“倒推”策略的本质——从结果出发,寻根求源。
三、在练习反思中发散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材中往往依托某一道例题来学习某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但例题并不能代表这种策略的全部特征,如果对号入座,无疑扼杀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求异性。
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第71页例1是图形的转化,72页是回顾一下我们曾用转化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73页例2是分率的转化等,但在“试一试”中却出现了计算“1/2 1/4 1/8 1/16”并将算式进行转化的题目,以及74页《练习十四》第1题中“将算法转化”的习题。不少教师在教这部分内容时,常常感到例题与习题是脱节的。其实不然,这些例题与习题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未知的可以转化已知的、复杂的可以转化为简单的,这才是转化策略的本质所在。所以它们貌虽不同,解题思想却是相通的,都可用转化策略来解决。
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练习中反思,进行适当的比较与总结,在深刻理解“策略”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策略”的外延,逐步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
四、在综合运用中领略策略的价值
教材中几种解决问题的策略编排分布具有由单一逐步走向综合的特点。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也是多种策略的综合运用。如:全班42人去公园划船,一共租用了10只船。每只大船里坐5人,每只小船里坐3人。租用的大船和小船各有几只?教材中呈现的策略有画图、列表、假设、替换等策略,其中替换策略的理解是这部分内容的重点。不难看出,无论是画图策略,还是列表策略,都渗透着替换运用的思想。在解决此类问题时,教师引导学生加强策略的综合运用,才能让学生领悟到策略的存在价值——解决问题、指导生活,也才能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自觉地想到用策略来解决问题。
(责编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