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新时期国家三大重要战略之一,德州市被纳入并被赋予“一区四基地”的明确定位,提出“支持山东德州建设京津冀产业承接、科技成果转化、优质农产品供应、劳动力输送基地和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态区”(以下简称“一区四基地”)。德州作为纳入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城市,成为山东对接京津冀的桥头堡。本文就“一区四基地”中的建设“优质劳动力输送基地”,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 劳动力输送 德州市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7-0071-02
德州融入京津冀,打造协同发展示范区,其本质要求,就是充分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有利时机,优化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资源配置,打造优质劳动力输送基地。
一、德州劳动力输送现状
德州是劳动力资源大市,共有农村劳动力242万人。近年来,全市坚持把缓解农村劳动力过剩,引导和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就业,作为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来抓。劳动力转移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长,每年转移就业10万人以上,各类劳务输出达100万人,就地就近转移89万人,农民工年创劳务收入160多亿元,拉动农村人均增收3900多元。劳务产业已成为拉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劳务输出主要集中在京津塘、长三角和我省沿海地区,占到劳务输出总量的87%以上。目前,在京津冀地区务工总量约45万人,占全市省外劳务输出总量的一半,仅天津滨海新区就达11万人,北京、天津是我市劳务输出的主要区域。
通过多年的努力,德州培育的德州电子、德州汽摩、德州数控、德州装配等劳务品牌在京津享有声誉,打造了“四方技工”等驰名品牌,建立了北京的庆云街、天津的乐陵区及“港区劳务”“京津塘面食”“京城宾馆”等一批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劳务基地。进入京津冀企业,涉及食品、电子、机械制造、汽车制造、通讯客服、计算机等十余个行业。
二、德州未来劳动力输送的发展方向
依托大中型企业、职业院校及各类培训基地向京津输送实用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继续打造一批“德”字号的劳务品牌,承接“德州焊接”“德州汽摩”“德州数控”等的品牌优势。
向京津冀输送优质劳动力的最终目的还在于鼓励回乡消费,鼓励在外人员返乡创业,创造更多就近就业机会,加快输出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带动本地经济发展。
以乐陵市为例,总人口68万,年输出劳务近20万人,主要集聚在京津塘及东营、青岛、深圳等地,通过多年的发展造就了“北京宾馆业”“京津塘馒头”“天津港劳务”传统劳务品牌及“滨海新区出租车”“东营型材业”等新兴勞务品牌。近年来,受经济下行影响,大批在外人员因工作困难返乡,据调查其中有近3万人回乡创业。返乡创业者主要从事私营企业、个体宾馆、运输、个体经营及种加养等从业形式。通过乐陵市委、市政府出台各种扶持创业政策,有很多返乡人员在家乡干起了事业并取得了很好的业绩,回乡创业成功的华明杰、李长云、李宝成、王长城等的引领带动下,在外务工创业人员返乡创业成立了100多家企业,带动了近5万人就业。
三、对策建议
着眼于推进德州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把劳动力资源作为生产要素来经营,把劳动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增长优势,提出下列建议:
(1)结合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创造就业岗位。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以产业结构为基础调整就业结构,引导劳动力合理流动。德州作为京津冀产业承接基地,对德州本地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京津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应以此为导向,既要注重培养适应京津地区产业结构的劳动力,也要重视能够适应德州作为产业承接基地的劳动力的培养,促进人岗、技岗更好适配。积极融入京津冀区域,建立相互衔接的劳动用工政策和人才政策,推进资质互认,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
(2)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创新培养方式。加强技能培训。抓住德州被确定为省级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契机,积极构建以学历型职业教育、证书型社会短期培训、提升型企业职工在职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多元培训体系。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职业教育与技工教育的衔接,推进双证书制的实施,增强就业竞争力。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兼容衔接,实施学分互认、学籍互转。对口贯通中职与高职“3 2”与本科“3 4”分阶段培养工作。推动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改革,改善提升大中专和职业教育学院等优质教育资源。社会培训方面,整合政策资金资源,加快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根据京津冀劳动力人才需求,探索企业下订单、培训机构列菜单、参训人员点单、政府补贴买单的“四单式”培训利用农民工集中返乡期、农种期和企业招工模式。改进培训方式,充分期,大力开展送培训下乡活动。把培训班办在田间地头、办在企业车间、办在农民工旁边、办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3)强化人才引进和鼓励返乡创业,做好人才输引相结合。全面对接京津冀,不仅要做好劳动力输送,更要注重高层次人才引智和有能力者回乡创业工作,积极分享京津冀人才资源和红利。一是强化区域人才合作顶层设计,启动编制德州——京津冀人才开发合作规划,积极探索更好融入协同发展,共享人才资源的新思路、新机制。二是面向京津引进急需人才,通过校园招聘、项目对接、高薪聘请、人才猎头等多渠道、多形式引进京津高层次人才来我市创新创业。三是政府构建支持在外人员返乡创业的支持体系,体系包括产业指导、金融支持、技术培训、土地规划、创业园区建设等多个方面。努力把德州打造成面向京津冀高端人才承接基地、高级能人才培养基地和返乡创业回流基地。
(4)加强权益保护,解决实际性难题。土地流转、子女教育、社会保障、养老等问题,依然是制约劳务输出的主要因素。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深化改革,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一是完善土地承包责任制,加快土地有序流转,推进土地承包权与耕作经营权的分离,保障务工人员的土地权益。二是不断深化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农村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使农村劳动力能够享受到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并逐步过渡到城乡劳动者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区域内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处理协作机制,特别是工资发放监察体制,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三是实施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关爱工程,完善政策和工作机制,建立关爱基金,优化留守老人生活环境和留守儿童成长环境。加强关爱留守老人儿童的力度,解除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努力创造良好的劳务输出环境,使每一位劳动者输得出,干得好,留得住。
参考文献:
[1]刘琳.迁入人口的职业构成对迁入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J].南方人口,2006(5).
[2]董栓成.人口流动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的实证分析[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3).
[3]桂昭明,王耀辉.中国区域人才竞争力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10).
[4]余兴安,李志更.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艰苦地区和岗位流动激励政策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5(10).
[5]徐坚成.提升上海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的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2(5).
责任编辑:赵慧敏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 劳动力输送 德州市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7-0071-02
德州融入京津冀,打造协同发展示范区,其本质要求,就是充分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有利时机,优化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资源配置,打造优质劳动力输送基地。
一、德州劳动力输送现状
德州是劳动力资源大市,共有农村劳动力242万人。近年来,全市坚持把缓解农村劳动力过剩,引导和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就业,作为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来抓。劳动力转移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长,每年转移就业10万人以上,各类劳务输出达100万人,就地就近转移89万人,农民工年创劳务收入160多亿元,拉动农村人均增收3900多元。劳务产业已成为拉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劳务输出主要集中在京津塘、长三角和我省沿海地区,占到劳务输出总量的87%以上。目前,在京津冀地区务工总量约45万人,占全市省外劳务输出总量的一半,仅天津滨海新区就达11万人,北京、天津是我市劳务输出的主要区域。
通过多年的努力,德州培育的德州电子、德州汽摩、德州数控、德州装配等劳务品牌在京津享有声誉,打造了“四方技工”等驰名品牌,建立了北京的庆云街、天津的乐陵区及“港区劳务”“京津塘面食”“京城宾馆”等一批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劳务基地。进入京津冀企业,涉及食品、电子、机械制造、汽车制造、通讯客服、计算机等十余个行业。
二、德州未来劳动力输送的发展方向
依托大中型企业、职业院校及各类培训基地向京津输送实用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继续打造一批“德”字号的劳务品牌,承接“德州焊接”“德州汽摩”“德州数控”等的品牌优势。
向京津冀输送优质劳动力的最终目的还在于鼓励回乡消费,鼓励在外人员返乡创业,创造更多就近就业机会,加快输出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带动本地经济发展。
以乐陵市为例,总人口68万,年输出劳务近20万人,主要集聚在京津塘及东营、青岛、深圳等地,通过多年的发展造就了“北京宾馆业”“京津塘馒头”“天津港劳务”传统劳务品牌及“滨海新区出租车”“东营型材业”等新兴勞务品牌。近年来,受经济下行影响,大批在外人员因工作困难返乡,据调查其中有近3万人回乡创业。返乡创业者主要从事私营企业、个体宾馆、运输、个体经营及种加养等从业形式。通过乐陵市委、市政府出台各种扶持创业政策,有很多返乡人员在家乡干起了事业并取得了很好的业绩,回乡创业成功的华明杰、李长云、李宝成、王长城等的引领带动下,在外务工创业人员返乡创业成立了100多家企业,带动了近5万人就业。
三、对策建议
着眼于推进德州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把劳动力资源作为生产要素来经营,把劳动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增长优势,提出下列建议:
(1)结合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创造就业岗位。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以产业结构为基础调整就业结构,引导劳动力合理流动。德州作为京津冀产业承接基地,对德州本地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京津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应以此为导向,既要注重培养适应京津地区产业结构的劳动力,也要重视能够适应德州作为产业承接基地的劳动力的培养,促进人岗、技岗更好适配。积极融入京津冀区域,建立相互衔接的劳动用工政策和人才政策,推进资质互认,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
(2)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创新培养方式。加强技能培训。抓住德州被确定为省级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契机,积极构建以学历型职业教育、证书型社会短期培训、提升型企业职工在职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多元培训体系。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职业教育与技工教育的衔接,推进双证书制的实施,增强就业竞争力。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兼容衔接,实施学分互认、学籍互转。对口贯通中职与高职“3 2”与本科“3 4”分阶段培养工作。推动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改革,改善提升大中专和职业教育学院等优质教育资源。社会培训方面,整合政策资金资源,加快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根据京津冀劳动力人才需求,探索企业下订单、培训机构列菜单、参训人员点单、政府补贴买单的“四单式”培训利用农民工集中返乡期、农种期和企业招工模式。改进培训方式,充分期,大力开展送培训下乡活动。把培训班办在田间地头、办在企业车间、办在农民工旁边、办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3)强化人才引进和鼓励返乡创业,做好人才输引相结合。全面对接京津冀,不仅要做好劳动力输送,更要注重高层次人才引智和有能力者回乡创业工作,积极分享京津冀人才资源和红利。一是强化区域人才合作顶层设计,启动编制德州——京津冀人才开发合作规划,积极探索更好融入协同发展,共享人才资源的新思路、新机制。二是面向京津引进急需人才,通过校园招聘、项目对接、高薪聘请、人才猎头等多渠道、多形式引进京津高层次人才来我市创新创业。三是政府构建支持在外人员返乡创业的支持体系,体系包括产业指导、金融支持、技术培训、土地规划、创业园区建设等多个方面。努力把德州打造成面向京津冀高端人才承接基地、高级能人才培养基地和返乡创业回流基地。
(4)加强权益保护,解决实际性难题。土地流转、子女教育、社会保障、养老等问题,依然是制约劳务输出的主要因素。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深化改革,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一是完善土地承包责任制,加快土地有序流转,推进土地承包权与耕作经营权的分离,保障务工人员的土地权益。二是不断深化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农村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使农村劳动力能够享受到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并逐步过渡到城乡劳动者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区域内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处理协作机制,特别是工资发放监察体制,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三是实施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关爱工程,完善政策和工作机制,建立关爱基金,优化留守老人生活环境和留守儿童成长环境。加强关爱留守老人儿童的力度,解除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努力创造良好的劳务输出环境,使每一位劳动者输得出,干得好,留得住。
参考文献:
[1]刘琳.迁入人口的职业构成对迁入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J].南方人口,2006(5).
[2]董栓成.人口流动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的实证分析[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3).
[3]桂昭明,王耀辉.中国区域人才竞争力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10).
[4]余兴安,李志更.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艰苦地区和岗位流动激励政策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5(10).
[5]徐坚成.提升上海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的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2(5).
责任编辑: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