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生成的社会因素之传媒

来源 :青年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jf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媒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工具深入我们生活的同时,也对我们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传媒与犯罪之间虽不必然存在直接因果关系,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传媒作为一种社会因素,通过自身的涵化与公众的观察学习间的互动过程会作用于犯罪,不当的传媒呈现形式会影响犯罪的生成,因此我们应该督促传媒运用适当的方式去正面引导民众,以达到防控犯罪的效果。
  关键词:传媒;犯罪;犯罪新闻
  传媒对我们的思想、价值观、习惯和行为既可以产生正面影响,也可以产生负面作用,有关传媒与犯罪的关系问题,有人认为传媒的出现催生了许多新的犯罪,传媒对某些犯罪的产生是负有责任的,同时,也有人认为传媒对于预防犯罪起到很大作用,传媒也在履行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英国学者伊冯·朱克斯,在她的《传媒与犯罪》一书中紧紧围绕着犯罪新闻对传媒与犯罪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性剖析,具有思想上的启发性。
  一、传媒与犯罪关系的争议与思考
  传媒与犯罪的相关关系复杂而微妙,国内外学者基于不同的理论,为二者间建立起了不同的关联关系。
  1.非直接影响说
  非直接影响说认为,传媒与犯罪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直接的相关性。有的罪犯会说到自己从报纸或电视中学到某种犯罪手法,但并不能因此推断二者之间存在直接的关联性。同时有人指出:电影、电视和稍后的计算机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只是起到增加公众焦虑的作用,几乎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引起新的犯罪浪潮。[1] 。
  2.传媒刺激犯罪欲望说
  有学者认为传媒可能激发犯罪欲望或动机。犯罪新闻对犯罪过程的低级趣味的详细描述,传授着犯罪手段,麻痹人的道德观,使一般人走上犯罪道路。[2]菲利曾说,通过限制在抽象的出版自由观念下,为利用最残忍的情感来获利而专门描写犯罪的出版物,能够消除一大类榜样因素。[3]也就是说传媒通过媒介榜样效应刺激犯罪欲望的产生,如果对传媒有关犯罪的报道进行一定限制的话,会减少部分犯罪。
  3.折中说
  伊冯·朱克斯便是采用的折中的论断。想要找到传媒与犯罪之间的关联性走向是不容易的,但传媒在很大程度上确实会引起暴力冲动,会使得犯罪数量增加,这在犯罪动机、手段、施暴目标和实施犯罪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有所体现。不适当的新闻报道虽不一定就会直接导致犯罪,但它能成为影响犯罪率及个体行为的因素。
  二、传媒作用于犯罪原因分析
  传媒对犯罪产生作用从传媒本身来看主要是通过犯罪新闻的新闻标准实现的。犯罪新闻不仅在内容上不同于普通新闻,而且犯罪新闻的新闻标准也极具特色。新闻标准作为记者、编辑对一件事的公众认知度的价值判断,是新闻能否引起公众兴趣的一个标准,正是那些富有戏剧性、具有耸人听闻特征的犯罪故事能够达到新闻标准并博人眼球。
  1.犯罪新闻门槛
  为了具有新闻价值,一件事就必须迎合公众对戏剧性的期待,那么对于犯罪新闻来说,“十分严重”成为犯罪新闻的门槛,传媒通常会通过保持特定犯罪的活跃度来体现该类犯罪“十分严重”的特征,从而引起舆论注目。拿“老年人受到严重攻击”来说,从 “老人被遗弃”到“虐待老人”,再到“入室杀害老人”,记者总能找到新鲜的要素去维持这个话题的热度,使人们一段时间持续关注,其中也包括了对犯罪动机、冲动等犯罪技术的关注,这是一种犯罪学习。
  2.犯罪新闻的简约化
  犯罪新闻通常针对的是即时的、突发的事件,为了及时报道犯罪案件,往往会很仓促,犯罪新闻的简约化让复杂的现实变得简单,却将无争议的信息放大,人们所看到的只是传媒想让受众知晓的,甚至人们的反应是传媒早已预知到的,这就难免使得公众接受到有关犯罪的错误信息,这不仅对预防犯罪没有实际作用,甚至可能助长犯罪。
  3.犯罪新闻的暴力
  傳媒为获得受众对犯罪新闻的关注而增加对暴力的描述,正是因为暴力行为有着强烈的视觉震撼效果并且能够被生动地再现从而得到广泛传媒报道。传媒对暴力行为的展示,带来一定的社会恐惧,使人们对暴力行为失去敏感性而变得习以为常,尤其容易刺激一些抑制力不够的人对犯罪进行模仿。
  三、传媒之于犯罪的生成过程
  传媒的涵化与通过传媒进行犯罪的观察学习相互作用,使得传媒能对犯罪施加一定影响。
  1.传媒的涵化
  传媒是一种强大的社会教化工具,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它会对公众的认知产生着重要的涵化作用。传媒是一种信息,尤其是犯罪类的新闻,它将信息融汇起来,以特定的视角强加给大众,如暴力、冲突、危险,个体会不自然的受到传媒的这种指引,去关注这些特定意义的犯罪信息,而无法自主过滤掉其中的偏激与特定的倾向。能够促使犯罪增加的不是谈论这件事情,而是谈论的方式,那些不恰当的方式,恰好遇上社会在道德上无所适应的时候,长久以来,这些行为便会显得不那么不道德。[4]
  2.传媒下的观察学习
  社会学习影响甚至决定着人的思想情感、动机与行为,直接经验的获得来自于观察学习。传媒图像或语言的习得也是一种社会观察学习。犯罪的生成可能是对犯罪方式的有意无意的模仿、训练,犯罪也是在长时间的“学习”所习得。不良行为、犯罪模式在社会的传播就像其他文化在社会上传播一样,犯罪多发的地方往往就根深蒂固的存在促成犯罪的固有文化。当然要明确的是,传媒下的观察学习并不会对所有人都产生形成犯罪的作用,这取决于三方面:观察者对自身能力的判断;观察者对行为好坏结果的判定;观察者对执行该行为是否能达到心理预期,因此对于抑制能力薄弱的人,在传媒的作用下极易走向犯罪。
  总的来说,传媒与犯罪的相关关系属于正常的社会现象。传媒对犯罪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好,有利于犯罪预防,运用得不好就可能滋生犯罪。传媒作为一种社会因素,是通过自身的涵化与公众的观察学习间的互动过程来作用于犯罪的。传媒的出现并不必然导致犯罪的产生或犯罪数量的增加,但二者之间的关联性也是不容被否定的,我们应该督促传媒运用适当的方式去正面的积极的引导民众,避免传媒在无形中对受众施加负面影响,进而防控犯罪。
  参考文献:
  [1] [英] 伊冯·朱克斯.传媒与犯罪[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 张东平.传媒与犯罪的相关性解构与重构[J].兰州学刊,2015(02).
  [3] 李立景.犯罪新闻娱乐化解构——法学与传播学双重视角的批判性解读[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9(02).
  [4] 杨力.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现代法律秩序生长[J].宁夏社会科学,2006(02).
其他文献
摘要: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推进与发展促使我国进行思想解放运动,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建设,文化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为我国大众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社会经济文化基础。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通讯与传媒的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以及作为大众普遍接受的消费、娱乐等价值观念的形成,大众文化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键词:中国大众文化;全球化;流行文化  一、大众
期刊
摘要:当代各个学校的英美文学教学一般都是传统的授课模式和结合互联网的教学模式,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下,各种文学资料都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收取学习。现在影像资料的教学模式可以说是互联网兴起的代表,各大学教学中都会加入相关资料影像,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兴趣,这说明现在的影像资料在英美文学的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影像资料对英美文学的教学意义展开讨论。  关键词:影像资料 英美文学 教学意义  1 英美文
期刊
摘要:方济众,是世纪陕西画坛最重要的画家之一,同时也是“长安画派”的主要成员和传薪人之一。年艺术生涯,似乎短暂了一些。但就在这短短几十载春秋,他创作出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艺术作品,留下了丰富的理论经验。方济众的作品的整体风格是清新质朴、回归自然、灵动生气、充满生活气息,通过他的山水画面能够充分反映这样的特色,是他在中国画学习过程中吸收传统又贴近生活的结果。他的山水画面中既充盈着汉水巴山的灵秀,又不失西
期刊
摘要:线条在工笔人物画中除具造型功能外 ,其自身也有着丰富的内涵与独特的美感,从而在画面中获得独立的审美意蕴并体现作者的精神世界 。线型语言不是对自然形象形态结构的再现 ,而是对物象内部特征的表现 ,因而线具有了抽象写意的趣味,其外部特征与审美意蕴的完美结合 ,显示出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色。  关键词:传统工笔;人物画;线;审美意蕴  一、线条的情感性  中国画的线蕴含着画家的品味、心性
期刊
摘要:十九大以来,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完成党的两个一百年历史任务,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本世纪中叶实现中国民族强起来的伟大目标。在这种变化了的情况下,重新解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还原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的文本内涵,厘清两者之间关系委实重要,这不仅提醒着我们仍需完善 “批判的武器”,还需要紧握“武器的批判”,明白理论的东西不结合实践永远只能停留在理论水平,而现存的困难以及矛盾并不会
期刊
摘要: 上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叶,以Flash为代表的数字媒体设计软件传入中国,对我国21世纪早期的数字媒体艺术尤其是独立动画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在我国早期Flash独立动画中,以卜桦的《猫》为代表的系列动画短片最为典型。作品以交互动画软件作为媒介平台,其内容的丰富性、风格的独特性皆使人以耳目一新。然而Flash动画作为数字媒体艺术的形式之一,同今日意义上的其他类别新媒体艺术本质上存在共性。本
期刊
闷笛又名闷子,在民间也有叫闷管的。  闷笛的来历最初是由民间吹奏老艺人在长期的民俗演奏中,出于好奇,用毛竹照唢呐样比葫芦画瓢挖空模仿而成,闷笛这个名字的由来,也是根据乐器闷笛自身发声低沉、情绪悲壮而来。上世纪五十年代,河南省新野县民间唢呐老艺人钟汉榜先生在闷笛原有基础上进而做了大胆丰富创新和改革,定型了现在豫西南地方戏曲乐队中的常见闷笛,亦称为“改良闷笛”。  闷笛最初流传于豫西南一带民间,多服务
期刊
摘要:工笔人物画的表现语言由造型 、线条、色彩、构图、肌理等组成,其中线条是传统工笔人物画的造型手段 ,线条可以不附着于其它绘画元素 ,其本身就有独立、独特的美感,中国画中传统的“十八描法”就是中国人物画的线描技法和分类的大汇集 。画家可以通过线条的布白、搭接、弯直来表现出丰富的层次,通过运笔的快慢、缓急、起收、顿挫来表现所绘画面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同时画家还将自身的情绪、情感寄予线条中。  关键
期刊
摘要: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统治者对忠孝节义、敬老养亲的旌表促成了山东孝文化的通俗化,孕育出无数“孝”主题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其中以大舜系列传说为典型代表。舜所奉行的孝道,在今天看来不乏愚孝的色彩,但其孝行对其后来的仁政功绩的间接影响却不容忽视。基于此,舜传说中蕴含的鲁孝文化需要时人辩证地看待、分析、传承。  关键词:舜;孝文化;民间文学  一、关于儒家孝文化的分支脉络:敬老养亲的鲁孝文化
期刊
摘要:朱屺瞻强烈个人特色的国画作品主要出现在“耋年变法”之后,这段时期的作品是本段研究的重点。朱屺瞻在绘画上的追求,用他自己的话概括就是“独、力、简”与“厚、朴、拙”“独”指的是在绘画上有自己的风格,不拾古人的牙慧;“力”是指浑厚的气势,但是不仅是指笔力,更指画家心中之力;“简”是指他追求的艺术样式,即简洁的画风;“厚”是指厚重;“朴”是指朴素,一种大将不凿的朴素作风;“拙”是指一种原始的、稚拙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