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腐败及其治理

来源 :商品与质量·科教与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tv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腐败作为社会的一"毒瘤"为人们所深恶痛急,目前已经深入到各个领域,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现代化进程。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反腐倡廉已经成为影响国家治理、社会和谐的重要议题。作者在此基于网络治理的模式试图对腐败进行分析,以求更好的治理措施,还社会一"健康体魄"。
  关键词:腐败 治理 网络
  
  一、关于腐败的研究现状及基本理论
  a 、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腐败、反腐败工作力度的加大,对腐败研究也日益增多。学者李秀峰、李俊( 2004)对国内公共行政学界的腐败研究现状进行了定量分析, 还有一些学者分别对教育腐败(胡少明, 2010)、学术腐败(张建华, 2006)等具体领域的腐败研究进行了文献评述。此外,来自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不同背景的学者纷纷踏进腐败问题的研究,成立各种不同的廉政研究机构或研究中心,相关文献也一直在增长,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然而,纵观各研究领域,我们可以发现存在着总体研究质量不高、不同学科的研究比重失衡、缺乏规范理论的指导等问题。基于此,作者试图通过网络治理的模式来探讨腐败的治理。
  b 、定义
  关于腐败的定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界定。比如,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认为,腐败是指国家官员为了谋取个人私利而违反公认准则的行为。[1]国内学者王沪宁给腐败下的定义是"公共权力的非公共运用。"[2]张曙光 认为: "在经济生活中,所谓腐败就是以权谋私"。[3]楚文凯认为,腐败是国家权力行使者利用国家权力谋取私利并严重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行为。[4]
  二、网络治理模式下的腐败
  网络治理最早出现于企业管理之中,近年来,它已经被运用到各领域。我国学者陈振明认为,网络治理是指"为了实现与增进公共利益,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私营部门、第三部门或公民个人)等众多公共行动主体彼此合作,在相互依存的环境中分享公共权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将地方政府网络治理定义为,为了更好地解决日益复杂的公共问题和满足民众多样化的需求,在信任、合作的框架内,地方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企业、社会团体等多元力量)之间形成合作互动的网络,协同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
  腐败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公共问题,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我国当然更不例外。国家公职人员利用自己拥有的基于民众信任的关系资本、互利互惠的合作资本、价值认同的文化资本等,利用公共权力非公共利用,谋取私人或者小团体利益,导致公共权力的"异化"。网络治理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合作、协调互动的基础上,具有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多中心,治理的过程性与动态性,主体间的平等性与合作性等特点。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官员的信任机制、发挥多元主体的监督、治理过程的过程及动态等特征对腐败进行治理。
  三、当前腐败的分类及表现
  作者试图基于网络治理模式,根据社会网络治理理论,从网络的组织结构、社会危害等方面把腐败分为以下三种:
  1、水平腐败网络
  它也被称为"关系型腐败网络",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和合作的关系基础之上,通过人情关系等实现资源整合。行贿者、受贿者以及相关参与人员形成一种多边的、水平状的腐败网络。国家公职人员经常利用自己的有利"位势"扮演"中间人"的角色,通过信息不对称等为组织或身边成员谋取私利。青岛市委书记杜世成的违法案件带出中石化总经理陈同海的一重大腐败案件就是典型的水平腐败。
  2、垂直腐败网络
  它也被称为"权力型腐败网络",它主要是通过国家公职人员的地位、职权和影响,把各种社会资源整合在一起谋取私利,它建立在权力和遵从的基础上,形成一个等级分明的"金字塔"式的腐败网络组织。原重庆市司法局长文强"涉黑腐败"案件就是典型的垂直腐败案件。
  3、交叉腐败网络
  它也被称为"复杂性腐败网络",因为它是腐败网络发展到较高水平的一种形式,既有权力和地位作用的原因,又有社会关系的原因。它具有组织结构复杂、运行机制完善、交叉活动频繁、强关系和若关系同时起作用的特点。如中纪委通报的湖南省彬州市李大伦、曾锦春等腐败案件就是典型的交叉型腐败。
  四、网络治理模式下的反腐败
  腐败已经严重深入到各领域,为人们所痛恨,更影响到我国和谐社会的建立和社会的有效转型。因此,当前我们要从根本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既需要前瞻性的理论探索,又需要创新性的工作思路,治理腐败已经刻不容缓。作者基于网络治理模式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培养官员的信任机制
  我国实行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因此,反腐败必须扩大党内民主和发展人民民主,保证党内决策的民主化,发挥人民代表的职能。官员要树立为民服务的价值理念,培养信任机制,突破伦理束缚,重塑信任的关系资本。在个人层面,应该"以义制利",相互尊重; 在政府层面,则应着力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完善。只有得到普通民众的信任和认可才能有效的行使职能。那么,各官员如何在网络治理的模式下培养信任机制呢?作者认为除了最基本的建立相互信任的价值念、制定有利于民众的规范性文件外,声誉是一个重要的措施。
  2、铲除权力寻租的腐败网络
  一方面,引导公务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政府官员也是市场经济中的人,也是理性的,但如果思想腐化堕落,欲望无限膨胀,他就会丧失理性。欲望是无止限的,政府官员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另一方面,要提高腐败成本,加大对腐败的罚金力度,使其"倾家荡产"。腐败的成本要取决于腐败得到惩罚的成本,那么,加强处罚机制,扩大对腐败的查处范围,加大对腐败的打击力度,使腐败者在经济上倾家荡产、政治上身败名裂、思想上后悔莫及,提高腐败的成本,从而使腐败行为有所收敛,使腐败者抛弃侥幸思想,产生畏惧而不敢腐败。[5]
  3、发挥多元主体的治理
  一方面,要扩大多元参与。网络治理模式要求多元的参与,把政府部门、非营利机构、社会、居民等引入到公共治理环境中,因此,在反腐倡廉工作中,政府要适当放权,逐步引导各类企事业单位、非营利组织以及广大公民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过程中,形成多元治理格局,不断缩小腐败网络存在的空间。另一方面,发挥多元主体的监督。包括官员主体的自我监督、普通民众的监督、社会各界的监督等。政府官员要实行信息公开、财产公示制度。减少节点控制,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防止信息被少数人"利用"以牟取私利。[6]普通民众除了传统的通过报纸、新闻等方式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监督,进行网络举报、网络曝光、网络评论、网络跟踪等。
  五、结论
  对腐败的研究涉及面广,理论较多,不同的学者给出不同的观点或建议。作者主要针对腐败治理中信任机制的培育、多元主体的治理等方面进行剖析,试图通过新兴的网络治理这一模式对于腐败问题进行阐述以求更好的推动反腐倡廉工作的发展,清理"毒瘤",还社会一"健康体魄"。
  参考文献:
  [1]塞缪尔·亨廷顿. 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李盛平译) .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98.
  [2]王沪宁. 腐败与反腐败---当代国外腐败问题研究[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3]张曙光. 腐败与贿赂的经济学分析. 中国经济学: 1994[C].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
  [4]楚文凯. 腐败概念的泛化和界定[J]. 中国监察. 2005,( 16) .
  [5]阎海燕.腐败与反腐败的成本效益分析 [A] 社科纵横 2011年1月 总第26卷第1期
  [6]唐利如. 社会资本、嵌入与腐败网络--新经济社会学视角的腐败问题研究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5卷第2期 2011年3月
其他文献
摘 要:我国以制定法为主要的法律渊源,不承认判例法的渊源地位,但随着制定法的缺陷愈发明显,在我国实行判例法的呼声便越来越大。这完全符合当今世界各国法律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英美法系国家与大陆法系国家之间相互借鉴,相互融合,优势互补,不仅有利于彼此的发展,更有助于整个世界范围内法制的逐步完善。同时,目前在我国法制建设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一个问题,那就是过分依赖立法,而司法机关的作用并没有名正言顺地充分发
期刊
摘 要:司法对媒体报道司法新闻是有一定排斥性的,因为媒体在对司法新闻进行报道时,常常会侵犯司法的独立性。虽然司法新闻报道与司法独立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对立,但是在维护公平正义和制约公权力、防止公权力被滥用这两个共同的价值观上,司法新闻报道与司法独立是内在统一的。  关键词:司法;新闻报道;媒体;司法独立    媒体对司法新闻进行报道的权利基础是宪法赋予公民的知情权和言论自由权。通过这种新闻报
期刊
摘 要:罗马这个民族具有一种独特的法律天赋,经过近一千年的时间,这种天赋得到充分发展,罗马民族获得丰富经验。中世纪,蛮族人经过"民族大迁徙"纷纷建立国家,辉煌的罗马法沉睡在中世纪神学的基督教福音的梦境里,直到中世纪西欧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兴起等因素共同使得罗马法重新回到欧洲,其从内容到形式都被广泛地继承与适用,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大陆法系的形成,近代法治思想也由此开始萌发。  
期刊
摘 要:1996年对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全面修改已经经过15年,很多内容已不适应中国经济政治发展要求。刑事诉讼法有"小宪法"之称,作为一部重要的程序法,亟待修改和完善。本文在刑事诉讼法修改的背景下,比较和分析外国和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着重从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呈现整体空白的刑事预审制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刑事诉讼法 再修改 审前程序 预审    1979年制定颁布的《刑事诉讼法》,是新中国成
期刊
摘 要:疑罪从无原则是现代刑事诉讼中保护被告人合法权利不受侵犯的一项重要原则,在司法实践中坚持和贯彻这一原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从疑罪从无原则的起源谈起,具体阐述疑罪的司法认定、疑罪从无原则的法律内涵及其在刑事诉讼法中的适用,并对疑罪从无原则在司法实践中的作用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关键词:疑罪 疑罪从无 刑事诉讼    一、疑罪从无原则的起源  疑罪从无是无罪推定原则思想的重要表现之
期刊
摘 要:2009年5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规定了情势变更原则。这一解释弥补了我国国内立法关于情势变更原则的立法漏洞,同时也给法官裁判情势变更案件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情势变更原则之法律效力的规定尚存不足之处。所以,为了更好实现法律公平正义的法律价值、切实保护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情势变更制度有必要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情
期刊
摘 要:关于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世界各国立法或有相似之处,或各有特色。我国法学界对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也有争议。《物权法》中明确规定了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笔者对此表示赞同,但对具体规定,认为应当更加完善,以利于具体操作和执行。本文旨在对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理论渊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的构成要件。  关键词: 不动产;善意取得;构成要件    一、不动产与善意概念  在现代民法体系中
期刊
摘 要: 配偶是基于婚姻关系而形成的亲属关系,配偶之间无论在感情上还是在经济上等各个方面都是依赖最强,关系最密切的。我国虽然将配偶列为第一顺序法定继承人,以突出其继承地位,但在对配偶继承权的保护方面和其他国家相比仍显滞后,应确定配偶无固定顺序继承,并设立配偶的先取权和用益权制度。  关键词: 配偶;法定继承;无固定顺序继承;先取权;用益权    现代家庭中婚姻关系是最主要的亲属关系,其他亲属
期刊
摘 要:通常一个国家证券市场的完善与否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环境的指标。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较晚,较之欧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早期,我国证券市场鱼龙混杂,操作极不规范,在证券业、证券交易方面,我国法律留有很大空白,许多人为了巨大的利益,不惜铤而走险,给我国刚刚起步不久的证券市场造成不小冲击(如327国债事件)。《证券法》的出台,无疑是我国法制的进步,但是,在这短短十多年中,我国证券业飞速发展,由于法律
期刊
一、乡镇政府调解基层纠纷的必要性  第一,基层社会的传统与观念之需要。在以"和"为贵、"息讼"、"厌诉"这样一种传统的文化背景下,我国历来重视调解制度。由政府行政机关调解社会纠纷,在中国也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早在周代官制中就已设有专门负责调解事务的官员,"调人之职,司万民之难而谐合之。"①在此以后的各朝各代,无论是官吏还是普通老百姓都乐于用调解解决纠纷。中国传统的行政管理根基十分深厚,老百姓对行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