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酣畅与“趣问”迂回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c7257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策划人语……
  
  课堂设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反馈的重要手段,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老师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同一问题,这样问,学生满脸疑团,那样问,就会豁然开朗;这样问,可能“一潭死水,波澜不惊”,而那样问,则会“一石激起千层浪”。那么,课堂设问如何设计,才更为科学有效而富有艺术韵味呢?本刊策划专题,以期引发更多的关注和探讨。
  
  《学记》云:“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意思是提问题如同砍树,要先易后难关节处要放在最后。这句话不仅适用于求学者,更适用于施教者。教师的设问,也有一个从易到难的过程,对难于理解之处,要精心设计问题,能够启智激趣,能够高屋建瓴,能够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一定要避免把课堂变成“自问自答”,一定不能把课堂变成“随意设问”。
  笔者总结了几种设问的方式与读者共享。
  【追问,层层推进,有一泻千里的酣畅】
  追问之关键,在于循一线而穷追不舍。这“一线”之选,可以是一个词,可以是一句话;可以是物,可以是情……但无论是什么,都应起到将问题贯穿起来的作用,都应起到推动学生好奇心的作用,这样才能“追”下去。笔者结合《烛之武退秦师》(课标人教版高一年级一册)之教学,谈谈追问要注意的地方。
  1.明目的,让“问”有前程可奔。既是追问,就是将“问”之目的分解,每一小问之答案,犹如层层阶梯,每上一阶就面临一个新的疑问,与目的就更接近一步。《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并不长,似乎没有曲折可言,然而高明的教师却能尺水兴波,从平直中发现曲折,巧设问句而增疑趣。当然巧设之问必须要围绕一个目标来进行,这样才能让“问”有连续性,有目的性。
  目的:理解烛之武说服秦穆公退兵言辞,感受其严密的逻辑力量。
  文本分解要点:①“无礼于晋”“二于楚”。②“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夜缒而出”。③“越国以鄙远”“朝济而夕设版”。
  有了目的,有了文本要点,就有了设置问句的基础,这样的设问就不是随意的,而是精心设置的通向理解的桥梁。这也就是我们要找出的推动“问题”前进的角度。
  2.重整体,让“问”如江浪相激。在教学过程中,要把问题放在整体的环境中考虑,而不是让问题割裂开来。因此要让问题也有一条线索贯穿。那么《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用什么来贯穿问题呢?
  秦晋围郑→穆公盟郑→文公罢兵
  这其间就是一条“利”之线索在起作用,然而我们该如何围绕“利”,扣住课文文本,将问题设置得有整体性,有推动性呢?
  笼统问法: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穆公退兵的?
  整体问法:以言“利”为中心来设置问题。
  ①晋文公、秦穆公皆为春秋五霸之一,两人都想称霸。而秦穆公帮晋文公的两个理由是“无礼于晋”“二于楚”,哪个是他的真实目的?
  生答:“二于楚”是真实目的。因为秦穆公要称霸,同样要打败楚。郑依楚,既不归附晋,同样也不归附秦,自然要教训一下。所以打郑国即是打击楚国势力,自然也有利秦的霸业。
  ②从“二于楚”中,我们可以看出秦晋有合作基础——削弱楚势力。但是这个合作基础从一开始就有缺陷——秦晋均有“霸”心。所以体现在军事行动上,两支军队也有隔阂,你们从课文中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答:两支军队驻扎地相隔较远,应该有不信任的因素,而且一个大活人从城上吊下来,晋军却没有发现,从这点也可以看出他们两军之间的距离,两军没有互通信息。
  ③烛之武正是看到了秦穆公之“霸”心,所以以“大利”息其干戈,这样可以保存郑国,这个秦国的“大利”是什么?
  生答:不灭郑,那么郑还会在物质上支持你,“共其乏困”,如果秦国缺乏什么,郑国会给予帮助。我们可以想象,秦穆公此时,心理上已经没有了进攻的愿望。
  ④但是仅仅是秦国不打郑国,对于郑国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所以烛之武要说动秦君保护郑国,就得说出不保护郑国的不利因素,有什么不利呢?
  生答:晋文公想称霸,想要土地,不会有满足,在攻下郑之后,还会往哪发展呢?无论往哪发展,都会侵犯秦的势力范围。因为秦也想称霸啊!如此一来,攻下郑,就不仅仅是一地之得失,而是对秦国利益的损害,是对秦穆公霸业的实质的危害!这是秦穆公无法忍受,而且必须做出行动的直接原因!而历史上晋君违背诺言,不给焦、瑕二地的事实,说明晋既不守信,又有领土扩张的野心。这事实,不由得秦穆公不信。
  比较两种问法,显然分解四问更切中了要害,而且四问之间有一条内在的线索,化大问为小问,化笼统为具体,这些问题的设置准确严密,有思考价值,突出重点,避免了大而无当、琐屑不堪的毛病。
  【“趣问”,嘻嘻而乐,有调节气氛之功效】
  我觉得一笑难求的课堂是沉闷的,笑声应该是思维打开的表现之一,所以“趣”是课堂应该要有的因素。有趣之问,是教师主动打开僵局的有效手段。但是“趣问”与随机的打趣不同,它必须带着教学的目的。
  因此与追问相比,“趣问”的方式是迂回的,它需要有丰富的联想作为后盾,需要提问时能放得开,又能收得拢,否则就成了纯粹的取乐。在课堂中,可不能学电视台的一些娱乐节目,追求什么“娱乐至上”。
  1.巧妙联系成趣。这种趣问方法,要求我们能找到一个切入点,既要达到教学目标,又要让学生觉得有趣,也就是在文本和联想的内容之间找到一座桥梁。比如在讲授《再别康桥》时,进行了以下一番设问:
  教学目的——表现康桥柳的美丽,对康桥的依恋。
  文本——“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新娘”
  联想目标——《咏柳》《采薇》
  要在“文本”和“联想目标”之间架设桥梁,怎么设问呢?
  师问:“这位新娘的衣服是谁做的?”
  学生一愕,老师可以想象出他们内心的疑惑,为什么问这样的问题。
  师接着问:“他丈夫干什么去了?”
  学生更一愕。
  此时老师即要他们背诵贺知章的《咏柳》。
  学生恍然而笑,齐声答:“新娘的衣服是二月春风做的。”
  老师随即讲解,贺知章喜爱柳,喻之为如碧玉的美人;徐志摩喜爱康桥的柳,喻之为新娘,一样是美人啊。描绘一下?
  学生答:“春风为之着妆,饰以碧绿丝绦,赋予无限生机,轻摇摇出婀娜,溢美养出娉婷。”
  老师再让他们背诵“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学生也明白了,是即将离开的行人,是要出征的人。我随即讲解:徐志摩不是出征,但对康桥的依依不舍之情是与《诗经·采薇》中行人一样的。
  如果按常规的问法就是:“金柳”这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这个形象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种趣问要遵循的原则是:一要围绕主旨,要乐而有得;二要切入巧妙,方能取得出人意料的效果,让学生感觉有趣。这种趣可以归结为悬念造成的,这是教师创造性的表现。
  2.依据情境设问成趣。这是属于教学机智的范畴。在上课的过程中,免不了出现意外,比如学生热烈的讨论,既可能打开思路,也可能使内容转移到与课文无关的事上去,这时设问就是一个最好的纠正的方法,当然要巧妙牵引,才能继续保持思维的活跃性,如果强迫中止,会使课堂归于沉寂。
  讲授《游褒禅山记》时,有学生插话,说“记游者甚众”这句话就是写的“某某到此一游”,于是同学们议论开了,有的说在铜鼓“万笏朝天”留了什么人的一首诗,有的说“仙姑潭”旁边的竹子上看到很多人的名字,还有的说某人刻在竹子上的名字,过了几年去看,字都变大了……
  我突然大声问:“除了风景点可以记游,在我们教室里还有哪里可以留字?”
  同学们马上笑着说:“课桌,他写了某某到此一睡。”
  我又问:“记游文字,写得最高的是谁?”
  这下同学们全部静下来了,在听我说话呢,我要的就是这个安静,好继续我的讲坛啊。
  于是我说:“是孙悟空,他把记游文字写到天上了,与你们在课桌上题字相比,一个写得高远,一个写得浅近,请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这种情形。”
  生答:“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
  在课堂综合运用追问与趣问,酣畅与迂回互补,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追问体现的是整体设置问题的能力,可以事先规划;而趣问则更多地体现教学机智,更需要以联想灵动作为支撑。(作者单位:江西省铜鼓中学) ■
其他文献
石山乡地处泰和县最北端,距县城约35公里,属省级贫困乡。石山中学是一所农村常见的办学规模小、师资力量弱的初中学校,现有9个教学班,470名学生,34名教职工。校园占地面积仅10亩。  在2002年以前,石山中学教学质量极为落后,曾有一年没有一个学生考取重点高中,被当地人喻为“黑三角”。近几年,学校围绕“均衡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主题,通过自身内涵发展,迅速崛起
期刊
【编者按】课题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营造良好教研氛围的重要方式,更是校本教研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课改的深入发展,课题研究活动在各校开展得如火如荼,越来越被广大教师认同和应用,他们以饱满的热情,在这条充满艰辛和希望的路上行走着,反思着,快乐着,收获着。但是,课题研究在教育教学实际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如,目标不明走弯路、认识偏颇干扰多、光说不做行动少、虎头蛇尾效果差等。如何看待课题研
期刊
菜单对于大家来说不足为奇,可提到“菜单式辅导”,却不得不提起赣县中学今年年初起开办的免费“教学超市”。“教学超市”开办近一年来,该校各年级蓬勃开展“菜单式辅导”活动,南北校区校风教风学风为之一新,获得广大学生及家长的好评。  “菜单式辅导”是赣县中学培优导学工作的又一大创新举措。该活动定学科、定内容、定老师、定地点,即年级组提前公布辅导学科、内容、授课老师和地点,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参与。活动于学期伊
期刊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入窗台,鸟儿的第一声啼鸣婉转唱起,罗老师就早早起床了,平日素面朝天的她对着镜子略施粉黛后,就匆匆赶往学校。作为学校文化的兼职讲解员,她自己已算不清这是第几回了,今天学校又将迎接一批来参观的朋友。  和煦的阳光普照着校园,“贵溪市第三小学”七个金色大字在阳光照耀下愈发夺目。参观者缓缓步入校园,穿过一楼的“好孩子好习惯”文化长廊,驻足于感恩墙前,讲解员罗老师开始娓娓动听地解说: “
期刊
【片段一】  师:听老师朗读课文,请大家边听边思考,你看到了一株怎样的百合?(在音乐声中,朱老师开始了声情并茂的朗读)  生:我看到了一株善良、执著、向上的百合。  生:我看到了一株有着坚强的信念,并为信念而奋斗的美丽的百合。  生:我看到了默默用行动证明自己一切的百合。  师:听了一遍课文,同学们对课文的感悟挺深的。下面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注意用笔画出文中能表现百合特点的词和句,再在旁边
期刊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如何让学生读得有趣,读得有味,读得有效?特级教师严丽萍执教的《看浪花》,以其高超的教学艺术,不露痕迹的朗读指导,营造了书声琅琅的课堂。  【片段一】师引生读,读中认“节”  师:《看浪花》是一首小诗,数一数共有几小节?中间空得比较开的就是1小节。(生数小节数)  师:严老师来读第1小节。(师范读、指名两位学生分别接读2、3小节,分大组读剩余两节)  【赏析】这一片段的教学设计看
期刊
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以学生已有图式与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认知需要为动力的。特级教师徐长青深谙此理。在执教“数学广角(重复)”一课时,他创设了开放的教学活动环境,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不断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在冲突中思考,在思考中合作,在合作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了广泛的数学活动体验。在徐老师的课堂里,看似平淡无奇的数学知识学习过程,由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不断“冲突”而成了
期刊
师: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真切地感受到作者那一颗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破碎之心。我想,你是不是该问一问纳兰性德了,你的脑子里冒出了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为什么还要从军呢?  师:问得好。谁还想问?  生:纳兰性德,你为什么不回家呢?  生:纳兰性德,如果你想回家,你就应该尽心打仗,不然的话,仗打不好,你还可能会死在途中的。  师:是啊,你既
期刊
【编者按】在这里,学生间比拼的不再仅仅是考分。在这里,“你今天有啥新创意”成为校园流行语。在这里,学生们找回了儿时的奇思妙想,“个个梦想成为发明家”。这里是山东省章丘市第四中学。这所学校开展的创新教育,在学生中掀起了一场“头脑风暴”。从2005年9月至今,章丘四中先后有7 000多名学生接受创新教育,共形成5万多个创意,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证书1 500多份。学校也先后获得中国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
期刊
“乘法分配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内容,由于它不同于乘法交换律与乘法结合律等较为单一的运算,因此抽象程度较高,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教学这节课时,华东六省一市第十一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课一等奖获得者李培芳老师没有直接把概念灌输给学生,而是在充分信任学生能力的基础上,给予学生自主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经历“联系实际,感知建模;类比归纳,验证模型;归纳概括,完善认识”等探究过程,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