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翻阅最新版高中语文的新课标,教师要有效引导学生感悟语文教学中那些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学生在古典文化知识中汲取营养。考虑到高中教学任务紧,在涉及能够拓展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时 ,教 师可以根据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实际情况进行适当拓展,让 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有一个全面而立体的理解。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中语文;融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9-372
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智慧的象征,它博大精深的内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随着近几年电视媒体对文化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我在故宫修文物》《朗读者》的播出,社会上兴起了重温经典文化的学习热潮。语文教师肩负着教育学生的重任,那么,怎样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加有成效呢?
一、点面结合,共同发展
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着领路人的角色,教师应当做好学生心中传统文化学习的榜样,自觉树立学习文化经典的意识,提升新时代需要的文化素养。正如“ 你要想给学生一碗水,你必须有一桶水”。对于学习者而言,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习的榜样。为此,高中语文教师首先要储备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全面、系统、深度地掌握与理解遇到的传统文化知识。高中语文教师要胜任语文教学岗位工作,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激发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做到点与面的结合,即在课文教学中遇到某文化知识点,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延伸拓展。
例如,在读本“ 人间真情” 专题中有一篇龙应台的《目送》,文章围绕他儿子华安和她自己身边发生的小事展开,“ 目送”是文章的线索,节选部分最后是:不必追。既然是人间真情的主题,学生很容易理解这是三代人之间爱的故事 。但 如果只这样讲解,学生的心灵不会受到触动,他们不会认为这样的文章对他们有什么影响。在讲这篇文章时,我找到了北大才女王帆的演讲稿《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 做一个怎样的子女》和 刘小溪的演讲 稿《乌 云背后的幸福线》。我将三篇文章进行了比较,介绍了不同视角、不同人物之间发生的故事,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亲情的可贵, 对他们进行了一次思想教育。人间亲情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大事,它可以是春风,抚慰我们的心灵,围绕在我们的身边。阅读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就是由点(母亲送孩子的“ 目送”)到面(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爱),显然这个点被升华了,只有点面结合,才能共同发展。
二、课堂内外,同步提高
在高中语文学习中,教师要对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进行课外延伸,从而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明白其重要性。各级政府都在积极营造优秀传统文化社会氛围,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并认识一些有关传统文化的宣传广告語或者视频。
例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邀请政府相关部门专家、学者到学校宣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举办相关的讲座或者报告会,并将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进去。学校教研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讲座心得征文活动。当然,语文教师还可以根据当前中小学研学的社会实践活动,将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有效地安排在研学活动中,让学生走进社区文化馆、博物馆、民俗馆等,以真实再现文化历史的沧桑。学校要根据学生的研学情况,鼓励学生写一些研学的心得体会,谈一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网络的全面普及,高中阶段的青少年已经能够熟练运用电视、手机、电脑等设备,而且在网络中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多。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利用互联网 ,浏 览那些有益的传统文化宣传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等,例如,瞭望智库公众号就 发布过《中国白酒地理:我们的餐桌上,为何离不开一壶 好酒?》《令人大开眼界!中国咸菜地图》等很多在课堂上 学习不到的知识。当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多看一些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相关宣传报道,让学生在娱乐的同时增加知识的储备量。另外,网络媒体可以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比重,通过有奖答题等形式让学生关注传统文化;纸质媒体可以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为基础编写、出版一些适合高中学生阅读的读物、图册等。
三、学以致用,取长补短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高考越来越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其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高,分值越来越大,如古代文化常识、名句名篇、诗词鉴赏、现代文阅读 等。这说明现在的高考更加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要求学生学以致用,取长补短。
例如,我在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课时,首先让学生回答以“ 荷花”或者“ 月”为关键词的古诗词,学生畅所欲言,“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我寄愁心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他们的思维活跃,回答积极。我还让他们描 述了自己见过的荷塘的特点,并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了解作者笔下荷塘月色的特点。教师对诗词的介绍能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例如,在李密的《陈情表》中,我们学 过“ 慈父见背”,而《林黛玉进贾府》介绍李纨时说“ 这是你先珠大哥的媳妇”,同样都是表达死的意思,但却有不同说法。教师在讲解时可以补充说明:天子之死曰“ 崩”,诸侯王之死曰“ 薨”( 唐以后二品以上官员之死可称之),大夫之死曰“ 卒”,庶人之死曰“ 死”,士人之死曰“ 不禄”,这就涉及对古代文学常识的理解。文史不分家,很多历史事件都是非常好的学习素材,这些教育素材与其他学科存在很多重要联系,教师不能完全分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当学生了解了这些事件背后的知识后,就会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顽强的生命力,也为中华民族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不断增强历史使命感,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教学之中,中学生是未来的主人,教师要让他们不断吸收积极向上的能量,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与世界观,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他们手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苏薇薇 . 浅谈语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 文学教育(上),2012(9).
[2]赵晓辉 . 探讨为何在语又教学中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J]. 科技创新导报,2012(18).
重庆市酉阳第一中学校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中语文;融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9-372
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智慧的象征,它博大精深的内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随着近几年电视媒体对文化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我在故宫修文物》《朗读者》的播出,社会上兴起了重温经典文化的学习热潮。语文教师肩负着教育学生的重任,那么,怎样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加有成效呢?
一、点面结合,共同发展
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着领路人的角色,教师应当做好学生心中传统文化学习的榜样,自觉树立学习文化经典的意识,提升新时代需要的文化素养。正如“ 你要想给学生一碗水,你必须有一桶水”。对于学习者而言,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习的榜样。为此,高中语文教师首先要储备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全面、系统、深度地掌握与理解遇到的传统文化知识。高中语文教师要胜任语文教学岗位工作,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激发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做到点与面的结合,即在课文教学中遇到某文化知识点,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延伸拓展。
例如,在读本“ 人间真情” 专题中有一篇龙应台的《目送》,文章围绕他儿子华安和她自己身边发生的小事展开,“ 目送”是文章的线索,节选部分最后是:不必追。既然是人间真情的主题,学生很容易理解这是三代人之间爱的故事 。但 如果只这样讲解,学生的心灵不会受到触动,他们不会认为这样的文章对他们有什么影响。在讲这篇文章时,我找到了北大才女王帆的演讲稿《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 做一个怎样的子女》和 刘小溪的演讲 稿《乌 云背后的幸福线》。我将三篇文章进行了比较,介绍了不同视角、不同人物之间发生的故事,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亲情的可贵, 对他们进行了一次思想教育。人间亲情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大事,它可以是春风,抚慰我们的心灵,围绕在我们的身边。阅读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就是由点(母亲送孩子的“ 目送”)到面(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爱),显然这个点被升华了,只有点面结合,才能共同发展。
二、课堂内外,同步提高
在高中语文学习中,教师要对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进行课外延伸,从而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明白其重要性。各级政府都在积极营造优秀传统文化社会氛围,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并认识一些有关传统文化的宣传广告語或者视频。
例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邀请政府相关部门专家、学者到学校宣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举办相关的讲座或者报告会,并将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进去。学校教研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讲座心得征文活动。当然,语文教师还可以根据当前中小学研学的社会实践活动,将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有效地安排在研学活动中,让学生走进社区文化馆、博物馆、民俗馆等,以真实再现文化历史的沧桑。学校要根据学生的研学情况,鼓励学生写一些研学的心得体会,谈一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网络的全面普及,高中阶段的青少年已经能够熟练运用电视、手机、电脑等设备,而且在网络中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多。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利用互联网 ,浏 览那些有益的传统文化宣传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等,例如,瞭望智库公众号就 发布过《中国白酒地理:我们的餐桌上,为何离不开一壶 好酒?》《令人大开眼界!中国咸菜地图》等很多在课堂上 学习不到的知识。当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多看一些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相关宣传报道,让学生在娱乐的同时增加知识的储备量。另外,网络媒体可以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比重,通过有奖答题等形式让学生关注传统文化;纸质媒体可以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为基础编写、出版一些适合高中学生阅读的读物、图册等。
三、学以致用,取长补短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高考越来越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其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高,分值越来越大,如古代文化常识、名句名篇、诗词鉴赏、现代文阅读 等。这说明现在的高考更加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要求学生学以致用,取长补短。
例如,我在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课时,首先让学生回答以“ 荷花”或者“ 月”为关键词的古诗词,学生畅所欲言,“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我寄愁心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他们的思维活跃,回答积极。我还让他们描 述了自己见过的荷塘的特点,并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了解作者笔下荷塘月色的特点。教师对诗词的介绍能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例如,在李密的《陈情表》中,我们学 过“ 慈父见背”,而《林黛玉进贾府》介绍李纨时说“ 这是你先珠大哥的媳妇”,同样都是表达死的意思,但却有不同说法。教师在讲解时可以补充说明:天子之死曰“ 崩”,诸侯王之死曰“ 薨”( 唐以后二品以上官员之死可称之),大夫之死曰“ 卒”,庶人之死曰“ 死”,士人之死曰“ 不禄”,这就涉及对古代文学常识的理解。文史不分家,很多历史事件都是非常好的学习素材,这些教育素材与其他学科存在很多重要联系,教师不能完全分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当学生了解了这些事件背后的知识后,就会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顽强的生命力,也为中华民族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不断增强历史使命感,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教学之中,中学生是未来的主人,教师要让他们不断吸收积极向上的能量,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与世界观,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他们手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苏薇薇 . 浅谈语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 文学教育(上),2012(9).
[2]赵晓辉 . 探讨为何在语又教学中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J]. 科技创新导报,2012(18).
重庆市酉阳第一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