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研究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总体要求,将研究对象聚焦在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传统村落。以遂昌县北界镇苏村传统村落在灾后重建中的保护和有机更新为例,对传统村落现状、传统村落发展和保护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并提出针对性的可行性建议和意见。力求通过正在进行的有效举措,既达到宣传遂昌传统村落,扩大地域影响力,又能够引起多方重视,加大保护与发展力度,实现传统古村落有机更新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传统村落;遂昌;苏村;有机更新;新型城镇化
中国的传统村落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是一个民族的记忆载体,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特有痕迹。余光中的一首《乡愁》,更是将亿万中国人心目中有关传统村落的美好记忆,刻录出一枚枚永不磨灭的梅花烙印。而如何能够真正保存中国传统村落的记忆,保护历史文化的延续性,保留中国人类发展的脉络,是当代中国在解析农村问题的根本需要。正如一位哲人所说,“了解过去的一千年,是为了更好地建设今后的五百年”。
本文所述的遂昌传统村落保护传承与有机更新,以遂昌苏村的灾后重建为例。
1遂昌概貌及传统村落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遂昌地处浙西南山区,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遂昌资源丰富,物产甚多。境内山水相依,林海氤氲,云雾飘渺。森林覆盖率达81%,居全省首位。全县有古树木名木6281株,为浙江林业大县。穿城而过的南溪、北溪、襟溪等分属钱塘江、瓯江两大水系,水资源丰富,水质均呈良好。
通过近几年大力发展全域旅游,遂昌县所辖的20个乡镇以及203个村落,创成了美丽乡村示范村11个,美丽乡村示范乡镇1个,最美乡村2个,省级特色精品村3个,历史文化保护利用村落重点村7个、一般村28个,美丽乡村风景线2条,其中已列入中国传统村落的有:独山村、长濂村、大柯村、淤弓村、福罗淤村、姚岭村、斋塘下村等7个。值得庆幸的是,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遂昌积极开展传统村落的申报和保护工作,2017年已通过省级传统村落44个。
遂昌县在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与有机更新中,主要存在这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对于遂昌传统村落的品牌化宣传取向混乱,还没有一个清晰、简洁并能恰当反映遂昌县域传统村落特征的标配性口号。这些年来,金山林海、遂心遂愿、五行遂昌、幸福美丽大花园等称号如走马灯换,层出不穷,但始终没有形成共识或公约,更谈不上口口相传。客观地说,这些名目众多的特色村落或传统村落,大多有了一定的地域差异,特别是独山村、淤弓村、黄沙腰村、高坪的茶树坪村、苏村等,但未能形成众星拱月之态,“满天繁星不如一缕阳光”的说辞,亦成了包括遂昌在内很多古城的硬伤。
另一方面,遂昌县城正处于一个快速推进和精英辈出的大好时代,但缺乏一部统一、有序、连贯的传统村落保护传承与有机更新的保护导则,缺乏能够诠释县域特质的专家智囊团或智库,缺乏众多了解遂昌文化特点、历史人文脉络、文化遗产基因的规划师、设计师、建筑师以及新一代熟悉农村乡土文化的乡镇干部,特别是精于传统村落保护与修复的能工巧匠,让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在现阶段显得困难重重,也使得之前中国传统村落的拥有量明显低于浙江丽水地区的相邻县城。
当前,遂昌的传统村落保护与有机更新如何有效推进,这是摆在遂昌县域发展最为关键的问题之一。在遂昌保存完好的众多传统村落中,如何正确认识县域文化,如何积极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下的农村田园经济,如何科学发展特色乡镇,是摆在遂昌这座古城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2苏村在传统村落保护与有机更新中的特色做法
北界镇位于遂昌县北部,地处丽水、金华、衢州三市交界地带。222省道与龙丽高速公路穿镇而过,交通便捷,素有“遂昌北大门”之称。北界镇辖属的苏村地处遂昌北面,位于桃源的中游,西至马戍口11.6公里。与龙游、金华交界。这里周围群山环抱,当中的小盆地形势开阔,桃源溪自东向西从盆地中部流过。自苏氏太公从四川眉山迁居浙江遂昌北乡桃源苏村落根之后,村内现有2处省級文物保护单位,分别为苏家大屋和苏氏家庙。苏村现有人口685人,耕地面积500亩,林地面积近万亩,2016年人均收入14380元。村域主要传统资源主要有:古树55棵;古墓1处;古庙1处;古道:3条。其中,苏氏宗祠始建于清朝,民国初年重建,三进五开间两厢式,建筑规模619m2。苏家大屋,建于清末,坐南朝北,建筑面积3133m2。苏家大屋有房百余间,大院共有三进,足有20间,天井8个,楼梯6条,前后边门11个。
2016年9月28日,苏村村发生山体滑坡重大自然灾害,灾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强等中央领导作出重要批示,上级领导、部队官兵、社会团体等救援力量火速驰援苏村,军民一心、干群齐心,连续奋战29个昼夜,人员轮流上,机械不停歇,取得了抢险救援的全面胜利。抢险救援结束后,苏村迅速展开灾后重建,按照“发扬大樟树精神、建设美丽幸福新苏村”的发展定位,仅用时三个月就完成苏村、金钩两个灾后安置点建设和群众搬迁工作,创造了灾后重建的“遂昌速度”。同时,陆续开展公路改建、河道修复、历史文化村落建设、产业援建以及滑坡体治理等29个项目建设,累计投资1个多亿。
我们欣喜地看到,经过一年多的灾后重建,特别是在传统村落保护与有机更新上的积极投入,使苏村这座位于深山中的传统村落,已日渐成为浙江传统村落保护与有机更新的新型典范村和样版村。
2.1明确传统村落的地域色彩
假如杭州给世人比喻成一座比较女性化的城市,那么,遂昌,就是一座比较男性化的城市。因此,遂昌苏村作为一个正在进行灾后重建的传统村落,其主色调定位以赭色、青绿色为主。
赭色,是一种山石的颜色,有一点点暗红,但是比较厚重,能体现出历史厚重的积淀。而另一种色彩,选用青绿色,这与遂昌县城的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相契合,也与苏村的山水风光和风貌高密度吻合。 苏村作为“九山半水半分田”的遂昌传统村落代表,首先要把山的颜色突显出来,做足山的文化。赭色厚重,青绿色灵动,充分运用好这两种色彩,既可体现村落悠久、古朴、沉稳的男人化风貌,又不失轻盈、灵动、自然的一面。
遂昌苏村在传统村落保护与有机更新中,已有效地将村落色彩分为三部分,以绿色、生态为主题进而有秩序、有层次地分级展开。
第一,属地乡镇——北界镇的色彩。第二,苏村的传统村落色彩。第三,特色农业观光和体验园区的色彩。三合为一,组成一个整体,相辅相成。
特别是在传统村落的主色彩把握上,以苏家大屋、苏氏祠堂为基线,进行分析、提取,与北界镇的中心区域以及王坞、登埠、马戌口、王宅桥村等相邻村落有机统一,构筑成一道具有浓郁处州特色的田园风光建筑和植物色块靓丽风景线。在色彩上,大胆采用白色(白墙)、黑色(瓦片)、绿色(高山蔬菜,包括苦瓜、包心菜、四季豆等绿色系的蔬菜)、土色(大地的色彩,土壤的原色)、红色(红提颜色、红荷),突出以生态立村、立镇以至立县。
2.2在苏村传统村落的文化把脉上,可以分为三大类,自然山水生态、悠久的历史人文、丰富的民俗物产
遂昌从东汉建安年间建置县,各个时代都有一些重要的人文节点。为了确保传统村落的传承与利用,要从现代文明的角度出发,合理布局建设一批文化设施,以传统村落为基点,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建设一批有品质、有特色,又便于服务各个阶层、社会各界、以及各个年龄段人群的传统村落。
从自然的角度,遂昌苏村作为一个传统村落,与很多特色景点相邻,如南尖岩、白马山、九龙山、神龙谷、高坪石姆岩等;从历史方面来讲,遂昌又有很多的名人,贯休、汤显祖、屠隆等,都与苏村有着深厚的渊源,特别是苏洵后代这一说,已有明确的历史考证。
而保存完好的宗祠、戏台以及大量精美绝伦的石构件、木构件等,这些经久的建筑物,具有非常鲜明的“推进的”作用,能把“过去”带入“现在”,从而使人们“现在”仍然能够体验到“过去”,其所蕴含的非常深厚的人文底蕴,让苏村脱颖而出。
从民俗物产而言,遂昌苏村有高山茶叶、高山蔬菜和中蜂基地,这是作为一个传统村落的珍贵所在。再加上,作为地质灾害的重建村,来自广大部队指战员在苏村灾后的全力援助,以及后期苏村在灾后民居安置房的建设,在农林业的快速发展和警示教育基地和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上,集聚了来自全省各个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投注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特别是遗迹的形象和遗址公园的建成,再次刷新了这种记忆的重现。场所、纪念物和类型这些概念,想到了苏村的河道、山路、密林和古建筑,想到了散布于乡间的民居,想到了公墓,想到了生者与死者,将那些不被遗忘的片段与新的开端联系起来,这也是苏村与其他县市传统村落具有明显特色差异的重要依托。
2.3苏村在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和前瞻性发展
遂昌要积极推进深层次的城市经营,而苏村作为遂昌传统村落保护与有机更新的典型代表,其保护与发展更需要可持续、更健康、前瞻性的经营理念。
传统村落是否能得以生机与更新,传统村落的繁荣和衰落,即使是在当代,仍然真实反映了遂昌广大农民的生活现状,它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这其中最大的一个特点,我们以苏村这个传统村落为例,它们都是以民间相辅和生活习惯行为样式而一代一代传递的,它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一是要组织有关历史文化、文学艺术、建筑美学、规划设计、旅游等方面人员为主的专家组成集中智囊团,特别是要吸纳一些爱遂昌、懂遂昌、居住生活在遂昌多年的本土专家,重点研究传统村落在地理、建筑、山脉、道路(河道)、民俗、物产等方面,如何按照遂昌地域文化特质体现的要求,在规划、设计、建设和施工中实施文化的“前置介入”,把比较能直接运用到遂昌传统村落保护与建设中的历史文化、文学艺术、建筑美学元素,较好地反映在传统村落的修复和有机更新建设中,使其在建筑、道路(河道)、民居(民宿)这三大层面与遂昌县域的特质文化相适应,从而体现遂昌与周边县市的差异性和独特性。
二是要落实民主促民生机制。遂昌县域文化特质的形成、延续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检验遂昌的传统村落能否在新一轮城镇发展中能否得以保存或衰落的一把尺子。因此,直接参与传统村落保护传承与有机更新的建设、规划、设计和乡镇、行政村,一方面要加强调查研究,另一方面要广纳谏言,多倾听专家的意见,切忌听的是一套,做的是一套。要研究探讨民众参与农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多种渠道和多种形式。建立一支强大的包括民意代表、非政府组织、专家学者、乡贤和媒体的民众参与队伍,借鉴欧美国家建立地方性、区域性的民间城市文化保护组织,在筹集资金、宣传教育、民意调查、日常保管、政府管理、參与决策、监督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以遂昌县北界镇苏村为例的传统村落保护与有机更新的深入思考和研修,通过对遂昌县域文化与城镇化建设、县域经济与城市发展的研究,通过对遂昌传统村落中有关历史文化、建筑遗存、名人逸事的系统梳理归纳,在深入研究遂昌县辖区内的形象特征和文化内涵,并根据四十余个特色鲜明的传统村落的现状,我们逐渐寻求出遂昌传统村落保护与城市建设、旅游、商业、演艺、农林等方面的有机结合,寻求出传统村落与文化产业、能源、生态和经济措施的有机结合,也将探索出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城市,用一种新型的文化创意和创新的思路,来积极营造出一条改善传统村落面貌的新路子,用一种开放过程和实验性的方式来找到可供实践的传统村落有机更新典范。
我们也有理由坚信:通过对遂昌县域文化进行重新定位和规划构建,一定可以梳理出一条可供持续发展的传统村落保护与有机更新之路。
遂昌的明天,是一个以传统村落和特色村落为经纬、以人文特色为依托、以山水风貌为核心,串珠成链,合理布局的特色城市。
遂昌的明天,也是一个充分挖掘遂昌深厚历史文化,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渗透到各个要素、各个层面,创新创优创强的中心城市。
遂昌的明天,更是一个能拥有众多最能体现遂昌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传统村落、特色景点的长三角优秀旅游城市。
参考文献
[1] 《遂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2] 《遂昌县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丽政函〔2007〕6号)
[3] 《遂昌县志》 遂昌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1996年10月第1版
[4] 《远去的家乡木排》 张先林著,香港天马出版社,2014年3月
[5] 《遂昌民间故事传说》 张先林著,中国大地出版社,2015年12月
[6] 《遂昌白马山》 潘醒华著,香港四季出版社,2012年8月
[7] 《遂昌文史资料》 遂昌县政协文史委、遂昌县教育局主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17年1月
[8] 《遂昌散记》 陈冰兰著,杭州出版社,2015年1月
关键词:传统村落;遂昌;苏村;有机更新;新型城镇化
中国的传统村落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是一个民族的记忆载体,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特有痕迹。余光中的一首《乡愁》,更是将亿万中国人心目中有关传统村落的美好记忆,刻录出一枚枚永不磨灭的梅花烙印。而如何能够真正保存中国传统村落的记忆,保护历史文化的延续性,保留中国人类发展的脉络,是当代中国在解析农村问题的根本需要。正如一位哲人所说,“了解过去的一千年,是为了更好地建设今后的五百年”。
本文所述的遂昌传统村落保护传承与有机更新,以遂昌苏村的灾后重建为例。
1遂昌概貌及传统村落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遂昌地处浙西南山区,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遂昌资源丰富,物产甚多。境内山水相依,林海氤氲,云雾飘渺。森林覆盖率达81%,居全省首位。全县有古树木名木6281株,为浙江林业大县。穿城而过的南溪、北溪、襟溪等分属钱塘江、瓯江两大水系,水资源丰富,水质均呈良好。
通过近几年大力发展全域旅游,遂昌县所辖的20个乡镇以及203个村落,创成了美丽乡村示范村11个,美丽乡村示范乡镇1个,最美乡村2个,省级特色精品村3个,历史文化保护利用村落重点村7个、一般村28个,美丽乡村风景线2条,其中已列入中国传统村落的有:独山村、长濂村、大柯村、淤弓村、福罗淤村、姚岭村、斋塘下村等7个。值得庆幸的是,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遂昌积极开展传统村落的申报和保护工作,2017年已通过省级传统村落44个。
遂昌县在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与有机更新中,主要存在这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对于遂昌传统村落的品牌化宣传取向混乱,还没有一个清晰、简洁并能恰当反映遂昌县域传统村落特征的标配性口号。这些年来,金山林海、遂心遂愿、五行遂昌、幸福美丽大花园等称号如走马灯换,层出不穷,但始终没有形成共识或公约,更谈不上口口相传。客观地说,这些名目众多的特色村落或传统村落,大多有了一定的地域差异,特别是独山村、淤弓村、黄沙腰村、高坪的茶树坪村、苏村等,但未能形成众星拱月之态,“满天繁星不如一缕阳光”的说辞,亦成了包括遂昌在内很多古城的硬伤。
另一方面,遂昌县城正处于一个快速推进和精英辈出的大好时代,但缺乏一部统一、有序、连贯的传统村落保护传承与有机更新的保护导则,缺乏能够诠释县域特质的专家智囊团或智库,缺乏众多了解遂昌文化特点、历史人文脉络、文化遗产基因的规划师、设计师、建筑师以及新一代熟悉农村乡土文化的乡镇干部,特别是精于传统村落保护与修复的能工巧匠,让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在现阶段显得困难重重,也使得之前中国传统村落的拥有量明显低于浙江丽水地区的相邻县城。
当前,遂昌的传统村落保护与有机更新如何有效推进,这是摆在遂昌县域发展最为关键的问题之一。在遂昌保存完好的众多传统村落中,如何正确认识县域文化,如何积极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下的农村田园经济,如何科学发展特色乡镇,是摆在遂昌这座古城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2苏村在传统村落保护与有机更新中的特色做法
北界镇位于遂昌县北部,地处丽水、金华、衢州三市交界地带。222省道与龙丽高速公路穿镇而过,交通便捷,素有“遂昌北大门”之称。北界镇辖属的苏村地处遂昌北面,位于桃源的中游,西至马戍口11.6公里。与龙游、金华交界。这里周围群山环抱,当中的小盆地形势开阔,桃源溪自东向西从盆地中部流过。自苏氏太公从四川眉山迁居浙江遂昌北乡桃源苏村落根之后,村内现有2处省級文物保护单位,分别为苏家大屋和苏氏家庙。苏村现有人口685人,耕地面积500亩,林地面积近万亩,2016年人均收入14380元。村域主要传统资源主要有:古树55棵;古墓1处;古庙1处;古道:3条。其中,苏氏宗祠始建于清朝,民国初年重建,三进五开间两厢式,建筑规模619m2。苏家大屋,建于清末,坐南朝北,建筑面积3133m2。苏家大屋有房百余间,大院共有三进,足有20间,天井8个,楼梯6条,前后边门11个。
2016年9月28日,苏村村发生山体滑坡重大自然灾害,灾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强等中央领导作出重要批示,上级领导、部队官兵、社会团体等救援力量火速驰援苏村,军民一心、干群齐心,连续奋战29个昼夜,人员轮流上,机械不停歇,取得了抢险救援的全面胜利。抢险救援结束后,苏村迅速展开灾后重建,按照“发扬大樟树精神、建设美丽幸福新苏村”的发展定位,仅用时三个月就完成苏村、金钩两个灾后安置点建设和群众搬迁工作,创造了灾后重建的“遂昌速度”。同时,陆续开展公路改建、河道修复、历史文化村落建设、产业援建以及滑坡体治理等29个项目建设,累计投资1个多亿。
我们欣喜地看到,经过一年多的灾后重建,特别是在传统村落保护与有机更新上的积极投入,使苏村这座位于深山中的传统村落,已日渐成为浙江传统村落保护与有机更新的新型典范村和样版村。
2.1明确传统村落的地域色彩
假如杭州给世人比喻成一座比较女性化的城市,那么,遂昌,就是一座比较男性化的城市。因此,遂昌苏村作为一个正在进行灾后重建的传统村落,其主色调定位以赭色、青绿色为主。
赭色,是一种山石的颜色,有一点点暗红,但是比较厚重,能体现出历史厚重的积淀。而另一种色彩,选用青绿色,这与遂昌县城的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相契合,也与苏村的山水风光和风貌高密度吻合。 苏村作为“九山半水半分田”的遂昌传统村落代表,首先要把山的颜色突显出来,做足山的文化。赭色厚重,青绿色灵动,充分运用好这两种色彩,既可体现村落悠久、古朴、沉稳的男人化风貌,又不失轻盈、灵动、自然的一面。
遂昌苏村在传统村落保护与有机更新中,已有效地将村落色彩分为三部分,以绿色、生态为主题进而有秩序、有层次地分级展开。
第一,属地乡镇——北界镇的色彩。第二,苏村的传统村落色彩。第三,特色农业观光和体验园区的色彩。三合为一,组成一个整体,相辅相成。
特别是在传统村落的主色彩把握上,以苏家大屋、苏氏祠堂为基线,进行分析、提取,与北界镇的中心区域以及王坞、登埠、马戌口、王宅桥村等相邻村落有机统一,构筑成一道具有浓郁处州特色的田园风光建筑和植物色块靓丽风景线。在色彩上,大胆采用白色(白墙)、黑色(瓦片)、绿色(高山蔬菜,包括苦瓜、包心菜、四季豆等绿色系的蔬菜)、土色(大地的色彩,土壤的原色)、红色(红提颜色、红荷),突出以生态立村、立镇以至立县。
2.2在苏村传统村落的文化把脉上,可以分为三大类,自然山水生态、悠久的历史人文、丰富的民俗物产
遂昌从东汉建安年间建置县,各个时代都有一些重要的人文节点。为了确保传统村落的传承与利用,要从现代文明的角度出发,合理布局建设一批文化设施,以传统村落为基点,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建设一批有品质、有特色,又便于服务各个阶层、社会各界、以及各个年龄段人群的传统村落。
从自然的角度,遂昌苏村作为一个传统村落,与很多特色景点相邻,如南尖岩、白马山、九龙山、神龙谷、高坪石姆岩等;从历史方面来讲,遂昌又有很多的名人,贯休、汤显祖、屠隆等,都与苏村有着深厚的渊源,特别是苏洵后代这一说,已有明确的历史考证。
而保存完好的宗祠、戏台以及大量精美绝伦的石构件、木构件等,这些经久的建筑物,具有非常鲜明的“推进的”作用,能把“过去”带入“现在”,从而使人们“现在”仍然能够体验到“过去”,其所蕴含的非常深厚的人文底蕴,让苏村脱颖而出。
从民俗物产而言,遂昌苏村有高山茶叶、高山蔬菜和中蜂基地,这是作为一个传统村落的珍贵所在。再加上,作为地质灾害的重建村,来自广大部队指战员在苏村灾后的全力援助,以及后期苏村在灾后民居安置房的建设,在农林业的快速发展和警示教育基地和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上,集聚了来自全省各个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投注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特别是遗迹的形象和遗址公园的建成,再次刷新了这种记忆的重现。场所、纪念物和类型这些概念,想到了苏村的河道、山路、密林和古建筑,想到了散布于乡间的民居,想到了公墓,想到了生者与死者,将那些不被遗忘的片段与新的开端联系起来,这也是苏村与其他县市传统村落具有明显特色差异的重要依托。
2.3苏村在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和前瞻性发展
遂昌要积极推进深层次的城市经营,而苏村作为遂昌传统村落保护与有机更新的典型代表,其保护与发展更需要可持续、更健康、前瞻性的经营理念。
传统村落是否能得以生机与更新,传统村落的繁荣和衰落,即使是在当代,仍然真实反映了遂昌广大农民的生活现状,它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这其中最大的一个特点,我们以苏村这个传统村落为例,它们都是以民间相辅和生活习惯行为样式而一代一代传递的,它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一是要组织有关历史文化、文学艺术、建筑美学、规划设计、旅游等方面人员为主的专家组成集中智囊团,特别是要吸纳一些爱遂昌、懂遂昌、居住生活在遂昌多年的本土专家,重点研究传统村落在地理、建筑、山脉、道路(河道)、民俗、物产等方面,如何按照遂昌地域文化特质体现的要求,在规划、设计、建设和施工中实施文化的“前置介入”,把比较能直接运用到遂昌传统村落保护与建设中的历史文化、文学艺术、建筑美学元素,较好地反映在传统村落的修复和有机更新建设中,使其在建筑、道路(河道)、民居(民宿)这三大层面与遂昌县域的特质文化相适应,从而体现遂昌与周边县市的差异性和独特性。
二是要落实民主促民生机制。遂昌县域文化特质的形成、延续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检验遂昌的传统村落能否在新一轮城镇发展中能否得以保存或衰落的一把尺子。因此,直接参与传统村落保护传承与有机更新的建设、规划、设计和乡镇、行政村,一方面要加强调查研究,另一方面要广纳谏言,多倾听专家的意见,切忌听的是一套,做的是一套。要研究探讨民众参与农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多种渠道和多种形式。建立一支强大的包括民意代表、非政府组织、专家学者、乡贤和媒体的民众参与队伍,借鉴欧美国家建立地方性、区域性的民间城市文化保护组织,在筹集资金、宣传教育、民意调查、日常保管、政府管理、參与决策、监督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以遂昌县北界镇苏村为例的传统村落保护与有机更新的深入思考和研修,通过对遂昌县域文化与城镇化建设、县域经济与城市发展的研究,通过对遂昌传统村落中有关历史文化、建筑遗存、名人逸事的系统梳理归纳,在深入研究遂昌县辖区内的形象特征和文化内涵,并根据四十余个特色鲜明的传统村落的现状,我们逐渐寻求出遂昌传统村落保护与城市建设、旅游、商业、演艺、农林等方面的有机结合,寻求出传统村落与文化产业、能源、生态和经济措施的有机结合,也将探索出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城市,用一种新型的文化创意和创新的思路,来积极营造出一条改善传统村落面貌的新路子,用一种开放过程和实验性的方式来找到可供实践的传统村落有机更新典范。
我们也有理由坚信:通过对遂昌县域文化进行重新定位和规划构建,一定可以梳理出一条可供持续发展的传统村落保护与有机更新之路。
遂昌的明天,是一个以传统村落和特色村落为经纬、以人文特色为依托、以山水风貌为核心,串珠成链,合理布局的特色城市。
遂昌的明天,也是一个充分挖掘遂昌深厚历史文化,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渗透到各个要素、各个层面,创新创优创强的中心城市。
遂昌的明天,更是一个能拥有众多最能体现遂昌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传统村落、特色景点的长三角优秀旅游城市。
参考文献
[1] 《遂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2] 《遂昌县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丽政函〔2007〕6号)
[3] 《遂昌县志》 遂昌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1996年10月第1版
[4] 《远去的家乡木排》 张先林著,香港天马出版社,2014年3月
[5] 《遂昌民间故事传说》 张先林著,中国大地出版社,2015年12月
[6] 《遂昌白马山》 潘醒华著,香港四季出版社,2012年8月
[7] 《遂昌文史资料》 遂昌县政协文史委、遂昌县教育局主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17年1月
[8] 《遂昌散记》 陈冰兰著,杭州出版社,2015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