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科学有效的进行课堂提问能有效地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并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数学教学 课堂提问 有效性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应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活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教学要为学生留有充分的活动、想象、交流的空间。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运用课堂提问,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非常重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多角度、多层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加强教与学的和谐互动,充分发挥提问的有效价值,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才能发挥课堂提问的积极作用。
一、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也是如此,课堂教学的导入虽仅几句话,仅占几分钟,但它是教学过程的以设计问题作为主要形式之一,因此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从而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比如在教学梯形面积计算时,首先出示用两块颜色不同的硬纸剪成的大小不同的两个梯形,向学生提问:哪一块面积大?大多少?学生对于第一个问题通过观察很快就回答出来了,但对于第二个问题“大多少”就答不上来。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渴求了解大梯形面积比小梯形面积大多少的心理,很自然地引出新课。这样设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也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恰当把握提问难度,化难为易,提高思维实效
《史记》中曾说:“善问者攻竖术,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欺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一个问题的提出并不是学生根据初步印象就能得出判断,需要利用一定的知识、经验和方法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来解决,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因此,提问一定要立足于学生的整体水平,兼顾到班集体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弱势群体,提问的难度要适当,同时要留给学生探索的空间,难度过大或过小,提问的有效性就会降低。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这一课时,在学生自己动手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后,可以这样设问: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相当于拼成的这个平行四边形的什么?这个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这个拼成的图形,其中的一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整个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你认为三角形的面积该如何表示?这样的问题难度不大,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知识的“果子”,让学生感受到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的喜悦,而且对小学生来说显得不很抽象,提问的有效性也就有了。另外,教师还要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情况随机应变,在学生数学学习以及思维活动的疑惑处、受阻处、转折处创新设计问题,引发数学思考,对于难度較大的问题可将其分解,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创设阶梯式问题情景,形成一定坡度,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推进。引导学生思维一步步延伸、扩展。比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这一课时,由于分数的定义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有困难,就可以设计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问题,逐步抽象出分数的定义。可以边提问边操作:(1)把一块蛋糕(具体实物)分成2份,怎样做到合理的平均分?每份是多少?(2)把一张正方形纸(几何图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3)把1米长的铁丝(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几份中的一份?(过渡为规范语:几分之一)(4)把9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用分数怎样表示?引出“一个整体”,从而引出单位“1”的含义,再让学生说说分数的含义,并举一些具体的例子说一说。
三、提问要兼顾宽泛性和指向性
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越大气,解决问题就会越复杂,学生的思考空间就会越大;问题越小,答案显而易见,当然学生的思考余地就比较小。课堂生成就少。我们提倡提“大”问题(要有一定的空间)应当是一个具有现实性的、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是从发展学生的思维出发的。另外,我们又要善于设计恰当的问题空间(要有一定的指向),它的提出要依据本节课的教学要求,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符合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如在北师大版第五册“时间和数学(一)”教学中,教师创设了一个“每当周六、周日的时候,只要爸爸休息或妈妈休息,他们就会带小强出去玩,这不12月份到了”的教学情境,情境呈现后学生情绪高涨。然后,教师提出“小强会想些什么呢?”的问题,提问一经提出马上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与讨论。这个问题有一定的复杂性,它是一个包含了很多小问题的大问题,这个大问题一般要利用一定的数学知识或方法,经历一个过程来解决,因而具有了很强的挑战性。而且这个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较易在学生中产生共鸣,问题直指要寻找共同的休息日这一教学活动,因而具有一定的指向性。
四、通过提问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能力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能力,因此,课堂教学中设计开放性问题,能促进学生全面地观察问题、深入地思考问题,并用独特的思考方法去探索、发现、归纳问题。例如,在四年级教学图形的拼组时,让学生用不同形状的三角形拼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后,教师进一步问:你还能用不同颜色三角形拼出什么美丽的图案?给出这样的问题后,学生就会放开思维的去发挥想象力,会有意外的效果。另外,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源泉,而开放性问题是培养求异思维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所以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等问题培养学生全方位、多层次探索问题的能力之外,发展求异思维。如在一年级教学找规律时,教师引导学生从物体的颜色、形状、个数的不同分别来发现排列规律,接着又出示围成圈男女同学跳舞图(动感图),师问:六一联欢会上,我们班出了舞蹈节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可以从男女生的排列、服饰款式、颜色的排列、舞蹈动作的排列来发现规律,甚至可以从更多方面来发挥想象力。
总之,数学教学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科学巧妙地进行课堂提问是十分重要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在课堂上提问的方法是多种多样,只有适时、适度、有目标、有策略的提问,才能有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过程,才能有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数学教学 课堂提问 有效性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应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活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教学要为学生留有充分的活动、想象、交流的空间。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运用课堂提问,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非常重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多角度、多层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加强教与学的和谐互动,充分发挥提问的有效价值,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才能发挥课堂提问的积极作用。
一、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也是如此,课堂教学的导入虽仅几句话,仅占几分钟,但它是教学过程的以设计问题作为主要形式之一,因此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从而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比如在教学梯形面积计算时,首先出示用两块颜色不同的硬纸剪成的大小不同的两个梯形,向学生提问:哪一块面积大?大多少?学生对于第一个问题通过观察很快就回答出来了,但对于第二个问题“大多少”就答不上来。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渴求了解大梯形面积比小梯形面积大多少的心理,很自然地引出新课。这样设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也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恰当把握提问难度,化难为易,提高思维实效
《史记》中曾说:“善问者攻竖术,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欺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一个问题的提出并不是学生根据初步印象就能得出判断,需要利用一定的知识、经验和方法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来解决,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因此,提问一定要立足于学生的整体水平,兼顾到班集体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弱势群体,提问的难度要适当,同时要留给学生探索的空间,难度过大或过小,提问的有效性就会降低。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这一课时,在学生自己动手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后,可以这样设问: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相当于拼成的这个平行四边形的什么?这个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这个拼成的图形,其中的一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整个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你认为三角形的面积该如何表示?这样的问题难度不大,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知识的“果子”,让学生感受到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的喜悦,而且对小学生来说显得不很抽象,提问的有效性也就有了。另外,教师还要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情况随机应变,在学生数学学习以及思维活动的疑惑处、受阻处、转折处创新设计问题,引发数学思考,对于难度較大的问题可将其分解,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创设阶梯式问题情景,形成一定坡度,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推进。引导学生思维一步步延伸、扩展。比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这一课时,由于分数的定义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有困难,就可以设计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问题,逐步抽象出分数的定义。可以边提问边操作:(1)把一块蛋糕(具体实物)分成2份,怎样做到合理的平均分?每份是多少?(2)把一张正方形纸(几何图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3)把1米长的铁丝(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几份中的一份?(过渡为规范语:几分之一)(4)把9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用分数怎样表示?引出“一个整体”,从而引出单位“1”的含义,再让学生说说分数的含义,并举一些具体的例子说一说。
三、提问要兼顾宽泛性和指向性
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越大气,解决问题就会越复杂,学生的思考空间就会越大;问题越小,答案显而易见,当然学生的思考余地就比较小。课堂生成就少。我们提倡提“大”问题(要有一定的空间)应当是一个具有现实性的、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是从发展学生的思维出发的。另外,我们又要善于设计恰当的问题空间(要有一定的指向),它的提出要依据本节课的教学要求,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符合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如在北师大版第五册“时间和数学(一)”教学中,教师创设了一个“每当周六、周日的时候,只要爸爸休息或妈妈休息,他们就会带小强出去玩,这不12月份到了”的教学情境,情境呈现后学生情绪高涨。然后,教师提出“小强会想些什么呢?”的问题,提问一经提出马上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与讨论。这个问题有一定的复杂性,它是一个包含了很多小问题的大问题,这个大问题一般要利用一定的数学知识或方法,经历一个过程来解决,因而具有了很强的挑战性。而且这个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较易在学生中产生共鸣,问题直指要寻找共同的休息日这一教学活动,因而具有一定的指向性。
四、通过提问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能力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能力,因此,课堂教学中设计开放性问题,能促进学生全面地观察问题、深入地思考问题,并用独特的思考方法去探索、发现、归纳问题。例如,在四年级教学图形的拼组时,让学生用不同形状的三角形拼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后,教师进一步问:你还能用不同颜色三角形拼出什么美丽的图案?给出这样的问题后,学生就会放开思维的去发挥想象力,会有意外的效果。另外,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源泉,而开放性问题是培养求异思维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所以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等问题培养学生全方位、多层次探索问题的能力之外,发展求异思维。如在一年级教学找规律时,教师引导学生从物体的颜色、形状、个数的不同分别来发现排列规律,接着又出示围成圈男女同学跳舞图(动感图),师问:六一联欢会上,我们班出了舞蹈节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可以从男女生的排列、服饰款式、颜色的排列、舞蹈动作的排列来发现规律,甚至可以从更多方面来发挥想象力。
总之,数学教学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科学巧妙地进行课堂提问是十分重要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在课堂上提问的方法是多种多样,只有适时、适度、有目标、有策略的提问,才能有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过程,才能有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