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前赤壁赋》难句鉴赏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plya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五年(1082年)秋,苏轼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了《前赤壁赋》。此文底蕴丰厚、意味深长,下面对其难解句段略作探讨鉴赏。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这个句子本身的意思并不难理解,难理解的是它与整段的上下文有什么联系?
  这个自然段的中心意思是“客”回答“苏子”的问话:“何为其然也?”而结论则是“哀吾生之须臾”。前面的话都是为了说明这个结论的。“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的曹操而今不在了,可见人生短暂;“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可见人生短暂,这些都好理解。问题是“况吾与子”这个句子是怎样表现“人生短暂”这个意思的呢?
  “渔樵于江渚之上”,以江渚的广大反衬渔樵者的渺小,点出“吾与子”只不过是茫茫人海中的一分子。“侣鱼虾而友麋鹿”,用了拟人的手法,以鱼虾和麋鹿的繁多衬托人的平凡。更进一步的是,“客”看到了鱼虾、麋鹿,蓦然感到人和这些动物无甚区别,同生同灭于苍茫天地间,彼此都茫然地生存在这个世界里,这就更点出了人渺小得如尘埃般微不足道。“驾一叶之扁舟”,这里,江面万顷无垠,天地乃至宇宙浩瀚无穷,舟之飘摇、孤独而渺小便被生动地点染出来。舟尚且如此,又何况舟中之人呢?“举匏樽以相属”,这是写舟中之人的行动。他们饮酒相劝,怡然自得,殊不知须臾就要灰飞烟灭,呜呼,人生苦短,悲夫!
  总之,这几个句子都是以阔大的背景凸显出人的微不足道,就像天地间的蜉蝣和沧海里的一粟。从而引出下句“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2.“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这个句子的前半句不好理解。从句间关系看,应该是因果关系。那么上句应该是下句的原因。这就要弄清楚“骤得”是什么意思,以及“什么”不可骤得。从上文看,“客”感叹人生短暂的同时又羡慕长江的无穷。他希望自己的人生也像长江一样“无穷”。因此,“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便是“客”的这种理想的具体体现了。但是,“挟飞仙”“抱明月”这是很难实现的,故有“托遗响于悲风”的慨叹。由此可知,“骤得”是轻易得到的意思(“骤”,字典中有“突然”这一义项,而“轻易”正由此引申而来)。那么课本的注释“数得,即多有所得”就欠准确。综上分析,“知不可乎骤得”的意思就是“知道同仙人一起遨游,像明月那样长存的愿望不能轻易实现”。
  3.“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物无尽”好理解,“我无尽”是什么意思呢?关于这个问题,笔者看到的最权威的解释文章就是吴小如的《读苏轼〈赤壁赋〉》(《古文精读举隅》)。文章认为,“无尽”就是不朽的意思。并用“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这句话进一步进行了说明。还说“苏轼追求的正是这个不朽”。这种解释不无道理,但我却认为还可以从哲学的角度进行阐述。因为这段文字作者就是从辩证法的角度谈事物的变与不变(发展与静止)的。
  现在我们以文中的“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这句话来说一下什么是“变”和“不变”。滚滚的长江水日夜不停地流,却总也流不尽;几世几代过去了,长江永远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这就是“不变”。而从另一个角度看,正如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一样,昨天的长江已经不同于今天的长江,今天的长江也不会同于明天的长江。长江在“瞬息万变”,其之所以不变就在于“后浪推前浪”。
  我们又可以作下列较为有趣的推理。设若从静止(冰封)的层面看长江,长江是不变的,则长江中的每一分子也是不变的。设若从发展(流动)的层面看长江,长江也是不变的,而长江中的每一分子却是变的。“我无尽”恰恰就是从“发展”这个角度而言的。无数的“我”构成了“我”的“长江”,一个“我”消失了,还有其他的“我”在;年长的“我”死去了,还有年轻的“我”在。人类的长河也是永远不会消失的,那么“我”也是永恒的。
  “物与我皆无尽也”,这里是就物与人的整体而言。物,客体,万物;我,主体,泛指人。———这就是苏子要阐述的积极的人生观。
  这里有必要说一下文中的“客”。关于“客”,现在都认为实有其人,是苏轼的朋友杨世昌。但是我们必须清楚,文中的“客”和苏子实际上是作者矛盾心情的两个方面的代表———消极的“我”和积极的“我”。即使“客”实有其人,那么也是仅有吹箫的外在形象而骨子里都是作者的思想。关于这一点,还可以从其三个月后写的《后赤壁赋》得到印证。“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这是典型的“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的“客”的观点。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这段话有几个疑难点,一句一句说。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这是“客”回答苏子问话的开头一句。“客”为什么偏偏想起了曹操?这个问题似乎不成问题,因为赤壁之所以能载入史册,就是因为三国时期那场赤壁大战。这是以曹操的英雄已逝,感叹人生短暂,写出客之悲。其实,还有更深的内涵在里面。这就要联系上文苏子的“歌”:“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桂棹兰桨”言船具之极高贵,而深层含义却是暗指划船之人高洁的品格,此手法与《离骚》香草美人喻忠贞是一脉相承的。“美人”这里指思慕的君主,“美人兮天一方”实指苏轼被贬黄州远离朝廷。“望”是“眺望”,联系《离骚》中的类似描写,此句写出了苏子内心希望君主不离不弃的期盼。很显然,苏子“扣舷而歌之”时的心情也是有些抑郁的。所以我们不要简单地认为苏子的心情是一贯积极乐观的。“于是饮酒乐甚”恰恰说明苏子心情之畅快乃是酒浇胸中块垒后所致。也正因为如此,“客”听出了苏子内心的隐情,他的唱和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所以我们也不要以为“客”的悲完全是自己情感的抒发。
  因此,“客”想到曹操的另一个原因就是通过曹操对苏子进行劝慰。那意思是你(苏子)不必为得不到“美人”的眷顾(受朝廷重用)而怅然苦闷,建功立业又有什么用呢?像当年的曹操那样一世的英雄而今不也化作历史的尘埃了吗?正所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再看苏子下面的一段话:“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段话十分鲜明地表现出苏子抓住时机、及时享乐的思想。而这种思想本身不就说明了苏子内心也是苦闷的吗?这是理解“客”为此目的吹箫的另一个理由。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作者以“客”的口吻列举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是曹操而非周瑜。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作者恰恰把周瑜作为“一时多少豪杰”的代表来歌颂的,这是为什么?不仅如此,《前赤壁赋》中作者在列举了曹操这样一位战败的英雄后,还着力点出了他的战败之事———“困于周郎”,这又是为什么?我的看法是,在苏轼看来,虽然赤壁之战曹操失败了,但他亦不失为一位盖世豪杰。这就充分表明了作者(不是苏子)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豁达心态和开放的胸襟。正是这种超脱达观的人生态度以及下文对“变”与“不变”的哲学思考,使文章给人一种向上的力量。
  (作者单位:内蒙古扎赉特旗一中)
其他文献
人们在看书阅报的过程中,经常会遇见这么两个词语:“唯一”和“惟一”。此时,有些读者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发出这样的困惑:到底是“唯一”,还是“惟一”?  例如,浙江的主流媒体《都市快报》2005年9月25日第2版报道:“陆上时速110公里,水中时速11.8公里,国内惟一水陆两用艇昨天亮相,千岛湖热热闹闹过起秀水节。”而在《今日早报》2005年9月25日第11版刊登:“考试魔鬼定律”———你唯一知道时间的
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家长的育儿焦虑影响下,许多地区的幼儿园出现'小学化'倾向。当前,很多家长让孩子上各种补习班,另一些家长看着别人的孩子如此,难免心生焦虑,怕自
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胡卫聚焦劳动教育问题,并上交了相关提案。胡卫认为,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是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众所周知,
毛泽东诗词在我国文学历史中具有重要地位,为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毛泽东诗词在世界文学中也产生了较大影响,并被翻译成多种版本、各种语言,其中意识形态问题对诗
语文美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语文审美能力主要指能够感受、鉴别和赏析文学作品中的美的一种能力,而朗读是培养这种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中学语文教材中具有丰富
不久前,嘉禾县“魅力校园”评比申报工作启动.透过一份份申报材料,不难发现,嘉禾县各中小学校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形成了以立德树人为总目标,和而不同的校园文化特色. 暖心行
《财政学》是经济学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在高校的财经专业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目前《财政学》的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课堂气氛比较沉闷。Seminar教学方法
去年笔者有幸参加了河北省教育厅组织的会考作文阅卷工作。在阅卷中,喜忧参半。现将阅卷中的感受说一说,望方家批评指正。    (一)考生在会考作文中出现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抛开原材料的要求,另起炉灶。原材料要求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而有的考生却另行其道,置原材料于不顾。比如《难忘的深秋》,写了个人的一段情感历程,是典型的记叙文;《下岗》则写了父亲下岗后自己的家庭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也是记
在掌握了《雷雨》的剧情,品读剧本语言,又观看了电影以后,我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鉴赏人物形象。由于观看了电影,学生对剧中角色也有了比较具体的情感体验,学生很快就概括出了人物的基本性格特点。但是,我总感觉这样的赏析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学生似乎也觉得意犹未尽,于是我提出了这样一组问题:  1.剧中让你看到希望的人物是谁?  2.你认为剧中活得最累的人物是谁?  3.你最感兴趣的人物是谁?  问题
辽宁沿海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带动着辽宁高职外语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高职外语教育要本着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宗旨,走职业化发展发向,为辽宁沿海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