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放餐盘,落座,抬眼——那个位置依然是空的。
一年多了,重庆市丰都县人民法院政治处副主任黄福荣仍没办法改掉这个习惯性动作,尽管他心里明白,那个位置不会再有人了。
“总觉得他还在。”黄福荣喃喃道,不觉泪已两行。
2018年11月16日,丰都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龚海南因病医治无效,生命的时钟永远定格在了43岁。
“如果他还在,12:05分,他就会从四楼办公室快步走下来,用5分钟的时间快速扒完饭,然后赶回办公室工作……”有关龚海南的记忆,仍旧清晰。
时至今日,黄福荣仍舍不得删掉龚海南的微信和手机号,法院也小心保存着有关龚海南的一切。
“他留下来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或是有形,或是无形,没人觉得龚海南离开了。
回望龚海南的司法人生,只觉碧血丹心映天平。
一颗“铁石心”
2018年11月15日,成都华西医院。
“老婆,快点,来不及了,帮我穿上制服!”龚海南焦急地催促着妻子曾璐帮忙脱掉病号服。
龚海南预料到什么了,他想赶紧换上心爱的法官制服。
穿上白衬衫,打上红领带,披上黑色制服,别上红色的法徽……衣服才穿戴整齐不久,龚海南就缓缓地闭上双眼,陷入了长久的昏迷。
“我能感受到他昏迷前的满足感。”曾璐知道,丈夫此生最自豪的事就是穿上法官制服。
制服所代表的,是龚海南的一生挚爱。
1999年6月,龚海南从四川师范大学法律系毕业,进入重庆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成为一名书记员。他暗下决心,要终身追逐法治之光。
学习是追光的第一步。日积月累的学习,使龚海南的法律素养有了很大提升,但他仍不满足,先后攻读西南政法大学硕士生、博士,后来即使病重,他也没有懈怠博士论文的撰写,并最终完成。
龚海南很快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他先后被任命为重庆三中院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审监庭庭长。进入研究室后,他把更多的精力用在钻研学术上,《人民司法》《法律适用》等杂志开始发表他的学术论文,在全国法院学术讨论会、中国法学青年论坛征文中,他也多次捧回大奖。据不完全统计,龚海南生前发表的学术论文、调研文章达100多篇。
2017年1月,龚海南被任命为丰都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追光步伐越来越快。
“每天上下班,很多干警都会不由自主地往四楼的办公室看上一眼,那里的灯一直亮着,很少歇息。”黄福荣说,只要在院里,龚海南每天早上7点半就会准时到办公室,直到深夜才离开。
“他的工作时间甚至精确到了分钟。有时找他汇报工作,如果忙,他会告诉我3分钟、5分钟或10分钟后再去,以至于后来不急的事情我会选择上班前、中午或下班后去找他。”丰都县人民法院审监庭副庭长何黎英说。
黄福荣至今都没有想明白,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让龚海南对这份事业保持着始终如一的热情。
这种热情近乎狂热,有时堪称“铁石心”。
“你见过军人吃饭的样子吗?”曾是军人的黄福荣本以为军人的吃饭速度已超出常人,没想到龚海南为了节省时间忙工作、忙学习,硬生生把吃饭时间压缩到了5分钟内。
“吃饭对他来说就是任务,工作才是他的最爱。”黄福荣笑着笑着,眼眶却湿了。
一张“婆婆嘴”
龚海南追着光,也传播着光。
2018年10月22日,丰都县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丰都首例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担任该案审判长的就是龚海南。
庭审过程非常顺利,但有一个小插曲让丰都县人民法院审监庭副庭长何黎英刻骨铭心。
当判决书要求被告人对其所贩卖假药进行“召回”时,龚海南提出应表述为“收回”。他说,“召回”是在产品责任纠纷中对生产机构的要求,而被告人是销售者,所以不适用。
两人为此探讨了很久。
“你能想象一个病重的人在身体极度不舒服的情况下,还在整日纠结‘召回’和‘收回’谁更准确的场景吗?”何黎英回忆当时的情景,眼里全是泪。
“要尽力作出让被告人真心服从的判决,这也是一种教育。”龚海南说。
何黎英懂龚海南的良苦用心:“他不仅仅是在审案,还在传播法治之光。”
工作期间,龚海南发现法治宣传的薄弱环节在农村,便开始思考如何把法律知识送进村里。
2018年8月16日,龚海南带领巡回法庭来到龙河镇铁炉沟村,进行公开开庭审案。一听说来审案的法官是县法院院长,村民们纷纷自发端着板凳前来旁听。
上午9点半,庭审正式开始。原被告双方因一笔工程款尾款的支付问题发生纠纷,为此原告诉至法院。
随着审理的进行,被告渐渐认识到法律对自己的不利后果。为尽早兑现当事人权益,避免司法程序过长造成更多的诉讼成本,龚海南立即组织原被告双方进行“背靠背”调解。经过耐心细致地释法明理,双方最终达成调解协议,由被告当场兑现余款。
庭审结束后,龚海南就地开讲法律知识,引导在场群众正确认识交易风险,珍惜诚实信用的重要价值,深刻理解“谁主张、谁举证”的法律后果。
“龚院长常说,要让更多的人了解法律知识,遇到纠纷不再通过暴力解决,而是求诉于法律渠道。”何黎英說,这是他的大事之一。
龚海南的“婆婆嘴”还体现在对年轻人孜孜不倦的教导上。
龚海南喜欢和年轻人交朋友,喜欢和他们谈法治、谈理想、谈人生。他经常与青年干警分享的一句话是:“作为一个法官,处理任何一个案子都要尊重法律和良知,有不同意见可以探讨,但绝不能受非理性因素影响。”
“有次我承办的案件遇到了难题,就去请示分管领导龚海南。”重庆三中院法官吴聪回忆道,“敲门后,屋里传来和蔼有礼的声音‘请进’,推开门,我看到的是一张面带微笑的脸,龚海南起身迎向我,给我让座。”探讨案件时,龚海南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对案件的剖析深入浅出,令吴聪受益匪浅。
很多青年干警对龚海南都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名。“他就是想以这样的言传身教,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何黎英说。
一份“真感情”
法治昌明,公正永存。
这是龚海南一生的心愿,也是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大事。
龚海南去世后,家人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了十余本工作笔记。
这些工作笔记上,记载最多的就是他对如何在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同时激发基层改革的思考。
2017年1月,龚海南被任命为丰都县人民法院院长。在他的带领下,丰都法院一系列改革措施相继出台。
面对案多人少的矛盾和法官与日俱增的办案压力,龚海南与一线法官共同研究开展略式文书改革试点,根据不同案件的具体情况,制作略式文书样本和要素审理表等资料,有效缩短裁判文书的制作时间和一审案件平均审理期限。
在此基础上,他又积极向重庆高院汇报,争取在丰都法院开展民事审判智审试点,力求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裁判文书一键生成。在他的带领下,丰都法院的审判质效稳中有升,并在2017年迈入全市先进法院行列。
改革,势必要打破利益藩篱,触动灵魂深处。
在龚海南的笔记本上,记载了他的一份发言:“改革力度大,自然会得罪人。但是只要对党和人民有利的,我就愿意去得罪他们。没点担当怎么干工作?”
黄福荣的手上至今仍留存着一份未签发的文件——《丰都县人民法院关于内设机构改革的实施方案》。龚海南曾躺在病床上几经审阅与修改,但这份文件却成了他的绝笔。
“没能亲自签发这份文件,或许是他短暂人生留下的最大遗憾吧。”黄福荣摆摆手,哽咽不止。
龚海南走后,一位法律人在微信朋友圈里写下了这样一段话:“生命的长度永远无法丈量您走过的路,余下的路,我们会替您接着走!”
一年多了,重庆市丰都县人民法院政治处副主任黄福荣仍没办法改掉这个习惯性动作,尽管他心里明白,那个位置不会再有人了。
“总觉得他还在。”黄福荣喃喃道,不觉泪已两行。
2018年11月16日,丰都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龚海南因病医治无效,生命的时钟永远定格在了43岁。
“如果他还在,12:05分,他就会从四楼办公室快步走下来,用5分钟的时间快速扒完饭,然后赶回办公室工作……”有关龚海南的记忆,仍旧清晰。
时至今日,黄福荣仍舍不得删掉龚海南的微信和手机号,法院也小心保存着有关龚海南的一切。
“他留下来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或是有形,或是无形,没人觉得龚海南离开了。
回望龚海南的司法人生,只觉碧血丹心映天平。
一颗“铁石心”
2018年11月15日,成都华西医院。
“老婆,快点,来不及了,帮我穿上制服!”龚海南焦急地催促着妻子曾璐帮忙脱掉病号服。
龚海南预料到什么了,他想赶紧换上心爱的法官制服。
穿上白衬衫,打上红领带,披上黑色制服,别上红色的法徽……衣服才穿戴整齐不久,龚海南就缓缓地闭上双眼,陷入了长久的昏迷。
“我能感受到他昏迷前的满足感。”曾璐知道,丈夫此生最自豪的事就是穿上法官制服。
制服所代表的,是龚海南的一生挚爱。
1999年6月,龚海南从四川师范大学法律系毕业,进入重庆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成为一名书记员。他暗下决心,要终身追逐法治之光。
学习是追光的第一步。日积月累的学习,使龚海南的法律素养有了很大提升,但他仍不满足,先后攻读西南政法大学硕士生、博士,后来即使病重,他也没有懈怠博士论文的撰写,并最终完成。
龚海南很快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他先后被任命为重庆三中院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审监庭庭长。进入研究室后,他把更多的精力用在钻研学术上,《人民司法》《法律适用》等杂志开始发表他的学术论文,在全国法院学术讨论会、中国法学青年论坛征文中,他也多次捧回大奖。据不完全统计,龚海南生前发表的学术论文、调研文章达100多篇。
2017年1月,龚海南被任命为丰都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追光步伐越来越快。
“每天上下班,很多干警都会不由自主地往四楼的办公室看上一眼,那里的灯一直亮着,很少歇息。”黄福荣说,只要在院里,龚海南每天早上7点半就会准时到办公室,直到深夜才离开。
“他的工作时间甚至精确到了分钟。有时找他汇报工作,如果忙,他会告诉我3分钟、5分钟或10分钟后再去,以至于后来不急的事情我会选择上班前、中午或下班后去找他。”丰都县人民法院审监庭副庭长何黎英说。
黄福荣至今都没有想明白,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让龚海南对这份事业保持着始终如一的热情。
这种热情近乎狂热,有时堪称“铁石心”。
“你见过军人吃饭的样子吗?”曾是军人的黄福荣本以为军人的吃饭速度已超出常人,没想到龚海南为了节省时间忙工作、忙学习,硬生生把吃饭时间压缩到了5分钟内。
“吃饭对他来说就是任务,工作才是他的最爱。”黄福荣笑着笑着,眼眶却湿了。
一张“婆婆嘴”
龚海南追着光,也传播着光。
2018年10月22日,丰都县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丰都首例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担任该案审判长的就是龚海南。
庭审过程非常顺利,但有一个小插曲让丰都县人民法院审监庭副庭长何黎英刻骨铭心。
当判决书要求被告人对其所贩卖假药进行“召回”时,龚海南提出应表述为“收回”。他说,“召回”是在产品责任纠纷中对生产机构的要求,而被告人是销售者,所以不适用。
两人为此探讨了很久。
“你能想象一个病重的人在身体极度不舒服的情况下,还在整日纠结‘召回’和‘收回’谁更准确的场景吗?”何黎英回忆当时的情景,眼里全是泪。
“要尽力作出让被告人真心服从的判决,这也是一种教育。”龚海南说。
何黎英懂龚海南的良苦用心:“他不仅仅是在审案,还在传播法治之光。”
工作期间,龚海南发现法治宣传的薄弱环节在农村,便开始思考如何把法律知识送进村里。
2018年8月16日,龚海南带领巡回法庭来到龙河镇铁炉沟村,进行公开开庭审案。一听说来审案的法官是县法院院长,村民们纷纷自发端着板凳前来旁听。
上午9点半,庭审正式开始。原被告双方因一笔工程款尾款的支付问题发生纠纷,为此原告诉至法院。
随着审理的进行,被告渐渐认识到法律对自己的不利后果。为尽早兑现当事人权益,避免司法程序过长造成更多的诉讼成本,龚海南立即组织原被告双方进行“背靠背”调解。经过耐心细致地释法明理,双方最终达成调解协议,由被告当场兑现余款。
庭审结束后,龚海南就地开讲法律知识,引导在场群众正确认识交易风险,珍惜诚实信用的重要价值,深刻理解“谁主张、谁举证”的法律后果。
“龚院长常说,要让更多的人了解法律知识,遇到纠纷不再通过暴力解决,而是求诉于法律渠道。”何黎英說,这是他的大事之一。
龚海南的“婆婆嘴”还体现在对年轻人孜孜不倦的教导上。
龚海南喜欢和年轻人交朋友,喜欢和他们谈法治、谈理想、谈人生。他经常与青年干警分享的一句话是:“作为一个法官,处理任何一个案子都要尊重法律和良知,有不同意见可以探讨,但绝不能受非理性因素影响。”
“有次我承办的案件遇到了难题,就去请示分管领导龚海南。”重庆三中院法官吴聪回忆道,“敲门后,屋里传来和蔼有礼的声音‘请进’,推开门,我看到的是一张面带微笑的脸,龚海南起身迎向我,给我让座。”探讨案件时,龚海南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对案件的剖析深入浅出,令吴聪受益匪浅。
很多青年干警对龚海南都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名。“他就是想以这样的言传身教,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何黎英说。
一份“真感情”
法治昌明,公正永存。
这是龚海南一生的心愿,也是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大事。
龚海南去世后,家人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了十余本工作笔记。
这些工作笔记上,记载最多的就是他对如何在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同时激发基层改革的思考。
2017年1月,龚海南被任命为丰都县人民法院院长。在他的带领下,丰都法院一系列改革措施相继出台。
面对案多人少的矛盾和法官与日俱增的办案压力,龚海南与一线法官共同研究开展略式文书改革试点,根据不同案件的具体情况,制作略式文书样本和要素审理表等资料,有效缩短裁判文书的制作时间和一审案件平均审理期限。
在此基础上,他又积极向重庆高院汇报,争取在丰都法院开展民事审判智审试点,力求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裁判文书一键生成。在他的带领下,丰都法院的审判质效稳中有升,并在2017年迈入全市先进法院行列。
改革,势必要打破利益藩篱,触动灵魂深处。
在龚海南的笔记本上,记载了他的一份发言:“改革力度大,自然会得罪人。但是只要对党和人民有利的,我就愿意去得罪他们。没点担当怎么干工作?”
黄福荣的手上至今仍留存着一份未签发的文件——《丰都县人民法院关于内设机构改革的实施方案》。龚海南曾躺在病床上几经审阅与修改,但这份文件却成了他的绝笔。
“没能亲自签发这份文件,或许是他短暂人生留下的最大遗憾吧。”黄福荣摆摆手,哽咽不止。
龚海南走后,一位法律人在微信朋友圈里写下了这样一段话:“生命的长度永远无法丈量您走过的路,余下的路,我们会替您接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