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有效教学理论起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的理论核心是指教学的效益。情境教学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常用的基本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热烈的情绪,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建立起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的有效桥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针对教学情境创设的有效性进行研究。
[关 键 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7-0031-01
所谓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學时,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而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其主要内容包括语言文字、音像资料、操作材料、肢体动作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遵循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的基础上,在充分理解、挖掘教材的前提下,综合应用各种资料营造出一种生动形象的数学学习环境。而学生在此教学环境中,能够愉悦、平等地进行交流、学习。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特点
(一)教学情境的设置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科学。”在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中蕴涵着所有研究对象的一般规律性。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又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
例如,在讲授简便计算方法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明明带了195元钱,买书包要用97元。问:明明应该怎样付款?他还剩下多少钱?学生在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很快就会明白应该先付100元,售货员找零3元,他还剩下(95+3)元钱。然后将上述问题数学化,即195-100+3,这样,学生对195-97这类的简便计算问题就很容易掌握了。
(二)教学情境的设置直观形象化
小学生正处于7~13岁的年龄,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还处在较低水平,对晦涩的数学知识缺乏兴趣。但小学生的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水平已处于较高阶段,对形象的、生动的教学材料更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收集生活化的数学知识,并进行合理地整合,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10的认识”(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时,为了使学生对10有更深的理解,更好地掌握10与1~9各数的关系,教师借助多媒体制作了“0、1、2、3、4、5、6、7、8、9”这十个可爱的数学娃娃,并配上了有趣的画外音。9认为自己最大,便瞧不起0。这时1跳了出来,说:“我和0合在一起就比你大了。”这时,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一年级学生的年龄较小,采用这种别具匠心的教学手段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还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情境的设置科学化
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工序流程。良好的情境在课堂中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同时应该注重情境设置的科学性。反之,偏离教学目标,缺乏科学的引入,硬性地插入情境,不仅达不到情境学习的目的,甚至还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要遵循的原则
(一)教学情境设置的目的要明确
情境要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置,要体现教学内容。教师语言表述要具体、明确,易于学生理解,才能更好地发挥情境教学的作用。教师在进行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的时候,就可以考虑在学生之前的认知状态基础上设计冲突式问题情境,在这一情境中,学生对知识的冲突越激烈,就越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不断地进行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自己相应的数学问题,学生自然会致力于问题的解决。这样有助于学生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思考,成为学生探究这一知识点的动力。
(二)教学情境的设置要有探究性
数学问题情境的设置要有力求具有探究性,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太容易的问题激发不起学生的求知欲,失去了探究的价值;而太难的问题又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失去了探究的作用。
(三)教学情境的设置要有开放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更愿意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更喜欢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开放性数学问题通常是指条件不是很完备,或者答案不确定,或者有多种不同的解法,或者是答案不唯一的问题。这些问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创新精神,也更容易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和成就感。
有效的课堂教学实施应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数学知识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平台,也为数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一个趣味横生的生活背景,使学生在有效的活动中突破学习难点,理解数学知识,获得数学技能,达到做中学,极大地提升了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2]李春玉,张旭东.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设计技巧[J].课程·教材·教法,1996(2).
[3]赵雪威.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J].职业教育,2015(3).
[关 键 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7-0031-01
所谓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學时,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而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其主要内容包括语言文字、音像资料、操作材料、肢体动作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遵循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的基础上,在充分理解、挖掘教材的前提下,综合应用各种资料营造出一种生动形象的数学学习环境。而学生在此教学环境中,能够愉悦、平等地进行交流、学习。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特点
(一)教学情境的设置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科学。”在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中蕴涵着所有研究对象的一般规律性。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又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
例如,在讲授简便计算方法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明明带了195元钱,买书包要用97元。问:明明应该怎样付款?他还剩下多少钱?学生在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很快就会明白应该先付100元,售货员找零3元,他还剩下(95+3)元钱。然后将上述问题数学化,即195-100+3,这样,学生对195-97这类的简便计算问题就很容易掌握了。
(二)教学情境的设置直观形象化
小学生正处于7~13岁的年龄,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还处在较低水平,对晦涩的数学知识缺乏兴趣。但小学生的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水平已处于较高阶段,对形象的、生动的教学材料更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收集生活化的数学知识,并进行合理地整合,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10的认识”(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时,为了使学生对10有更深的理解,更好地掌握10与1~9各数的关系,教师借助多媒体制作了“0、1、2、3、4、5、6、7、8、9”这十个可爱的数学娃娃,并配上了有趣的画外音。9认为自己最大,便瞧不起0。这时1跳了出来,说:“我和0合在一起就比你大了。”这时,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一年级学生的年龄较小,采用这种别具匠心的教学手段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还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情境的设置科学化
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工序流程。良好的情境在课堂中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同时应该注重情境设置的科学性。反之,偏离教学目标,缺乏科学的引入,硬性地插入情境,不仅达不到情境学习的目的,甚至还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要遵循的原则
(一)教学情境设置的目的要明确
情境要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置,要体现教学内容。教师语言表述要具体、明确,易于学生理解,才能更好地发挥情境教学的作用。教师在进行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的时候,就可以考虑在学生之前的认知状态基础上设计冲突式问题情境,在这一情境中,学生对知识的冲突越激烈,就越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不断地进行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自己相应的数学问题,学生自然会致力于问题的解决。这样有助于学生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思考,成为学生探究这一知识点的动力。
(二)教学情境的设置要有探究性
数学问题情境的设置要有力求具有探究性,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太容易的问题激发不起学生的求知欲,失去了探究的价值;而太难的问题又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失去了探究的作用。
(三)教学情境的设置要有开放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更愿意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更喜欢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开放性数学问题通常是指条件不是很完备,或者答案不确定,或者有多种不同的解法,或者是答案不唯一的问题。这些问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创新精神,也更容易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和成就感。
有效的课堂教学实施应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数学知识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平台,也为数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一个趣味横生的生活背景,使学生在有效的活动中突破学习难点,理解数学知识,获得数学技能,达到做中学,极大地提升了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2]李春玉,张旭东.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设计技巧[J].课程·教材·教法,1996(2).
[3]赵雪威.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J].职业教育,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