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师生的精神家园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attrjc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罗芳中学的一位初三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学分制’就像一股清风,吹散了我心间的阴霾。更多欣赏的目光投向了我,原来,证明自己的途径不只一条。我的细腻善良,可以为我加分,因为,那些默默无闻为同学服务的人中有我;我的心灵手巧,可以为我加分,因为,那些工艺美术获得奖项的人中有我……我收获的不只是学分,更重要的是收获了自信、快乐。”为何罗芳中学推行的“学分制”能让学生有如此感慨?除了“学分制”,罗芳中学的发展中更有着何种理念的支撑?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罗芳中学韩冬青校长。物理教育专业出身的他将追求实证的理性思维融入对生命的哲学感悟中,以其娓娓道来的诉说向笔者传递着他带领罗芳中学的师生,在追寻这处以师生科学发展为根本理念、以造就成功少年为终极目标的精神家园的路途中遇到的困惑和喜悦。
  初见韩冬青校长,是在他为广州名校教育特色考察团所作的题为《基于学校的学生评价体系构建》的报告会上,他从容平缓、温和质朴、理性睿思、犀利清醒。在与韩校长面对面地交流后,觉其儒雅、内敛更甚。在韩冬青任职罗芳中学的六年中,他把科学发展的理念引入九年义务教育的教学创新发展之中,“一切为了师生的科学发展”,追求“构建精神家园,造就成功少年”的办学目标,用“严谨、爱生、奉献、创新”的精神,规范学校管理,创新发展模式,促进学校不断地迈上新的台阶。要让学生体验校园生活的愉悦,要让教师享受职业的幸福感和成就感,要让学校真正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这既是罗芳中学的发展根基,又体现了韩冬青的教育情怀。
  一、理念争先——一切为了师生的科学发展
  30年的治学实践使韩冬青形成了“一切为了师生的科学发展”这一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理念,并科学地体现、传承和阐释了学校精神。韩冬青的“科学发展”理念萌发于2006年,他将科学发展视为学校发展的灵魂,并坚持认为,学校的科学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科学发展。
  1.科学发展——源于对生命的感悟
  韩冬青对教育本质的关注,经历了一个蜕变的过程。他“是一个留有中国教育变革鲜明痕迹的人”。在教育岗位上,从20世纪80年代的狠抓“双基”应对高考,到90年代探索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再到21世纪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他摒弃了单纯关注学业成绩的旧模式,把握了人的发展这一根本内涵,探索出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的新模式、新途径。他对教育教学、学校管理的感悟已然上升为一种对生命的感悟。
  韩冬青认为,优秀的校长应有自身的哲学思考,而“一切为了师生的科学发展”的思考就是基于科学发展观,并与其自身生命感悟相契合的理念。在学校管理中,韩冬青坚持“科学精神加人文关怀”的模式,以所有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求得师生发展的“最大值”。第一,学校开展了制度创新,完善制度体系,实现精细化管理。通过《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岗位设置与聘任办法》《优秀班级、优秀班主任评比办法》等“基石”性制度的制定,实现了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与精细化。第二,学校创建了“三个一”的培养机制,即一个“生本德育”体系、一套促进学生科学发展的学分制和一本自我激励的人生策划书。“三个一”的培养机制,既体现了韩冬青用科学发展观教学治校的思想理念,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本质。第三,罗芳中学还开创了“五个一”的培训机制,即构建了“一读一写一赛一示一说”的校本机制,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使学校不断地涌现出特长教师、骨干教师和品牌教师,并培育出一位省级劳动模范。
  2.教育发展——首先是教师的发展
  在韩冬青看来,教育的希望在于教师的内在品质。如果教师自己还没有发展好、培养好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好学生。因此,教育的发展首先应是教师的发展。他会有这样的感悟,源于他到罗芳中学后遇到的一个令他印象深刻的事件。
  在一次对教师批改作文情况的检查中,韩冬青被一份作文批改吸引了。一名性格内向、成绩一般、学习态度比较消极的初三学生在作文中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我就像一颗星星,亮光已经快没有了,就快变成小黑洞了。”而他遇到了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这位教师给他写下了这样的作文评语:“不要悲观,内向的学生更善于思考,你要对自己充满自信。在成长中,人人都会遇到困惑,所以有一点困惑也不必自卑。从文中看出你是一个不甘落后的学生,这种进取心是很可贵的呀!老师相信你会学得很好,并一直在关注你。”教师的鼓励让这个学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之后的作文中,他的文字充满了阳光:“您把我说成是一个有进取心的学生,我非常感动,因为在小学里老师都没有表扬过我……老师您把我的人生改变了,把我从无底深渊里救了出来,让我重新感觉到快乐和高兴,感觉到人生是多么的美妙!”
  这件事让韩冬青深感素养良好的教师对于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在他看来,如果这位教师对教育没有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没有对学生的赤诚真爱,没有高超的教育智慧和专业精神,那么他必然失去一次帮助学生的最佳机会。可喜的是,这位教师抓住这个教育瞬间,成功地带领该学生走出自卑,快乐地学习和成长。由此,他提出,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反思、总结,不断地提高自身素养,对学生充满爱,从而引领学生追求幸福美好的人生,为国家贡献力量。
  二、和谐校园——构建师生的精神家园
  学校的精神是全校师生员工共同依托、传承和发扬的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的综合,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财富,它包含了学校共同的文化根基和价值目标。韩冬青引领罗芳中学的师生们努力构建精神家园,即构建一种教育精神,并使其内化为师生的信念,它既能拓宽教育的内涵,又能引领学校的发展,还能促进教师的成长,从而带动学生的成长,最终构建承载着师生共同愿景的美好家园。
  1.让学校充满和谐文化
  营造人文、民主、和谐的校园文化是罗芳中学构建师生精神家园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教师文化方面,罗芳中学积极创建“教工之家”,不同学科、专业,不同爱好、年龄的教师汇聚于此,他们在这里可以随意地阐述教学思想、教育理论,激发思想的火花,形成教育的智慧。在学生文化方面,罗芳中学注重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把优秀的校园文化活动与学校的德育、学科教学、特色教育等工作结合起来,形成统一的育人整体。在读书文化方面,罗芳中学积极组织并有序开展“朝阳读书活动”“读书月活动”“中华古诗文诵读活动”等,引领学生接受高雅文化的熏陶。另外,韩冬青还注重将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建立了学生广播站、电视台,开设摄影、插花、电脑制作、舞蹈、竖笛等课程,组织合唱队、管乐队等艺术团体以及“三模队”等科技社团。多种形式的活动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2.让教师感受职业幸福
  韩冬青认为,要创建优秀的教师文化,就要在专业成长中引导教师寻找其职业幸福感。
  韩冬青认为,要为教师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保障一定的物质条件,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具体而言:一是给予优秀的教师以充分的鼓励,注重加强教师的专业实践;二是每年组织教师参加各类教学竞赛等,同时鼓励教师参加省、市、区级培训学习;三是定期组织“教师论坛”活动,让教师走上校本培训讲台,讲述教育理论的学习心得体会;四是邀请著名大学的教授开展职业幸福和教育行动等方面的专题讲座,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除此之外,韩冬青积极倡导教师新的专业生活方式,引导教师不断地完善自己、超越自己。他鼓励教师集体教研和体验交流,并带头建立个人博客、参与教学沙龙、撰写教学日志、建立专业成长档案等。他还要求罗芳中学的教师们跳出教育学专业的内容,开阔自己的视野。每学期他都会给教师们发送《第56号教室的奇迹》《接纳》等书,他清晰地记得他给教师发送的第一本书是自己精心挑选的《给自己注入积极基因》,它为学校教师走出“生源差,教学成绩必然差”的认识误区提供了心理支持。
  3.让学生体验成长的快乐
  创建和谐校园的最终目的是引领学生的快乐成长。因此,韩冬青强调,学校要创造一切条件,搭建多元的展示平台,让学生展示特长、张扬个性、激发潜能,体验校园生活的成功和快乐,从而让生命充满着创造的热望。
  (1)发挥评价的积极功能,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长与进步
  韩冬青力求发挥评价的积极功能,让每个学生看到自己的成长与进步,并在评价中建立自信。罗芳中学的新生跨入校门的第一天就被送上了一本由学生们自行设计的人生策划书——《追求成功》,这本温馨无比又励志非常的小册子鼓励学生们明确自己的今天和未来,寻找自己的亮点和强项,为自己制定合理而恰当的人生规划。韩冬青希望当学生们老去的时候,仍可感受到罗芳中学文化的余香。学校运用人生策划书,指导学生开展自我分析、自我设计的活动,从而激发学生追寻理想自我的内驱力,最终走向成功。
  (2)适当增加投入和设施,积极开展丰富的社团活动
  韩冬青通过适当地增加投入和设施,积极地倡导开展丰富的社团活动,为学生们搭建更多的舞台,让他们顺其自然、茁壮成长。例如:罗芳中学“街舞队”曾获2008中国青少年艺术人才选拔活动全国总决赛的特等奖和“十佳优秀组织奖”;罗芳中学的学生姚俊卿在全港YOYO球公开赛中曾夺得少年花式组亚军……这一切的成就用事实证明了罗芳中学在文化艺术教育层面的丰硕成果,同时,也让韩冬青更深刻地坚信:学生们,永远潜力无限。
  三、学分制——证明自己的途径不止一条
  教育如何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的发展,这是摆在韩冬青面前的一个核心的问题,也是他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和求得新解的重要课题。韩冬青提出的“三个一”的培养机制,其中一个就是促进学生科学发展的学分制,旨在让学生用自己的标准感悟成功,在快乐中健康成长。
  1.学分制——自成体系,颇具优势
  罗芳中学所推行的学分制是对学生各科学业状况和德育表现状况进行量化评价的一种管理制度和管理思想。由学校开设中学所有学科,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和德育等12门课程,确定每门课程的学分和学分评定标准,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每学期按标准评定学生的学分。学校规定每门课程的学分由学时学分和奖励学分组成。学时学分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量化评定,量化评价的项目有课堂考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平时成绩,德育表现、各项奖励和期末成绩等。同时,对在某些方面表现特别优秀或取得显著进步的学生给予奖励学分。这样一来,学分评定就真正地贯彻了整体性、主体性、激励性,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为较好地落实学分制,罗芳中学还专门成立了学分制工作领导小组和监督领导小组,划分了教务处、年级组、备课组、科任老师和班主任的职责,制定了学分制管理的操作流程和学分制量化数据产生的流程(教务处→年级组→备课组→各任课老师→教务处班主任→家长;班级日志→每周小结→每月公示→学期评价→素质报告手册→毕业评价),并设计精细的管理表格,确保了学分制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那么,学分制在学校教学活动中到底有哪些优势?据介绍,评定学生学分时,综合了考勤分、表现分、奖励分、成绩分(期末考试成绩仅占30%),这就注重了学生学习的过程管理,改变了单一由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做法,从而强化养成教育,全面地评价学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总学分中,各学科的学分是等价的,而且包括了德育、综合实践活动,这就改变了学生重中考科目、轻非中考科目的心态,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又如,平时教学中的加分、扣分应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调动其积极性。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在每个阶段,如果学生都表现达标或以前有扣分但后来表现好了,均会得到一定的奖励;第二,在整个过程中,贯穿激励机制,关注学生的动态变化;第三,通过三年的累计学分,学生在哪些方面、哪些学科处于弱势便显而易见。如此一来,便能因材施教,达到均衡教育的目的,还能为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提供原始、真实、丰富的依据,从而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
  2.学分制——走进师生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实施学分制究竟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哪些变化?韩冬青说:“我觉得我们真正找到了一种能够走进师生内心最柔软地方的路径。”确实,自从罗芳中学实施学分制以来,师生的很多感悟都让韩冬青意想不到。
  (1)教师的感悟——朗照自己的同时也温暖别人
  教语文的年轻教师周小兰讲述了一个触动人心的故事:“那是一堂语文课,我准备讲授新课《木兰诗》,当我问有没有学生能够背诵时,全班鸦雀无声,可是平时表现并不突出的小吕同学却出人意料地举起了手,并流利地背诵了《木兰诗》。我和学生们都报以热烈的掌声,并给他加了课堂表现优秀奖3分,当时,我清楚地看到,小吕涨得通红的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这是他第一次加分。”   之后,小吕在周记中写下了这样的句子:“曾经,我以为我就这样沉沦了,我以为我读不到初三就要和学习生活说再见了,因为我的成绩让我羞于见人。我总觉得,我看不到阳光,感觉不到温暖。可意想不到的是,我看到了老师甜美的微笑,感受到了老师真诚的赞美,还有语文学分的‘步步高升’让我重拾信心。我的生活开始泛起美丽的涟漪。我知道,我将在学习的路上越走越远。现在,我只想为自己的人生拼搏一把,为中考加油!”最后,周老师动情地说道:“我真的很为他骄傲!”
  教学20多年的马老师说:“‘学分制’实施后,在给学生加分时,我尽量放大学生的优点。‘学分制’转变了我20多年对学生严厉有余而温柔不足的毛病。通过试行‘学分制’,我已逐步地进行了自我调节,努力把自己的教学小环境改造成一个艳阳天,朗照自己的同时也温暖别人,鼓舞别人以后也给自己加分。”
  (2)学生的感悟——这就是成功的第一步
  “学分制”让罗芳中学的学生们看到了另一条“证明自己的途径”。初三(3)班的黄羽佳同学在作文中这样写:“初一时,面对这个陌生的环境,我不懂得如何与老师、同学交流,于是选择了默默无闻地学习。后来,学校开展了‘学分制’的管理制度,改变了我的这一状况。在课堂上,同学们积极发言,都可以加上学分,这令我再也按捺不住。渐渐地,我学会了举手发言。虽然不是经常,但我尝试过,这就是成功的第一步。每次考试,老师也给予我一定的学分奖励,这更激发了我的学习兴趣,也使我对学习更有信心。”
  (3)教育界领导的赞誉——一项了不起的创举
  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学困生,学分制都让他们找到了自己的闪光点。在学分制的激励下,学生们正健康而阳光地成长着!同时,罗芳中学的学分制,也获得了教育界领导的赞誉。在罗芳中学《义务教育阶段学分制管理》研究成果专家鉴定会中,深圳市教育局副局长唐海海高度称赞罗芳中学在深圳市课程改革研究中的学生评价研究方面独领风骚,《义务教育阶段学分制管理》是“一项伟大的设想,非常了不起的创举”。
  (4)学生家长的认可——请保持、请坚持、请继续
  学分制的成功,让韩冬青校长无比欣慰。他坦言,在前段时间香港中文大学对罗芳中学所作的行动研究的家长问卷反馈中,家长们纷纷认可学分制对学生成长的激励作用,并对学校提出“请保持、请坚持、请继续”的愿望。韩冬青表示,在接下来的探索中,还需进一步完善学分机制,加大家长的参与度,克服技术难题,探索对外公开的妥帖途径,保持实际操作上的灵活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分制对于罗芳中学师生成长的激励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他希望“学分制”能给其他学校提供一种参考、一个改变的可能范本。
  营造七彩的、快乐的、高品位的校园生活,满足学生求知、求美、求真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让校园成为“学生最向往的地方”,是韩冬青校长毕生的追求。从班主任、年级组长、教务主任、副校长一步步坚实走来的他,有着浓浓的校长情怀和深深的敬业精神。在这个纷繁世界里,为了他的精神家园,他仍保持一种率真的勇气和向善的本性,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原则:“与人为善,成人之美,坚持原则,包容理解。”真的,校园就是他名副其实的精神家园。
  (责任编辑:梁金 马潇潇)
其他文献
绿色教育为引领,推进学前教育优质发展  编者按:大学(University),地区(District)(特指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School)的伙伴合作与文化融合,简称“UDS模式”,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和学校改进的核心模式之一。面对知识转型和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大学、地区与学校的合作共生模式促使三种不同文化的教育改革主体,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对话与合作,为教育质量提升、教师教育改革、
时间无情。算起来,童庆炳老师离开我们已经有两个多月了。在这段日子里,精神稍有安宁或者即便在忙于俗务时,童老师离去所带来的震惊仍然会突然袭来,令我久久难安。教师节很快又要到了,清楚地记得,去年的教师节,童老师和北京师范大学的院士、资深教授一道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就在当天下午,他不顾劳累,还激情饱满地为新入学的同学做了专题报告,阐述了他对于如何成为一名好老师的理解与践行。师恩难忘,然而,无论
这次我们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第一组到无锡市调研素质教育和校园足球开展的情况,又到了家乡江阴,使我想起学生时代在南菁中学踢足球的事。我们初中入学时(1942年)是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当时学校已被日军炸成断垣残壁,只剩下几间平房,而平房的北面沿河,是一片荒芜的操场。我们班的同学都喜欢踢小足球,就在这荒芜的操场上踢起来。初中二年级时,尹俊华同学从上海回到家乡上学,他也是个足球迷,而且在上海练得脚上的好功
学困生是每一位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必须要面对的学生,这些学生往往令教师爱恨交加。因此,如何对他们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就成为教师不断探究的问题。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今天,“基于学生发展的中小学校本研究”的课题研究为我们教师提供了一个科学有效的教育手段——干预。运用这一手段,我和本班科任教师一起对班内迷恋网络游戏导致成绩差的学困生——小山(化名)给予引导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个案资料  小山
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简称,国内译为“慕课”。在2012年的一年时间内,MOOCs便席卷全球数十个国家,拥有220多个国家600多万学习者。在2013年下半年,随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在世界知名的MOOCs平台edX和Coursera上发布课程,MOOCs引起我国教育界的关注,尤其是各类高校的瞩目。本文简介MOOCs的概念与实施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提高教学的质量,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当前,继续推进新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仍是教育发展的主导思想。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教无定法但有法,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总是能总结出一些经验和规律。笔者认为,关爱、兴趣与解惑是教育的灵魂,是极其重要的。接下来,本文将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从这三个方面谈谈如何开展中学物理教学。  一、关爱是前提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教师必须尊
一、问题的缘起  在学习完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年、月、日”单元时,有这样一道题目:“小明从7月8日开始学习游泳,到月底一共学习了多少天?”全班同学大致呈现了以下两种算法:(1)31-8=23(天)(2)31-8 1=24(天),第一种算法的同学认为,求“经过的天数”就可以用“后一天”去减“前一天”;第二种算法的同学进行了反驳,认为“两头”(指“8日”和“31日”)都要算,所以要加1。在后来的
近年来,教育公平问题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问题也因此得到政府的更大支持。但是有些问题不是政府马上能够解决的,在这种情况下,国际组织和民间机构的一些项目可以通过小范围的干预形成一些好的经验,以利于更大范围的扩散。北京师范大学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中心承接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国际组织和教育部的一些合作项目,例如西部贫困地区教师支持体系建设等。下面首先对教育公平问题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对该
编者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如何促进民办教育的优质发展,已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为此,本期《热点争鸣》专题策划民办教育议题,特邀我国著名民办教育学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民办教育研究所董圣足所长,为大家解析我国民办教育发展应然之道,供广大关注和支持民办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参与新课程校本教研,可以获得精神上和思想上的超脱,在教研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上的愉悦,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位。笔者通过参与校本教研,经常对自己的行为和观念进行反省: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