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邻国,印度不仅是拥有悠久历史的东方古国,也是与中华文化有着密切联系的国家,玄奘从印度那烂陀带回的释迦智慧深刻影响了中华文明的进程。然而除了《流浪者》《摔跤吧!爸》等为数不多的电影外,多数国人对这个世界电影大国的电影发展历程却不甚了解。近年来,随着阿米尔·汗等一批印度明星主演的影片在中国的口碑“炸裂”,叙事流利、歌舞精彩的印度电影频频出现在中国银幕上,勾起人们进一步了解印度電影的兴趣。
歌舞生香,成为印度电影名片
1896年,卢米埃尔兄弟的影片在孟买第一次放映后,印度迎来电影时代。到二十世纪初,印度拍摄的短片和纪录片主要以反映印度人民的生活、自然风光、重要的政治事件、趣闻或舞台剧为主。1913年巴尔吉拍摄的《哈里什昌德拉国王》成为印度第一部故事片,并为以后印度影片的形式、内容和表现手法提供了具体的模式。
上世纪20年代中期,蒂伦·甘古利、巴布罗·潘特等导演创作的几部电影,关注本民族文化,反映现实生活问题,赢得民众欢迎。此后印度电影迎来繁荣时期,无声影片的产量持续上升。随着有声电影在印度的普及,影片更多采用舞台剧题材并穿插大量歌舞,印度电影的面貌也发生了变化,歌舞片成为印度电影最具特色的名片,而且歌舞元素充分融入到各种类型的电影中。印度电影的舞蹈桥段大约在三个以上,歌舞生香的桥段不仅轻松优美、娱乐性强,还能在载歌载舞中刻画人物形象、体现电影风格、推进电影剧情。我国观众耳熟能详的《大篷车》、《我的个神啊》《三傻大闹宝莱坞》等影片都存在歌舞段落。
关注现实,与国际浪潮接轨
上世纪30年代是印度民族独立运动活跃时期,现实主义倾向在电影中日渐增强。二战结束后,导演阿巴斯拍摄了《大地之子》,表现了1943年孟加拉国邦大饥荒中灾民的悲惨遭遇,成为印度第一部新现实主义影片。随着印度自治与独立,一批新的电影艺术家成长起来,他们高举“新电影”的大旗,采用纪实手法,创作了一批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电影。萨蒂亚吉特,雷伊是这批导演中最重要的代表,其创作的“阿普三部曲”向观众展示了印度农村生活的真实图景,关注底层贫苦人民的人生境遇,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印度电影的发展轨迹,还延续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精神,融入到二战后世界范围内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浪潮中,雷伊也成为了从印度走出的世界级电影大师,受到国际影坛的尊崇,于1992年被授予奥斯卡终身成就奖。
到上世纪60年代,印度的影片年产量已达300多部,自1971年以来,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其中大部分仍然是以爱情和歌舞为主的娱乐片。在长期发展中印度逐渐形成了几大电影生产中心,除了位于北印度的孟买宝莱坞主产印地语电影外,印度还有位于南印度的托莱坞、考莱坞、莫莱坞和桑达坞几大电影生产基地,由于各地区的语言体系和电影风格都有差异,受众体量也各不相同。
“三汗”创造票房神话
作为电影大国,印度电影有着自己的鲜明特点,印度电影一般都长达三个小时,中间大约有l0-15分钟的中场休息,全国影院中单厅影院占据很大比例,较低的票价使得大量底层观众能走进影院感受电影的狂欢。回顾印度影史,其电影票房前50名几乎被新世纪以来的本土电影所垄断。其中票房前十名中,除了近几年来印度影史投资最高的“巴霍巴利王”系列影片最新占据影史票房前两位外,其余均是被阿米尔·汗、萨鲁克·汗和萨尔曼·汗主演的影片所垄断,在印度这片广袤而神奇的大陆上,“三汗”成为印度电影工业中明星制的典型代表。由于印度有尊崇圣人的传统,甚至像阿米尔·汗这样的巨星,不仅仅是以电影明星的形象出现,更可能影响社会舆论导向,具有极高的社会地位。
印度电影产量虽高,但电影类型相对单一,歌舞片仍占有显著地位,且几乎都是内销,满足印度庞大的电影内需,这也使得印度电影市场具有相对封闭性,从印度电影票房榜上我们就可大体窥探一二。另外印度电影审查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印度观众观影口味的“单一”,在印度上映的电影都要经过印度电影审查委员会审查,而且各邦还会对电影进行二次审查,每年有众多美国电影被划为A级(成人级),进一步限制了美国影片在印度的“攻城略地”。另外,印度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的声誉,除了2002年米拉奈尔的《季风婚礼》获得金狮奖外,极少有导演在国际顶级电影节上斩获重要奖项,与印度这个电影大国不甚相称。
歌舞生香,成为印度电影名片
1896年,卢米埃尔兄弟的影片在孟买第一次放映后,印度迎来电影时代。到二十世纪初,印度拍摄的短片和纪录片主要以反映印度人民的生活、自然风光、重要的政治事件、趣闻或舞台剧为主。1913年巴尔吉拍摄的《哈里什昌德拉国王》成为印度第一部故事片,并为以后印度影片的形式、内容和表现手法提供了具体的模式。
上世纪20年代中期,蒂伦·甘古利、巴布罗·潘特等导演创作的几部电影,关注本民族文化,反映现实生活问题,赢得民众欢迎。此后印度电影迎来繁荣时期,无声影片的产量持续上升。随着有声电影在印度的普及,影片更多采用舞台剧题材并穿插大量歌舞,印度电影的面貌也发生了变化,歌舞片成为印度电影最具特色的名片,而且歌舞元素充分融入到各种类型的电影中。印度电影的舞蹈桥段大约在三个以上,歌舞生香的桥段不仅轻松优美、娱乐性强,还能在载歌载舞中刻画人物形象、体现电影风格、推进电影剧情。我国观众耳熟能详的《大篷车》、《我的个神啊》《三傻大闹宝莱坞》等影片都存在歌舞段落。
关注现实,与国际浪潮接轨
上世纪30年代是印度民族独立运动活跃时期,现实主义倾向在电影中日渐增强。二战结束后,导演阿巴斯拍摄了《大地之子》,表现了1943年孟加拉国邦大饥荒中灾民的悲惨遭遇,成为印度第一部新现实主义影片。随着印度自治与独立,一批新的电影艺术家成长起来,他们高举“新电影”的大旗,采用纪实手法,创作了一批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电影。萨蒂亚吉特,雷伊是这批导演中最重要的代表,其创作的“阿普三部曲”向观众展示了印度农村生活的真实图景,关注底层贫苦人民的人生境遇,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印度电影的发展轨迹,还延续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精神,融入到二战后世界范围内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浪潮中,雷伊也成为了从印度走出的世界级电影大师,受到国际影坛的尊崇,于1992年被授予奥斯卡终身成就奖。
到上世纪60年代,印度的影片年产量已达300多部,自1971年以来,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其中大部分仍然是以爱情和歌舞为主的娱乐片。在长期发展中印度逐渐形成了几大电影生产中心,除了位于北印度的孟买宝莱坞主产印地语电影外,印度还有位于南印度的托莱坞、考莱坞、莫莱坞和桑达坞几大电影生产基地,由于各地区的语言体系和电影风格都有差异,受众体量也各不相同。
“三汗”创造票房神话
作为电影大国,印度电影有着自己的鲜明特点,印度电影一般都长达三个小时,中间大约有l0-15分钟的中场休息,全国影院中单厅影院占据很大比例,较低的票价使得大量底层观众能走进影院感受电影的狂欢。回顾印度影史,其电影票房前50名几乎被新世纪以来的本土电影所垄断。其中票房前十名中,除了近几年来印度影史投资最高的“巴霍巴利王”系列影片最新占据影史票房前两位外,其余均是被阿米尔·汗、萨鲁克·汗和萨尔曼·汗主演的影片所垄断,在印度这片广袤而神奇的大陆上,“三汗”成为印度电影工业中明星制的典型代表。由于印度有尊崇圣人的传统,甚至像阿米尔·汗这样的巨星,不仅仅是以电影明星的形象出现,更可能影响社会舆论导向,具有极高的社会地位。
印度电影产量虽高,但电影类型相对单一,歌舞片仍占有显著地位,且几乎都是内销,满足印度庞大的电影内需,这也使得印度电影市场具有相对封闭性,从印度电影票房榜上我们就可大体窥探一二。另外印度电影审查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印度观众观影口味的“单一”,在印度上映的电影都要经过印度电影审查委员会审查,而且各邦还会对电影进行二次审查,每年有众多美国电影被划为A级(成人级),进一步限制了美国影片在印度的“攻城略地”。另外,印度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的声誉,除了2002年米拉奈尔的《季风婚礼》获得金狮奖外,极少有导演在国际顶级电影节上斩获重要奖项,与印度这个电影大国不甚相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