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共产党员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道德在治党、治国中的地位和作用,一贯重视党的道德建设和自己党员的道德修养,重视占领社会道德的制高点,因而党始终在人民心目中甚至在其对手的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形象和不可战胜的力量。正是靠着广大共产党员发挥的先锋模范作用,靠着他们团结和带领全体人民共同奋斗,中华民族才出现了今天这样一个自近代以来最辉煌的时代,才展现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振兴的光辉前景。如今,人类已经进入了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全球化的时代,世界形势波诡云谲,各种文化思潮互相激荡,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既是科技水平的竞争,也是社会道德制高点的竞争;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历史时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的每一个党员,既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又面临着严峻考验。共产党员只有加强道德修养才能无愧于“先锋队”的光荣称号,也才能完成自己所肩负的神圣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人的道德品质的善恶优劣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养成的。人的道德品质的一个特点,就是它的社会性和可变性。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教养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如果说道德教育是道德内化为良心和品质的外在要素,那么,道德修养就是道德内化为良心和品质的内在要素。道德修养主要是指行为者的自我分析、自我教育、自我陶冶以及由此而达到的道德水平和道德境界。道德修养是道德品质形成和道德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是一个人自我品质锻炼和人格升华的阶梯,是提高自我道德素养,铸造理想的道德人格,培养优秀的道德个性的必由之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必定是一个自觉进行道德修养的人。
二、多管齐下占领道德制高点
党员修养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党员既要明确“修养什么”,还要懂得“怎样修养”。一个人的道德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一点一滴地对自己进行纠正、进行完善。
(一)勤于学习,不断升华道德境界。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会上指出,要在各级领导干部中大力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其中第一条就是要“勤奋好学、学以致用”。道德体系的一个根本特点是道德的发展水平与理性(认知与推理能力)的发展水平直接相关,因此苏格拉底有“德性即知识”的论述。加强道德修养,基础在于学习。所谓“学习”,就是学习和掌握道德知识。孔子要求他的弟子要“学而时习之”,在他看来“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也就是说,如果不学习,那么,率直就成了尖刻,勇敢会变成犯上作乱,刚强就会变成狂妄。因此,他主张通过学习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学以济德、学以自省。学习和掌握一定的道德知识是形成道德品质的前提。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出于有知,知识是一切德行之母。道德修养的第一个方法就是学习和掌握各种道德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并对各种所学的道德知识和人生哲理予以深入思考,这样才能在自己的心灵深处培养趋善避恶的道德意向和情感,从而择善而为。科学的理论,是思想的灯塔,它可以照耀我们前进的道路,驱散我们心灵的谜雾,给人们指明方向和给予奋斗的勇气和力量。面对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和矛盾,以及自身思想的迷茫,有的党员之所以意志不坚定,思想滑坡,甚至走向反面,就是因为没有很好地学习理论,用理论来指导自己观察社会、分析问题、纠正思想的偏差。因此,对于共产党员来说,一定要时刻不忘学习,特别是党的理论的学习。抓好理论学习,首先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其次要学习历史、经济、科技、法律等知识,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第三要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吸取人类一切优秀道德成就。此外,还应该学习他人的道德经验。学习中,必须结合自身的道德经验,进行理性思考,以理解和把握道德必然,使学习所得发生内化为品格。“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学习,升华思想境界,做到信念崇高,品格优良,不思索取,甘于奉献,清正廉洁,淡泊名利,使自己真正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通过学习,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增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自觉性,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二)坚持自省,不断推进道德修养。自省就是反省、思考自己的道德言行。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惘”,也就是说,学了之后,不加思考,就会迷惘不解。道德修养的基本途径是自省自律。道德修养和人品建设,既需要外部的教育、管理、监督,更需要自身的内部修养。通过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磨砺,将党和人民以及社会长期形成的政治原则、道德律令转化为自己的内心信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在工作和生活中,包括在一些小事细节上,都能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管好小事、管住小节,不让不健康的东西从微小之处在思想防线上打开缺口,坚守住党员领导干部的应有操守;尊重自己的人格,珍惜自己的声誉,做与自己身份相符的事情;坚决抵御各种落后思想和腐朽文化的侵蚀,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永葆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在“生活圈”、“交际圈”、“娱乐圈”中,提高自控能力,过好名利关、金钱关、美色关;在家庭生活中,努力做到量入为出,勤俭持家;在人际关系中,讲道德、讲原则、讲人格、讲正气,谨慎交友。要对照党纪国法和中央制定的廉洁自律规定经常检查反省自己,牢牢把住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底线,纯洁社交圈,净化生活圈,规矩工作圈,管住“八小时”以外的活动圈,努力练好拒腐防变的“内功”。自省、自律主要依靠个人的自觉性。要经常自觉地反省和检查自己的行为,一旦发现问题,就要立即“自讼”,加以纠正;不断警示和告诫自己,切莫逾越政治和道德的规范,时时有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感觉;要激励自己奋发向上,提升自己的政治和道德境界,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建功立业。通过长期不懈的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使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人品建设不断取得成效和进步。
(三)力行慎独,不断提高道德情操。“慎独”一词出于《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就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就是独处,独自行事。意思是说,做人的道德原则是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的。讲道德修养,一定要慎独,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一个人离开了慎独,也就无所谓道德修养。每个具有起码道德觉悟的人,都要慎独,坚决纠正和克服表里不一、“双重人格”的现象。慎独作为修养方法,就是强调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始终不渝地、更加小心地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不会由于无人监督而肆意妄行。其特点在于强调要从“微”处和“隐”处下功夫。一方面,要谨小慎微,防微杜渐;另一方面,在那些人们不注意或注意不到的地方严格要求自己,按道德行事。如果不注意在个人独处、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进行自我道德修养,不养成“慎独”的品质,在自己内心深处有不可告人的“隐私”,天长日久,益发滋长,必然害己又害人,对他人、社会和集体的利益造成严重危害。慎独虽然着眼于“隐”和“微”,但却能因小见大,因微见著。一些腐败分子之所以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不注重为官的道德修养,面对各种诱惑没有慎独克己的能力,由不“慎”,滑向犯罪深渊。慎独是以自省作为起点和基础的,讲慎独,首先要在“隐蔽”处下功夫,别人看不见、听不到的地方,是一个人锻炼自己的道德品格的重要场所。屈原在《橘颂》中说:“闭心自慎,终不过失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古希腊的哲学家德漠克利特也说过:“要留心,即使当你独自一人时,也不要说坏话或做坏事,而要学得在你自己面前比在别人面前更知耻。”即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所言:隔墙有耳;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要做到慎独,还要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微小”事情做起。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积小善而成大德。要从小处起步,防微杜渐。慎独又是道德修养的极高境界。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能进行自省,面对自己的良心进行自白,这是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一个道德品行高尚的人,应当在实践中不断加强自我道德修养,向慎独的道德境界迈进。越德高望重越要力行慎独,否则就可能在坦途中跌倒。唐代诗人杜荀鹤曾作《泾溪》诗劝告人们:“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履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这种深含哲理之言,当引起我们深思。
(四)省察克治,不断完善道德品行。道德修养的实质是作为修养者的个体对自我不道德的思想和行为自觉地开展斗争的过程,尤其表现为个体的道德理性对其本能情欲的斗争过程。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要自觉地以理导欲,解决理欲矛盾。当然这并不是说要抹杀、消灭自然情欲,而是要以道德理性驾驭自然情欲,使自然情欲得到升华和超越,使理性的自我对感性的自我、理想的自我对现实的自我进行合理调节和控制。道德修养能够推动个体实现从“自然人”向“道德人”转化,鼓舞个体不断地超越自我,完善自己的人格,实现个人和社会的统一。省察克治中的省察,就是通过反复检查以发现和找出自己思想中的不良念头和行为上的不道德习惯。省察克治中的克治,就是克服和整治,即去掉所发现的那些不良念头和习惯。省察克治构成了道德修养的认识前提,它是道德主体自觉地弃恶从善的一种愿望和冲动,离开了这个愿望和冲动,道德修养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一方法是针对“恶”的,是从“抑恶”的角度提出并用于摒弃“恶”的品行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由于种种原因,每个人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错误,都会受落后、错误、腐朽道德思想的侵蚀和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掌握正确道德知识的同时,认真开展自我批评,不文过饰非,要严格要求自己,自觉解剖自己,像“洗脸”和“扫地”一样,经常打扫和清除自己身上的不良习惯和灰尘,不断抵制和消除外在各种诱惑的侵蚀,保持良好的品行。这不仅适用于那些误入歧途、陷入堕落之中的人,也适用于一般人。事实证明,一个人要完善其德行,必须在“省察克治”上下功夫。
(五)积善成德,不断提升道德水平。所谓“积善”,就是积累善行,使之连成一体,进而巩固、强化、扩张、升华,逐渐凝结成优良的品德。个体某种善行和善德的幼芽,需要精心地保持、培植和发扬,使其不断积累壮大,由一时的善行变成长久稳固的善德,由小善变成大善,由小德变成大德。这一修养方法与“省察克治”重在改过迁善不同,它着眼于“善”的培养和涵育。个体按照这种方法来修养,既可以长养其善德或美德,又可以防止其德性的退化。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人格,不是一夜之间能够养成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积善过程。只有不弃小善,才能积成大善;只有广积众善,才能养成高尚的德性。加强道德修养,应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高尚的品格往往要在紧要的关头才能充分表现出来,但它却常常是在无关紧要的平时培养、形成的。因此,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在进行党性修养的过程中,立足点要高,要着眼于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但同时,又必须从身边一点一滴的事情做起。一方面,“勿以善小而不为”,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言谈举止有“形象”,待人接物有“纪律”,时时处处都有道德修养的“功课”要做。另一方面,“勿以恶小而为之”,自觉地防微杜渐,扎紧“篱笆”、警钟长鸣。小事面前不糊涂,大事当头才能不含糊。只有在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坚持用党性原则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加强党性修养,党员干部才能以良好的品行和形象赢得广大群众的信任。
(六)投身实践,不断检验道德修养。道德修养,既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实践的过程。道德修养最主要的途径和方法是身体力行。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至矣”。宋明理学代表人物朱熹认为,道德修养“只有两件事,理会、践行”。要使道德修养达到目标,功夫全在行上。衡量一个共产党员道德水准的高低,不在于他自己怎么说,而在于他在实践中到底怎么做。是选择做对人民有益的事,还是选择做无益于人民甚至有害于人民的事,这是对共产党员有没有道德、有没有修养的最直接、最准确的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我们的思想言行是否与党对党员的基本要求相符合的标准。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文中强调要加强道德实践锻炼,不断修正道德偏差,从实践中提高道德操守和道德水平。共产党员加强道德修养,不仅需要从书本上吸取理论和知识的营养,更需要到实践中去经受锻炼,接受考验,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共产党员只有积极投身到工作实践、社会实践,在实践中磨练,在实践中经受鉴定和考验,在实践中体现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感情,对事业的追求;并做到立足岗位,学习人民群众的好思想、好品格、好作风、好风气,从中汲取道德营养,从小事做起,点点滴滴养成,才能使自己高尚和纯洁起来。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动,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吧,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小事做起,积小成大,积善成德,真正成为一个在道德上具有高素质的共产党员!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修养是积善的过程,积小善成大善,只有在平时不间断地培养优秀品质,才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作者系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党史部主任、教授
■ 责任编辑:晏蔚青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道德在治党、治国中的地位和作用,一贯重视党的道德建设和自己党员的道德修养,重视占领社会道德的制高点,因而党始终在人民心目中甚至在其对手的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形象和不可战胜的力量。正是靠着广大共产党员发挥的先锋模范作用,靠着他们团结和带领全体人民共同奋斗,中华民族才出现了今天这样一个自近代以来最辉煌的时代,才展现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振兴的光辉前景。如今,人类已经进入了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全球化的时代,世界形势波诡云谲,各种文化思潮互相激荡,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既是科技水平的竞争,也是社会道德制高点的竞争;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历史时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的每一个党员,既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又面临着严峻考验。共产党员只有加强道德修养才能无愧于“先锋队”的光荣称号,也才能完成自己所肩负的神圣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人的道德品质的善恶优劣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养成的。人的道德品质的一个特点,就是它的社会性和可变性。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教养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如果说道德教育是道德内化为良心和品质的外在要素,那么,道德修养就是道德内化为良心和品质的内在要素。道德修养主要是指行为者的自我分析、自我教育、自我陶冶以及由此而达到的道德水平和道德境界。道德修养是道德品质形成和道德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是一个人自我品质锻炼和人格升华的阶梯,是提高自我道德素养,铸造理想的道德人格,培养优秀的道德个性的必由之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必定是一个自觉进行道德修养的人。
二、多管齐下占领道德制高点
党员修养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党员既要明确“修养什么”,还要懂得“怎样修养”。一个人的道德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一点一滴地对自己进行纠正、进行完善。
(一)勤于学习,不断升华道德境界。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会上指出,要在各级领导干部中大力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其中第一条就是要“勤奋好学、学以致用”。道德体系的一个根本特点是道德的发展水平与理性(认知与推理能力)的发展水平直接相关,因此苏格拉底有“德性即知识”的论述。加强道德修养,基础在于学习。所谓“学习”,就是学习和掌握道德知识。孔子要求他的弟子要“学而时习之”,在他看来“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也就是说,如果不学习,那么,率直就成了尖刻,勇敢会变成犯上作乱,刚强就会变成狂妄。因此,他主张通过学习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学以济德、学以自省。学习和掌握一定的道德知识是形成道德品质的前提。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出于有知,知识是一切德行之母。道德修养的第一个方法就是学习和掌握各种道德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并对各种所学的道德知识和人生哲理予以深入思考,这样才能在自己的心灵深处培养趋善避恶的道德意向和情感,从而择善而为。科学的理论,是思想的灯塔,它可以照耀我们前进的道路,驱散我们心灵的谜雾,给人们指明方向和给予奋斗的勇气和力量。面对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和矛盾,以及自身思想的迷茫,有的党员之所以意志不坚定,思想滑坡,甚至走向反面,就是因为没有很好地学习理论,用理论来指导自己观察社会、分析问题、纠正思想的偏差。因此,对于共产党员来说,一定要时刻不忘学习,特别是党的理论的学习。抓好理论学习,首先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其次要学习历史、经济、科技、法律等知识,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第三要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吸取人类一切优秀道德成就。此外,还应该学习他人的道德经验。学习中,必须结合自身的道德经验,进行理性思考,以理解和把握道德必然,使学习所得发生内化为品格。“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学习,升华思想境界,做到信念崇高,品格优良,不思索取,甘于奉献,清正廉洁,淡泊名利,使自己真正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通过学习,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增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自觉性,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二)坚持自省,不断推进道德修养。自省就是反省、思考自己的道德言行。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惘”,也就是说,学了之后,不加思考,就会迷惘不解。道德修养的基本途径是自省自律。道德修养和人品建设,既需要外部的教育、管理、监督,更需要自身的内部修养。通过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磨砺,将党和人民以及社会长期形成的政治原则、道德律令转化为自己的内心信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在工作和生活中,包括在一些小事细节上,都能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管好小事、管住小节,不让不健康的东西从微小之处在思想防线上打开缺口,坚守住党员领导干部的应有操守;尊重自己的人格,珍惜自己的声誉,做与自己身份相符的事情;坚决抵御各种落后思想和腐朽文化的侵蚀,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永葆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在“生活圈”、“交际圈”、“娱乐圈”中,提高自控能力,过好名利关、金钱关、美色关;在家庭生活中,努力做到量入为出,勤俭持家;在人际关系中,讲道德、讲原则、讲人格、讲正气,谨慎交友。要对照党纪国法和中央制定的廉洁自律规定经常检查反省自己,牢牢把住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底线,纯洁社交圈,净化生活圈,规矩工作圈,管住“八小时”以外的活动圈,努力练好拒腐防变的“内功”。自省、自律主要依靠个人的自觉性。要经常自觉地反省和检查自己的行为,一旦发现问题,就要立即“自讼”,加以纠正;不断警示和告诫自己,切莫逾越政治和道德的规范,时时有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感觉;要激励自己奋发向上,提升自己的政治和道德境界,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建功立业。通过长期不懈的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使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人品建设不断取得成效和进步。
(三)力行慎独,不断提高道德情操。“慎独”一词出于《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就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就是独处,独自行事。意思是说,做人的道德原则是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的。讲道德修养,一定要慎独,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一个人离开了慎独,也就无所谓道德修养。每个具有起码道德觉悟的人,都要慎独,坚决纠正和克服表里不一、“双重人格”的现象。慎独作为修养方法,就是强调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始终不渝地、更加小心地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不会由于无人监督而肆意妄行。其特点在于强调要从“微”处和“隐”处下功夫。一方面,要谨小慎微,防微杜渐;另一方面,在那些人们不注意或注意不到的地方严格要求自己,按道德行事。如果不注意在个人独处、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进行自我道德修养,不养成“慎独”的品质,在自己内心深处有不可告人的“隐私”,天长日久,益发滋长,必然害己又害人,对他人、社会和集体的利益造成严重危害。慎独虽然着眼于“隐”和“微”,但却能因小见大,因微见著。一些腐败分子之所以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不注重为官的道德修养,面对各种诱惑没有慎独克己的能力,由不“慎”,滑向犯罪深渊。慎独是以自省作为起点和基础的,讲慎独,首先要在“隐蔽”处下功夫,别人看不见、听不到的地方,是一个人锻炼自己的道德品格的重要场所。屈原在《橘颂》中说:“闭心自慎,终不过失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古希腊的哲学家德漠克利特也说过:“要留心,即使当你独自一人时,也不要说坏话或做坏事,而要学得在你自己面前比在别人面前更知耻。”即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所言:隔墙有耳;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要做到慎独,还要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微小”事情做起。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积小善而成大德。要从小处起步,防微杜渐。慎独又是道德修养的极高境界。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能进行自省,面对自己的良心进行自白,这是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一个道德品行高尚的人,应当在实践中不断加强自我道德修养,向慎独的道德境界迈进。越德高望重越要力行慎独,否则就可能在坦途中跌倒。唐代诗人杜荀鹤曾作《泾溪》诗劝告人们:“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履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这种深含哲理之言,当引起我们深思。
(四)省察克治,不断完善道德品行。道德修养的实质是作为修养者的个体对自我不道德的思想和行为自觉地开展斗争的过程,尤其表现为个体的道德理性对其本能情欲的斗争过程。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要自觉地以理导欲,解决理欲矛盾。当然这并不是说要抹杀、消灭自然情欲,而是要以道德理性驾驭自然情欲,使自然情欲得到升华和超越,使理性的自我对感性的自我、理想的自我对现实的自我进行合理调节和控制。道德修养能够推动个体实现从“自然人”向“道德人”转化,鼓舞个体不断地超越自我,完善自己的人格,实现个人和社会的统一。省察克治中的省察,就是通过反复检查以发现和找出自己思想中的不良念头和行为上的不道德习惯。省察克治中的克治,就是克服和整治,即去掉所发现的那些不良念头和习惯。省察克治构成了道德修养的认识前提,它是道德主体自觉地弃恶从善的一种愿望和冲动,离开了这个愿望和冲动,道德修养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一方法是针对“恶”的,是从“抑恶”的角度提出并用于摒弃“恶”的品行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由于种种原因,每个人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错误,都会受落后、错误、腐朽道德思想的侵蚀和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掌握正确道德知识的同时,认真开展自我批评,不文过饰非,要严格要求自己,自觉解剖自己,像“洗脸”和“扫地”一样,经常打扫和清除自己身上的不良习惯和灰尘,不断抵制和消除外在各种诱惑的侵蚀,保持良好的品行。这不仅适用于那些误入歧途、陷入堕落之中的人,也适用于一般人。事实证明,一个人要完善其德行,必须在“省察克治”上下功夫。
(五)积善成德,不断提升道德水平。所谓“积善”,就是积累善行,使之连成一体,进而巩固、强化、扩张、升华,逐渐凝结成优良的品德。个体某种善行和善德的幼芽,需要精心地保持、培植和发扬,使其不断积累壮大,由一时的善行变成长久稳固的善德,由小善变成大善,由小德变成大德。这一修养方法与“省察克治”重在改过迁善不同,它着眼于“善”的培养和涵育。个体按照这种方法来修养,既可以长养其善德或美德,又可以防止其德性的退化。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人格,不是一夜之间能够养成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积善过程。只有不弃小善,才能积成大善;只有广积众善,才能养成高尚的德性。加强道德修养,应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高尚的品格往往要在紧要的关头才能充分表现出来,但它却常常是在无关紧要的平时培养、形成的。因此,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在进行党性修养的过程中,立足点要高,要着眼于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但同时,又必须从身边一点一滴的事情做起。一方面,“勿以善小而不为”,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言谈举止有“形象”,待人接物有“纪律”,时时处处都有道德修养的“功课”要做。另一方面,“勿以恶小而为之”,自觉地防微杜渐,扎紧“篱笆”、警钟长鸣。小事面前不糊涂,大事当头才能不含糊。只有在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坚持用党性原则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加强党性修养,党员干部才能以良好的品行和形象赢得广大群众的信任。
(六)投身实践,不断检验道德修养。道德修养,既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实践的过程。道德修养最主要的途径和方法是身体力行。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至矣”。宋明理学代表人物朱熹认为,道德修养“只有两件事,理会、践行”。要使道德修养达到目标,功夫全在行上。衡量一个共产党员道德水准的高低,不在于他自己怎么说,而在于他在实践中到底怎么做。是选择做对人民有益的事,还是选择做无益于人民甚至有害于人民的事,这是对共产党员有没有道德、有没有修养的最直接、最准确的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我们的思想言行是否与党对党员的基本要求相符合的标准。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文中强调要加强道德实践锻炼,不断修正道德偏差,从实践中提高道德操守和道德水平。共产党员加强道德修养,不仅需要从书本上吸取理论和知识的营养,更需要到实践中去经受锻炼,接受考验,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共产党员只有积极投身到工作实践、社会实践,在实践中磨练,在实践中经受鉴定和考验,在实践中体现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感情,对事业的追求;并做到立足岗位,学习人民群众的好思想、好品格、好作风、好风气,从中汲取道德营养,从小事做起,点点滴滴养成,才能使自己高尚和纯洁起来。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动,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吧,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小事做起,积小成大,积善成德,真正成为一个在道德上具有高素质的共产党员!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修养是积善的过程,积小善成大善,只有在平时不间断地培养优秀品质,才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作者系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党史部主任、教授
■ 责任编辑:晏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