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决三峡库区产业空虚难题,除了苦练内功,更重要的是积极应对发达地区包括主城区的产业转移,通过外在的产业植入,形成合理的产业梯次结构。
区域之间或区域内部不可避免存在发展水平的差异,体现为不同的经济技术梯度,其核心是产业梯度。由于这种梯度的存在以及各地区产业结构演进和升级的需要,产业在不同梯度地区之间接力转移成为必然。发达国家、沿海发达地区及内地率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已逐步走上以发展高新技术、高附加值、高端产业为主的发展轨道,一些劳动密集型、资源型产业难以承受过高的人工费、资源费和能源费等成本,不得不向欠发达地区加快转移,以延续产业生命周期或实现低成本扩张。
与沿海地区相比,三峡库区发展具有不可比拟的低成本优势。三峡库区平均地价不到江浙地区的20%,电价不到沿海地区的70%,气价仅相当于沿海地区的60%,劳动力成本也只有沿海地区的50%左右。各种生产要素成本综合起来,还不到东部地区的50%。
当然,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是有条件的、有梯次性的。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市场空间、资源禀赋等不同,各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有差异,导致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往往表现为首先向欠发达地区中的相对发达地带比如特大城市、大城市转移,从而置换这些地带的相关产业向更低梯度的地区比如区县城、中心镇推移,逐层扩散,层层衰减。当然,也有着眼于资源条件,直接到较不发达地区投资设厂的。各地区要承接这些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关键要在强化各种承接转移的能力上下功夫。
为此,笔者建议,三峡库区各区县特别是库腹区县应充分把握产业梯度转移的客观规律,系统谋划,主动出击,努力在承接国际国内产业梯度转移的激烈竞争中抢占先机。
——以大中城市为载体,吸引梯度转移产业。大中城市是现代产业的主要载体,外来投资商的目光主要聚焦这里。大中城市功能完善程度决定了对外来产业的吸引力大小,决定了产业转移的快慢。因此,破解三峡库区产业空虚问题,首先要加快万州这个第二大城市的建设,建成三峡库区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聚散的枢纽,与主城区遥相呼应的经济中心。对各区县而言,重点在于加大本区域首位城市的建设力度,通过城市规模的扩张,集聚本区域大部分资源,形成本区域人才、资金、技术和产业汇集的高地。到2010年,三峡库区力争形成以万州为中心的1小时通勤半径的城市群,主城区的商贸流通、旅游、房产、信息服务等相关产业将会随着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加快向库区腹心地区扩散。这片热土上的商机将为实业家们所看好,大量的资金和产业转移将使产业空虚问题迎刃而解。
——以特色产业集群集聚梯度转移产业。产业集群作为一种高效的产业组织形式,可以通过强化专业细分,节约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产业关联和协作效应。目前国内外投资关注的重点,已不再是单纯的低成本优势,而是看重产业的生产加工配套能力。库区产业格局总体上小型化、分散化、趋同化的特点较突出。产业链条短而细,产业关联度不高,联动性不强。库区区县在强调自身低成本优势时,关键要按照产业培育特色化、特色产业集群化、产业布局园区化的思路,实现由被动接受产业梯度转移向主动择优发展特色产业集群转变。要在“特”上下足功夫,根据现有产业基础和支撑条件,重点选择和培育主导产业,发展其他地方没有基础和优势的行业,努力形成具有相对优势的特色产业带;要在“群”上下足功夫,重点依托工业园区,加快盐化工、天然气化工、煤电能源、特色农产品加工等基地建设,构建产业集群支撑体系,提高产业加工深度,延伸产业链条,增强特色产业集群效应。有了特色效应和集群效应,就有了产业发展的生命力,外在产业转移必将接踵而至。
——以龙头企业为主体,承接梯度转移产业。充分发挥企业,尤其是龙头、骨干企业的支撑和带动作用,通过扶优、扶强、扶大,努力培育一批实力雄厚、带动力强、竞争力突出的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品牌效应,承接或带动外来产业的入駐。积极吸引沿海地区或主城区的优势企业、大型企业集团,参与本地区企业协作和并购重组,通过这些企业集团内部的生产分工、技术转移或者部分产能转移,充实和优化本地区产业结构。充分利用中介组织、外出务工人员、友好协作单位等渠道,吸引沿海地区中小型企业组团到库区考察,鼓励在沿海地区发展受阻的企业到库区建立生产基地。
——以良好的政务环境吸纳梯度转移产业。通过政府力量的合理介入,加速产业规范转移的进程。区县政府应在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在产业梯度转移中的指导、规范、协调、服务职能,引导发达地区的产业有序转移。首先要制订科学合理产业导向,将吸纳产业转移与开展资源深度加工有机结合,规范和吸引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资源型产业的整体转移,防止高污染行业的转移。其次要形成良好的政策环境。在欠发达的三峡库区,产业发展的政策依赖性很强,需要探索制订或争取更加灵活的政策予以支持。比如设立促进产业向库区转移的专项基金,适当上浮三峡库区出口产品出口退税税率,等等。再次要创新三峡库区对口支援方式。随着三峡库区移民由搬迁安置为主进入安稳致富为主的新阶段,对口支援的方式和重点都应作相应创新。应将对口帮扶的重点落实到具体的产业和项目上。比如,与主城区对口区合作,推动该区域的部分产业向库区转移;与重百、商社、重钢等国有大集团合作,吸引其到库区参与企业资产重组、业务重组,或成立分支机构等等。
区域之间或区域内部不可避免存在发展水平的差异,体现为不同的经济技术梯度,其核心是产业梯度。由于这种梯度的存在以及各地区产业结构演进和升级的需要,产业在不同梯度地区之间接力转移成为必然。发达国家、沿海发达地区及内地率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已逐步走上以发展高新技术、高附加值、高端产业为主的发展轨道,一些劳动密集型、资源型产业难以承受过高的人工费、资源费和能源费等成本,不得不向欠发达地区加快转移,以延续产业生命周期或实现低成本扩张。
与沿海地区相比,三峡库区发展具有不可比拟的低成本优势。三峡库区平均地价不到江浙地区的20%,电价不到沿海地区的70%,气价仅相当于沿海地区的60%,劳动力成本也只有沿海地区的50%左右。各种生产要素成本综合起来,还不到东部地区的50%。
当然,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是有条件的、有梯次性的。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市场空间、资源禀赋等不同,各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有差异,导致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往往表现为首先向欠发达地区中的相对发达地带比如特大城市、大城市转移,从而置换这些地带的相关产业向更低梯度的地区比如区县城、中心镇推移,逐层扩散,层层衰减。当然,也有着眼于资源条件,直接到较不发达地区投资设厂的。各地区要承接这些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关键要在强化各种承接转移的能力上下功夫。
为此,笔者建议,三峡库区各区县特别是库腹区县应充分把握产业梯度转移的客观规律,系统谋划,主动出击,努力在承接国际国内产业梯度转移的激烈竞争中抢占先机。
——以大中城市为载体,吸引梯度转移产业。大中城市是现代产业的主要载体,外来投资商的目光主要聚焦这里。大中城市功能完善程度决定了对外来产业的吸引力大小,决定了产业转移的快慢。因此,破解三峡库区产业空虚问题,首先要加快万州这个第二大城市的建设,建成三峡库区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聚散的枢纽,与主城区遥相呼应的经济中心。对各区县而言,重点在于加大本区域首位城市的建设力度,通过城市规模的扩张,集聚本区域大部分资源,形成本区域人才、资金、技术和产业汇集的高地。到2010年,三峡库区力争形成以万州为中心的1小时通勤半径的城市群,主城区的商贸流通、旅游、房产、信息服务等相关产业将会随着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加快向库区腹心地区扩散。这片热土上的商机将为实业家们所看好,大量的资金和产业转移将使产业空虚问题迎刃而解。
——以特色产业集群集聚梯度转移产业。产业集群作为一种高效的产业组织形式,可以通过强化专业细分,节约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产业关联和协作效应。目前国内外投资关注的重点,已不再是单纯的低成本优势,而是看重产业的生产加工配套能力。库区产业格局总体上小型化、分散化、趋同化的特点较突出。产业链条短而细,产业关联度不高,联动性不强。库区区县在强调自身低成本优势时,关键要按照产业培育特色化、特色产业集群化、产业布局园区化的思路,实现由被动接受产业梯度转移向主动择优发展特色产业集群转变。要在“特”上下足功夫,根据现有产业基础和支撑条件,重点选择和培育主导产业,发展其他地方没有基础和优势的行业,努力形成具有相对优势的特色产业带;要在“群”上下足功夫,重点依托工业园区,加快盐化工、天然气化工、煤电能源、特色农产品加工等基地建设,构建产业集群支撑体系,提高产业加工深度,延伸产业链条,增强特色产业集群效应。有了特色效应和集群效应,就有了产业发展的生命力,外在产业转移必将接踵而至。
——以龙头企业为主体,承接梯度转移产业。充分发挥企业,尤其是龙头、骨干企业的支撑和带动作用,通过扶优、扶强、扶大,努力培育一批实力雄厚、带动力强、竞争力突出的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品牌效应,承接或带动外来产业的入駐。积极吸引沿海地区或主城区的优势企业、大型企业集团,参与本地区企业协作和并购重组,通过这些企业集团内部的生产分工、技术转移或者部分产能转移,充实和优化本地区产业结构。充分利用中介组织、外出务工人员、友好协作单位等渠道,吸引沿海地区中小型企业组团到库区考察,鼓励在沿海地区发展受阻的企业到库区建立生产基地。
——以良好的政务环境吸纳梯度转移产业。通过政府力量的合理介入,加速产业规范转移的进程。区县政府应在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在产业梯度转移中的指导、规范、协调、服务职能,引导发达地区的产业有序转移。首先要制订科学合理产业导向,将吸纳产业转移与开展资源深度加工有机结合,规范和吸引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资源型产业的整体转移,防止高污染行业的转移。其次要形成良好的政策环境。在欠发达的三峡库区,产业发展的政策依赖性很强,需要探索制订或争取更加灵活的政策予以支持。比如设立促进产业向库区转移的专项基金,适当上浮三峡库区出口产品出口退税税率,等等。再次要创新三峡库区对口支援方式。随着三峡库区移民由搬迁安置为主进入安稳致富为主的新阶段,对口支援的方式和重点都应作相应创新。应将对口帮扶的重点落实到具体的产业和项目上。比如,与主城区对口区合作,推动该区域的部分产业向库区转移;与重百、商社、重钢等国有大集团合作,吸引其到库区参与企业资产重组、业务重组,或成立分支机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