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指导,有“料”才高效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pingwei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直以为,朗读是阅读教学的灵魂。阅读教学课堂的精彩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朗读练习的成效。一线教师,一堂课很难达到诸如支玉恒《第一场雪》、罗才军《伯牙绝弦》等大师们课堂教学那样的效果,但课前能精心预设朗读,给出一些朗读技能,课中重点追求朗读有层次推进,孜孜不倦求实效,也可让课堂中的朗读练有所得,让学生最终都能过好朗读关。
  【关键词】朗读指导 有“料” 层次推进
  开学以来,听了几十节一线教师的家常课。所有阅读课都能看到教师在努力体现“以读为本”。这当然没错,有声朗读有助于孩子提高理解感悟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但在热闹的背后,我们应当较真地问:课中,有声朗读占用了课堂的大量时间,孩子们朗读进步了吗?进步了多少?就我所关注的课堂里,现状还是堪忧的。不能说朗读训练毫无效果,但至少可以说是低效的。
  究其原因,朗读练习多数只是简单指名读一读、评一评,再指名读一读,最后来一遍齐读。教师给予孩子朗读方面的帮助甚少,技巧无增量,练习无层次,学情也关注不够。怎样才能提高课内朗读的收效呢?教师需在教学的预设与生成上两端齐发力,做到预设中备足“料”(要求、技巧),“基础朗读”和“个性朗读”练习过程中“等”(投入时间,展开过程)得起。这样目标明确,指导有力,学生定能练有所得。
  一、较真通顺要给“坚实基础”之料
  小学三个学段对朗读都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目标要求。然而大多数教师在朗读目标的追求上喜欢着眼于“有感情地朗读”,殊不知,“正确、流利”才是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和顺利地理解课文的坚实基础。无论是名师的经典课例,还是身边有经验的教师的课堂,凡是能够在“读通读顺”上较真的,课堂效率一般都比较高,当然朗读训练的效果也相应很理想。如何较真,有三种方法比较有效:纠读法、范读法、带读法。
  (一)激励治愈“唱读病”
  我曾听过浙江江山实验小学陈小红老师“送教”的《到期归还》一课。她执教的四(1)班,“唱读”现象十分严重。她从和学生交流的第一回合开始就发现了。从这一刻起,她就开始了坚定而有效的纠正学生“唱读”的教学。课堂上,学生只要朗读有拖音,教师就适时提醒。整堂课教师针对“唱读”的提醒达到了12次之多,提醒方式各有不同,十分艺术,使学生基本告别了“唱读”。
  屏幕上出现“毛泽东”三字,教师指名学生读,学生拖音严重。教师让学生练读了两次,再指名读,一男生读得不错。
  师:这声音好听,在我们实验小学,称这为美丽声音了。什么时候不要老师提醒,我们全班同学都是美丽声音,陈老师就更喜欢你们了。再来一遍——
  提醒里面有要求,有示范,有表扬。接下去的提醒,陈老师也都紧密关注孩子的心理,让他们乐于接受,愿意改变。
  “我想听美的声音!
  “真好听!我已经听不到你们拖音了……
  “这样的声音特别美丽!再来——”
  经过这样反反复复的提醒,学生终于把课文读通读顺了,对课文意思的理解也水到渠成地完成了。学生生平第一次感受到了原来“读书真的可以和讲话一样”。一节课,学生学到了正确朗读课文的方法,这成效可谓卓著。
  (二)范读给出“基本法”
  范读是提高朗读练习效率最直接的方法之一。特别是课文语言离学生生活或认知水平较远时,教师如果采取范读,可高效地帮助学生读通读顺课文。对于范读的运用,于永正老师可谓“出神入化”。第一次在课堂上领略于老师的范读是在《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于老师不但读了,而且一读就是两遍。
  师:下面,老师把课文念一遍,注意听老师读的和你们有什么不一样?
  师:再听一遍,看老师的脸,听老师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师范读,生听读)
  师:你觉得于老师的朗读和你的朗读有什么不同?
  生:于老师读得很投入。
  生:您读书有感情。
  生:您读出了爸爸对儿子的爱,脸上有丰富的表情。
  生:您适当的时候都要停顿一下。
  师:在哪儿停顿的时间比较长?
  生:读到每个句号的时候都要停顿一下。
  师:停顿最重要。题目读好、一段读好都要停顿。
  生:老师读的语气很自然。
  生:从你的话里我明白了什么叫“抑扬顿挫”。
  师:还有一大特点你们没有听出来,读第一段时与最后一段有什么不同?
  生:最后一段读得很轻很轻。
  师:是呀,因为那是一封信,信是不会讲话的,我是在替高尔基念。
  师:你们的优点加上我的优点,你们再把课文认认真真地读一遍。
  于老师的范读极具感染力,文本中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一听就解决了。于老师通过范读把朗读的方法无声地告诉给学生,这样的语文课堂还担心提不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吗?
  (三)带读突破“疑难关”
  我所说的带读是指“老师读一句,学生跟一句”和“老師读半句,学生读另半句”的教读方法。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而言,朗读有难度的句、段、课文时,带读法是最高效的。
  如舟山的贺海红老师在教学《伯牙绝弦》时,对课文中特别难读的句子采用重点带读的办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师:字音读得很准,课文读得很流利!我们读文言文的时候,还要有正确的断句,恰当停顿,这样才能读出文言文的节奏来。老师帮你们在课文当中需要停顿的地方做上了记号,再请个同学来读一读。(生读)
  师:你读得特别认真!也根据要求停顿,但读到停顿的地方要做到字断气连。比如:峨峨兮——若傣山。谁来试试?(生读)
  师:峨峨兮——若/泰山。字断气连,一起来——(生齐读)
  师:再看这一句。   生:洋洋兮——若/江河。
  文言文朗读对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教师第一句的带读使学生在“正确断句、字断气连”上有了感悟,学生在短时间内朗读进步明显,朗读效果也得以充分体现。
  纠读、范读和带读都是在较真读通读顺,在这些课例中我们体会到,这样较真,学生的朗读水平都能在短时间内取得明显进步,也为后续课文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读出感悟能给“层次推进”之料
  “读通读顺”是朗读的基本要求,是阅读的基础,读出感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感悟应体现出个性化和深度,以及对不同特色语言的独特理解。新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指出,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来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这既指明了“有感情地朗读”的作用,也提示了朗读的方法。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时往往没有新“料”,即不会针对不同的语境、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学生来教给恰当的朗读技巧。
  (一)给话题读出个性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怎样让学生把个性化的理解表达出来?朗读是最直接的表达。朗读的个性化,需要教师搭建舞台,投入时间,让学生自主地把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转化为有声的朗读。只有将这个过程充分展开,才能得到学生朗读的高效产出。
  如武凤霞老师在教学《金钱的魔力》一课时,学生的多元朗读让人难忘。
  教师出示这样一段话:
  那个家伙摆出一副非常刻薄的嘴脸,说道:“啊,是吗?哼,当然我也料到了你没有带零钱。我看像你这样的阔人是只会带大票子的。”
  师:读着这段话,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一个瘦瘦的男人,斜眼看着“我”,一脸的不屑,还故意拖着长声,尤其是最后一句明显带着数落的、讽刺的语气。
  (生读,教室里响起掌声。一些同学不由自主地进行模仿)
  师:其实啊,同一句话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读法,而且能表达出同样的意思,比如“啊”这个字,要想表达讽刺就有很多种读法,大家试试。
  (教室里立即“啊”成一片。有的同学还在尝试不同的读法)
  师:其他句子也是一样的,读书就要读出自己的特点。谁再来试试,让大家感受到这就是托德。
  (学生又读,每人都有不同的读法)
  在优秀生的朗读已能准确表达出对课文语言的理解时,武老师没有就此罢手,让学生简单模仿现成的朗读,而是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读法,并且给足了时间,此时每个孩子的朗读练习其实都是在主动地对话文本,创意地进行表达。这样有话题的朗读经历会让学生永生难忘,不但能让学生更深刻地把握托德的形象,更能让学生明白相同的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读法,从而对朗读对语文学习抱有更高的兴趣和信心。
  (二)给抓手读出理解
  我以为,小学阶段的朗读对学生语感的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阅读课堂中朗读的重大价值之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不同的孩子朗读课文,读出来的味道差别巨大,这主要取决于学生语感的优劣。当然,只有有效的朗读才能对培养学生的语感起作用。不同的预设、高明的引领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读出对文字材料的深度理解。一次次突破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理解和朗读会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的《第一场雪》一课,在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做法,堪称经典。在这样的课堂中我们会有一种强烈的感受:读懂比讲懂、问懂高明得多。
  师:我们先读一读看见的雪。读的时候要把雪下得很大的那个气势读出来。大家看他这场雪下得大不大。(生读课文有关部分)
  师:这场雪下得大吗?
  生:不大。
  师:谁能比他下得再大点?(笑声)
  (生再读课文)
  师:够大吗?
  生:不够。
  师:那么谁来说说,要想把这场雪“读”得很大,哪些词应该强调读得重一些?
  生:我觉得应该把“纷纷扬扬”“大片大片”和“彤云密布”这些词读得重一些。
  ……
  师:很快地上就白了。雪下得大不大?
  生:大。
  师:好。我们再把这一句读一读。
  (示范读、带读)
  支老师为了让学生“把雪下大”,花了5分多钟的时间。这5分多钟里,孩子们在练读中品得了“纷纷扬扬”“大片大片”“一会儿就白了”的大雪,也透过“抓重点词”这一抓手,通过朗读把大雪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当然也习得了通过语速、语调变化读出重音的技巧,为今后读好类似的语言储备了技能。
  (三)给技巧读出特色
  这里所说的特色是指课文的语言特色,包括不同的文体特色、不同的修辞手法、不同的感情色彩等。一句话,不同风格的语言读出不同的味道。这看似简单的道理,做起来却不容易。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怎样读出不同?说明性文字、抒情性文字怎样区分?高兴的、愤怒的、悲伤的又该怎样区别表现?细问起来,有多少一线教师就此方面深究过、设计过、尝试过?教师都会觉得太難,认为自己都读不好,不敢轻易尝试。其实,但凡尝试过的教师都会觉得太有意思啦!效果出乎意料得好。当然,要出好效果,课堂中给足时间、反复练习是必须的。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给我们做过示范动作。在《天籁》中,排比句的朗读指导让人记忆深刻。
  师:读得特别带劲!来,谁愿意一个人来试着读一读长长的排比句?谁来试试?好,这位女生,请!
  生:(读)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
  师:孩子,排比啊,排比。想一想,怎么读才能让人感觉你是在读排比句?好,你来试试。
  生:(读)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
  师:感觉一小的孩子一个个都读成慢性子了。来,听老师读,我再不出手是不行了。大家听好了,把课文纸拿起来。那么多的窍穴,出现在你的眼前,让你目不暇接,它千变万化,它丰富多彩,你们看——(读)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
  (王老师前后一共指名了9位同学练读)
  师:有点儿乱,有点儿乱!再来!一开始可以轻点,慢一点,感觉那风越来越大,地籁之声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大。准备!风,吹来了!吹来了——
  生(齐接):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
  师:这下就可以了。
  也许有人会问,这样多人次、多轮次的读有必要吗?如果你是现场听课的教师或者是看过该教学视频的教师,一定会觉得太有必要啦!学生的朗读能力瞬间被提升了,对排比句加强语势的表达效果的感受变得形象而具体,这是仅靠教师苍白的说明(说出修辞的作用)所无法比拟的。这样的朗读对于提高学生语感的作用显而易见。
  综上所述,优秀的朗读指导是指教师在预设中都备足了“料”,且有了新“料”,又有反复多次的练习过程,练到了每一位学生。只有每位学生的朗读水平都得到提高,朗读练习才称得上是高效的。学生在朗读训练中只有满足训练要求或技巧方面获得提升,才称得上练有所得。其实,朗读是有声的艺术,拙文这无声的阐述是不可能将个中奥秘说明清楚的,要想更进一步地领略其中的神奇,可找这些大师的教学视频再来品一品。
其他文献
结构合成方法可借助优化技术从结构概念设计阶段的诸多方案中选出最佳结构,但须先由形状语法定义一组可行的结构形状变化方法描述结构构型,故结构形状语法是该合成方法的基石.通过结构几何构成分析及构型重分类,归纳出相应分类结构的形状语法特征;深入研究平面结构形状语法及空间杆系结构特点,提出利用支撑体系拓展平面桁架结构形状语法,以替代空间多面体基本单元描述空间结构构型,演绎出其结构构型合成的形状语法;并提出形
该系统(CRIS3.0)是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在多年技术积累基础上组织开发的,是一套面向油气储集层岩性、物性、含油气性参数的综合反演软件系统。系统集成了叠前AVA同步
随机泛函微分方程在各个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生命科学、机械工程、社会科学以及金融领域,都存在着时间延迟现象.在自然界中,几乎所有的系统都会受到各种形式的随机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