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宗教是一种历史悠久、影响深广的社会现象,是千百年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和演进的重要方面。研究宗教历史,无疑是解析人类社会历史的极佳标本。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中国历代宗教史一直不乏研究,并产生了大批成果。1990年代以后,中国地域宗教史研究逐渐兴起,呈方兴未艾之势,如上海、云南、河北等地陆续编著出版了本省(市)宗教通史。而天津作为古代拱卫首都名城、近代中国缩影、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四)大直辖市之一,其宗教史的全面深入研究尚付阙如。仅有的不多研究,主要是天津个别宗教,如天津天主教、天津基督教青年会的零星研究和资料汇集,很难令人满意。因此,学术界呼唤一部能够全面反映天津宗教发生、发展历史的专著。李新建、濮文起主编《天津宗教史》(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年5月出版)的出版,填补了这个空白。拜读之后,感觉本书有以下几个特色:
第一,本书首次研究和阐述了天津宗教史的全貌。《天津宗教史》包括“天津佛教”“天津道教”“天津伊斯兰教”“天津天主教”“天津基督教”“明清时期天津的民间教派和民间信仰”六章,以及“天津东正教、犹太教、锡克教”和“天津宗教大事记”“新中国成立后天津宗教团体文献”“参考书目”四个附录,前有“序”,后有“后记”,计65万字,全面展示了天津各个宗教和民间教派的发生、传播历史。
本书指出,早在魏晋之际,佛教便已在天津地区传播,隋唐开始兴盛,佛教寺院日益增多,高僧大德辈出。明清时期,在佛教日益走向世俗化的情势下,天津佛教表现得尤其突出。步入近代以后,伴随中国佛教的整体衰微趋势,天津佛教也日益衰落。但是,弘一与虚两位大师的出现以及徐蔚如、周叔迦等居士的努力,使天津佛教获得发展,在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道教在天津地区流传,始于隋末唐初。明清时期,获得空前发展。清末民初,受废庙兴学等运动冲击,天津道教迅速走向衰落。“文革”结束后,天津市没有道教教职人员,道教流传停顿。
伊斯兰教在天津地区的传播始于元代,兴于明清,盛于民国;新中国成立后,获得空前发展。
本书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天主教、基督教借助西方殖民者的东来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强力传入天津,并以天津为基地,向周边地区迅速扩张。新中国成立后,天津天主教、基督教都摆脱了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控制,成为中国教徒自办的教会,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著者认为,自明中叶始,天津成为民间教派盛行地区之一,诸如白莲教、无为教、东大乘教、西大乘教、弘阳教、天地门教、在理教、未来真教、义和拳教等明清时期的著名教派都在天津广泛流传。其中,在理教不仅诞生在天津,而且以天津为中心,向全国各地传播,在天津民间教派发展史、乃至中国民间教派发展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对于东正教、犹太教以及印度锡克教,本书也作了阐述。可见,举凡天津地区从古至今的主要宗教门类的流传、活动,上下两千年,纵横万余里(现今天津区域面积11900余平方公里),无不囊括于本书。
在此基础上,著者总结了天津宗教的特点,包括:“宗教门类齐全”,“宗教源远流长”,“宗教精英辈出”,“宗教著名寺观教堂林立”(本书序)。这些特点的归纳,既是全面研究天津宗教史后的必然结论,又是全书的纲领性语言和点睛之笔。因此,《天津宗教史》是迄今第一部全面研究和客观阐述天津宗教史面貌的著作,是天津宗教史研究的拓荒之作。
第二,本书研究角度和方法多样。宗教的传播,不单是教职人员传播各自宗教教义、信仰,他们往往还兴办实业、举行慈善事业、推广文化教育、传播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等,以辅助传教。因此,一部天津宗教史,涉及历史学、宗教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新闻学、教育学、建筑学、自然科学等多个学科。如本书在论述“1920年代后天主教的变化”时,就深入考察了天主教的慈善活动,指出其在天津建立工商大学和北疆博物院,兴办《大公报》《益世报》;论述清代后期基督教圣道堂在天津传教活动,传教方法包括“教育领先”“兴办医院”“赈济救灾”“妇女工作”“招募义工”等。这些研究,作者都综合运用了多学科的角度和研究方法,对各宗教传播活动及其传教过程中的其他辅助活动加以专业评述,展示了天津宗教史色彩缤纷的各个侧面。
鉴于天津宗教史的特殊情况,作者还广泛采用了人类学田野调查法。如,明清时期天津民间宗教极为活跃,但因其当时多被视为“邪教”、教匪而遭查禁镇压,因此这些教派的活动资料大多湮没无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作者除在史籍中进行所需资料的勾稽、甄别、整理工作外,还采取了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田野调查,从当代天津的民间教派活动中获得资料及感知,通过认知当代天津的民间教派活动,来解开明清时期天津民间教派的诸种秘密。显然,没有田野调查研究方法的运用,天津民间教派和民间信仰部分是不可能写出来的。
在文献研究法中,作者不仅运用了传统史料,如正史、地方志、档案资料、回忆录等,还充分利用其他史料,如相关诗文等,“以诗证史”。众所周知,明清时期的天津佛教、道教资料极其短缺,如何写好这一段历史,成为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于是,作者便充分利用清嘉庆、道光年间天津著名文人梅成栋编纂的《津门诗钞》,在其中觅得宝贵的资料,充实、丰富了天津佛教史、道教史。
第三,本书结论新颖可靠。《天津宗教史》主编之一濮文起先生,是著名的中国民间宗教史和天津史、天津宗教史研究专家,在本书以前,他已经出版民间宗教史专著、宝卷资料等数十部,发表《天津宗教的历史与现状》《天津民间宗教现实活动调查和对策研究》等论文百余篇,为本课题研究和主编本书打下坚实基础。其他作者也都是各领域的专家,对相关问题有精深的研究和准确的把握。各位作者各据所长,潜心研究,撰成本书。如本书指出,天主教、基督教在天津传教、兴办慈善和文化事业的同时,也积极充当西方帝国主义、日本侵略军的侵略帮凶和工具,因此也遭到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抗和抵制,酿成天津教案、义和团攻击教堂、老西开事件等中国人民反抗侵略,抵制教会之行动。天津民间教派中的在理教、未来真教,很少为人所知,此前缺乏研究。作者通过文献研究、田野调查等各种途径,搜集资料,对其进行了开创性研究,从而充实了天津宗教史。再如,作者根据《津门保甲图说》统计,天津庙宇总计483所,其中关帝庙60座,占庙宇总数的12.4%;观音殿堂41座,占8.5%;妈祖庙不断得到修建,形成规模巨大的“皇会”。这些都说明,天津民间信仰神灵众多,“其中以关帝信仰、观音信仰、妈祖信仰在天津民众中最为普遍”(本书第349页)。可以说,本书对各宗教门类在天津的流传历史的论述客观到位,多发前人所未发,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当然,作为一部拓荒之作,《天津宗教史》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研究尚嫌粗糙,论述流于简单化。本书对天津古代佛教史、道教史的论述,只是就个别寺观兴废、住持僧道作些考察,而没有搜集到足够资料,对当时的天津整个佛教、道教状况做全面的阐释,有以偏概全之感。一些章节逻辑稍显混乱,详略失当。另外,本书也存在一些疏误之处。如本书将天主教传入天津的时间,定在清乾隆年间。据笔者所知,作为明朝天主教“三大柱石”之首的徐光启,曾于万历末年在天津屯耕数年。因此,天主教传入天津似乎不应晚于此时。
【作者简介】何孝荣,男,1966年生,江苏涟水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王雅贞】
第一,本书首次研究和阐述了天津宗教史的全貌。《天津宗教史》包括“天津佛教”“天津道教”“天津伊斯兰教”“天津天主教”“天津基督教”“明清时期天津的民间教派和民间信仰”六章,以及“天津东正教、犹太教、锡克教”和“天津宗教大事记”“新中国成立后天津宗教团体文献”“参考书目”四个附录,前有“序”,后有“后记”,计65万字,全面展示了天津各个宗教和民间教派的发生、传播历史。
本书指出,早在魏晋之际,佛教便已在天津地区传播,隋唐开始兴盛,佛教寺院日益增多,高僧大德辈出。明清时期,在佛教日益走向世俗化的情势下,天津佛教表现得尤其突出。步入近代以后,伴随中国佛教的整体衰微趋势,天津佛教也日益衰落。但是,弘一与虚两位大师的出现以及徐蔚如、周叔迦等居士的努力,使天津佛教获得发展,在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道教在天津地区流传,始于隋末唐初。明清时期,获得空前发展。清末民初,受废庙兴学等运动冲击,天津道教迅速走向衰落。“文革”结束后,天津市没有道教教职人员,道教流传停顿。
伊斯兰教在天津地区的传播始于元代,兴于明清,盛于民国;新中国成立后,获得空前发展。
本书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天主教、基督教借助西方殖民者的东来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强力传入天津,并以天津为基地,向周边地区迅速扩张。新中国成立后,天津天主教、基督教都摆脱了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控制,成为中国教徒自办的教会,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著者认为,自明中叶始,天津成为民间教派盛行地区之一,诸如白莲教、无为教、东大乘教、西大乘教、弘阳教、天地门教、在理教、未来真教、义和拳教等明清时期的著名教派都在天津广泛流传。其中,在理教不仅诞生在天津,而且以天津为中心,向全国各地传播,在天津民间教派发展史、乃至中国民间教派发展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对于东正教、犹太教以及印度锡克教,本书也作了阐述。可见,举凡天津地区从古至今的主要宗教门类的流传、活动,上下两千年,纵横万余里(现今天津区域面积11900余平方公里),无不囊括于本书。
在此基础上,著者总结了天津宗教的特点,包括:“宗教门类齐全”,“宗教源远流长”,“宗教精英辈出”,“宗教著名寺观教堂林立”(本书序)。这些特点的归纳,既是全面研究天津宗教史后的必然结论,又是全书的纲领性语言和点睛之笔。因此,《天津宗教史》是迄今第一部全面研究和客观阐述天津宗教史面貌的著作,是天津宗教史研究的拓荒之作。
第二,本书研究角度和方法多样。宗教的传播,不单是教职人员传播各自宗教教义、信仰,他们往往还兴办实业、举行慈善事业、推广文化教育、传播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等,以辅助传教。因此,一部天津宗教史,涉及历史学、宗教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新闻学、教育学、建筑学、自然科学等多个学科。如本书在论述“1920年代后天主教的变化”时,就深入考察了天主教的慈善活动,指出其在天津建立工商大学和北疆博物院,兴办《大公报》《益世报》;论述清代后期基督教圣道堂在天津传教活动,传教方法包括“教育领先”“兴办医院”“赈济救灾”“妇女工作”“招募义工”等。这些研究,作者都综合运用了多学科的角度和研究方法,对各宗教传播活动及其传教过程中的其他辅助活动加以专业评述,展示了天津宗教史色彩缤纷的各个侧面。
鉴于天津宗教史的特殊情况,作者还广泛采用了人类学田野调查法。如,明清时期天津民间宗教极为活跃,但因其当时多被视为“邪教”、教匪而遭查禁镇压,因此这些教派的活动资料大多湮没无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作者除在史籍中进行所需资料的勾稽、甄别、整理工作外,还采取了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田野调查,从当代天津的民间教派活动中获得资料及感知,通过认知当代天津的民间教派活动,来解开明清时期天津民间教派的诸种秘密。显然,没有田野调查研究方法的运用,天津民间教派和民间信仰部分是不可能写出来的。
在文献研究法中,作者不仅运用了传统史料,如正史、地方志、档案资料、回忆录等,还充分利用其他史料,如相关诗文等,“以诗证史”。众所周知,明清时期的天津佛教、道教资料极其短缺,如何写好这一段历史,成为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于是,作者便充分利用清嘉庆、道光年间天津著名文人梅成栋编纂的《津门诗钞》,在其中觅得宝贵的资料,充实、丰富了天津佛教史、道教史。
第三,本书结论新颖可靠。《天津宗教史》主编之一濮文起先生,是著名的中国民间宗教史和天津史、天津宗教史研究专家,在本书以前,他已经出版民间宗教史专著、宝卷资料等数十部,发表《天津宗教的历史与现状》《天津民间宗教现实活动调查和对策研究》等论文百余篇,为本课题研究和主编本书打下坚实基础。其他作者也都是各领域的专家,对相关问题有精深的研究和准确的把握。各位作者各据所长,潜心研究,撰成本书。如本书指出,天主教、基督教在天津传教、兴办慈善和文化事业的同时,也积极充当西方帝国主义、日本侵略军的侵略帮凶和工具,因此也遭到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抗和抵制,酿成天津教案、义和团攻击教堂、老西开事件等中国人民反抗侵略,抵制教会之行动。天津民间教派中的在理教、未来真教,很少为人所知,此前缺乏研究。作者通过文献研究、田野调查等各种途径,搜集资料,对其进行了开创性研究,从而充实了天津宗教史。再如,作者根据《津门保甲图说》统计,天津庙宇总计483所,其中关帝庙60座,占庙宇总数的12.4%;观音殿堂41座,占8.5%;妈祖庙不断得到修建,形成规模巨大的“皇会”。这些都说明,天津民间信仰神灵众多,“其中以关帝信仰、观音信仰、妈祖信仰在天津民众中最为普遍”(本书第349页)。可以说,本书对各宗教门类在天津的流传历史的论述客观到位,多发前人所未发,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当然,作为一部拓荒之作,《天津宗教史》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研究尚嫌粗糙,论述流于简单化。本书对天津古代佛教史、道教史的论述,只是就个别寺观兴废、住持僧道作些考察,而没有搜集到足够资料,对当时的天津整个佛教、道教状况做全面的阐释,有以偏概全之感。一些章节逻辑稍显混乱,详略失当。另外,本书也存在一些疏误之处。如本书将天主教传入天津的时间,定在清乾隆年间。据笔者所知,作为明朝天主教“三大柱石”之首的徐光启,曾于万历末年在天津屯耕数年。因此,天主教传入天津似乎不应晚于此时。
【作者简介】何孝荣,男,1966年生,江苏涟水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王雅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