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曾对我有那么点意思的女人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dy4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如今已是知天命之年,这些年来,也曾有那么几个对我有那么点意思的女人。
  第一个女人,是儿时父母所订的娃娃亲。当时我们什么也不懂,两小无猜地一块儿玩。我到了初中时,看得出来,她还是喜欢我的,毕竟当时能读上初中的不是很多。但我却不太喜欢她的,因为她的性格有点粗鲁。我上高中的时候,她就更加喜欢我了,这在农村,毕竟算是有一定的文化了。但我却更不喜欢她,还是因为她的性格,在一个村里,我们是知根知底的。我虽然反对这门娃娃亲,但在当时的家乡,自己是没有能力反抗的,我只能尽可能不去她家,除了父母逼迫的时候。如果没有什么意外,高中毕业之际,应该也是我们大喜之时。当时,我所读的高中,高考时历年都吃零分,高中毕业后,我就该回家了。但是,我却以本科线的分数考上了个中专。为什么本科取了个中专呢?一是没有把握考上,所以没报本科志愿;而省专科学校,只招这么几个人,报了也没希望;本地师范专科学校,我不愿意去读,毕竟当时我不喜欢老师这份职业,况且,毕业后可能分配在本地的初中教书,这我更不愿意。所以,我就只报了个省里的中专。拿到录取通知书时,我没有去她家,这在当时是十分奇怪的。她家里不太高兴,责问为什么,我回答说,绝不承认这门亲事。由于我态度强硬,她的一个当兵出身、转业在县里工作的大哥还算理解,说退就退吧。没过多久,她就经人介绍,嫁到了二十里外的一个小村子。
  第二个女人,是我的邻居。从小一起长大,也是两小无猜地一块儿玩。但我上了初中后,每个礼拜回家,她却找着各种借口,要单独跟我一起玩。她不断地拿着零食给我吃,有时是花生,有时是薯片,有时是糕点,变换着花样儿。因为她父亲是开拖拉机的,当时很了不起,家里条件不错。我没有把这件事情放在心上,有吃就吃吧。到了高中,她还是这样,我就觉得有点不对劲了,虽然我家穷,她也不至于这样呀,毕竟我们已经懂事了,况且我订了娃娃亲,她是十分清楚的。高中毕业考上中专时,她突然找到我,说,我喜欢你,但我不配,祝福你,你多保重吧。这突然的话语,使我很不适应,我只得逃离。一个学期后放假回家,就听说她已经出嫁了。还听说这男人是她自己找的,家里虽然不同意,但经不住她的死缠烂打,终于同意了。
  第三个女人,是中专时的一个女同学。我的成绩比较好,加上会写点文章,在报上发了几个豆腐块,深得女孩赏识,毕竟那个时候有大批的文艺女青年。一个长得比较可人的女同学就注意上了我。我当然很高兴,与她逛马路、遛操场、进图书馆,与她谈理想、谈人生、谈未来。几个学期中,我的被子都是她帮洗,有时还帮着洗衣服。不过,那时由于比较保守,我们竟然连手都没有牵过。快毕业时,听说学校的分配方案已定,每个人都会分配到本地,于是,我们的心悬了,因为我们一个在省南,一个在省北,相隔远着哩,况且当时交通很不方便。考虑再三,我们毅然选择分手。也就在那天晚上,我们在操场聊了很久,第一次认真地牵了手,还很文艺地拥抱了一下。毕业离校时,本来我想送她,可是,我的车比她的要早出发,她只好来送我,我上车时,看到她眼睛红红的,好像哭过。
  第四个女人,是我单位一个下属企业的女孩子。我毕业分配在一个县直机关,由于当时机关没有地方住,就安排我到城郊下属企业的员工单身宿舍住。这家企业,虽然员工不少,但晚上住的人却不多,也就那么十来个人。由于无聊,我们就经常聚在一起聊天,有时打打牌,消磨时间,那时不兴赌博,打牌输了的,也就钻个桌子。有一个女孩子,对我有点儿特别,她总喜欢单独找我,问这问那的,毕竟她没有出过县城,对外面觉得很好奇。在那儿住了三个月后,我响应县里的号召,以大中专毕业生下基层锻炼的名义,到乡里工作两年。虽然到乡里工作,但户口、粮油关系什么的,都在县城,我也就基本上每个星期要回一次住所。而每次回住所,这女孩子就显得特别高兴,有什么高兴的事儿都跟我说,也不停地问我乡里的情况。两年后,我回到了原单位,也带回了我的女朋友。这女孩子看我的眼神就怪怪的,始终带有一丝幽怨。没多久,这女孩子也就嫁了。后来,这家企业的一位同志告诉我,她家里给她介绍了几个对象,她都不同意,她私下里说,她爱上了我,要等我回来,可是,我回来后,却带了个女朋友,她就死心了,也就趁早嫁了。
  第五个女人,是乡邮电所的话务员。我到乡里工作后,乡里安排我负责文书工作。那时,乡里只有一部电话,安装在办公室,里间就是我的住房,接了个分机,方便晚上接电话。乡里与外面上传下达什么的,或者私人电话,都由我转达。那时是手摇电话,电话先打到乡邮电所,由话务员转。打得多了,我就知道,两个话务员,一个是中年妇女,一个是年轻女孩子,两人二十四小时轮流值班。渐渐地,女孩子听到我的声音后,就不忙着转电话,先跟我聊上几句。渐渐地,女孩子晚上值班时,会跟我打电话聊天儿。渐渐地,女孩子晚上就跟我煲起了电话粥。渐渐地,她还会来乡里找我玩,她那开心劲儿,就别提啦。大约一年后,乡里新分来了一个女中专生,我就施展自己的功夫,与女中专生谈起了恋爱,也就不再跟女孩子聊天了,对她也就是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再过了一段时间,女孩子的一个姐妹找到我,问,你真的不喜欢她吗?我说喜欢又不是爱。她说,那你早先怎么老是晚上跟她煲电话粥?我说基本上是她打来的电话。她又说,我看到她哭了好多次,说是爱上了你,而你又不爱她。我说,这哪儿跟哪儿呀。过了好几天,女孩子当面找到我,说,我真的比不上她,我认了,我也真心希望你幸福。女孩子没过多久就嫁了人,随即也调到了县城。
  第六个女人,我也不知道她的真实身份。在乡下工作两年后,我回到了县城,几个月后,我结婚了。但婚后,我们分居着,我在县城,老婆在乡里。在县城的我,晚上就闲得很无聊。当时,县里开了一家大舞厅,门票特便宜,每天都有数百人去跳舞。会跳的,不会跳的,都在场子里乱蹦,热闹非凡。我也就去了几次,虽然不会跳,但也能找到伴儿蹦一蹦。有一次,休息的间隙,我坐在了一个女孩子身边。我看了她一眼,觉得很可人,她也看了我一眼,就反过来邀请我跟她跳,我当然同意了。跟她在舞厅相遇几次,跳了几次后,每次离开时,她就会问我,明天来么?如果不是周末,我就会答应去,毕竟周末,我不是去老婆那里,就是老婆来我这里,陪老婆要紧。我回答应去时,她就会说,我等你;如果不能去,她也不问为什么,就跟我改个时间,到我同意为止。我们就这样前后跳了半年多,但在这半年多时间里,我们并没有说几句话,因为舞厅里,音响开得太大,说话声音如果不够大,根本就听不清楚,再加上我们只是默默地跳,或者静静地坐,所以,我们相互之间并不了解。有一个晚上,我来到舞厅时,她带了个小包,在门口等。看到我,她立马上前拉着我的手,说,今晚不跳舞,去看电影,你看,票都买好了。她拿出电影票在我眼前晃了晃,然后拖着我就走。在电影院里,她从包里拿出一件开司米毛衣,说是她一针一线为我织的,叫我赶快穿上。我没问为什么,就穿上了,颜色是我喜欢的,大小也确实合适。她又对我说,我喜欢你。我觉得不正常了,就赶紧说,我早就结婚了。她一听,愣住了,一会儿后,她带着哭腔问,你怎么不早说?我反问,你问过么?这场电影不欢而散。之后,我再也没有看到她。
  第七个女人,也是对我最有意思的女人,就是老婆了。老婆分到乡政府后,成了抢手货。老婆是我追的,我诚心以求。在與别人的竞争中,我竟然赢了。老婆选择了我,并无怨无悔地跟着我生活,我想这就是真爱了。老婆在乡里待了十年,虽然不是很远,但我们也算是分居了十年。之后,她调到了县城。之后,我们买了房子,总算是有家有室了。我们结婚这么些年来,虽然也为了些琐事,有过争吵,有过脸红,但都是嘴皮子上的事儿,从没有动过手。
  我没有挣到大钱,更没有当官,老婆还是不离不弃,我想,这大概就是相濡以沫吧。
  责任编辑:蒋建伟
其他文献
夏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民间一个重要的节日,称为“夏至节”。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夏至日也是我国最早的节日。夏至应节食,俗有“冬至馄饨(饺子)夏至面”之说。  《史记·封禅书》记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夏至节是古代很重视的节日,正值夏收之际,皇家不仅要举行“祭地”仪式,还要“当早黍于农历五月登场时,天子要在夏至时举行尝黍仪”(《吕氏春秋》)。《
期刊
我一直觉得,干某个职业,凡穿得太像那个职业的,没准很糟糕。  在川大上学的时候,隔壁的望江公园,九眼桥头的茶馆,锦江边的说书场,到处都可以看书;不像现在,把公园、茶馆当成搓麻的地方。现在的书店,卖得最火的书是《成功学》,人人觉得失败,人人都想成功。回想书店最大的变化,过去站着的人多,现在跳着的人多;过去的人没钱,只能去书店蹭书看,还偷偷抄书上的内容;现在作家签名售书的多,到处是蹦跳着喊叫的粉丝。 
期刊
搬家腾衣柜,翻出一个包裹来。  包裹里面包了一摞母亲为我们一家三口缝制的鞋垫和一些零碎。这个包东西的裹包是外婆留给我的念想。  翻着包裹里的鞋垫,又想起了母亲。她一如当年的外婆,经常说,趁着她现在眼睛还亮多做些鞋垫我们衬。我不让她干这些扎花刺绣费眼睛的针线活,要她操心自己吃好,有时间多出去走走,做那么多鞋垫能用完吗?可她偏偏不听。  我隐隐觉得她也是为我们留念想。她把一对结婚时的银镯子给我。我说,
期刊
过去,家家户户的剩饭、剩菜都是放在吊笼里的。而这吊笼是用树木做成的,其形状多为正方形。  我家曾经由我父亲制作过一个极其简陋的吊笼,那是从桑树上砍下的剪刀叉式的桑树枝,其三顶端用较粗的麻绳系着,上面用旧草帽遮挡灰尘,为防老鼠偷食,多用一瓷瓶凿穿瓶底,将麻绳或铁丝穿入其中。吊笼一般置放于后门或房梁中央,这是为了通风,使其不让剩饭、剩菜变质。其铁丝或绳子系在橼子或中梁上,高低以过人头为宜。我家后来专门
期刊
今夜,月圆,我独自酌着家乡带来的谷酒。窗外微微的风和酒香让我想起了到天国旅游一直没有回来的叔叔,朦胧的泪眼中仿佛又看到他那飘飘摇摇踯躅在村野的背影。  小时候,家里穷得饭都吃不饱。大我十四岁的叔叔去县城拖板车,顶着烈日,蹭着一双草鞋,佝偻着身子帮人家送货,每天赚那么一点点伙食费。每隔一段时间回家,自己都舍不得花钱的叔叔,都会给我带回两串香蕉,而我总会把香蕉皮都吮吸得薄薄的,才恋恋不舍地扔掉。叔叔回
期刊
徜徉于宋词花海,我犹如花间一只蝶。  花中之王,国色天香,当数东坡词,雍容华丽,大气,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样样精通,这样一个全才,人生却是起起落落,总是被天南海北地贬。这一切皆因其才华太出众,总遭人妒忌。但东坡的豪放,总是会让这一切风轻云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西北望,射天狼。”东坡的豪放中总带着一股执着劲,“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还有那股非比寻
期刊
南方的植物,大部分都长青,一年四季,总是枝繁叶茂,接受人们目光的洗礼,木棉却不是,它春天一树嫣红,夏天绿叶成荫,秋天枝叶萧瑟,冬天则是秃枝寒树,愣是给岭南如春的四季加入北国的风情。  小时候,母亲说起木棉,总是一脸的崇敬,我不解,母亲总是笑笑:“你不曾见那一树花开的震撼!”我第一次听人用“震撼”而不是用“美丽、动人”之类的词来形容花,所以印象特别深刻。但我真正见到木棉,却是在上高中之后。  198
期刊
对于家人,我始终认为,理性的分析似乎是一种伤害,而感受他们更是生活的质地,更有一家人生活的温度。  母亲识字不多,某天不知道从哪儿弄来一本《红楼梦》,也看了起来,然后不好意思地说:“看不懂。”我后来知道母亲是想给我们兄弟姐妹做个读书的榜样,也许是有人教她这样。当时父亲淡淡地一笑,说:“其实我也看不懂。”父亲其实是读过三年私塾的人。母亲听了父亲的话,也笑了。父亲这么说,是为了不让母亲难堪。当然这是我
期刊
童年时,我常来姑姑家小住几日。  姑姑家住在一个村子里,姑父是村里有名的木工,不知是他不想干重活还是有别的原因,姑父很少外出做木工,每每收工回到家,姑姑开始烧火做饭,而姑夫一屁股坐在炕沿上,酒壶就端上来了,白酒就咸菜,常常是喝得醉烂如泥。家里常常是两样子饭,上好的给姑父,姑姑和表姐是粮菜参半。但即使是这样,姑父还是对姑姑不好,瞧不起她,嫌姑姑生了个女孩,常常和姑姑拌嘴,说姑姑是“绝种”。  姑姑和
期刊
县城南部的光茅山上,长着一棵奇特的红杜鹃,它在一个黑黝黝圆柱形的丑陋岩顶上。  近处看,如一个经过艺术造型的附石式树桩盆景。远处看,丑黑的岩石就成为树主干的一部分,加上十多个枝丫纵横交错,似十多条臂向四周挥舞,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景象;拙厚古朴,浑然和气,不亢不卑,庄重潇洒,酷似一位巨人武士在站岗。  就是这么一棵红杜鹃,名闻远近乡邻。传说是什么“风水村”,隐藏着的神灵保佑着这一方水土。常有人家在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