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部分,也是教学的重难点。教师应采用深入浅出的方法,带领学生对概念进行感受与理解。在本文中,笔者将从教学实践入手,探索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概念教学 概念课程 有效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概念课程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学习心怀恐惧,认为概念非常抽象,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才能理解,并在运用概念的时候存在很多问题。教师应从生活、实践、迁移等方面,进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数学概念。
一、引入生活案例,启发学生理解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尚未得到良好的发展,在看待事物的时候,依然以直接观察的方式为主,如果教学内容过于抽象,教师将难以引导学生深入其中进行了解。在教学时,教师可以从生活中选择案例,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实现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并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掌握。
例如,在学习《扇形统计图》的时候,有的学生难以理解扇形统计图的概念,更难以将其在实际问题中进行应用。我便在PPT上为学生展示了一张扇形统计图,让学生对其中的数据进行解析,判断扇形统计图中包含着哪些信息。随后,我将扇形统计图转换成一个大蛋糕,其中的每一个扇形都代表着一个数据信息。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在蛋糕上了,对教学内容有了强烈的兴趣。通过生活化的案例,学生对扇形统计图的基本概念有了更直观的认知,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进行应用。
二、引入直观操作,加强学生感受
学生尚未具备数学语言,对于生活中的数学概念没有直观的认识。如果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就能够发现,数学概念与自己的实际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入直观操作环节,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数学概念进行感知,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确定位置》的时候,我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能够通过什么方法,确定自己在教室中的位置呢?”有的学生说,自己在靠窗户的那一排第五个;有的学生说,自己正对着黑板,是第四个。我让学生随便说一个位置,让大家去找这个位置的人。为了方便表达,我们将最靠近门口的学生当作第一排第一列,让学生按照这个格式来“点名”。有的学生说:“我要找第五排第六列的学生。”顺着这个信息,学生找到了这名同学。有的学生说:“我要找第八排第九列的学生。”顺着这个信息,我们也找到了这名学生。大家都沉浸在这个游戏中,觉得非常开心。教学活动结束后,我引出了“数对”的概念,让学生使用(5,6)(8,9)的方式,来对位置进行确定。学生认识到,原来数学概念就在我们的生活实践中,理解起来非常简单。通過直观操作的方法,学生对数学概念有了深刻的感受,自主探究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三、引入旧知迁移,帮助学生吸收
数学教材的编写有着一定的层次,是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发展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如果教师能够将旧知识引入其中,让学生能够实现知识迁移,实现由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过渡,可以帮助学生对数学概念进行理解。
例如,在教学《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时候,我对学生之前的学习情况先做了了解,认识到学生在之前学习与比例相关问题的时候,掌握得比较好,应用也比较顺畅,能够实现知识的顺利过渡。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先对比例的相关知识进行了展示,提了一些问题,让学生对相关内容进行回忆。学生都非常正确、快速地回答了问题。随后,我举了生活中常见的两个例子:“同学们,在生活中有很多关于比例的例子。比如一辆汽车在公路上行驶,它的速度越快,它行驶的路程就越长;如果它需要行驶200千米的路程,那么它的速度越快,他花费的时间就越少。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汽车的速度和路程的关系是正比例关系;在路程不变的情况下,汽车的速度和时间是反比例关系。”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学生很快地掌握了正比例与发比例的相关知识。实现了新旧知识的迁移。这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新概念。
总之,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础,是进行逻辑思维的重要因素之一。一切数学规则的研究、表达与应用都围绕着数学概念进行。但是,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抽象思维能力差等原因,小学数学中的一些概念,他们理解起来有着极大的困难。因此,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从小学生年龄实际出发,引入生活化、实践化的案例,并实现新旧知识的迁移,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吸收,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淮安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
【关键词】概念教学 概念课程 有效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概念课程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学习心怀恐惧,认为概念非常抽象,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才能理解,并在运用概念的时候存在很多问题。教师应从生活、实践、迁移等方面,进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数学概念。
一、引入生活案例,启发学生理解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尚未得到良好的发展,在看待事物的时候,依然以直接观察的方式为主,如果教学内容过于抽象,教师将难以引导学生深入其中进行了解。在教学时,教师可以从生活中选择案例,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实现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并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掌握。
例如,在学习《扇形统计图》的时候,有的学生难以理解扇形统计图的概念,更难以将其在实际问题中进行应用。我便在PPT上为学生展示了一张扇形统计图,让学生对其中的数据进行解析,判断扇形统计图中包含着哪些信息。随后,我将扇形统计图转换成一个大蛋糕,其中的每一个扇形都代表着一个数据信息。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在蛋糕上了,对教学内容有了强烈的兴趣。通过生活化的案例,学生对扇形统计图的基本概念有了更直观的认知,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进行应用。
二、引入直观操作,加强学生感受
学生尚未具备数学语言,对于生活中的数学概念没有直观的认识。如果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就能够发现,数学概念与自己的实际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入直观操作环节,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数学概念进行感知,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确定位置》的时候,我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能够通过什么方法,确定自己在教室中的位置呢?”有的学生说,自己在靠窗户的那一排第五个;有的学生说,自己正对着黑板,是第四个。我让学生随便说一个位置,让大家去找这个位置的人。为了方便表达,我们将最靠近门口的学生当作第一排第一列,让学生按照这个格式来“点名”。有的学生说:“我要找第五排第六列的学生。”顺着这个信息,学生找到了这名同学。有的学生说:“我要找第八排第九列的学生。”顺着这个信息,我们也找到了这名学生。大家都沉浸在这个游戏中,觉得非常开心。教学活动结束后,我引出了“数对”的概念,让学生使用(5,6)(8,9)的方式,来对位置进行确定。学生认识到,原来数学概念就在我们的生活实践中,理解起来非常简单。通過直观操作的方法,学生对数学概念有了深刻的感受,自主探究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三、引入旧知迁移,帮助学生吸收
数学教材的编写有着一定的层次,是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发展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如果教师能够将旧知识引入其中,让学生能够实现知识迁移,实现由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过渡,可以帮助学生对数学概念进行理解。
例如,在教学《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时候,我对学生之前的学习情况先做了了解,认识到学生在之前学习与比例相关问题的时候,掌握得比较好,应用也比较顺畅,能够实现知识的顺利过渡。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先对比例的相关知识进行了展示,提了一些问题,让学生对相关内容进行回忆。学生都非常正确、快速地回答了问题。随后,我举了生活中常见的两个例子:“同学们,在生活中有很多关于比例的例子。比如一辆汽车在公路上行驶,它的速度越快,它行驶的路程就越长;如果它需要行驶200千米的路程,那么它的速度越快,他花费的时间就越少。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汽车的速度和路程的关系是正比例关系;在路程不变的情况下,汽车的速度和时间是反比例关系。”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学生很快地掌握了正比例与发比例的相关知识。实现了新旧知识的迁移。这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新概念。
总之,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础,是进行逻辑思维的重要因素之一。一切数学规则的研究、表达与应用都围绕着数学概念进行。但是,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抽象思维能力差等原因,小学数学中的一些概念,他们理解起来有着极大的困难。因此,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从小学生年龄实际出发,引入生活化、实践化的案例,并实现新旧知识的迁移,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吸收,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淮安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