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生活角度解读生态文明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fe112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倡导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有深远影响,也是中华民族面对全球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做出的庄严承诺。既然生态文明建设这样重要,结合人民教育出版社于2008年6月印刷的《经济生活》,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比较全面地理解生态文明建设。
  
  一、生态文明内涵
  
  生态文明,或称绿色文明、环境文明,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方式,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其中,物质指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精神指生态文明观,核心是从“人统治自然”过渡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制度指法律法规。其内涵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树立符合自然生态法则的文化价值需求,体悟自然是人类生命的依托,自然的消亡必然导致人类生命系统的消亡,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并不是人类对其他生命存在物的施舍,而是人类自身进步的需要,把对自然的爱护提升为一种不同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宇宙情怀和内在精神信念。第二,是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遵循生态系统是有限的、有弹性的和不可完全预测的原则,人类的生产劳动要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形成生态化的产业体系,使生态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物质产品的生产,在原料开采、制造、使用至废弃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最少、对环境影响最小、再生循环利用率最高。第三,是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提倡“有限福祉”的生活方式。人们的追求不再是对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而是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生活。这种公平和共享的道德,成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规范。
  
  二、生态文明观的核心
  
  生态文明观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生态文明的含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从广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文明形态表现在物质、精神、政治等各个领域,体现人类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从狭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式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思想意识上实现三大转变:必须从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等理念,向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转变;必须从粗放型的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模式转变;必须从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发展理念转变。
  
  三、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
  
  1.现状。资源状况:人均少,消耗高。环保状况:污染严重。
  2.现实。第一,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需要。第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第三,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第四,提高人民消费水平、消费质量的需要。
  3.历史教训的反思。人类文明史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历史。近代工业文明时期,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化。但同时,人类对自然的干扰也超过了自然的承受能力,引起了严峻的生态和环境问题。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指出,衰落的特别是那些消亡的人类文明,都直接或间接地与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协调有关,由于人口膨胀、盲目开垦、过度砍伐森林等造成的对资源的破坏性使用是其中的主要原因。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开始寻求新的发展模式。十七大报告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彰显出中国共产党推进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新思维。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是对人类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
  
  四、怎样建设生态文明
  
  从国家方面:第一,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相结合(财政与税收、信贷);第二,贯切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等);第三,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第四,加强宏观调控,发展循环经济,鼓励节能减排;第五,加强立法,严格执法;第六,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
  从企业方面:第一,转变投资方向;第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第三,加强经营管理,提高职工的劳动技能;第四,落实节能减排的措施;第五,实施“走出去”战略;第六,转变投资方向,创新提高技术,加强经营管理;第七,遵纪守法,树立生态文明观和正确政绩观。
  从个人方面:第一,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消费观,协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第二,提高劳动技能;第三,节约每一张纸,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吨煤,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贡献;第四,遵纪守法,树立生态文明观和正确消费观;第五,养成环保习惯,坚持绿色消费,在全社会宣传生态文明。
  
  五、建设生态文明意义
  
  主要有以下四种意义:第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体现;第二,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第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支撑点;第四,是促进三大文明建设的基础和前提。
其他文献
随着小学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也引起了高度的重视和关注.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是小学教育阶段中的重点工作之一,对小学教育水平的提升有重要的决定
摘要: 本文主要通过介绍韩国新村运动,并与我国实际情况进行对比,从而探讨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措施。  关键词: 韩国 新村运动 新农村建设    一、韩国新村运动之前所面临的问题——发起新村运动的社会背景和科学依据    韩国山多,耕地只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2%,平均每村只有1公顷多;韩国的人口密度很大,每平方公里480人。由60年代以来,人均占有限国土面积的压力日益增大,从而导致地价不断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