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由此可见,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把重视学生的文本阅读摆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教学实践证明,加大初中学生的阅读量、大量积累汉语言材料无疑是提高初中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一、以课文为依托,架起课内外阅读的桥梁
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来说,单凭一本教科书、一篇课文远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语文教材已经不是学生唯一的学习资料。教师应以课文为依托,课前、课后让学生有意识、有目标地去收集大量与文本相关的资料,架起课内外阅读的桥梁,使学生在阅读中与高尚交流,与情感共鸣。
如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课时,我布置学生课外去了解总理的一些生平事迹,没有想到学生收集了很多关于总理的资料:有总理的个人履历,有总理的生平年表,有总理的主要贡献,还有总理的经典语录。有的学生还找到了总理不同时期的照片、物件图片。在课堂交流总理的经典语录时,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这样,在充裕的课外阅读时间里,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了伟人的心中,去解读总理那充盈天地、浸润万物的崇高的灵魂。正是有了课前的阅读铺垫,才使学生达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丰富的内心体验和经历。为了营造情感氛围,我还为学生播放了《百年恩来》的录像,当灵车缓缓驶过长安街时,我分明读到了学生脸上那肃穆、悲痛的神情,不知不觉中学生就进入了文本的情境之中。在反复诵读中,学生们深刻地读出了哀思、怀念,读出了当时全国人民的心声,读出了那种悲壮、荡气回肠的激情。
二、紧扣时代脉搏,引领学生走进悲喜交集的文字当中
语文是具有很强时代感的一门学科,作为语文教师,很有必要为语文加一些记录时代脉搏的文本,开阔学生视野,丰富他们的内心体验。
汶川地震给全国人民留下了沉重的回忆,也激发了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革命豪情。在组织学生回忆那惨痛一幕,撰写心灵震撼的时候,我有意识地呈现了一组纪念诗篇让学生抄写、品味、诵读,从中感受那份回忆,那种深情:
真想向鸟儿借一对翅膀/这样就能迅速地到达汶川那个地方/同着解放军同武警战士/掀掉倾轧你们身上的灾难/帮白衣天使/抬送担架上的伤患/真想有一对翅膀/这样就能来到这块震伤的土地上/为你们搭一顶帐篷/为你们熬一锅热汤/也能亲手为你们/擦拭脸颊上滴落的悲伤……
有时在上正课前,我会为学生朗读一些优美的的短文或诗歌,如席慕容的诗歌、余光中的诗歌、周国平的美文……介绍一些名人的读书方法如《钱钟书与读书笔记》、励志奋起的散文如《再试一次》《霍金的分量》等,课后也让学生去抄一抄、读一读、背一背。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教育的缺点之一,就是没有那种占据学生的全部理智和心灵的真正的阅读。没有这样的阅读,学生就没有学习的愿望,他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狭窄和贫乏。”值得欣慰的是,我从报纸杂志上摘录下来并推荐给学生的文学作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读书看报的兴趣,他们也渐渐地“把阅读当作是一种自我总结,是自我教育的开端,是面对自己良心的自白”。
三、扎实构建书香班集体,让书籍滋润学生的心灵
“我们力求使每一个少年、每一个青年都能找到一本他‘自己的’书,这本书应当在他的心灵里留下终生不可磨灭的痕迹。”(苏霍姆林斯基语)帮助学生找到他“自己的”那本书,需要教师这个“引路人”的荐引。
1.成立班级图书馆。我首先为班级捐献了十几本课外读物,当学生有了自己的一些藏书后,我鼓励学生积极献出自己喜欢的书籍,成立“图书馆”。很快,班级图书馆就办成了,为了扩大影响,我把班级图书馆的做法在班级之间甚至年级之间进行交流,达到了互动交流,相互学习的目的。
2.开展各种活动。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要求学生阅读课外读物,布置学生去买自己喜欢的书,再引导他们读读书中的章节,走进整本书中。为了让书籍充溢学生的心灵,我还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读书交流会,或朗诵、话剧表演,或进行读书笔记、读书心得交流等,营造班级读书氛围,努力提高读书效率。
3.恰当运用现代传媒。现代传媒的发展,虽然丰富了学生的视听,但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有很多初中学生沉迷于快餐文化中,如韩剧、口袋书、超级动画等,甚至有的初中学生沉湎于网络游戏而不可自拔。为了让现代传媒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我向学生推荐了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的一些优秀栏目,如“百家讲坛”、“走近科学”等,向学生介绍“百度国学”、“新浪读书”、“搜狐读书”、“腾讯读书”、“读者”等著名网站。当学生去阅读网络上的文本,当学生读到那些感人至深的文本时,他们的灵魂受到了荡涤,他们的心中也腾起了一股浩然正气。
学校要培育读书的种子,语文教育要促使更多的孩子通过阅读去丰富、扩张自己的精神生命。阅读,不仅事关个体的精神生命,更事关一个伟大的时代。
(责任编辑 刘宇帆)
一、以课文为依托,架起课内外阅读的桥梁
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来说,单凭一本教科书、一篇课文远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语文教材已经不是学生唯一的学习资料。教师应以课文为依托,课前、课后让学生有意识、有目标地去收集大量与文本相关的资料,架起课内外阅读的桥梁,使学生在阅读中与高尚交流,与情感共鸣。
如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课时,我布置学生课外去了解总理的一些生平事迹,没有想到学生收集了很多关于总理的资料:有总理的个人履历,有总理的生平年表,有总理的主要贡献,还有总理的经典语录。有的学生还找到了总理不同时期的照片、物件图片。在课堂交流总理的经典语录时,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这样,在充裕的课外阅读时间里,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了伟人的心中,去解读总理那充盈天地、浸润万物的崇高的灵魂。正是有了课前的阅读铺垫,才使学生达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丰富的内心体验和经历。为了营造情感氛围,我还为学生播放了《百年恩来》的录像,当灵车缓缓驶过长安街时,我分明读到了学生脸上那肃穆、悲痛的神情,不知不觉中学生就进入了文本的情境之中。在反复诵读中,学生们深刻地读出了哀思、怀念,读出了当时全国人民的心声,读出了那种悲壮、荡气回肠的激情。
二、紧扣时代脉搏,引领学生走进悲喜交集的文字当中
语文是具有很强时代感的一门学科,作为语文教师,很有必要为语文加一些记录时代脉搏的文本,开阔学生视野,丰富他们的内心体验。
汶川地震给全国人民留下了沉重的回忆,也激发了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革命豪情。在组织学生回忆那惨痛一幕,撰写心灵震撼的时候,我有意识地呈现了一组纪念诗篇让学生抄写、品味、诵读,从中感受那份回忆,那种深情:
真想向鸟儿借一对翅膀/这样就能迅速地到达汶川那个地方/同着解放军同武警战士/掀掉倾轧你们身上的灾难/帮白衣天使/抬送担架上的伤患/真想有一对翅膀/这样就能来到这块震伤的土地上/为你们搭一顶帐篷/为你们熬一锅热汤/也能亲手为你们/擦拭脸颊上滴落的悲伤……
有时在上正课前,我会为学生朗读一些优美的的短文或诗歌,如席慕容的诗歌、余光中的诗歌、周国平的美文……介绍一些名人的读书方法如《钱钟书与读书笔记》、励志奋起的散文如《再试一次》《霍金的分量》等,课后也让学生去抄一抄、读一读、背一背。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教育的缺点之一,就是没有那种占据学生的全部理智和心灵的真正的阅读。没有这样的阅读,学生就没有学习的愿望,他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狭窄和贫乏。”值得欣慰的是,我从报纸杂志上摘录下来并推荐给学生的文学作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读书看报的兴趣,他们也渐渐地“把阅读当作是一种自我总结,是自我教育的开端,是面对自己良心的自白”。
三、扎实构建书香班集体,让书籍滋润学生的心灵
“我们力求使每一个少年、每一个青年都能找到一本他‘自己的’书,这本书应当在他的心灵里留下终生不可磨灭的痕迹。”(苏霍姆林斯基语)帮助学生找到他“自己的”那本书,需要教师这个“引路人”的荐引。
1.成立班级图书馆。我首先为班级捐献了十几本课外读物,当学生有了自己的一些藏书后,我鼓励学生积极献出自己喜欢的书籍,成立“图书馆”。很快,班级图书馆就办成了,为了扩大影响,我把班级图书馆的做法在班级之间甚至年级之间进行交流,达到了互动交流,相互学习的目的。
2.开展各种活动。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要求学生阅读课外读物,布置学生去买自己喜欢的书,再引导他们读读书中的章节,走进整本书中。为了让书籍充溢学生的心灵,我还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读书交流会,或朗诵、话剧表演,或进行读书笔记、读书心得交流等,营造班级读书氛围,努力提高读书效率。
3.恰当运用现代传媒。现代传媒的发展,虽然丰富了学生的视听,但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有很多初中学生沉迷于快餐文化中,如韩剧、口袋书、超级动画等,甚至有的初中学生沉湎于网络游戏而不可自拔。为了让现代传媒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我向学生推荐了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的一些优秀栏目,如“百家讲坛”、“走近科学”等,向学生介绍“百度国学”、“新浪读书”、“搜狐读书”、“腾讯读书”、“读者”等著名网站。当学生去阅读网络上的文本,当学生读到那些感人至深的文本时,他们的灵魂受到了荡涤,他们的心中也腾起了一股浩然正气。
学校要培育读书的种子,语文教育要促使更多的孩子通过阅读去丰富、扩张自己的精神生命。阅读,不仅事关个体的精神生命,更事关一个伟大的时代。
(责任编辑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