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外语教学观认为,文化错误比语言错误更为严重。因为,英语本族人在与外族人交谈时,他们往往对外族人在语音、语法方面的错误比较宽容,而违犯交际规则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甚至是冒犯的。因此,文化教学是中学英语素质教育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这就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既要传授必要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又要引导学生尽可能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以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通过多看、多听、多读、多练,培养学生对中英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进而发展成为一种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此,外语教师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增加英语课堂教学的文化含量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渠道,所以增加英语课堂教学的文化含量是教师进行文化教学的一条重要途径,这就要求外语教师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精心备课,充分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寓文化教学于语言教学之中。新编初中英语课程标准吸收了现代语言教学思想和理论,突出强调了英语教学的交际性和实践性。JEFC教材正体现了这一教学思想,为学生使用英语开展交际活动提供了充分的材料。这些材料真实地反映了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这样,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就能了解和掌握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为今后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
JEFC教材设计了许多生动活泼的生活情景,通过教学问候、介绍、告别、看病、就餐、问路、打电话、英语书信、节假日等功能项目,展现了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教师应该随时向学生加以介绍,使之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各种差异,从而学会根据不同场合使用自然得体的方式进行表达和交流。例如在称谓上,外国人喜欢直呼别人的名称,即便是对长辈也是如此。如果要加上称呼,也往往是在姓氏前冠以Mr,Mrs或Miss,而不是Teacher等职务名称。在打招呼与接受礼物时,中西方的文化礼节是完全不同的。英语国家的人们对“上哪儿去?”“吃了吗?”等招呼语往往视为干涉他人私事。中国人在接受礼品时不愿给人以没有教养、“贪婪”的印象,因此,总要推辞一番,方才笑纳。而在西方,则正好相反,他们不但表示愿意接受,还要当着客人的面把礼物打开并大加赞许,以此表示他们的真诚和直率。
二、加强英语词汇的文化教学
英语词汇在语言文化的历史长河里积累了丰富的文化意义。在教学中,我们在讲授词汇意义的同时,可以适时地增加和渗透其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例如,kangaroo(袋鼠)一词的来历就包含着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据说,当年英国殖民者刚刚踏上澳洲时,面对袋鼠而不知其为何物,就问澳洲土著人。而土著人由于不懂英语,他们就重复地说着同一句话。殖民者误认为他们所说的就是袋鼠的名称,于是就模仿土著人的发音,把袋鼠称作kangaroo。直到后来人们才明白,这一发音在澳洲土著语中意思是“我不知道”。教材中有很多与文化有关的词汇,如news,pig and pork,dog,Washington,Christmas Day等。对于这些具有文化背景意义的词汇,教师可以介绍它们所包含的文化背景及有关的风俗习惯。如此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真正掌握英语。
三、充分利用图片、电视、录像等直观的现代教学手段,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异国文化的风情和氛围
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为教师进行文化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更让学生在接触语言的同时,更加真实、形象地感受到英语文化的多彩多姿,如富有异国情调的衣、食、住、行,朋友交往,节日庆典,娱乐集会,婚丧嫁娶等风土人情。在西方,人们常以拥抱或接吻的方式向他人表示祝贺;而在大多数东方国家里,人们是用握手的方式向他人表示祝贺。在西方国家里,人们举行葬礼一般穿黑色的衣服,表示庄重和对逝者的哀悼;而在中国,人们多穿白戴孝表示对死者的怀念。东西方的婚礼更是截然不同。在西方国家里,新娘一定要穿白色,以示“纯洁高贵”;而中国的新娘大多穿红色以示“喜庆吉祥”。这些富有情趣的对比介绍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领略异国文化,增长知识,拓宽视野,更有利于学生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对异国的传统文化形成尊重和包容的态度,从而消除语言学习中的文化障碍。
另外,历史和地理环境的不同以及文化和语言结构形式的差异,也形成了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因而导致文化表达的思路、方式也大相径庭。对此,更要让学生处处留心,勤于积累。如中国人习惯说“您先请”,而外国人则表达成"After you";汉语中“我认为你说的不对”,英语则译成“I don’t think you are right";中国人写地址由大到小,而英美人写地址则由小到大。由此更加体现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个性和特色。所有这一切,都是文化环境、社会风俗习惯的不同所致。
综上所述,文化教学是当前英语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的文化素养亟待加强。在今后的英语教学中,我们要树立与素质教育精神相适应的英语教学观、学生观和人才观,构建科学、高效的英语课堂教学新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把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促进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责任编辑周侯辰)
一、增加英语课堂教学的文化含量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渠道,所以增加英语课堂教学的文化含量是教师进行文化教学的一条重要途径,这就要求外语教师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精心备课,充分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寓文化教学于语言教学之中。新编初中英语课程标准吸收了现代语言教学思想和理论,突出强调了英语教学的交际性和实践性。JEFC教材正体现了这一教学思想,为学生使用英语开展交际活动提供了充分的材料。这些材料真实地反映了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这样,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就能了解和掌握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为今后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
JEFC教材设计了许多生动活泼的生活情景,通过教学问候、介绍、告别、看病、就餐、问路、打电话、英语书信、节假日等功能项目,展现了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教师应该随时向学生加以介绍,使之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各种差异,从而学会根据不同场合使用自然得体的方式进行表达和交流。例如在称谓上,外国人喜欢直呼别人的名称,即便是对长辈也是如此。如果要加上称呼,也往往是在姓氏前冠以Mr,Mrs或Miss,而不是Teacher等职务名称。在打招呼与接受礼物时,中西方的文化礼节是完全不同的。英语国家的人们对“上哪儿去?”“吃了吗?”等招呼语往往视为干涉他人私事。中国人在接受礼品时不愿给人以没有教养、“贪婪”的印象,因此,总要推辞一番,方才笑纳。而在西方,则正好相反,他们不但表示愿意接受,还要当着客人的面把礼物打开并大加赞许,以此表示他们的真诚和直率。
二、加强英语词汇的文化教学
英语词汇在语言文化的历史长河里积累了丰富的文化意义。在教学中,我们在讲授词汇意义的同时,可以适时地增加和渗透其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例如,kangaroo(袋鼠)一词的来历就包含着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据说,当年英国殖民者刚刚踏上澳洲时,面对袋鼠而不知其为何物,就问澳洲土著人。而土著人由于不懂英语,他们就重复地说着同一句话。殖民者误认为他们所说的就是袋鼠的名称,于是就模仿土著人的发音,把袋鼠称作kangaroo。直到后来人们才明白,这一发音在澳洲土著语中意思是“我不知道”。教材中有很多与文化有关的词汇,如news,pig and pork,dog,Washington,Christmas Day等。对于这些具有文化背景意义的词汇,教师可以介绍它们所包含的文化背景及有关的风俗习惯。如此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真正掌握英语。
三、充分利用图片、电视、录像等直观的现代教学手段,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异国文化的风情和氛围
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为教师进行文化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更让学生在接触语言的同时,更加真实、形象地感受到英语文化的多彩多姿,如富有异国情调的衣、食、住、行,朋友交往,节日庆典,娱乐集会,婚丧嫁娶等风土人情。在西方,人们常以拥抱或接吻的方式向他人表示祝贺;而在大多数东方国家里,人们是用握手的方式向他人表示祝贺。在西方国家里,人们举行葬礼一般穿黑色的衣服,表示庄重和对逝者的哀悼;而在中国,人们多穿白戴孝表示对死者的怀念。东西方的婚礼更是截然不同。在西方国家里,新娘一定要穿白色,以示“纯洁高贵”;而中国的新娘大多穿红色以示“喜庆吉祥”。这些富有情趣的对比介绍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领略异国文化,增长知识,拓宽视野,更有利于学生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对异国的传统文化形成尊重和包容的态度,从而消除语言学习中的文化障碍。
另外,历史和地理环境的不同以及文化和语言结构形式的差异,也形成了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因而导致文化表达的思路、方式也大相径庭。对此,更要让学生处处留心,勤于积累。如中国人习惯说“您先请”,而外国人则表达成"After you";汉语中“我认为你说的不对”,英语则译成“I don’t think you are right";中国人写地址由大到小,而英美人写地址则由小到大。由此更加体现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个性和特色。所有这一切,都是文化环境、社会风俗习惯的不同所致。
综上所述,文化教学是当前英语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的文化素养亟待加强。在今后的英语教学中,我们要树立与素质教育精神相适应的英语教学观、学生观和人才观,构建科学、高效的英语课堂教学新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把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促进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责任编辑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