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自然,崇尚理性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w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20世纪西方艺术史上,塞尚被称为“现代艺术之父”,其绘画作品通过在自然面前获得感觉的方法,创造了一种次序结构的绘画形式,并影响了一个多世纪的西方绘画。
  关键词:塞尚;自然;理性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4-0211-02
  在所有对抗传统的抗争者中,最伟大的当属塞尚,他是第一个将自然的无常而多变的美转换成持久的视觉形象的人。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他的作品是如此的超前并具有独创性。20世纪的立体派、抽象派的众多画家都受其影响,以至于尊称他为“现代艺术之父”。面向自然,崇尚理性也许可以粗略的概括出塞尚的艺术观点。在给左拉的一封信中,塞尚曾说过:“所有在室内即画室里完成的画,都无法与室外完成的作品媲美。当你画出户外的那些景色时,人物与大地间的对比会令人吃惊,内景也会显得格外美丽。每当我见到美的事物,我就下决心非在户外画下来不可。”[1]这一点充分说明塞尚崇尚对大自然的直接描绘。另一方面,在给伯纳尔的信中他也写道:“用圆柱形,圆球形,圆锥形描绘自然,把每一事物纳入恰当的透视中,以便物体或平面的每个面朝向一个中心点。”[2]这一点可以反映出他的画不仅是用眼睛观察,更是用大脑去思考和分析他所观察到的世界。
  一、面向自然
  由于塞尚的写作风格笨拙,含义隐晦,时常语法欠通,而且表达自己的思想十分吃力,所以他的艺术观点几乎只能从他给朋友的少量信件以及朋友的回忆录中去寻找。正是这些内容使我们了解到他的思想,即他对大自然的热衷。他曾多次和朋友谈到研究自然,以及怎样从自然中找到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而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不管他画什么,一张速写或一幅画,都力图表现自然的结构,探索自然的无穷魅力。
  那么塞尚是如何来表现自然的结构呢?他喜欢描绘以故乡普罗旺斯的田园房舍为主的风景画,尤其喜欢以他深爱的圣维克多山为主题。由于这座山距离塞尚的出生地艾克斯只有几公里,从艾克斯的每个角度都可以看到这座山脉,所以在他晚年,曾创作了多幅《圣维克多山》的作品。塞尚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观察这座山脉,不断地速写。据他的好友加斯凯回忆,塞尚在正式下笔之前,总是会对着风景沉思很久,因为他希望摆脱那些先入为主的成见,希望摆脱古典文明的渲染,一旦下笔,就以极严肃的心态来绘画。他通过色彩冷暖并置的方法表现他所描绘的风景,他注重山脉的远近虚实、大地与天空颜色的相互关系,以此来突出色彩的立体构成感。
  作为后印象派的领袖人物,塞尚风景画的特点是什么呢?在印象派以前,艺术家给我们描绘的大部分是与实际可视世界相似的形象,而19世纪,随着锡管装颜料的发明,使户外写生成为可能,印象派诞生了。印象派的绘画,还是属于西方写实体系的,它还是客观的,忠实于自然的,但是它更多关注的是自然界的光色变化,即色彩支配形式。所谓“客观景物”,实际上为我们的知觉与时间的流逝所左右。印象派的开创者莫奈喜欢以极快的速度完成一幅风景画,而塞尚则喜欢在同一个固定的地方作画,长时间仔细的描绘。有时候,他的画笔在手上停滞十几分钟,却迟迟不能画到画布上,可以说塞尚不太注重表面色彩的效果,反而重视构图的稳健及真实的感受。他认为印象派过度重视色彩的表现,反而忽视了画作的内涵及构图的完整。塞尚注重立体结构,笔触明确,并且将色彩作为形式的附庸。
  塞尚独特风格是怎样形成的,形成这种风格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其实,塞尚早年与晚年的作品风格差异悬殊,他早期的作品很少表现出后期作品的雄浑、壮丽。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风格渐趋成熟,通常以细腻的手法,创造出独特的绘画境界。塞尚所追求的,是把自己所处时代绘画所特有的润泽感和色彩带进古典作品的严谨构图中。实际上,自从1861年塞尚来到巴黎后,就经常光顾卢佛尔宫,卡拉瓦乔、委拉斯凯兹和普桑的作品对他产生很大影响。他曾说:“顺应大自然,重现普桑的风格。”[3]此后,受毕沙罗的影响,他开始走向户外,描绘大自然。他在给爱弥尔·伯纳尔的信中曾说:“卢佛尔宫这本书我们要学会读,但是我们不应该满足于因袭杰先辈们的美妙公式。让我们进一步去探索美丽的大自然,使我们的思想尽量摆脱先辈们的约束,依照自己特有的气质去尽力表现我们自己的看法。”[4]塞尚正是在这种不断地向前辈和大自然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风格。
  二、崇尚理性
  这里所说的理性指的是一种知性思维能力。知性在这里显然不是单指一种纯粹的逻辑推理能力,而是指感性反应中的知性成分。对塞尚而言,这种感性反应中的知性成分,实际上就是对形式关系即一种构图中的所有个别形状的相互关系的理解和把握。当塞尚说“大自然的形状总是呈现球形、圆锥形和圆柱形的效果”时,他实际上是把这些形状视为一种方便的知性框架,而自然的实际形状正是借助于它们才得以被思考和得到显现的。通过球形、圆锥形和圆柱形这些知性框架,塞尚就把握自然物象的形状,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修正和调整。在修正和调整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已不是知性,而是感性。
  所以塞尚的绘画不是对自然的单纯模仿,而是在接受自然变化暗示的前提下对其进行的修正和调整。正如英国著名艺术史家和美术家罗杰·弗莱所指出的,塞尚“现在能够以灵活的技术、丰富的过渡变化来调整画面,从而通过对实际视觉更为概括化的诠释来赋予画面活生生的现实之感”[5]。对于塞尚而言,艺术既非对自然物象的简单复制,也非艺术家纯粹主观感觉的实现,艺术属于一种精神的世界,它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正如塞尚所说:“艺术自有一份和谐,与自然并行不悖。”[6]
  塞尚风格的独特之处,正是他企图表现一个视觉过程。那么塞尚是怎样表现这一视觉过程的呢?据他的好友加斯凯回忆,塞尚曾在两个月里同时创作两幅油画,每天上午画其中的一幅,下午则画另外一幅,随着时间的推移,画面越来越厚重,平衡感也越来越强。在他反复描绘的圣维克多山的风景画作品中,他把传统风景画中的远景、中景和近景之间的层次拉近,压缩了实际空间的深度。我们可以很明显地发现他把天空处理成为具有某种限定距离的背景;把远山处理的比实际看上去大的多。同时,塞尚通过移动视点组合画面。在他的风景画作品中,为了适合画面构图的整体布局需要,甚至可以在同一幅画面上表现出平视的远山、俯视的大地、房屋、桥梁与树木。塞尚在构图方面的探索,打破了传统的戒律。此后,立体主义和抽象主义的各种构图形式几乎都是建立在他的理论和实践之上的。   那么塞尚在构图方面的创新点在哪儿呢?首先,塞尚追求画面的平面性。文艺复兴以来,传统的绘画都遵循焦点透视的法则,塞尚是第一位有意识地打破这一法则的画家。以他的一幅静物画《渡槽》为例,槽身呈现出不同的视点,左边的槽身是俯视的,右边的槽身是平视的,中间仅由几棵近景的树隔开,整体看上去渡槽并不是一条直线,而这正是塞尚为了构图的需要而尝试一种视觉上的错觉。
  在塞尚的另一幅静物画《有窗帘与花纹水罐的静物》中,他把水罐对称地画在主体物的中间,即正好位于三角构图的顶点。并把桌子及中间的盘子都画倾斜了。他的依据是:一个人两只眼睛同时平视一个物体,比如桌子,桌沿的边线是一条平行的直线;如果两只眼睛先后单独看,则不在一个平面上。塞尚作品中所有这些特征,说明塞尚的艺术原理不仅违背了古典传统,而且也超越了印象派。
  那么塞尚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呢?我们知道,传统的透视法使我们的观看方法往往不一致,它简化了大脑对物体的思考,其目标就是要把眼睛所见的立体世界表达在平面的画布上。据说,他在下笔之前,常会认真地盯着描绘的对象看很久。他认为感觉的实现很困难,从许多不同的微妙视角琢磨,试图呈现自己的观察结果。对此,毕加索给出的解释是:“塞尚并没有真的去画苹果,他画的是这些圆形上的空间的重量。”[7]显然,这种解释能够让我们对赛尚作品的理解更加清晰。由于塞尚不畏艰辛、执着坚韧、勇往直前的探索,他观察物体独特的视角已远远超出了他的时代。在当时,由于他的许多习作是反传统观念的,不仅反对印象派的人不支持他,甚至连支持印象派的一些权威人士也对他存有偏见。
  作为一名沉稳的改革者,塞尚对于20世纪初的新艺术又有何影响呢?由于塞尚所追求的新的艺术表现方法,实际上就是现在所讲的立体构成和色彩构成。而他运用对圆柱体、棱形体和方形体的分解和综合的方法,增加了画面的抽象成分。也就是说,塞尚当之无愧地成了20世纪立体主义和抽象绘画之父。而最早发现塞尚伟大之处的是野兽派的马蒂斯,在他从事艺术探索的关键时期,塞尚的画曾给了他信心和毅力。另一位立体派画家布拉克也称赞塞尚扫清了绘画的统治观念。
  塞尚的绘画风格有别于从古希腊到印象派的西方写实体系的各流派艺术,他从再现性艺术走向表现性艺术,在视觉和意识的不断感知和流变的过程中把握对象,直指事物存在的真实状态。他对后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不只是艺术形式上的,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可以说是20世纪现代艺术迈出的决定性一步。
  参考文献:
  〔1〕赫谢尔·B·奇普.塞尚、凡高、高更通信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
  〔2〕许江,焦小健.具象表现绘画文选[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83.
  〔3〕De Agostini.塞尚[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1.8.
  〔4〕赫谢尔·B·奇普.塞尚、凡高、高更通信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4.
  〔5〕罗杰·弗莱.塞尚及其画风的发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1.
  〔6〕约阿基姆·加斯凯.画室——塞尚和加斯凯的对话[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7.10.
  〔7〕翟墨,王端廷.毕加索论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78.
  (责任编辑 徐阳)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通过对百年来三个时期知识女性的精神诉求进行归纳描述,分析了知识女性在民国时期的自我革命性。建国后的政治建设,改革开放时期的理性多元化,展示了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中国知识女性这一新兴群体的精神诉求和家国梦想相互交织的特征和知识女性群体逐渐成熟的过程。  关键词:知识女性;精神诉求;特征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4-0126-02  我们
期刊
摘 要:南京作为民国时期的首都,城市公共汽车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公共汽车已经成为南京市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首都公共汽车公司承办了南京市郊区的公共交通运营,极大地便利了市民的出行,不仅使南京市民之生活有所改善,更是推动了南京城市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南京;公共汽车;首都公司;运营情况  中图分类号:F572.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4-0026-03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双语播音主持业的现状进行反思,依托Tyler的课程理论为指导,就应用型本科双语播音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课程结构、培养方法、评价体系进行研讨,旨在探索应用型本科院校双语播音专业人才培养与职场对接的策略,创建和完善应用型本科双语播音专业的职业化教育体系,提升双语播音专业毕业生的职业竞争力和职业生存能力。  关键词:泰勒原理;双语播音;职场;对接;策略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
期刊
摘 要:微博作为一个突出的社交媒体代表,以其特有的灵活性、开放性、自由性的特点,迅速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传递信息的一个平台。本文简单分析了微博对网络新闻传播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通过它的消极影响给出自己的建议,希望以此推动网络新闻传播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社交媒体;微博;网络新闻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4-0121-
期刊
摘 要:葬礼是对生命终极关怀的隆重表达。汉族丧葬因地方习俗不同其仪式呈现出多样而厚重的文化意义体系。本文旨在通过对四川一个汉族农村M村葬礼习俗的田野调查,来理解当地对葬礼中符号的阐释,并认知其隐藏的地方文化体系。  关键词:汉族葬礼;象征符号;文化意义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4-0123-03  人生礼仪的终极展演——葬礼,是人们基于对祖
期刊
摘 要:本文从中西方社会文化背景与社会性质的差异、中西方历史发展进程的差异、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这几个方面分析了其对中西方英汉称谓语的影响,以期增进人们对中西文化差异的了解。  关键词:亲属称谓;社会称谓;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4-0130-02  一、文献综述  (一)中西方研究学者的成果简介  在西方国家中,很多的语言学家都在专
期刊
摘 要: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歌舞艺术丰富多彩,种类繁多。其中,长调民歌和短调民歌以其音调及结构旋法的独具特色而闻名于世。本文主要以内蒙东部地区的昭乌达民歌为例,对几种主要民歌体裁的音调及旋法特征作简要梳理和探究。  关键词:蒙古族民歌;长调;短调;音调;旋法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4-0221-03  在内蒙古东部的各民族——蒙古
期刊
摘 要: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究竟应该负担何种义务一直备受争议,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4条规定了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的义务与责任。本文分析了交易平台提供者的法律地位,法律规定的其对消费者保护的义务,以及承担责任的形式与豁免条件。  关键词: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义务;责任;法律地位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4-0075-
期刊
摘 要:罗伯—格里耶的小说与其说是文学作品,莫如说是科学作品,他的文字有一种雕塑感,他通过观察把真实的存在客观地再现出来。他描写精确、严密、细致,不融入丝毫的主观情感,因此他的小说让人不好进入。但是一旦进入这个秘密世界,他闪亮的文学性从优美的科学性中缓缓释出,你就会为他作品中开拓的丰富而宁静的世界感到惊讶和神奇。“爱来自注视的目光”,这片宁静也映射出了罗伯—格里耶对世界冷静而又浓郁的爱。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由于德国历史中长期的小国割据状态导致“市民阶层”出现较晚,发展迟缓。在这种历史环境中德国“市民”阶层形成了多重性和矛盾性的特点。  关键词:德国;近代;市民阶层;发展历程  中图分类号:K5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6-0048-02  在欧洲近代历史中,市民阶层是一个不能被忽视的阶层,同样在近代德国历史中我们也经常能够看到市民的身影,无论是在启蒙时期带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