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段科普文如何体现语文味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gang10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摘要】“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更是语文教学所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一堂真正成功的语文课,应突出语文本位,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情感的共鸣,营造充满语文味的课堂。
  【论文关键词】语文课 语文味 人文性
  回顾当前语文教学,吹拉弹唱,琴棋书画样样进入课堂,为了让人看到课堂的精彩,让语文课成为了其他学科知识的拼盘,德育、审美教育、创造教育、思维培育等教育内容,以及思维训练、天文地理或其他自然知识的传授,掩盖了语文本身的味道。这两天我听了邓培贞校长上的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最大的书》两节科普性的语文课,让我体会了真正的文化盛宴。这两节课,每一节都是那样的精彩,都呈现出一个字——实,内容实、方法实,可谓是实实在在的语文课。这两节课,是在我区阳光课堂的基础上,加上了我校的一些特色,步步步为营,一切为语言文字的学习服务。我真切地感受到,这样的课堂才算是姓“语”呀!纵观这两节课,我将个人收获总结如下。
  一、在“读”中散发语文味
  (一)读正确,读流利
  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其它的读都是以此读为基础。二(1)班在读书上有一个不足,就是喜欢拖拉,特别是在齐读时更明显。邓校长在教学课文时发现了这个问题,为了让学生读得通顺流利,她给学生提示:平时你什么说话就什么读。学生按这种方法尝试,的确收到一些效果。
  (二)口頌心维,“口颂心维”简单来说就是边读边思考
  为了让“口颂心维”成为学生的读书习惯,邓校长设计两种训练。
  1.在布置課前预习时,要求学生反复颂读课文,然后向同学们提出三个最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最大的“书”是什么?最大的“书”是什么样的?书为什么要加双引号?),同时,在课前,教师让学生看课题质疑。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不仅阅读仔细,而且会思考,会质疑释疑,对课文的理解就深了,阅读不再是肤浅了。
  2.在课堂上,带着任务读。在教学引导学生体会岩石像书的特点时分三步
  第一步:岩石哪儿像书呢?请你边读边思考,把它归纳出来。
  第二步:在小组里合作交流并说一说。
  第三步:学生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读,教师再引导,作者是怎样写这个特点的,通过这样不离文本,紧抓读,引导学生真真切切地口诵心维,读出了语文味。
  3.有感情读
  这是一种美读,一种升华的读,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口诵心维,对课文产生了独特感受、体验、理解后的朗读。教师让学生观察川川说的每句话后面的标点符号。然后读出标点符号的语气。这样学生通过读不仅体会到川川是个爱提问题的孩子,也读出符号的语气,读出语文味。
  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是诵读。”“多诵读,熟读成颂,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
  二、在“品”中释放语文味
  1.对比品析
  教师在教学“你看,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还有这些闪光的、透明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这个句段中,用“你看,这是叫雨痕;这是波痕;还有这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这个句段进行对比,学生一下子就能说出第一句写得更具体、清楚。
  2.拓宽中品析
  例如在教学中出示课外知识“你看那天上的白云,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个晴天。你看那地上的蚂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大树如果被砍倒,你会把年轮发现—年只长一圈,这是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在拓展中,教师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来帮助学生品词赏句,给品词赏句更宽广的天空。
  语文课堂因为有了品词赏句,文章才能真正被理解、感悟和鉴赏;课堂才不会显得浮华、浅薄;学生才能更好地读出味道来,才会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三、在“写”中流淌语文味
  教学中,教师进行模仿写的练习:
  (1)岩石就是书呀!
  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本厚厚的书吗?
  (2)岩石就是书呀!
  这“雨痕”“波痕”和“矿物”,不就像————— 吗?
  (3)岩石就是书呀!
  这———,不就像———- 吗?
  模仿是孩子们的天性。通过仿写,学生内化了这些写作方法,用语言赞美美丽的大自然,这些像春雨一样无声无息地进入了学生的心田,轻轻震撼着他们所不知道的人生观、价值观。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又一次得到完美的统一。
  四、激荡的情感使教师浑身充满语文味 激荡的情感也就是邓校长所说的兴奋点,她认为上课是展示自己的又一个机会,能把自己好的一面展示给别人,让别人从中得到认知和快乐,这让她感到很开心。那么这个激荡的情感来自两方面。
  一方面来自老师的内涵。“腹有诗书气自华”。邓校长文化底蕴深厚,语文素养高,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她的语言感染力强,评价、鼓励学生,能激起学生的童真,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在教学这种科普性的文章时不仅普及了科学知识,同时也体现了语文课的语文味。
  另一方面则来自教师对教本掌握的熟悉程度。所谓有劳动就有收获。教师在教之前,通过大量阅读教材参考书,查阅相关知识,观看大量的教学实录,走进课文,在课文中领悟语文味。在备课文同时又备学生,想象在上课当中会出现的不同问题及解决方法,不断的修改反思,反思修改,这样,在上课中才能引导学生将“读”“品”“写”有机结合起来,溶于一体。
  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体味浓浓的语文味。
其他文献
每次一进校园,便能看见一个实字,它提醒我做事、工作实实在在,对每件事都要想办法落到实处,对每个学生实心实意。自从2010年3月在杜郎口学习之后我也明确了自己改革的方向:把课堂还给学生,把管理权力还给学生。回来后我就行动起来,虽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于是边尝试边总结,2012年10月我们到昌乐二中进行了再次深造,更加深了我教改的信念,在班级管理上感觉更有目的性,班级管理方法也在摸索进行着,时光飞
期刊
如何提高城乡结合部初中学生的数学成绩,一直困扰着每一位初中数学老师,十余年的教学经历,本人探索出一些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方法,供各位同仁分享,希望能为大家所用。  我的学校因地理因素处于城乡结合部,多数家长们对教育不重视,加之不懂科学的教育方法。市区学生的家长大多重视教育,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有方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庭教育为学生成绩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农村地区大多学生家庭经济困难,
期刊
《辞海》中对习惯的解释是“经过重复或多次练习而公共巩固下来的并变成需要的行进方式”。可见习惯不是遗传得来的,它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习得的。从生理机制来讲,习惯是一种后天获得的条件反射。它是经过多次重复、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要想改变它较为困难。习惯形成后不需要专门的思考和意志的努力,使人节省时间和精力。习惯又是一种动力定型,如果在相同的情景下就会出现相同的反映。养成某种习惯的人一旦到了特定场合习惯
期刊
科学探究是化学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而化学实验又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形式。用化学实验的方法学习化学,既符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又符合学生学习化学的认识特点。根据我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的教学谈几点粗浅的做法和心得体会。  一、利用实验,激发兴趣  心理学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化学是一門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试验中的奇幻现象,会使学生对化学产生很浓厚的学习兴趣
期刊
问题的提出:幼儿园每一个新学期教室的环境布置让老师们冥思苦想,希望给孩子们一个崭新的世界,然而高强度的加班加点让人头疼,不仅要完成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还要环境布置上有新意,很多老师甚至无从下手。而对幼儿来说,这不全是他们自己的世界,不仅不一定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而且还会使他们感到一定程度的不安(他们担心不小心会把老师做的东西弄坏了)。因此,老师们的一番苦心只换来幼儿短暂的关注,更多的价值体现在
期刊
根据现在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教育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那就是学生家长大多在外打工,监护人又大多是些老年人,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导致孩子们自控能力的低下。这种教育缺失给学校教育增加了压力,对学校教育的最前沿阵地班级如何进行管理成了新课题。面对这个问题,我对自己这些年来具体的班级管理工作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思考,认为配合家庭教育也是班级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为了全面了解自己的班级,就应对学生家庭背景心中有
期刊
一、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从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我越加体会到,在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背景知识传授的必要性。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约定俗成的,每一种语言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都反映了该语言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所特有的文化现象。  语言是一种社会交际的工具,语言的功能很多,但其最本质的和最主要的是它的交际功能。目前我国尚未出台一个
期刊
朗读被认为贯穿于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语文教学方法。《语文课程标准》认为朗读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训练活动,更是一种主体的生命活动。朗读与“理解,把握、体验、领悟”等密不可分。朗读作为一种有声语言的艺术,在朗读过程中能发挥“有声语言”的艺术作用,能使学生深刻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从而打动学生的情感。通过朗读学生能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鲜明、形象,掌握语言的结构美、音韵美、节奏美等。增
期刊
马云鹏教授认为:“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通俗的说,数感是一个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并为解决复杂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可见,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理解和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数感是人的数学素养的基本内涵之一,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已成为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价值追寻和理性回归。具有良好数感的学生对数的意义和运算
期刊
一、实行走班制的背景  星城中学属于北京偏远郊区,位于国有企业与乡村交界处,初三年级在校生一百多人,生源层次不齐,成绩相差很大,尤其在英语学科,由于家长文化程度,人文素养不同,差距更为明显。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层次自愿选班上课。学期初B1班27人,而平均分只有60分 ,为了迅速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为了全面推进课程改革,适应教学改革的新形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提高课堂时效性,首先从兴趣入手开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