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让幼儿在水粉活动中产生对色彩的浓厚兴趣,重视活动室壁画设置的色彩效果,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在水粉活动中引导幼儿掌握一些色彩的技能技巧,提高幼儿的色彩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审美情感;引导幼儿在美术欣赏中提高色彩能力。
关键词:色彩能力;审美情感
绘画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使儿童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培养儿童创造能力和高尚情操的重要手段,孩子们乐于用画画来表现自己的感受和内心意愿,在创作中发挥潜能,建立自信、享受成功。让孩子在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中,感受快乐、释放情感,让艺术的熏陶完善孩子人格。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美术的核心在于创造。由线、形、色、构图组成的美术的基本要素,是美术教育的核心。色是审美信息中之一。因此必须培养儿童对色彩性质的了解。培养孩子的色彩能力来说,笔者认为:在水粉画活动中,对孩子在色彩上的认知,感觉有较大的帮助。在笔者班,经过水粉画活动,孩子们对色彩的认识有了突飞猛进的飞跃,他们自信、轻松地运用个人的审美情感,创造性地表现色彩,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色彩风格。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议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色彩能力。
首先,教师自身要有丰富的水粉色彩知识,让幼儿在水粉活动中产生对色彩的浓厚探索兴趣。
了解色彩的规律性对幼儿教师至关重要。教师本人要对色彩有深切的认知,具备一定的色彩素养。色彩就是具有鲜艳的颜色,这是盲目的色彩认知缺乏症。色彩有原色、间色、复色、明度、色相、饱和度等,明色、色相、饱和度是色彩的三要素。幼儿园里,幼儿主要学习分辨和使用基本色——原色和间色,也可以有几种复色,如棕色、紫红色及无彩色,进而学习分辨色彩的明度及饱和度。
一、生活中的色彩
比如说:有些孩子的小被子色泽鲜艳,色彩和谐,甚是好看,在孩子们睡觉前或者拿小毛巾时,我有意识地叫嚷,让孩子们发现:“呀!这张被子真好看,有黄颜色和红颜色在一起好看极了,你们的妈妈真有眼光!”“哇!这张被子也不错,在蓝颜色里印上桔红色的花朵,好看极了!”在我故作声张中,孩子們一个一个地被吸引来了,都象模象样地欣赏起来。有些孩子还不甘落后道:“张老师,我的被子也好看啊!你看,有这么漂亮的颜色,我最喜欢了!”于是,孩子们纷纷去发现自己的被子并急于介绍自己的被子漂亮。趁此机会,我设计了拓印画——《漂亮的小被子》,引导孩子以组画形式,用纸团、树叶、一些水果、蔬菜等以拓印的方法在已裁好的涂有颜色的纸质做的大被子上拓印自己喜欢的鲜艳的颜色。于是,漂亮的裙子、小毛巾、节日的装饰等等,都是好的题材。我随机地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发现五彩的颜色,并用心设计活动,在孩子好奇、感兴趣中慢慢使他们对色彩有了浓厚的兴趣。
二、美术活动中的色彩
根据水粉的特性,我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在乱涂乱画中发现水粉颜料的魔力,主动去探索色彩。首先,我让孩子认识各种水粉颜色,孩子看到这些已跃跃欲试了,我还纵容他们说:“在白纸上用它们来玩游戏,会有新发现。”
其次,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在水粉活动中引导幼儿掌握一些色彩的技能技巧,提高幼儿的色彩能力,增强他们的审美情感。
美感是个人的主观体验,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这时,孩子对色彩有了自己的喜好,辨色能力也大大提高。他们通常喜欢的颜色是那些纯度较高的颜色。画面上颜色的种类也增加了,但不太考虑色彩和谐美。有些幼儿只用几种颜色而不理会其它颜色,作品色彩单调,换色很少;有的幼儿只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在涂色中大量换色,使作品出现五颜六色杂乱不协调的色彩;有的幼儿一个劲儿地调色,总把画面弄得灰沉沉的;有的幼儿着重以实际为准,选择与物体相似的颜色等。为了全方面地提高幼儿的色彩能力,使其有较强的审美情感,我从水粉画的色彩规律性入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引导,逐步提高他们的色彩能力一.引导幼儿从水粉游戏中学习色彩知识。
幼儿处于不定向、不规则的状态中,他们对颜色的偏爱,虽然和个性、气质及兴趣有关,特别是和年龄有关,但多数情况下,是下意识的选择,我们不能衡量成人绘画作品的标准要求幼儿。教师要从孩子的绘画心理着手,设计有趣的课题,渗透理性的指导,让孩子在玩、涂中学习到色彩的知识。
1.原色练习。
让孩子在以黑色为底色的画纸上运用各种颜色画花朵、画烟花等,他们发现把鲜艳的颜色放在黑色上,画面效果棒极了。
2.选择与物体相似的颜色。
随着幼儿感知颜色能力的逐步提高,他们辨色的能力也从粗糙到逐步精细。在开始引导幼儿选色时,可启发他们选出最突出最单纯的颜色。
3.配色。
配色是幼儿在更多地感知颜色的基础上,依赖直觉感受进行创造,它从幼儿对颜色的审美观出发,表现了个人对颜色的爱好。
4.色调。
从局部的配色逐步发展到整体配色,表现出色彩和内容的联系。如引导幼儿用暖色调表现节日气氛,用冷色调表现夜晚、冬天等。在配色时不受配色规律的限制,而是受直觉制约,用然就会十分大胆。教师应鼓励幼儿大胆地用自己的直觉去选多种配色方案,等量齐观幼儿的色彩感觉。
三、幼儿心中的色彩
有些幼儿比较喜欢一些较暗、灰的颜色,这时,教师不能强求孩子硬是用鲜明的颜色,更不能用言语打击幼儿的色彩意识:“怎么这么难看?黑乎乎一片。”教师应了解孩子的心理:“为什么用这些颜色?”并进行适当的引导,在黑暗中寻求光明,使孩子的作品光明、开朗。
四、欣赏美术作品中提高色彩能力
美术欣赏是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美感经验产生于个体与作品的交互作用。对视觉艺术的知觉不仅有赖于一般知觉能力。而且还需要欣赏艺术形式的技巧。德国教育家斯克沃兹1965年在实验研究后得出结论:幼儿的艺术品味和创造性受周围环境中的艺术作品的影响。名画作品丰富多样、色彩等都较为完美。在引导幼儿欣赏时我用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的语言引导孩子结合他们已有的色彩知识,把握作品的色彩方向。同时,引导孩子结合自己的体验充分表达自己对画的感受。
值得注意的是还要重视活动室壁画设置的色彩效果。幼儿感受环境的能力是很强的,环境的色彩效果能充分激发他们探索色彩的兴趣。一直以来,笔者在活动室壁画的布置中,都在色彩上费心思,利用颜色刺激孩子的感觉,调动他们的色彩感知能力。让孩子无时无刻与色彩交流。
综上所述,教师要把握好孩子的绘画心理特征及年龄特征,多方位,多元化地运用各种手段、形式,为孩子提供有丰富色彩的环境与条件,尊重孩子个人的审美倾向,提高孩子的色彩能力,增强孩子的审美情趣,使其有独特的个人色彩风格,创造性地表现美。
关键词:色彩能力;审美情感
绘画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使儿童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培养儿童创造能力和高尚情操的重要手段,孩子们乐于用画画来表现自己的感受和内心意愿,在创作中发挥潜能,建立自信、享受成功。让孩子在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中,感受快乐、释放情感,让艺术的熏陶完善孩子人格。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美术的核心在于创造。由线、形、色、构图组成的美术的基本要素,是美术教育的核心。色是审美信息中之一。因此必须培养儿童对色彩性质的了解。培养孩子的色彩能力来说,笔者认为:在水粉画活动中,对孩子在色彩上的认知,感觉有较大的帮助。在笔者班,经过水粉画活动,孩子们对色彩的认识有了突飞猛进的飞跃,他们自信、轻松地运用个人的审美情感,创造性地表现色彩,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色彩风格。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议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色彩能力。
首先,教师自身要有丰富的水粉色彩知识,让幼儿在水粉活动中产生对色彩的浓厚探索兴趣。
了解色彩的规律性对幼儿教师至关重要。教师本人要对色彩有深切的认知,具备一定的色彩素养。色彩就是具有鲜艳的颜色,这是盲目的色彩认知缺乏症。色彩有原色、间色、复色、明度、色相、饱和度等,明色、色相、饱和度是色彩的三要素。幼儿园里,幼儿主要学习分辨和使用基本色——原色和间色,也可以有几种复色,如棕色、紫红色及无彩色,进而学习分辨色彩的明度及饱和度。
一、生活中的色彩
比如说:有些孩子的小被子色泽鲜艳,色彩和谐,甚是好看,在孩子们睡觉前或者拿小毛巾时,我有意识地叫嚷,让孩子们发现:“呀!这张被子真好看,有黄颜色和红颜色在一起好看极了,你们的妈妈真有眼光!”“哇!这张被子也不错,在蓝颜色里印上桔红色的花朵,好看极了!”在我故作声张中,孩子們一个一个地被吸引来了,都象模象样地欣赏起来。有些孩子还不甘落后道:“张老师,我的被子也好看啊!你看,有这么漂亮的颜色,我最喜欢了!”于是,孩子们纷纷去发现自己的被子并急于介绍自己的被子漂亮。趁此机会,我设计了拓印画——《漂亮的小被子》,引导孩子以组画形式,用纸团、树叶、一些水果、蔬菜等以拓印的方法在已裁好的涂有颜色的纸质做的大被子上拓印自己喜欢的鲜艳的颜色。于是,漂亮的裙子、小毛巾、节日的装饰等等,都是好的题材。我随机地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发现五彩的颜色,并用心设计活动,在孩子好奇、感兴趣中慢慢使他们对色彩有了浓厚的兴趣。
二、美术活动中的色彩
根据水粉的特性,我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在乱涂乱画中发现水粉颜料的魔力,主动去探索色彩。首先,我让孩子认识各种水粉颜色,孩子看到这些已跃跃欲试了,我还纵容他们说:“在白纸上用它们来玩游戏,会有新发现。”
其次,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在水粉活动中引导幼儿掌握一些色彩的技能技巧,提高幼儿的色彩能力,增强他们的审美情感。
美感是个人的主观体验,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这时,孩子对色彩有了自己的喜好,辨色能力也大大提高。他们通常喜欢的颜色是那些纯度较高的颜色。画面上颜色的种类也增加了,但不太考虑色彩和谐美。有些幼儿只用几种颜色而不理会其它颜色,作品色彩单调,换色很少;有的幼儿只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在涂色中大量换色,使作品出现五颜六色杂乱不协调的色彩;有的幼儿一个劲儿地调色,总把画面弄得灰沉沉的;有的幼儿着重以实际为准,选择与物体相似的颜色等。为了全方面地提高幼儿的色彩能力,使其有较强的审美情感,我从水粉画的色彩规律性入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引导,逐步提高他们的色彩能力一.引导幼儿从水粉游戏中学习色彩知识。
幼儿处于不定向、不规则的状态中,他们对颜色的偏爱,虽然和个性、气质及兴趣有关,特别是和年龄有关,但多数情况下,是下意识的选择,我们不能衡量成人绘画作品的标准要求幼儿。教师要从孩子的绘画心理着手,设计有趣的课题,渗透理性的指导,让孩子在玩、涂中学习到色彩的知识。
1.原色练习。
让孩子在以黑色为底色的画纸上运用各种颜色画花朵、画烟花等,他们发现把鲜艳的颜色放在黑色上,画面效果棒极了。
2.选择与物体相似的颜色。
随着幼儿感知颜色能力的逐步提高,他们辨色的能力也从粗糙到逐步精细。在开始引导幼儿选色时,可启发他们选出最突出最单纯的颜色。
3.配色。
配色是幼儿在更多地感知颜色的基础上,依赖直觉感受进行创造,它从幼儿对颜色的审美观出发,表现了个人对颜色的爱好。
4.色调。
从局部的配色逐步发展到整体配色,表现出色彩和内容的联系。如引导幼儿用暖色调表现节日气氛,用冷色调表现夜晚、冬天等。在配色时不受配色规律的限制,而是受直觉制约,用然就会十分大胆。教师应鼓励幼儿大胆地用自己的直觉去选多种配色方案,等量齐观幼儿的色彩感觉。
三、幼儿心中的色彩
有些幼儿比较喜欢一些较暗、灰的颜色,这时,教师不能强求孩子硬是用鲜明的颜色,更不能用言语打击幼儿的色彩意识:“怎么这么难看?黑乎乎一片。”教师应了解孩子的心理:“为什么用这些颜色?”并进行适当的引导,在黑暗中寻求光明,使孩子的作品光明、开朗。
四、欣赏美术作品中提高色彩能力
美术欣赏是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美感经验产生于个体与作品的交互作用。对视觉艺术的知觉不仅有赖于一般知觉能力。而且还需要欣赏艺术形式的技巧。德国教育家斯克沃兹1965年在实验研究后得出结论:幼儿的艺术品味和创造性受周围环境中的艺术作品的影响。名画作品丰富多样、色彩等都较为完美。在引导幼儿欣赏时我用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的语言引导孩子结合他们已有的色彩知识,把握作品的色彩方向。同时,引导孩子结合自己的体验充分表达自己对画的感受。
值得注意的是还要重视活动室壁画设置的色彩效果。幼儿感受环境的能力是很强的,环境的色彩效果能充分激发他们探索色彩的兴趣。一直以来,笔者在活动室壁画的布置中,都在色彩上费心思,利用颜色刺激孩子的感觉,调动他们的色彩感知能力。让孩子无时无刻与色彩交流。
综上所述,教师要把握好孩子的绘画心理特征及年龄特征,多方位,多元化地运用各种手段、形式,为孩子提供有丰富色彩的环境与条件,尊重孩子个人的审美倾向,提高孩子的色彩能力,增强孩子的审美情趣,使其有独特的个人色彩风格,创造性地表现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