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为满足学生个性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在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评估体系和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实践,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学以致用。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大学英语;改革
一、引言
随着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加速,应用型本科教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以学科为基础,以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重点是“应用性”。本科应用型人才是指能较好地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能够顺利完成理论的应用转化的人才。其本质特征,决定了必须构建以专业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英语教学亦应服务于该目标。
二、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问题
大学英语作为各高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为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新形势下,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加和经济结构转型,急需既有专业知识,又能以英语作为工具,顺利进行国际交流的应用型人才。
但大学英语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制约了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根据2009年蔡基刚课题组对国内高校学生和教师抽样调查结果,总结起来,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英语教学与学生所学专业脱节,不能学以致用。2.课程设置不合理,费时低效,教学内容重复。3.教学手段效率不高。4.应试教育明显,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提高有限。因此,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三、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一)更新教学理念,突出应用型特色
2007年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大学英语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本科应用型高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应用型要求学生应具备某一行业或领域所要求具备的实践能力。通过改革,大学英语教学要为该培养目标服务,以内容为依托,在教学中体现专业英语特色。
(二)创新课程体系,构建模块化课程
根据上述教学理念,我校作为应用型本科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定为:培养学生在未来国际交流中具有较强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一定的医学学术交流能力,相应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必要的医学专业表达能力。将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整合成四大模块,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课程:
1.基础英语课程模块
整合语言知识课程和语言技能课程。在语言教学的同时,摆脱传统的知识型教学方式,在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以及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同时,重点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即听说能力。同时,适当压缩通用英语必修课的学时,使学生能够有时间选修学术英语和同时英语选修课,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的。课时两学年192-254学时为宜,即1-4学期,每学期以48-66学时为宜。由于实行分层次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情况自由选择,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对于基础较好,在一到二学期就完成基础英语课程学习的学生,可选择下一模块的课程学习
2.科技学术英语课程模块
学生完成基础英语阶段的学习后,直接进行专业英语的学习,会有一定困难。科技英语(EST: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和学术英语(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不同于专业英语(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但在文体、句法结构、构词法等方面和专业英语有很多相同点。所以在实施专业英语阶段教学之前,所以我们将科技英语和学术英语(医学方向)设为必选课模块,开设两个学期,作为基础英语阶段向专业英语阶段的过渡和衔接课程。依据《课程要求》,科技英语和学术英语有三个等级: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每一个级别包括四个方面的能力要求:口头翻译、笔头表达、口译、笔译(包括编译)。学生在这一阶段先了解科技英语和学术英语的一般特点,学术英语有利于学生阅读英语医学文献,熟悉学术论文写作格式,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国际交流和自身能力的提高。
3.专业英语课程模块
大学英语教学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作为高等教育的大学英语教育,工具性是其最主要的特征。应用型本科人才具备本专业的英语交流能力尤为重要,学生毕业后能够使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沟通已经成为必备的能力之一。专业英语教学为学生将来在专业领域的工作、科研、深造打下良好基础,增强学生择业的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作为医学院校,以往专业英语只在第五学期开设,但随着扩招和英语教师医学专业知识的不足,开设的学校越来越少。本次课程体系改革,在学生第五、六学期开设84学时的医学专业英语课程。采用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学英语》(临床篇)教材,并配以医学英语视听说材料进行教学。新教材的编写既兼顾了医学英语专业知识又兼顾了大学英语内容,同时结合分级教学和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方法,专业英语教学逐步向第三、四学期延伸。
4.通识英语课程模块
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的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该模块主要以拓展学生文化及商务方面知识,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与艺术鉴赏力,为将来参加国际交流与跨文化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主要包括跨文化交际、演讲的艺术、英文电影欣赏和商务英语等课程。
(三)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自主能力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模式与网络教学模式相结合。
1.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模式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是许多院校采取的教学模式,它对于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根据我院分级教改方案,参考学生高考英语单科成绩和学生个人意愿,分A、B两个层次,让分班时基本以相同或相近专业编班,并按照分级后学生不同的英语水平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并在每学期末,按照期末英语成绩进行5%的滚动。 2.大学英语网络教学模式
大学英语网络教学模式是教育部高教司2007年颁布《大学英语教学要求》后,在教育部的主导下,全国各高校都进行了的,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平台的教学模式,它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院也在2008年开始进行了网络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行2+2+2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即每个单元2学时的面授,2学时的网络自主学习和2学时的辅导答疑,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3.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模式与网络教学模式相结合
两种教学模式经过我院多年的实践,发现都存在一些缺陷。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模式虽然对因材施教有力,能够促进基础较好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但对于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由于周围学生英语水平都不好,缺乏激励,便会使学生缺少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继而产生一种自暴自弃的现象,不利于学生整体英语水平的提高。大学英语网络教学模式虽然提高了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但由于少数学生缺乏自主性,使得许多院校不得不将学生网上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改为教师监督下的自主学习。有些院校将2/3的学时作为学生网络自主学习模式更不足取。
因此,我院在分级教学的基础上实行大学英语网络模式教学,对于A班,实行教师网上答疑指导自主学习模式。对于B班,实行教师现场指导答疑的自主学习模式。同时采取“任务型教学法”和“形成性考核”,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创新评估方式,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结合大学英语网络教学模式的实施,为确保教学效果,实行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模式。
1.形成性评价,即对学生学习整个课程过程的评价,形成学生学习档案,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间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学生课堂发言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课堂出席情况、平时小测试成绩、特别是学生学习态度等。在我院,形成性评价占学生期末总评的50%,也就是说平时不认真上课、出席的学生,期末很难及格,而平时出席好的学生,即使英语成绩差一点,只要认真上课学习,期末及格很容易。这即督促了学生平时对英语的学习也减轻了学生期末考试的负担,不及格率降到10%以下,多年来效果很好。
2.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是指期末考试,由于是统一考试,具有相对客观性,我院占学生期末总评的50%,如果所占比例太低则没有考核意义。
同时针对终结性评价的结果,每学期都有针对地调整形成性评价的内容,从而有效地指导了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
(五)创新师资建设模式,英语教师与医学专业教师相结合
根据我院医学院校的实际情况,在开设医学专业英语课时聘任医学专业,又有留学背景或有给外国留学生教学经历的教师承担课程,由于每名医学专业教师承担课时较少,一般1-2个单元,因此讲授起来即精又好,很受学生欢迎。也有部分英语教师学习过基本的医学专业知识,掌握一些专业英语词汇,他们经过培训,完全能够胜任和专业教师共同承担的医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同时,英语教师与医学专业教师同时备课,英语教师的医学专业知识也得到了提高。
四、结束语
总之,通过更新教学理念,整合模块化课程,创新课程模式,创新评估模式和师资建设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同时也加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质。以专业技能为中心,开设ESP和EAP 课程,培养学生学术英语素养。经过两年多的改革与实践,通过考核和成绩分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特别是以内容为中心的医学专业英语教学,使学生获取了专业英语的综合知识,把大学英语教学真正从通用英语提高到专用英语层面,既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有达到了学以致用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大学英语教学要求》。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蔡基刚,2010,关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重新定位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4):306-308.
[3]王守仁,2006,以提高我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为出发点,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外语界》(5):2-6
[4]文秋芳,2012,的挑战与对策:课程论视角,《外语教学与研究》(2):283-292.
[5]陈坚林、顾世民,2011,试论大学英语课程在通识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外语电化教学》(1):3-8
本课题为2014年度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本科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编号WY2014012-A)的部分研究成果。是2013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创新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下的本医学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实践”(编号:JG2013010562)的部分研究成果。是2012年齐齐哈尔医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项目“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编号:JY20121001)的部分研究成果。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大学英语;改革
一、引言
随着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加速,应用型本科教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以学科为基础,以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重点是“应用性”。本科应用型人才是指能较好地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能够顺利完成理论的应用转化的人才。其本质特征,决定了必须构建以专业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英语教学亦应服务于该目标。
二、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问题
大学英语作为各高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为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新形势下,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加和经济结构转型,急需既有专业知识,又能以英语作为工具,顺利进行国际交流的应用型人才。
但大学英语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制约了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根据2009年蔡基刚课题组对国内高校学生和教师抽样调查结果,总结起来,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英语教学与学生所学专业脱节,不能学以致用。2.课程设置不合理,费时低效,教学内容重复。3.教学手段效率不高。4.应试教育明显,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提高有限。因此,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三、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一)更新教学理念,突出应用型特色
2007年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大学英语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本科应用型高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应用型要求学生应具备某一行业或领域所要求具备的实践能力。通过改革,大学英语教学要为该培养目标服务,以内容为依托,在教学中体现专业英语特色。
(二)创新课程体系,构建模块化课程
根据上述教学理念,我校作为应用型本科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定为:培养学生在未来国际交流中具有较强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一定的医学学术交流能力,相应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必要的医学专业表达能力。将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整合成四大模块,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课程:
1.基础英语课程模块
整合语言知识课程和语言技能课程。在语言教学的同时,摆脱传统的知识型教学方式,在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以及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同时,重点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即听说能力。同时,适当压缩通用英语必修课的学时,使学生能够有时间选修学术英语和同时英语选修课,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的。课时两学年192-254学时为宜,即1-4学期,每学期以48-66学时为宜。由于实行分层次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情况自由选择,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对于基础较好,在一到二学期就完成基础英语课程学习的学生,可选择下一模块的课程学习
2.科技学术英语课程模块
学生完成基础英语阶段的学习后,直接进行专业英语的学习,会有一定困难。科技英语(EST: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和学术英语(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不同于专业英语(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但在文体、句法结构、构词法等方面和专业英语有很多相同点。所以在实施专业英语阶段教学之前,所以我们将科技英语和学术英语(医学方向)设为必选课模块,开设两个学期,作为基础英语阶段向专业英语阶段的过渡和衔接课程。依据《课程要求》,科技英语和学术英语有三个等级: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每一个级别包括四个方面的能力要求:口头翻译、笔头表达、口译、笔译(包括编译)。学生在这一阶段先了解科技英语和学术英语的一般特点,学术英语有利于学生阅读英语医学文献,熟悉学术论文写作格式,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国际交流和自身能力的提高。
3.专业英语课程模块
大学英语教学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作为高等教育的大学英语教育,工具性是其最主要的特征。应用型本科人才具备本专业的英语交流能力尤为重要,学生毕业后能够使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沟通已经成为必备的能力之一。专业英语教学为学生将来在专业领域的工作、科研、深造打下良好基础,增强学生择业的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作为医学院校,以往专业英语只在第五学期开设,但随着扩招和英语教师医学专业知识的不足,开设的学校越来越少。本次课程体系改革,在学生第五、六学期开设84学时的医学专业英语课程。采用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学英语》(临床篇)教材,并配以医学英语视听说材料进行教学。新教材的编写既兼顾了医学英语专业知识又兼顾了大学英语内容,同时结合分级教学和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方法,专业英语教学逐步向第三、四学期延伸。
4.通识英语课程模块
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的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该模块主要以拓展学生文化及商务方面知识,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与艺术鉴赏力,为将来参加国际交流与跨文化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主要包括跨文化交际、演讲的艺术、英文电影欣赏和商务英语等课程。
(三)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自主能力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模式与网络教学模式相结合。
1.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模式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是许多院校采取的教学模式,它对于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根据我院分级教改方案,参考学生高考英语单科成绩和学生个人意愿,分A、B两个层次,让分班时基本以相同或相近专业编班,并按照分级后学生不同的英语水平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并在每学期末,按照期末英语成绩进行5%的滚动。 2.大学英语网络教学模式
大学英语网络教学模式是教育部高教司2007年颁布《大学英语教学要求》后,在教育部的主导下,全国各高校都进行了的,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平台的教学模式,它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院也在2008年开始进行了网络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行2+2+2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即每个单元2学时的面授,2学时的网络自主学习和2学时的辅导答疑,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3.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模式与网络教学模式相结合
两种教学模式经过我院多年的实践,发现都存在一些缺陷。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模式虽然对因材施教有力,能够促进基础较好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但对于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由于周围学生英语水平都不好,缺乏激励,便会使学生缺少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继而产生一种自暴自弃的现象,不利于学生整体英语水平的提高。大学英语网络教学模式虽然提高了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但由于少数学生缺乏自主性,使得许多院校不得不将学生网上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改为教师监督下的自主学习。有些院校将2/3的学时作为学生网络自主学习模式更不足取。
因此,我院在分级教学的基础上实行大学英语网络模式教学,对于A班,实行教师网上答疑指导自主学习模式。对于B班,实行教师现场指导答疑的自主学习模式。同时采取“任务型教学法”和“形成性考核”,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创新评估方式,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结合大学英语网络教学模式的实施,为确保教学效果,实行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模式。
1.形成性评价,即对学生学习整个课程过程的评价,形成学生学习档案,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间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学生课堂发言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课堂出席情况、平时小测试成绩、特别是学生学习态度等。在我院,形成性评价占学生期末总评的50%,也就是说平时不认真上课、出席的学生,期末很难及格,而平时出席好的学生,即使英语成绩差一点,只要认真上课学习,期末及格很容易。这即督促了学生平时对英语的学习也减轻了学生期末考试的负担,不及格率降到10%以下,多年来效果很好。
2.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是指期末考试,由于是统一考试,具有相对客观性,我院占学生期末总评的50%,如果所占比例太低则没有考核意义。
同时针对终结性评价的结果,每学期都有针对地调整形成性评价的内容,从而有效地指导了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
(五)创新师资建设模式,英语教师与医学专业教师相结合
根据我院医学院校的实际情况,在开设医学专业英语课时聘任医学专业,又有留学背景或有给外国留学生教学经历的教师承担课程,由于每名医学专业教师承担课时较少,一般1-2个单元,因此讲授起来即精又好,很受学生欢迎。也有部分英语教师学习过基本的医学专业知识,掌握一些专业英语词汇,他们经过培训,完全能够胜任和专业教师共同承担的医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同时,英语教师与医学专业教师同时备课,英语教师的医学专业知识也得到了提高。
四、结束语
总之,通过更新教学理念,整合模块化课程,创新课程模式,创新评估模式和师资建设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同时也加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质。以专业技能为中心,开设ESP和EAP 课程,培养学生学术英语素养。经过两年多的改革与实践,通过考核和成绩分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特别是以内容为中心的医学专业英语教学,使学生获取了专业英语的综合知识,把大学英语教学真正从通用英语提高到专用英语层面,既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有达到了学以致用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大学英语教学要求》。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蔡基刚,2010,关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重新定位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4):306-308.
[3]王守仁,2006,以提高我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为出发点,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外语界》(5):2-6
[4]文秋芳,2012,的挑战与对策:课程论视角,《外语教学与研究》(2):283-292.
[5]陈坚林、顾世民,2011,试论大学英语课程在通识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外语电化教学》(1):3-8
本课题为2014年度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本科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编号WY2014012-A)的部分研究成果。是2013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创新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下的本医学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实践”(编号:JG2013010562)的部分研究成果。是2012年齐齐哈尔医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项目“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编号:JY20121001)的部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