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县农村教育的现状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山区农村人口流向城镇的比例越来越高,直接导致的就是偏远或经济不发达的山区农村学校学生数越来越少。生源的流失,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无疑是最大、最直接的打击。据调查,当前我县山区农村教育普遍存在着以下三个问题:一是义务教育段办学规模日益萎缩。以2009学年为例,我县共有农村小学19所,其中班级数在6个及以下的有8所,学生数在200人及以下的有7所,班额在25人及以下的有44个班,高二、盘峰、维新三个乡的中心小学学生数均在100人以下,一年级新生只有4~8人,只占到全乡适龄儿童的十分之一。照此发展,许多偏远乡中心小学面临着自然淘汰的危险。二是学前教育停滞不前。由于政策的原因,我县大部分乡镇幼儿园在2003年前后相继由集体办学转变为个体承包或私人经营。几年办园的实践证明,由于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等的制约,许多农村民办幼儿园规模小,在园人数少,加上缺少政府的资金投入,迫于生存,园主只能采用低收费等方式来吸引生源,考虑较多的是经济效益而不是办园质量的提高。这直接导致办园条件和保教质量日益低下,教育目标也往往停留在“管好孩子不出事”的水平上,根本不能适应当前学前教育发展的需要。三是教育资源闲置浪费严重。随着布局的调整,许多乡镇初中已经撤并,全县19个乡镇只剩农村初中9所。原先的初中校舍等教育资源开始闲置,老百姓对政府花大价钱投入教育却得不到很好的利用意见较大。而另一方面,城区学校却面临招生火爆、学生数过多的局面,其中实验小学更是成为48个班、平均班额53人的“航母”式学校。教育的不均衡使得城乡教育均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城区学校的“人满为患”给管理和教育带来了诸多不利;另一方面,苦于就读成本、方便入学等因素考虑,还是有一部分的留守儿童需要在本地就近入学,农村学校陷入了“欲撤不能,欲办低效”的恶性循环之中。如何有效地改变我县教育的这一现状,成为我县广大教育工作者讨论的重点。
“园校一体化”办学的实践
为了走出教育的困境,2009年,县教育局领导和学校领导审时度势,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决定利用闲置的原双溪初中校舍创办双溪乡中心幼儿园,由中心小学直接进行管理,走“园校一体化”办学之路。2009年9月1日,全县第一所乡级农村公办幼儿园——双溪乡中心幼儿园正式开学。通过一年的实践,办学效果明显:由于幼儿园和小学成为一个办学主体,教育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许多工作可以做到统筹规划、科学有序地进行;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实现了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的持续性衔接和全面性衔接,使孩子更健康地成长。小学和幼儿园得到了共同发展:在校、园人数跟去年相比分别增长了28%和34%小学和幼儿园均获县教育教学考核二等奖,成为农村学校的领头羊;群众对学校的信任度急剧上升,生源回流现象明显……学校走上了一条健康发展之路。今年,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富余的校舍和教师举办幼儿园(班)。发挥乡镇中心幼儿园对村幼儿园的示范指导作用……”精神,磐安县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把全县学前教育工作现场会放在双溪乡召开,并把双溪乡“园校一体化”这一成功的办学模式在全县范围内加以推广。2010年暑期,又创办了九所乡镇级公办幼儿园。
“园校一体化”办学的意义
山区农村实行由小学辐射幼儿园这种办学模式可以有效地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育为社会服务的需要。一方面,既能解决闲置教育资源的利用问题,又能解决幼儿园园舍问题;另一方面,农村小学经过近几年的标准化学校创建,现代化教学设施设备得到了添置,实现资源共享,可以弥补幼儿园教学设施设备的缺乏,能有效地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并且,实现“园校一体化”办学后,完全有条件实现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持续自然衔接,实现真正的“无坎衔接”。这是因为:
1.是农村学校实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我们认为,如果办好幼儿教育,做好幼小衔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小学段生源的流失,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共同发展能给农村地区的教育带来新的希望,增添办学活力。
2.有利于幼小衔接工作的展开。近些年来,“幼小衔接”问题一直被教育工作者关注但却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幼小衔接工作存在片面衔接现象和单向衔接现象,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往往都是单独进行,相互缺少沟通。通过一体化办学,可以实现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的总体设计、分步实施,由原先的单边行动变为校、园间的整体联动,实现教育的可持续性,为更好地开展“幼小衔接”提供便利条件。
3.是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对于学前教育,当前国家还是鼓励多元办园。但实践证明,对相对落后的山区农村来说。由政府主导办园必定成为主流。虽然目前幼儿教育尚未列入义务教育范畴,但“每个乡镇要办好一所中心幼儿园”已经成为乡镇政府的职责之一。而作为政府,必将把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共同来考虑,势必要整合教育资源,实现最优化办学。
4.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由于后勤实现统一化管理,许多教育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可以节省人力、物力……
“园校一体化”办学的教育优势
1.统筹规划,幼小衔接科学有序。首先,儿童发展具有连续性,可以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学校实际,从道德发展目标、生活学习习惯培养、适应学校生活等方面人手来构建从学前三年到小学毕业的晋升发展规划,形成一条有效的教育链。其次,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在场所的安排、活动时间的编制等方面本着相对独立的原则进行统一协调,使幼小更好地衔接。最后,实行校长领导下的园长负责制管理模式,即后勤财务、幼师招聘、招生等工作由学校统一调配安排,园长主要负责幼儿园日常事务和业务的管理和指导,有利于办学理念的贯彻落实和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2.学长帮扶,良好习惯自觉养成。“园校一体化”办学后,可以全面开展高年级学生和幼儿园小朋友之间的“大手拉小手,文明一起走”“大手拉小手,生活一起走”“大手牵小手、安全一起走”等活动。如:每学期开学,幼儿园里哭闹的幼儿特别多,为了让新人园幼儿能够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可以挑选小学高年级能力强、富有爱心的学生利用午休等时间深入到幼儿园班级中,采用“一带一”等方式充当“小老师”,喂幼儿吃饭、陪幼儿上厕所……通过“从做弟弟妹妹开始,到做哥哥姐姐”双方的互动,来实现教育的双赢。
3.取长补短,师资实现部分共享。纵观我县规模较小的农村小学,师资结构 普遍存在着以下缺点:一是老龄化现象严重,五十岁以上的民办转公办教师比例相当高;二是术科教师相当缺乏,特别是音体美劳教师;三是男教师偏多。而农村幼儿园是清一色的女教师,并且技校幼师专业毕业的年轻女教师比较多,他们普遍缺少专业的教育理论知识,但往往活泼好动,能唱会跳。实现“园校一体化”办学,就可以根据教师的特长,有针对性地实现幼儿园和小学的部分师资共享。如让幼师到低年级兼任手工、美术、音乐等课教学以弥补小学缺少术科教师的缺憾;让男教师到幼儿园兼教体育活动以弥补幼儿园阳刚之气不足的弊病同时,教师的这样互为利用和共同校本研讨,也利于对彼此学生的相互了解,使教育更具有前詹性和持续性。
4.家校合作,儿童成长形成合力。农村家长育儿知识相对贫乏。教育理念相对落后。“园校一体化”办学后,可以实现园校对家庭教育的有效指导,使家长与学校统一认识,统一方法,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如,针对农村小学多为寄宿制管理的特点,可在幼儿园阶段就通过家长学校、墙报、家校联系单、致家长的一封信、家长开放日等途径向家长宣传寄宿制生活,指导家长有计划地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以便缩短“断乳期”,人小学后马上适应寄宿生活。
“园校一体化”办学应注意的事项
虽然“园校一体化”办学有诸多优势,是解决山区农村教育发展的有效策略,但在实践中笔者觉得应该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1.避免幼儿教育小学化。“幼儿教育小学化”这种现象在单办的幼儿园一度成为流行。幼儿园与小学合办后,就容易成为滋生“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土壤,因此要引起高度的重视。虽然在行政上幼儿园和小学是“一家人”,可以实现统一管理,但在教育目标的确定、教育内容的设置、教育方式方法上必须区别对待——小学就是小学,幼儿园就是幼儿园,避免把幼儿园办成学前班。我们应该认识到儿童的发展既是连续性的,又是阶段性的,应该在“异”中求“同”,“同”中有“异”。比如,不能将对小学生的行为规范要求搬到幼儿园来,往幼儿头上套:对老师要绝对服从,要听话,不许顶嘴,不许辩解等。作息时间不能一刀切,课堂上不能一味向幼儿灌输知识,缺少教具演示,缺少图案色彩,缺少生动的游戏……
2.避免教育的负面影响。孩子间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特别是对于辨别是非能力极差的幼儿来说,更需要施以面的影响,教育才会有效因此,在“小手拉大手”等动中,要在教师指导下有组织地进行,并且频率不宜太多,避免对相互的学习或生活干扰过多。对于“生活小导师”,夏珈精心挑选加强培训时刻关注,不断指导。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山区农村人口流向城镇的比例越来越高,直接导致的就是偏远或经济不发达的山区农村学校学生数越来越少。生源的流失,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无疑是最大、最直接的打击。据调查,当前我县山区农村教育普遍存在着以下三个问题:一是义务教育段办学规模日益萎缩。以2009学年为例,我县共有农村小学19所,其中班级数在6个及以下的有8所,学生数在200人及以下的有7所,班额在25人及以下的有44个班,高二、盘峰、维新三个乡的中心小学学生数均在100人以下,一年级新生只有4~8人,只占到全乡适龄儿童的十分之一。照此发展,许多偏远乡中心小学面临着自然淘汰的危险。二是学前教育停滞不前。由于政策的原因,我县大部分乡镇幼儿园在2003年前后相继由集体办学转变为个体承包或私人经营。几年办园的实践证明,由于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等的制约,许多农村民办幼儿园规模小,在园人数少,加上缺少政府的资金投入,迫于生存,园主只能采用低收费等方式来吸引生源,考虑较多的是经济效益而不是办园质量的提高。这直接导致办园条件和保教质量日益低下,教育目标也往往停留在“管好孩子不出事”的水平上,根本不能适应当前学前教育发展的需要。三是教育资源闲置浪费严重。随着布局的调整,许多乡镇初中已经撤并,全县19个乡镇只剩农村初中9所。原先的初中校舍等教育资源开始闲置,老百姓对政府花大价钱投入教育却得不到很好的利用意见较大。而另一方面,城区学校却面临招生火爆、学生数过多的局面,其中实验小学更是成为48个班、平均班额53人的“航母”式学校。教育的不均衡使得城乡教育均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城区学校的“人满为患”给管理和教育带来了诸多不利;另一方面,苦于就读成本、方便入学等因素考虑,还是有一部分的留守儿童需要在本地就近入学,农村学校陷入了“欲撤不能,欲办低效”的恶性循环之中。如何有效地改变我县教育的这一现状,成为我县广大教育工作者讨论的重点。
“园校一体化”办学的实践
为了走出教育的困境,2009年,县教育局领导和学校领导审时度势,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决定利用闲置的原双溪初中校舍创办双溪乡中心幼儿园,由中心小学直接进行管理,走“园校一体化”办学之路。2009年9月1日,全县第一所乡级农村公办幼儿园——双溪乡中心幼儿园正式开学。通过一年的实践,办学效果明显:由于幼儿园和小学成为一个办学主体,教育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许多工作可以做到统筹规划、科学有序地进行;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实现了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的持续性衔接和全面性衔接,使孩子更健康地成长。小学和幼儿园得到了共同发展:在校、园人数跟去年相比分别增长了28%和34%小学和幼儿园均获县教育教学考核二等奖,成为农村学校的领头羊;群众对学校的信任度急剧上升,生源回流现象明显……学校走上了一条健康发展之路。今年,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富余的校舍和教师举办幼儿园(班)。发挥乡镇中心幼儿园对村幼儿园的示范指导作用……”精神,磐安县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把全县学前教育工作现场会放在双溪乡召开,并把双溪乡“园校一体化”这一成功的办学模式在全县范围内加以推广。2010年暑期,又创办了九所乡镇级公办幼儿园。
“园校一体化”办学的意义
山区农村实行由小学辐射幼儿园这种办学模式可以有效地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育为社会服务的需要。一方面,既能解决闲置教育资源的利用问题,又能解决幼儿园园舍问题;另一方面,农村小学经过近几年的标准化学校创建,现代化教学设施设备得到了添置,实现资源共享,可以弥补幼儿园教学设施设备的缺乏,能有效地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并且,实现“园校一体化”办学后,完全有条件实现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持续自然衔接,实现真正的“无坎衔接”。这是因为:
1.是农村学校实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我们认为,如果办好幼儿教育,做好幼小衔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小学段生源的流失,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共同发展能给农村地区的教育带来新的希望,增添办学活力。
2.有利于幼小衔接工作的展开。近些年来,“幼小衔接”问题一直被教育工作者关注但却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幼小衔接工作存在片面衔接现象和单向衔接现象,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往往都是单独进行,相互缺少沟通。通过一体化办学,可以实现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的总体设计、分步实施,由原先的单边行动变为校、园间的整体联动,实现教育的可持续性,为更好地开展“幼小衔接”提供便利条件。
3.是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对于学前教育,当前国家还是鼓励多元办园。但实践证明,对相对落后的山区农村来说。由政府主导办园必定成为主流。虽然目前幼儿教育尚未列入义务教育范畴,但“每个乡镇要办好一所中心幼儿园”已经成为乡镇政府的职责之一。而作为政府,必将把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共同来考虑,势必要整合教育资源,实现最优化办学。
4.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由于后勤实现统一化管理,许多教育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可以节省人力、物力……
“园校一体化”办学的教育优势
1.统筹规划,幼小衔接科学有序。首先,儿童发展具有连续性,可以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学校实际,从道德发展目标、生活学习习惯培养、适应学校生活等方面人手来构建从学前三年到小学毕业的晋升发展规划,形成一条有效的教育链。其次,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在场所的安排、活动时间的编制等方面本着相对独立的原则进行统一协调,使幼小更好地衔接。最后,实行校长领导下的园长负责制管理模式,即后勤财务、幼师招聘、招生等工作由学校统一调配安排,园长主要负责幼儿园日常事务和业务的管理和指导,有利于办学理念的贯彻落实和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2.学长帮扶,良好习惯自觉养成。“园校一体化”办学后,可以全面开展高年级学生和幼儿园小朋友之间的“大手拉小手,文明一起走”“大手拉小手,生活一起走”“大手牵小手、安全一起走”等活动。如:每学期开学,幼儿园里哭闹的幼儿特别多,为了让新人园幼儿能够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可以挑选小学高年级能力强、富有爱心的学生利用午休等时间深入到幼儿园班级中,采用“一带一”等方式充当“小老师”,喂幼儿吃饭、陪幼儿上厕所……通过“从做弟弟妹妹开始,到做哥哥姐姐”双方的互动,来实现教育的双赢。
3.取长补短,师资实现部分共享。纵观我县规模较小的农村小学,师资结构 普遍存在着以下缺点:一是老龄化现象严重,五十岁以上的民办转公办教师比例相当高;二是术科教师相当缺乏,特别是音体美劳教师;三是男教师偏多。而农村幼儿园是清一色的女教师,并且技校幼师专业毕业的年轻女教师比较多,他们普遍缺少专业的教育理论知识,但往往活泼好动,能唱会跳。实现“园校一体化”办学,就可以根据教师的特长,有针对性地实现幼儿园和小学的部分师资共享。如让幼师到低年级兼任手工、美术、音乐等课教学以弥补小学缺少术科教师的缺憾;让男教师到幼儿园兼教体育活动以弥补幼儿园阳刚之气不足的弊病同时,教师的这样互为利用和共同校本研讨,也利于对彼此学生的相互了解,使教育更具有前詹性和持续性。
4.家校合作,儿童成长形成合力。农村家长育儿知识相对贫乏。教育理念相对落后。“园校一体化”办学后,可以实现园校对家庭教育的有效指导,使家长与学校统一认识,统一方法,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如,针对农村小学多为寄宿制管理的特点,可在幼儿园阶段就通过家长学校、墙报、家校联系单、致家长的一封信、家长开放日等途径向家长宣传寄宿制生活,指导家长有计划地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以便缩短“断乳期”,人小学后马上适应寄宿生活。
“园校一体化”办学应注意的事项
虽然“园校一体化”办学有诸多优势,是解决山区农村教育发展的有效策略,但在实践中笔者觉得应该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1.避免幼儿教育小学化。“幼儿教育小学化”这种现象在单办的幼儿园一度成为流行。幼儿园与小学合办后,就容易成为滋生“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土壤,因此要引起高度的重视。虽然在行政上幼儿园和小学是“一家人”,可以实现统一管理,但在教育目标的确定、教育内容的设置、教育方式方法上必须区别对待——小学就是小学,幼儿园就是幼儿园,避免把幼儿园办成学前班。我们应该认识到儿童的发展既是连续性的,又是阶段性的,应该在“异”中求“同”,“同”中有“异”。比如,不能将对小学生的行为规范要求搬到幼儿园来,往幼儿头上套:对老师要绝对服从,要听话,不许顶嘴,不许辩解等。作息时间不能一刀切,课堂上不能一味向幼儿灌输知识,缺少教具演示,缺少图案色彩,缺少生动的游戏……
2.避免教育的负面影响。孩子间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特别是对于辨别是非能力极差的幼儿来说,更需要施以面的影响,教育才会有效因此,在“小手拉大手”等动中,要在教师指导下有组织地进行,并且频率不宜太多,避免对相互的学习或生活干扰过多。对于“生活小导师”,夏珈精心挑选加强培训时刻关注,不断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