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建筑结构加固方案设计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yajun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传统层次分析法的基础上,对常用建筑结构加固方案进行了详细的技术经济分析,重新建立了开放性的加固方案评价指标体系,融合利用层次单排序和指数标度的改进权重确定方法、基于指数标度的评价值赋值法,建立了改进的层次分析方法的基本构架,分阶段多步骤地对结构加固方案进行评价优选。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建筑结构;方案优选
  
  1引言
   建国以来,我国建筑业也有了飞速发展。近年来,在新建房屋不断增加的同时,对现有结构的维护和加固也引起了工程界的广泛重视。加固学就是随着房屋结构学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有新建就有加固。有资料指出工业发达国家建设总投资的40%以上用于原有建筑的维修和加固,不足用于新建筑的建设。如此一来,如何合理设计加固方案是关键。因为相同的设计任务,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设计方案,所以必须从所有方案中选用最优最合理的方案。因此对加固方案进行优化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传统层次分析法的基础上,对常用建筑结构加固方案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2传统层次分析法及其不足
  2.1传统层次分析法
   结构工程加固系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影响因素众多,其设计必须满足安全性、经济性和可行性这三个基本要求,对于市区工程环境保护及文明施工也是十分重要。层次分析法就是根据加固方案的基本要求选择指标,构造层次模型通过确定评定原则构造判断矩阵然后对层次单排序、总排序来评价加固方案的优劣性的方法。
  2.2传统层次分析法存在的不足
   层次总排序等步骤来计算各层次评价指标的相对权重以及各层次评价指标对总目标的组合权重,从而得出不同方案的综合评价排序。该方法有系统、灵活、简洁的优点。但通过长期的使用和分析,发现其存在一些缺点:
   (1)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往往是在方案已经成型之后,这就产生了问题到底该由谁来确定指标体系里的评价指标从实例来看,一般情况下多为制作delphi专家调查表的人确定。这就隐含了一个矛盾:制作专家问讯表的人在专业上无法代替专家,但他先入为主的替专家确定了评价指标体系,专家仅能在他制定的框架之下做出判断,很难说这种判断的结果是完全反映了专家本人的意见。
   (2)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方案评价往往是在方案拟定之后,而方案的制定往往是分阶段的,如何更好的将层次分析法所得到的信息,阶段性的提供给方案的设计者。
   (3)检验判断矩阵是否具有一致性非常困难。因为需要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
   (4)传统的层次分析法在建立判断矩阵时多采用级标度,这种标度存在传递性差、判断矩阵与思维一致性不等价等缺点。有没有一种改进的标度能更准确的反映专家的意见呢?
  3改进层次分析法
  3.1层次分析法改进的思路
   (1)层次分析法流程的改进
   加固方案的设计一般可以分为①方案构思阶段②方案初步设计阶段③方案详细设计阶段,传统的层次分析法一般将方案的评价和比选放在③阶段之后。而笔者认为可以将层次分析法的几个步骤分开来,依次介入方案设计的三个阶段:在方案设计的①阶段可以进行评价指标的初选,并将初选结果反馈给方案设计者。在方案设计的②阶段,根据设计的情况最终确定指标构成,然后由专家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并将结果反馈给方案设计者。在方案设计的③阶段,获取各备选方案的详细信息,对各个方案的各项指标进行评价,确定评价值。最后由评价值和指标权重综合得到各备选方案的综合价值系数。
   这样做的好处体现在:①专家了解各备选方案的由来,可以做出准确的评价。②专家意见阶段性的反馈可以对方案设计者起到指导作用。③评价指标由专家选择,最大程度的体现了专家的意志。
   (2)一致性检验的改进
   一致性检验是层次分析法的核心,为了绕开一致性检验,先后产生了最优传递矩阵法和三标度法,但是都被证明在理论上存在缺陷。本文将在分析判断矩阵产生非一致性的原因之后,建立新的排序方法。
   (3)引入指数标度
   最常见的1~9级标度存在着诸多不足,指数标度则很好的解决了1~9级标度所带来的问题。
  3.2与方案设计阶段相适应的评价策略
   加固方案设计一般可粗略地分为方案构思、初步设计和详细设计等阶段,不同的设计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因而在不同的设计阶段需要采用不同的评价策略。
   (1)方案构思阶段的评价策略
   在方案构思阶段中所得的原理方案,由于信息量不足,因而进行评价应注意以下的特点:
   ①因为方案尚未成型,所以此阶段的评价可以认为是预评价。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就是找出方案设计的重点,对方案设计起到引导作用。
   ②由于信息量不足,在这个阶段中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中一般不要确定加权系数,而把这些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取得大致接近。因此,可将不太重要的性能参量先不考虑,而集中精力考虑那些重要的、基本的要求项目。
   ③评价项目中应包含技术、费用和安全等三方面的基本内容。尽管在这个阶段还不可能得到成本方面的定量信息,但至少应从定性方面加以考虑。这个阶段中,评价指标的总数不宜过大,应抓住重点,一般应选取6~8个为宜。
   (2)方案初步设计阶段的评价策略
   同一目标可以用不同的具体设计来实现。同时,转入初步设计阶段时,可能存在不止一个方案设计思路,因此,在结构设计阶段可能出现多种方案。在对这些初步方案进行评价时,因为其较方案设计思路具体化了,所以在评价上更为细化。
   ①在初步设计阶段,技术性能和经济性能通常都是分开进行评价。
   ②在初步设计阶段,临时辅助构件、施工方法和工序等都基本上确定,根据信息量水平的不同,评价指标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③由于评价指标都已完全确定,可以进行进一步的专家咨询,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
   ④由于在详细设计阶段中还需考虑其他一些因素,设计方案还会有所改动。因此,在方案初步设计阶段进行评价时,除了明显有重大缺陷而又无法改进的方案或者总体上的价值太差的方案外,一般不轻易剔除设计方案。
   (3)方案详细设计阶段的评价策略
   详细设计阶段的设计评价是对施工方案的总评价。在初步设计阶段得到专家的意见反馈以后,方案进一步细化,这一阶段的信息比较充分,可以进行细化的评价。
  3.3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1)指标体系框架的建立
   对于施工方案的选择,不同的决策者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因而施工方案多目标评价决策指标体系要尽可能涵盖施工方案多目标评价决策中的各种因素。然而,施工方案设计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粗略地可以分为方案构思、初步设计、详细设计三个阶段,不同的设计阶段设计评价有不同的特点,对评价指标也有不同的要求;另外,随着各种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应用,使得这些评价指标本身也在不断变化。所以一个固定的、不能进行修改、调整的评价指标体系,将不能满足施工方案多目标评价决策的要求。因此本文构建了动态的评价决策指标体系框架,用以动态地、全面地建立包括影响施工方案多目标评价决策的各种因素。
   该指标体系框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动态性。方案评价者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增加、删除、修改、重命名指标体系中的每一个指标(除目标层),并且能进行保存,便于下次调用。
   ②灵活性。该指标体系框架结构灵活,具有可扩展性。
   ③层次性。该指标体系中每一个指标都可以由若干个子指标构成,这样可以尽可能全面地描述某项评价指标的复杂内容。考虑到指标体系越复杂,进行评价决策的难度更大,可操作性差,因而在本系统中,限定了最大层次数为3层。
   ④唯一性。该评价指标体系中的评价指标都具有唯一性,即指标体系中任一被编辑的指标都不允许重复出现在同一个评价指标方案中。评价指标体系体现了方案评价者的意图和实际需求。如果评价准则发生变化,则衡量方案的性能指标体系所做出的评价结果也将随着发生改变。指标体系通常是通过层次分解的方法,首先确定总目标,然后将其分解为各个性能指标,性能指标还可再划分为子指标,逐层细分。其结构实际上反映了满足功能需求的评价准则与达到评价准则的解决方案之间的一种映射关系。从前面介绍的施工方案多目标评价决策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可知,各个设计准则之间的相关性应尽量小,即准则之间应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2)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为使结构工程加固方案满足最优,选择方案最优的总目标,所在层为目标层A:按安全可行、经济合理、环境保护、施工便捷等基本准则,选取安全性U1、工程造价U2、对环境影响U3以及施工工期U4;这四个指标因素,构成准则层B;根据权重合理分配的需要,又将准则层的四个指标细分为各個子指标构成指标层C,具体如图1所示。
  
  图1建筑结构加固方案评价指标体系
  4结束语
   通过实际工程应用表明,改进的层次分析法具有更强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降低了专家作出方案评价的难度,使专家的意见能够得到更准确的反映。同时开放性、可修改的指标体系显示了改进的层次分析法的灵活性,也更加符合实际需要。特别分析了传统层次分析法在进行二元对比计算权重时容易产生评价非一致性的原因,提出的层次单排序的方法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对提高施工质量、加快工程进度、降低成本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济川。房屋常见事故分析、鉴定与处理。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2]张有才。建筑物的检测、鉴定、加固与改造。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7
  [3]江见鲸,陈希哲,崔京浩。建筑工程事故处理与预防。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5
  [4]李惠强。建筑结构诊断鉴定与加固修复。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测绘新技术的发展,工程技术的发展不断对测量工作提出新的要求,测量的精度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质量与进度。本文结合实例就建筑工程测量施工技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建筑工程;工程测量;理论方法;技术应用  引 言:   工程施工测量的主要是采用专用测量器具,通过一定的技术方法把设计图纸的位置、数据、几何形状真实的放样到实地。工程测量是施工质量的根本所在,在整个施工中起到了非常重
期刊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人们对城市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居住区规划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在现代生活中,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居者有其屋”的福利分房时代思想,而是更多的关注了公建配套、生态环境各方面。在此背景下,要求我们规划人员在城市规划中做好各项工程规划,尤其是排水工程规划。城市给排水工程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 是衡量城市建设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给排水设施的配置是否合理完善是关系
期刊
摘要施工现场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加强对施工现场有效管理,才能保证工程质量、降低成本、缩短工期,提高建筑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对建筑企业生存和发展产生重要作用。本文将从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性、施工现场管理中的常见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等方面展开探讨。  关键词 土建工程施工现场有效管理问题  一实现土建施工现场有效管理的重要性 土建工程施工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在工程施
期刊
摘要:介绍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设计的特点和实现方法  关键词: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探测器布置位置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改善的需要,高层建筑及其群体大量出现,消防系统作为现代化多功能楼厦的重要成员,显得尤为重要。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消防技术逐渐迅速发展起来,消防系统也从传统的多线制向现代总线制转型。下面浅谈本人进行消防设计的一些具体过程中和体会。  一 决定系统的的
期刊
摘要:建筑工程造价作为建筑工程建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整个建筑工程的全过程。将工程造价控制在一定的限额内,实现建筑项目中各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当前建筑工程追求的最大目标之一。因而,要坚决做好建筑工程造价工作。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管理   建筑工程造价涉及范围较广,与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以及社会再生产的各个具体环节密切相关,尤为重要的是建筑工程造价直
期刊
摘要:工程施工管理是一项较复杂、较强综合性的管理,既要各单位、各分包的配合和努力,又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并完善出新的管理方法, 才能使施工管理工作创出成效。施工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工程项目,而施工现场管理则是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也是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文明施工的关键。对施工现场进行科学有效的工程管理,建造出业主满意,社会认可的优秀建筑产品,是提高企业形象、扩大企业的知名度、获取经济与社会效益的途径。 
期刊
内容摘要: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公司企业建立自己的文化体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在推进现代经营理念、先进技术与先进管理方式方面的巨大作用日益彰显。而作为我国公有制企业所特有的思想政治工作在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中对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以及融合、打造并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无疑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企业政治思想工作企业文化建设发挥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文化对形成企业
期刊
摘要:本文从规范、施工、技术方面探讨了植筋技术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填充墙拉结中的应用,并用工程实例证明其可靠性。  关键词:植筋填充墙拉结规范施工技术实例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和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常用多孔砖填充墙,填充墙与钢筋混凝土柱之间连结采用拉结钢筋,设计图纸或抗震规范也均要求填充墙、隔墙设置拉结筋,以达到提高填充墙体的稳定性,减少墙体裂缝的目的。但是施工中由于施工工艺和施工条件限制,拉结往往存
期刊
摘要:本文是作者结合通信工程质量控制的理论、依据和原则等,分析了影响通信工程质量的相关因素,提出了保障通信建设工程的质量控制的相关策略与管理流程。  关键词:质量控制;因素;阶段  随着我国通信事业的快速发展、通信网络规模容量的扩大、技术层次不断涌现,对通信网络技术的安全性、可靠性、运行的稳定性等方面都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同时,通信施工单位也逐步走向规范化,普遍实行了建设监理负责制。建设监理是对
期刊
摘要结合工程实例探索了既有建筑功能提升和居住空间环境改善的技术途径  关键词既有建筑住宅 使用功能 空间环境 改善技术  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和居住条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主要表现在对更大活动空间(物理空间)的需求、对采光通风等舒适性方面的需求以及节能降耗、降低使用费用方面的需求。  工程概况  中铁建大院18#楼是全现浇剪力墙结构高层住宅,该建筑建成于199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