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珞《颗粒归公》课堂实录(第二课时)评析

来源 :语文建设·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owy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刚才我们学习到第二节,这一节一共是五句话,第一句话使前边文章和后边文章连接起来,先讲奶奶养了五只鹅,再讲这些鹅可爱的样子,接下去讲弟弟对鹅的态度,最后讲鹅对弟弟的态度。通过这几句话,就把弟弟和鹅的亲密关系都讲清楚了。现在同学们想想这五句话的顺序,一边想,一边认真地把课文轻声读三遍。
  (生各自轻声读课文)
  师:谁已经能背出了?(许多学生举手,指名两学生背)背得真好。一起来背一遍。
  (生齐背课文)
  【评】厘清句子顺序,自己轻声读三遍,在读懂读熟的基础上再背诵本节课文。
  师:弟弟这么喜欢五只鹅,怎么会跟它们打架呢?看课文第三节,谁把第三节读一遍?(指名学生读课文)
  生:应该是“嘎(ga)”,他读成了“嘎(ga)”。
  师:××再读一遍。(学生读课文)“那天,我弟弟拾了一篮子稻穗,正要送到队里去,那五只淘气的鹅以为又给它们喂食来了,嘎嘎嘎地追了上来。”这个句子里讲了几层意思?
  生:这一段里,(师纠正应为“这句话里”)讲了两层意思。
  师:哪两层意思?
  生:“那天,我弟弟拾了一篮子稻穗,正要送到队里去”,这是第一层意思。第二层意思是“那五只淘气的鹅以为又给它们喂食来了,嘎嘎嘎地追了上来”。
  师:对,坐下。
  生:我觉得这一句话里讲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讲了时间“那天”。
  师:“那天”讲时间,除了“那天”以外,主要讲了两层意思。第一层讲弟弟(板书:弟弟)正要把稻穗送到队里去。第二层讲鹅(板书:鹅)追上来了。再看书上,“淘气的鹅”,“淘气”是什么意思?
  生:“淘气”就是说它很可爱又很调皮。
  师:对,很顽皮,又很可爱。这句话讲了那五只鹅追了上来,追了上来以后,弟弟怎么样了?鹅又怎么样了?后来弟弟又怎么样了?谁把下面的句子读出来?(指名学生读课文)
  师:现在把书合拢,我们来做个练习。书上说那五只鹅追了上来,要小朋友接下去写三句话。怎么写呢?仔细看这幅图,看着弟弟的样子和神态,鹅的样子,想想书上讲的内容,然后写三句话,先写弟弟怎么样,再写鹅怎么样,再写弟弟又怎么样。
  (生写句子)
  师:好,很多同学已经写好了。现在请一个同学读,大家认真听。
  生:(念自己写的句子)“我弟弟把篮子举得高高的,大声说:‘这是队里的,不给你们吃!’鹅一点也不听话,叫着往上扑,弟弟左躲右闪,急得满头是汗。”
  师:先说他是不是讲了三句话,弟弟怎样?鹅怎样?弟弟又怎样?
  生:是的。
  师:我们再来一句一句研究。第一句,他说“弟弟大声说”,书上是怎样写的?
  生:书上用的是“喊”。
  师:你们觉得这地方应该用“說”,还是用“喊”?
  生:应该用“喊”,表示弟弟很着急的样子。
  师:是在大声喊,应该用“喊”,我们这样讲话是“说”。这一句还有其他写法吗?
  生:(念自己写的句子)“弟弟把篮子举得高高的,瞪着大眼睛大声喊:‘这是队里的,不给你们吃!”’
  师:“瞪着大眼睛”,写得真好。
  生:(念自己写的句子)“弟弟把篮子举得高高的,眼睛瞪得大大的,盯着这些鹅,皱着眉头大声喊:‘这是队里的,不给你们吃!”’
  师:“皱着眉”,“眼睛瞪得大大的,盯着这些鹅”,看图看得很仔细。(巡视)第二句××是这样写的:“鹅一点也不听话,叫着往上扑。”
  生:我是这样写的:“可是鹅一点也不听话,嘎嘎嘎地叫着往上扑。”
  师:××用上“可是”,用得好。看看书上,“嘎嘎嘎地叫着往上扑”前面,还写着什么?
  生:前面还有“它们拍着翅膀,盯着篮子”。
  师:为什么不说“张”着翅膀,说“拍”着翅膀呢?
  生:不是张着翅膀,是拍着翅膀的。(做动作)
  师:“盯着篮子”,“盯”是什么意思?
  生:眼睛死死地看着这篮子。
  生:这篮子动到哪里,它眼睛就看到哪里。
  生:“盯”就是它眼睛看着,一点也不眨。
  师:“它们拍着翅膀,盯着篮子,嘎嘎嘎地叫着往上扑。”书上这样写好不好?好在哪里?
  生:鹅看见弟弟手里的篮子,把鹅抢着要吃稻穗的神态写出来了。
  师:把鹅抢着要吃稻穗的神态形象地写出来了。还有比××写得丰富的吗?
  生:前面几句我写得不一样。(念自己写的句子)“弟弟把眼睛瞪得大大的,把篮子举得高高的,大声喊:‘这些稻子不给你们吃!是队里的。’可是这五只鹅还是要吃稻穗。”
  师:“可是这五只鹅还是要吃稻穗”,那么我们跟书上写的比较一下,看哪一个写得好。
  生:书上的好。
  师:虽然××讲的也是鹅想吃稻穗,书上写的也是鹅想吃稻穗,但书上把鹅想吃稻穗的样子写出来了。最后一句又写弟弟了,弟弟又怎么样了?
  生:(念自己写的句子)“弟弟左躲右闪,急得满头是汗。”
  生:我不是这样写的,我写的是:“弟弟左躲右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师:好,也是可以的。
  生:我是这样写的:“弟弟左躲躲右闪闪,瞪大了眼睛,急得满头是汗。”
  师:“瞪大了眼睛”,你前边第一句里用过吗?
  生:没有。
  师:你在这地方用,那也是可以的。
  师:怎样叫“左躲右闪”?
  生:就是很快很快地躲起来,一闪一闪,好像太阳那样一闪一闪。
  师:一闪一闪说明动作很快。
  生:“左躲右闪”表示一边躲一边闪,而且是很快,动作是很敏捷的。   师:动作很快,一会儿左,一会儿右。你们有左躲右闪的情况吗?在什么时候?
  生:捉迷藏的时候。
  师:捉迷藏的时候左躲右闪,不被人家捉到。
  生:用球打目标时。
  师:做“打目标”游戏的时候,你们就要左躲右闪。好,同学们都写得很认真。现在要同学们看看这张图,读读第三节课文,准备一下,接着要同学们看着这幅图,讲这一节的内容。
  (生各自准备)
  师:谁来试试看?(指名一个学生讲第三节内容,这学生讲的跟课文基本相同。)
  师:他把主要的内容都讲了,我觉得他讲到鹅的时候应该把“它们拍着翅膀,盯着篮子”这些话讲进去,那就更好了。这一节写了弟弟和鹅打架的情形,写得非常生动。
  【评】第三节课文的意思学生一读就懂,袁老师的高明之处是利用课文中的图画,设计了一个写话练习:每个学生合上书动笔写三句话。学生必须根据图画和课文意思,自己重新建构话语才能写出通顺连贯的句子。这样的写话练习难度不大,但是可以使学生有效丰富语言建构经验,训练书面表达的技能。值得注意的是,袁老师接下来设计的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将自己写的句子与课文对照,寻找与课文语言的差异,既帮助学生体会课文用词的正确和句子组织的具体生动,又锻炼了学生建构语言的能力。
  师:(念课文)“正在这时候,‘泥人张’来了。他笑呵呵地说:‘小弟弟,你是好样的,我来给你捏个像。”’他说“小弟弟,你是好样的”,“好样的”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好榜样。
  生:就是先进。
  生:就是说,你这件事做对了,就是好样的。
  师:一般是别人有好思想做了好事,就称赞他是“好样的”。那么“泥人张”为什么说小弟弟是“好样的”呢?
  生:因为他把篮子举得高高的,不给鹅吃稻穗;假如给鹅吃了,队里的财产就会损失。
  师:对呀,假如稻穗给鹅吃了,队里的粮食要受到损失了。
  生:因为鹅要吃弟弟手里拿的一篮子稻穗,弟弟不给它吃,所以“泥人张”说弟弟是“好样的”。
  生:因为弟弟拾来一篮子稻穗是送队里去的,不是喂鹅的,要是把一篮子稻穗给鹅吃了,就损失了一篮子的稻穗。
  师:这一篮子稻穗是谁的?
  生:是公家的。
  师:对呀,是公家的。
  生:我有点补充。为什么“泥人张”说弟弟是“好样的”,因为这一篮子稻穗是送队里去的,小弟弟爱护公共财产,所以不给鹅吃,给鹅吃了,队里的粮食就不能丰收了。
  师:对,你讲的意思是对的,因为这个篮子里的稻穗是生产队的。小弟弟爱护公共财产,这稻子一颗一粒都不能给鹅吃,所以“泥人张”说他是“好样的”,还要给他捏个像。那为什么还要给他捏个像呢?
  生:因为“泥人张”心里想,弟弟做了一件好事,我要把這个形象捏出来。
  师:为什么要把这个形象捏出来?
  生:“泥人张”觉得弟弟做好事是“好样的”,叫大家向小弟弟学习,爱护公共财产。
  师:“泥人张”看到这个弟弟是“好样的”,他要宣传这种好思想、好行为,让大家来学习弟弟爱护公共财产的好思想、好行为,所以给他捏个像。
  生:我有一个问题,“泥人张”这是人家给他们合家起的名字,课本上怎么说“泥人张”来了呢?
  师:“泥人张”家里的人都叫“泥人张”,所以说“泥人张”来了。课文第二、三、四这三节介绍了“泥人张”怎么会塑这样一个像。
  【评】以上教课文第四节。教师先解释“好样的”的词义,然后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说小弟弟是好样的”,说明了“颗粒归公”这个泥塑的来历,并且趁机再次回应了学生开始提出的“泥人张”究竟指谁这个问题。
  师:接着作者又指着这个塑像说了:“你看,就是这么个跟鹅打架的像,还给起了个名字,叫‘颗粒归公’。”这个“你”是指谁?
  生:这个“你”是指我们。
  师:就是指看塑像的人,向我们介绍这个塑像叫“颗粒归公”。(板书:颗粒归公)谁讲讲,什么叫“颗”?什么叫“粒”?
  生:“颗”“粒”就是一颗粮食、一粒米都不能给鹅吃掉,要交公。
  师:你讲的是整个“颗粒归公”的意思。小的圆粒,或小的块状,叫“颗”,也可以叫“粒”,比如一颗米、一粒米,我们衣服上的一粒纽扣、一颗纽扣。“公”是指什么?
  生:这个“公”就是指公家。
  师:那么“颗粒归公”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一颗一粒不能损失,要按照公家的规则。
  师:噢,这个“归”,不是规则,是“归还”,就是一颗一粒的粮食都要归还给公家。那么“颗粒归公”的外边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呢?
  生:因为它是名称。
  师:对,是这个塑像的名字,特殊名称,所以加上引号。刚才第一节课上有同学提出书上“颗粒归公”后面怎么有句号。这个同学学得认真,这是书上印错的;这个句号,应该在引号的外边,给它改正。(学生改正)
  【评】第五节重点讨论了“颗粒归公”的意思,同时回应了第一节课上学生提出的两个问题。词语教学清晰、扎实,对课题中运用的标点符号的讨论简要而又明确,干脆利落,要言不烦。
  师:现在要同学们开动脑筋,“泥人张”给起的名字叫“颗粒归公”,谁能给这塑像另起个名字?
  生:我起个名字叫“好样的小弟弟”。
  师:很好。
  生:我起个名字叫“跟鹅打架的人”。
  生:“爱护稻穗的小弟弟”。
  生:“想到大家的小弟弟”。
  师:“想到大家”不是很确切。
  生:“弟弟和鹅”。
  生:“一颗一粒也要归还给公家”。
  生:“爱护公物的小弟弟”。   师:你们讲的这些名字也都是可以的,从不同的角度来题名。不过注意,题目的字数不要太多。刚才大家提出的那么多题目,你们跟“颗粒归公”比比看,哪一个好?
  生:我说“颗粒归公”好。
  师:为什么?
  生:因为“颗粒归公”这名字又简练又好。
  生:“颗粒归公”简洁,意思也表达得清楚。
  师:对,“颗粒归公”既简洁,又把弟弟的好思想表达出来了。小朋友,这篇文章一开头介绍了这个塑像,“泥人张”用泥捏成的弟弟跟鹅打架的像;接着作者就讲“泥人张”怎么会捏这样一个塑像,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最后又回到这个塑像上来,“你看,就是这么个跟鹅打架的像,还给起了个名字,叫‘颗粒归公”’。
  师:现在我请一個同学读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大家一起读中间三节。(指名学生读第一、第五节)
  (生读课文)
  师:小朋友,今天回家做两件事。一件事就是写生字,每个字写四遍;再一件事是把这篇课文读熟,背诵全文。
  【评】在学生理解了“颗粒归公”的词义后,要求学生给“颗粒归公”这个塑像另起名字,然后教师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领会“颗粒归公”这个名字的优点。最后这堂课在师生朗读课文中结束。
  【总评】
  有学者将袁老师的教学风格概括为“深入、细腻、严谨、扎实”八个字。在袁老师教学风格影响下,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扎实,智力能力迅速发展,学习习惯和思想品德得到有效的培养。《颗粒归公》一课教学鲜明地体现了袁老师的这些教学风格。
  一、字词教学细腻扎实
  袁老师教学字词的时机和教学方法都经过细心推敲,精心设计。在引入课题时袁老师提出“塑像”“捏”“泥人张”,在检查学生自学情况时提出“额”“穗”“像”“嘎”“呵”,这些都是生字新词教学。袁老师采用了出示实物挂图、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举例等多种方法,简明扼要,恰到好处。比如,“像”一词字典的注解是“比照人物做成的图形”,袁老师没有采用这个注释,而是要求学生通过组词明白“像”可以组成“塑像”“画像”“雕像”等。解释“捏”这个词,袁老师先是用注释“用手指把软的东西弄成一定的形状”,然后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回忆自己“捏过什么东西吗”。这样教学词语,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词义,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在语境中正确运用这些字词。除了开始的字词教学,袁老师结合第三节课文教学了“淘气”“盯”“左躲右闪”,结合第五节课文教学了“颗”“粒”“颗粒归公”等词语。特别是对“颗粒归公”这个词语的理解没有安排在出示课题时,而是在学生读完全篇课文后再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学生说出了“‘颗“粒’就是一颗粮食、一粒米都不能给鹅吃掉,要交公”,既加深了对“颗粒归公”词义的理解,又揭示出全文中心思想,学生在理解语言的同时很自然地接受了“爱护公共财物”的教育,将语言文字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非常正确地把握住了语文课思想教育的特点。可见袁老师对每一个生字词语什么时机出示,这些字词怎样教,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二、重视句子教学
  二年级学生学习语文,最困难的是把话写通顺、写连贯。如何指导学生写好句子,许多语文教师在这方面缺少办法。认真阅读袁老师的这个课例,可以在指导写句子方面学到很多方法。教学第二节课文,袁老师抓住“这些鹅红嘴巴,高额头,浑身雪白”,用变换句子的方法,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写一句话先说什么再说什么“要有次序”;又梳理了第二节后四句话的顺序,让学生明白句和句之间要“一句接一句地写下来”,这样才能写清楚;最后还讨论了第二节第一句话的作用。袁老师没有讲太多的概念术语,而是用课文中浅显易懂的实例,指导学生明白句子应该一句一句有次序地写,才能把事物写清楚。
  学生明白了句子要一句一句有顺序地写,并不意味着学会了写句子。帮助学生写好几句话,最有效的办法不是听教师讲,而是增加学生写话的实践。第三节课文写了五只鹅想吃弟弟篮子里的稻穗,句子意思学生一读就懂,袁老师的高明之处是利用课文中的图画,设计了一个写话练习:要求学生合上书自己动笔写三句话。读懂课文中的三句话对学生来说没有难度,但是要写出这三句话,学生就需要根据图画和课文意思,搜寻并提取课文词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语言习惯重新加工组合,然后写出通顺连贯的句子。整个思考书写过程,学生头脑中经历的是有效的语言建构过程。这样根据课文意思写话的练习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但是可以丰富学生语言建构经验,提高学生书面表达技能。
  袁老师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当堂写话,更舍得花时间引导学生发现自己表达与书上语言表达的差异。如果仅仅引导学生体会课文遣词造句的妙处,学生获得的体会往往是表面的、浅层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学生通过自己的写话实践,再去比较体会课文遣词造句的妙处,就能实实在在地认识课文这个词用得好,为何用得好;这个句子写得妙,为何写得妙。许多教师也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当堂写话,但很少有教师舍得花这么多时间去指导点评。其实学生写话实践以后的交流点评,其获得的体会和形成的认识可能会超过写话本身。学生写出的几句话,反映的只是他们原有的写话水平;只有当学生将自己写的话与书上的语言表达进行比较,才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己语言表达上的不足。这样具体实感的切身体会,能有效地改善并提高学生语言建构的质量,优化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袁老师不厌其烦地引导学生一句句比较点评,指导得那么具体、那么细腻,点评得那么准确、那么到位,充分反映出她高超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智慧。按照语文教学大纲的规定,要求二年级学生由写几句话到写一段话,袁老师设计的这个看图写几句话的练习,完全符合二年级学生的写话目标。
  三、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阅读习惯
  听过袁老师上课的人,都会发现袁老师所教的学生特别会提问题,而且提出的问题大多很有思考性。大家读读上课伊始学生提出的几个问题:
  生1:什么叫“颗粒归公”?书里的“颗粒归公”也是个名称,这句号为什么放在后引号的里面?   生2:我也有个问题,“还上了彩色呢”为什么不说“还涂上了彩色呢”。
  生3:我看了《拼音识字》,上面说“泥人张”是人们给他们一家的名称,那么这个“泥人张”到底指谁?
  生4:还有一个问题,什么叫“高额头”?
  二年级小学生提问大多是哪些词不理解,哪个句子读不明白,就如生1和生5提出的什么叫“颗粒归公”,什么叫“高额头”这类问题,这是很正常的。可是袁老师教的学生还提出了“这句号为什么放在后引号的里面”,“还上了彩色呢”为什么不说“还涂上了彩色呢”,这类问题直击课文的语言表达,远远超越了二年级学生质疑提问的能力。
  有人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分为五级水平。第一级:敢于提出问题。这是提问的初级阶段,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对于激發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很大帮助。第二级:简单模仿。初步学会按老师提出问题的方法来提出问题,这一级水平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比较简单,模仿性很强。第三级:开始有意识地思考问题,试图提出一些有新意的问题,这级水平的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成熟感。第四级:带着问题学,钻研后提问,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有时往往会“将”教师的“军”。第五级:深思熟虑后提问,这级水平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击中关键,具有“独创”“发现”之特征,只有很少部分学生才能达到这一阶段的水平。这部分学生已初步具有了向高深领域冲击的基础,质疑已成为他们的本能,这些学生毫无疑问地已具备了终身学习的基础和能力。一般来说,经过教师的鼓励、帮助与教育,绝大多数学生能达到第一、第二级提问水平。但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会满足于学生提出这两级水平的问题,而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出有新意、深度和难度的第三、第四级问题,甚至是有创意、教师也没有“发现”的第五级水平的问题,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追求的目标。
  袁老师教的这个二年级班,入学仅一年多的小学生就能提出这样一些高质量的问题,与教师平时的培养是分不开的。这堂课开始,袁老师就请学生认真读课文,发现有什么不懂的问题。难能可贵的是她将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一一记在心里,并且在以后讲读课文的时候一一作出回应,无一遗漏。在五个学生分别读了五节课文以后,学生又提出了“‘还上了彩色呢。’这儿为什么不用感叹号,而用句号?”“‘还上了彩色呢。’为什么不用‘还涂上了彩色呢。’?”袁老师又非常耐心地加以回应。特别是在第五节课文教学时,袁老师针对第一节课学生提出的“书上‘颗粒归公’后面怎么有句号”这个问题,表扬这个同学学得认真,并说“这是书上印错的;这个句号,应该在引号的外边,给它改正”,这样的表扬对提问的学生是极大的鼓励。由于袁老师重视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把学生提问真正作为一种阅读习惯加以培养,因此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学生提问的质量当然越来越高。在袁老师的鼓励和倡导下,二年级学生已经开始独立思考,敢于提出问题,不迷信他人,也不迷信老师,有不同意见就勇于提出来跟别人商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崇尚理性的良好品德。
  四、抓住语文课程本体教学任务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课程,不仅承担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任务,还承担着思维发展、文化传承、审美创造等诸多任务。但是语文作为一门以学习母语为本质任务的课程,理所当然地应该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目标展开教学,而思维发展、文化传承、审美创造等教学内容应该是渗透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之中的。20世纪80年代正值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国外先进的教学思想的引进,使广大语文教师深刻认识到语文教学仅仅停留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是不行的,还必须“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值得指出的是,袁老师在教学中是在语言训练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不是离开语文学科的本体,单纯地去进行思维训练。
  我们检索一下这个课例各段落的教学:第一节课文袁老师抓住了“泥人张真会捏泥人”这句话里的“真”,还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不用‘涂上’而只用一个‘上”’的问题,让学生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和简练;第二节抓住如何用好代词“它们”,并且梳理这一段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明白“用词要有变化”“讲话要有次序”;第三节课文袁老师设计了看图写三句话,让学生通过写话实践深切体会如何一句句把话写清楚;最后两节课文抓住了弟弟是“好样的”,理解“颗粒归公”的意思,并且讨论“颗粒归公”这个题目,通过学生提出的七个题目的优劣比较,让学生体会到弟弟爱护公共财产的好思想、好行为。每一节教学所抓的关键词句和问题讨论,都紧紧扣住课文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过程中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并且接受思想情感教育。
  我特别欣赏第二节课文袁老师设计的填空练习。这个练习涉及的语文知识有四个方面:如何正确地使用代词;使用代词要避免重复;描写一个事物要有顺序,要注意句子的前后连贯;总起句的作用。这些知识点都没有超出二年级词句教学范围。袁老师通过实例的细心比较,具体感知,使学生对怎样正确使用代词,怎样有顺序地描写事物等一些比较抽象的语文知识,有了具体真切的体会,而且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这个练习如果只是一般地要求学生填写“这些鹅、它们、它们、鹅”这些词就完了,那么这个练习的价值就很小。袁老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配合这个填充练习设计了一连串问题,特别是对第四个括号的进一步讨论:如果这里再用“它们”,那样的话“它们”又用得太多了,而且指代会不明确。这样的教学充满了辩证法,充分体现了袁老师钻研教材的深入细腻,反映出她‘‘深、细、严、实”的教学风格。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状态,没有出现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看似平淡无奇的一段文章,袁老师抓住了文章中的语言要素,教出了浓浓的语文味。
  袁老师讲读课文善于抓住课文的字词句,通过对词语句子的比较分析,让学生认识和体会遣词造句的方法规律,并且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袁老师所设计的问题讨论,都不是单纯分析课文内容情节式的问题。深入体会袁老师讲读课文时设计问题的方法经验,对改变目前讲读课教学仍然存在的单纯分析讨论内容情节的不良现象,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摘要:交互式语音应答(IVR)系统是呼叫中心的重要部分,控制整个业务流程。OpenVXI是开源的VoiceXML解释器。文章设计了一个基于OpenVXI的语音应答系统,并给出了核心部分的具体实现。  关键词:OpenVXI;VoiceXML语音; 交互式语音应答; 呼叫中心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09)15-3942-03    Design
摘要: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各个行业的龙头企业把对客户的服务质量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随着电信技术的飞速发展,callcentre技术浮出水面并日趋成熟,被众多银行、移动通信企业所采用,并作为主要客户服务手段。在此背景下,中国北方第一大港—天津港口集團,率先在港口行业中,将callcentre技术引入到客户服务领域,并将其与港口业务实际紧密结合,走出了一条创新的港口企业客户之路,取得了良好的
这一天,长眉和善委托大师兄,请三兄弟到乌龙院的后花园来。大师兄说:“师父要在这里的电子化大棚里栽种花木,让乌龙院的后花园变成一个灿烂鲜艳、生机勃勃的百花园。”  三兄弟一听要种花,便异口同声地问:“难道今天不上课吗?”  大师兄正色道:“对!今日放假一天,专门种花。种花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作文,作文课可以有多种上法嘛。这就是我们乌龙院作文课的特色。”三兄弟听了,特别开心,建议这样的作文课可以天天上。
摘 要:文章通过对21篇英文文献的系统梳理,分析了2010年至2019年增强现实技术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应用。首先分析增强现实技术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科分布、研究方法和对学生学习影响的现状,然后从学习准备、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三个阶段总结出增强现实技术对高校学生学习的具体影响。研究发现,近十年间,增强现实技术在高等教育阶段的研究广泛分布于工程学科和人文学科,研究较多的专业包括工程科学、计算机科学、建筑学、
我的爸爸是一名医生,他长得胖胖的,有一头乌黑的头发,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还佩戴着一副扁圆的眼镜,椭圆形的小嘴巴嘴角上翘,看起来和蔼可亲。可是如果我作业没按时完成,他就变得非常严厉,凶起来很可怕,像一只发怒的狮子。爸爸常给我说,一个人要养成按时完成事情的习惯,一个好习惯可以成就一个人,一个坏习惯可以毁掉一个人。  爸爸平时很忙,闲暇时一个人很喜歡看电视剧。有时间的时候,爸爸还喜欢带着妈妈、我和妹妹
“冲啊,冲啊!”听到这个声音,我就知道又是我那“游戏迷”老爸在“上班”了。告诉你们啊,我的老爸对游戏特别上瘾,一玩起游戏什么都能忘!  就拿上次来说吧,暑假里我和媽妈要去逛街,走之前妈妈千叮咛万嘱咐高压锅里熬着汤,冒出白烟要赶紧关火。爸爸连声说着:“知道,知道。”心里巴不得我和妈妈赶紧走。可没想到我们前脚走,后脚爸爸就跑到电脑桌前,玩起他的《穿越火线》,一会儿去仓库找武器,一会儿去创造他的英雄世界
摘要:随着无线技术的快速发展,WEP作为无线局域网的加密方式被广泛的应用,但是使用WEP加密有着自身的缺陷。对WEP 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了分析,包括数据加密、IV 重用、数据完整性检查等方面。并利用WinAircrackPack工具包对其安全性进行了测试,进而说明使用WEP加密是不安全的。  关键词:WEP;安全;安全性测试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
摘要:大数据揭开了第三次信息化革命的序幕,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教育领域必将产生重大变革。该文从计算机软件编程类课程《Java程序设计》的教学改革入手,探讨基于大数据的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将来的大数据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数据;计算机;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23-0091-02  Discussion on Re
摘 要: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教师、教材、教法改革” 的指导思想,这也成为当前职业院校提升办学质量和加快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切入点。文章以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为例,分析了“三教”改革的意义以及教师、教材、教法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赋能”教师以提升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升级”教材以推动教材改革、“激活”教
摘要:江西省语言文学类红色文化遗产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对于弘扬江西的红色精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研究江西红色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的内容,对江西省语言文学红色遗产提出了发展的必要性,并给出了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语言文学 江西红色文化  江西省语言文字类红色文化遗产作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点发展内容之一,已经成为支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动力之一。在语言类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