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局长,您好。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这句话表明了家校共育的重要性,请问,家庭教育在当代教育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王世军:一提起教育,大多时候人们自然就想到了学校,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其实,自孩子呱呱坠地起,他就已经入读了他们人生的第一所“学校”,那就是家庭,父母就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儿童的成长从模仿双亲开始了。中国有句俗话叫“三岁看小,七岁看大”,这个“三岁”“七岁”时形成的东西(习惯和性格)来自于哪里呢?显然大部分都是来自于家庭。
美国社会学家古德说过:“整个人类社会中最基础的关系是家庭关系,一个人社会性的获得、与人相处的能力都是在家庭中获得的。”家庭是教育的第一环境,孩子所受的家庭教育从出生到上学再到毕业,甚至到工作都一直在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也就是说,家庭教育要永远成为学校教育考虑的对象。
1996年,全国妇联、国家教委联合制定颁布了第一个《家庭教育发展的五年计划》,标志着家庭教育工作由民间主导转变为政府主导。1997年,国家教委、全国妇联联合颁布了第一个《家长教育行为规范》。它的意义是国家“第一次”为家庭教育中家长教育行为“立规”,迈出了公权干预私人领域教育行为的又一步。2015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进一步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网络;完善家庭教育工作保障措施。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要坚持以学校为主导,充分发挥中小学幼儿园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天然优势和重要作用。二是提出了家校社共同育人的工作机制,促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机融合。这样,曾经我们一提到教育就是指学校教育的观念被打破,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结合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
因此,在这样一个新的时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目标应是一致的,他们的共同目标也就是我们国民教育的目标: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家校共育是时代的呼唤,是现代教育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有效的家校共育是教师和家长的良性互动,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融合,是共育共生共享的完美呈现。
:据了解,目前全国几乎每所学校都在进行家校协同育人工作,但是效果不一,您觉得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王世军:首先是对育人目标的认识存在分歧。
理论上,我们都知道家庭和学校应是指向同一目标,合力才会实现。可是,从古到今,中国传统的一些观念如“学而优则仕”“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等深入人心,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学习好”,有一番成就,“第一名”在他们眼中格外的珍贵。家长不断地对自己的孩子提出要求,考试必须达到多少分,必须进入前多少名,回家写完作业还要进行额外的练习,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兴趣班,甚至母亲从刚怀孕就开始谈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些违背教育规律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给学校教育带来很大的压力。
一方面我们教育系统内部在多途径、多渠道地为孩子减负,意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另一方面家庭教育中却更多出现了为孩子增负的现象,我想这与我们的学校教育、与我们国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背道而驰的,需要我们反思。
家庭教育有指导、督促孩子完成学习任务的职责,但是这些不能成为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更不能成为唯一的内容。作为家长,重要的不在于孩子能考多少个100分,而在于要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让孩子对生活充满热情。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真正懂得如何引导孩子成长成才才是家庭教育的最重要责任。
其次是家校共育的机制不健全。
我曾看过一篇文章,提到过家长会的版本。1.0版家长会:家长集合,校长讲话,班主任训话,家长回家想吵架……2.0版家长会:家长集合,优秀家长谈一谈,专家台上传经验,学校表格征求家长意见……
这段话非常生动形象地体现了传统的家校共育机制建设的现状。这种模式下,家长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一直到高三毕业,也没有学会如何教育孩子;很多教师从刚入职就给家长开家长会,一直开到自己退休,也没把自己变成家校合作的行家。为什么呢?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信息传递是单方向的,家长、学校没有构建对等的话语体系,家校之间似乎有了联系,但还是各管各事、各司其职。因此,如何丰富、优化、创新家校共育的机制和途径就成为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最后是缺少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教师。
在目前的学校教育中,教育教学人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传统的家校共育责任都落在了班主任一个人身上,但是面临带着困惑前来求助的家长时,班主任却往往因为缺乏心理学、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无法作出对症指导。学校其他教师也大多由于家庭教育的成就感没有像考试成绩那样立竿见影,或者因为这些对评职称没有意义,而不愿意参加此项工作。因此,家校共育建设中教师或者说师资队伍建设成了最大的挑战。
以上三方面工作的成效也就影响,甚至决定了家校共育的整体效果。
:合作是双方的,应该互为主体。您觉得在家校合作中,家庭和学校应该如何进行分工?
王世军:您提的这个问题非常好。我们认为所谓的家校共育,就是充分发挥好家庭、学校的作用,形成合力,共同把孩子培育好。在这一关系中,家庭和学校的目标是一致的,但职责却不相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家庭教育是个别化的教育。针对孩子个别的关注、指导和教育,必须由家长来完成,学校无法替代。学校教育是面向大多数学生的教育,提供的只是一个公共的、普遍的教育,需按照统一进度、统一课程来进行。
其次,家庭教育是终身性、示范性的教育。從生活时空来看,多数时间,孩子是在家与父母一同度过的。学校教育只存在于孩子人生的一段时间,家庭环境对一个孩子成长的影响比学校要大得多、长得多。 综上,家庭教育有自己独特的使命,尤其是在孩子的社会性发展上,家庭教育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力。当然,学校教育中也有促进儿童社会发展的内容,但是学校教育相对来说还是一个单独或者说封闭的系统,孩子在学校里交往最多的是教师、同学,而家庭教育中有比学校教育更多、更重要的生活细节,这些往往是孩子品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因素。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应发挥家庭教育在培养孩子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等方面的优势。
而学校教育则应发挥自己熟悉教育教学规律的优势,作好家校共育工作的指导。学校和教师的主要任务,一是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素养和育人能力,帮助家长认识家庭教育的规律,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指导家长改变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和方法。二是要注重发挥家长的作用,用科学有效的家校共育理念指导家长积极参与学校服务和管理,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根据当前家校共育的现状,我们知道有些家长志愿参与了学校的一些活动,就被认为是家校协同育人了,其实这只是浅层次的合作,深层次合作应该是家长在学校发展中有话语权。您怎么看待家长在家校共育中的权利问题?
王世军:就像上一个问题中提到的,家校共育各方要互为主体,家长是学校重要办学主体之一,在学校教育中,发挥家长的话语权对于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效率、促进学校教育的民主化,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最大的好处就在于能够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彼此交流融合,变传统家校共育机制的信息单方传递为双向传递,避免学校教育同家庭教育发生矛盾冲突,为孩子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只有家长真正参与了学校发展,才能确保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目标的一致性,才能真正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首先,家长在学校发展中要有知情权。知情权也就是指家长有知道其孩子在校学习生活情况以及学校内部关于学生管理、课程设计、教学安排、教师任用等一系列教育行政措施的权利。在传统的家校共育模式中,家长的知情权只能通过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在家长会上单方传递,家长与班主任之间的联系几乎成为家长知情权履行的唯一渠道,使得我们的家校共育工作有关系没联系。其次,家长在学校发展中要有参与权。参与权是指家长有权利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进行管理和决策,学校在教育中采取的措施和决定需经过家长的同意,或者在进行一项决策时邀请家长参与拟定过程。再次,家长在学校发展中要有监督权。监督权就是指家长监督学校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包括教师上课的内容、任课教师安排、讲课方式、课程安排进度、课后服务等的权利。最后,家长在学校发展中要有评价权。家长可以对学校的发展进行评价,包括对学校行政人员、学校教職人员、学生进行评价,以及对学校的管理、教学等进行评价。家长在学校教育中权利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
不过,在现实情况中,家长权利的实现仍面临很多困难。最大的现实问题就是家长对自己在家校共育中的权利几乎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每一所学校的教育结构是相似的,但是每一个家庭的教育环境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家长对孩子无微不至,有的则是“放养”方式,有的家长见识较广,懂得如何教育子女,有的家长思想传统,教育方式颇为粗暴,不同的家庭诉求截然不同。如何让家长正确认识自己的权利,如何使得家长权利真正发挥积极作用,如何构建家长合理行使权利的机制和平台,都需要我们去探索,这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如今我们正处在信息时代,信息化发展很快,不进则退,慢进亦退。请问,淄博在利用互联网进行家校协同育人方面,有哪些创新性的举措?
王世军:多年来,我们积极发挥淄博市教育信息化优势,一方面以互联网 家庭教育为着力点,全面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为家校共育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以互联网 教学测评管为着力点,系统构建互联网 家校共育新机制,凝聚家校共育合力,实现教育质量再提升。
第一,突破瓶颈,系统推进互联网 家庭教育。
淄博结合本市实际和教育信息化发展优势,2016年,印发《互联网 家庭教育工作指导意见》,突出体系化和信息化两大特色,系统构建淄博互联网 家庭教育模式。
一是明确互联网 家庭教育四条路径,即搭建网上家长学校,推进线上线下家庭教育开展;搭建家校沟通云平台,实现家校即时沟通;组建家长委员会网络交流群,实现家长在线交流;搭建家庭教育虚拟社区,服务社区家长在线学习。二是明确家庭教育工作推进重点,即以家庭教育课程体系开发建设为核心内容,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家长学校为主阵地,以学校德育管理干部、班主任、学科教师为家庭教育师资生力军,按照边培训边实践的原则,积极开展家长教育,整体提升家长教育理念和自身素质,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为促进家校共育奠定基础。三是明确家庭教育推进策略。按照家长教育、家庭教育到家校共育的顺序,梯次推进。
目前,基于云平台的家校沟通新机制已经初步建立,我们创造性地设计推广了基于云平台的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目标明确、内容系统、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家校沟通内容体系。
第二,技术支持,初步构建互联网 家校共育新机制。
教学、学习、测验、评价和管理是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方面,也是家校共育的着力点。面对众多的家长、师生,如何高效、便捷地吸收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以实现家校共育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近年来,我们借助“互联网 ”手段,逐步搭建、整合各类信息化管理平台,推动实现家长多渠道、多形式地参与教、学、测、评、管整个过程,并系统构建数据仓库,通过大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呈现实现对区域教育管理、学校教育管理和学生发展的科学评价和精准指导。新的基础教育管理机制对淄博市基础教育和谐发展和良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有力地促进了全市教育质量持续提升。
:您能和我们谈谈互联网 教学测评管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具体内容吗?
王世军:目前,基于教、学、测、评、管五个方面的信息化管理平台逐步完善。
一是互联网 教,即深入推广数字阅读、仿真实验、思维导图、谷歌地球、数字美术、机器人教育、3D打印、创客教育等一批成熟的信息化教学应用项目,大力推进信息化教学、学科整合教学和主题式教学,推进自主合作探究和个性化、数字化高效学习,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促进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二是互联网 学,即积极稳妥地推进家校携手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BYOD/UYOD)、网上阅读等,推进基于网络 终端的自主合作探究和个性化、数字化高效学习。三是互联网 测,即以加快推进优化作业、设计创新项目为重点,加强作业设计与管理,落实作业审核发布与选用制度,加快形成互联网 环境下作业的设计、布置、评改、效果反馈和质量跟踪机制。四是互联网 评,即按照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要求,进一步完善教育满意度测评内容、技术平台和数据挖掘分析,同时,深入推进大数据理论在学生兴趣特长、身体健康、安全管理、学生资助、教师管理等方面的运用,提高教育管理效益,实现对教育的精准指导。五是互联网 管,深入探索推进互联网 德育、互联网 家庭教育等工作,实现基础教育管理的网络化。在互联网 教学测评管新机制的建立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以家校共育为途径、渠道、手段、目标,以求实现每个过程、每个环节的家校共育。
:下一步在区域教育规划中,淄博在家校共育上有更深入的思考吗?
王世军: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我们在发挥家委会作用、拓展家校沟通渠道、建设优秀家长学校等方面有了一定的积累和经验。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继续认真落实《山东省教育厅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实施基础教育“十大行动计划”的意见》,依托全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全市家长网校学习平台;依托家长学校示范校建设,引领全市中小学进一步转变思想,深化互联网 家校共育新机制;依托家庭教育讲师团公益宣讲和培训,系统开展家庭教育巡回指导和培训,推进家长学校课程建设,丰富学校指导内容;实施“乡村学校家校共育万名种子教师培育工程”,提升乡村学校家校共育整体水平;推行全员家访制度,丰富家校联系内容,拓宽家校联系渠道。
责任编辑︱张楚然
王世军:一提起教育,大多时候人们自然就想到了学校,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其实,自孩子呱呱坠地起,他就已经入读了他们人生的第一所“学校”,那就是家庭,父母就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儿童的成长从模仿双亲开始了。中国有句俗话叫“三岁看小,七岁看大”,这个“三岁”“七岁”时形成的东西(习惯和性格)来自于哪里呢?显然大部分都是来自于家庭。
美国社会学家古德说过:“整个人类社会中最基础的关系是家庭关系,一个人社会性的获得、与人相处的能力都是在家庭中获得的。”家庭是教育的第一环境,孩子所受的家庭教育从出生到上学再到毕业,甚至到工作都一直在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也就是说,家庭教育要永远成为学校教育考虑的对象。
1996年,全国妇联、国家教委联合制定颁布了第一个《家庭教育发展的五年计划》,标志着家庭教育工作由民间主导转变为政府主导。1997年,国家教委、全国妇联联合颁布了第一个《家长教育行为规范》。它的意义是国家“第一次”为家庭教育中家长教育行为“立规”,迈出了公权干预私人领域教育行为的又一步。2015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进一步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网络;完善家庭教育工作保障措施。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要坚持以学校为主导,充分发挥中小学幼儿园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天然优势和重要作用。二是提出了家校社共同育人的工作机制,促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机融合。这样,曾经我们一提到教育就是指学校教育的观念被打破,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结合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
因此,在这样一个新的时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目标应是一致的,他们的共同目标也就是我们国民教育的目标: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家校共育是时代的呼唤,是现代教育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有效的家校共育是教师和家长的良性互动,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融合,是共育共生共享的完美呈现。
:据了解,目前全国几乎每所学校都在进行家校协同育人工作,但是效果不一,您觉得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王世军:首先是对育人目标的认识存在分歧。
理论上,我们都知道家庭和学校应是指向同一目标,合力才会实现。可是,从古到今,中国传统的一些观念如“学而优则仕”“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等深入人心,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学习好”,有一番成就,“第一名”在他们眼中格外的珍贵。家长不断地对自己的孩子提出要求,考试必须达到多少分,必须进入前多少名,回家写完作业还要进行额外的练习,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兴趣班,甚至母亲从刚怀孕就开始谈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些违背教育规律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给学校教育带来很大的压力。
一方面我们教育系统内部在多途径、多渠道地为孩子减负,意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另一方面家庭教育中却更多出现了为孩子增负的现象,我想这与我们的学校教育、与我们国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背道而驰的,需要我们反思。
家庭教育有指导、督促孩子完成学习任务的职责,但是这些不能成为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更不能成为唯一的内容。作为家长,重要的不在于孩子能考多少个100分,而在于要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让孩子对生活充满热情。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真正懂得如何引导孩子成长成才才是家庭教育的最重要责任。
其次是家校共育的机制不健全。
我曾看过一篇文章,提到过家长会的版本。1.0版家长会:家长集合,校长讲话,班主任训话,家长回家想吵架……2.0版家长会:家长集合,优秀家长谈一谈,专家台上传经验,学校表格征求家长意见……
这段话非常生动形象地体现了传统的家校共育机制建设的现状。这种模式下,家长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一直到高三毕业,也没有学会如何教育孩子;很多教师从刚入职就给家长开家长会,一直开到自己退休,也没把自己变成家校合作的行家。为什么呢?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信息传递是单方向的,家长、学校没有构建对等的话语体系,家校之间似乎有了联系,但还是各管各事、各司其职。因此,如何丰富、优化、创新家校共育的机制和途径就成为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最后是缺少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教师。
在目前的学校教育中,教育教学人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传统的家校共育责任都落在了班主任一个人身上,但是面临带着困惑前来求助的家长时,班主任却往往因为缺乏心理学、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无法作出对症指导。学校其他教师也大多由于家庭教育的成就感没有像考试成绩那样立竿见影,或者因为这些对评职称没有意义,而不愿意参加此项工作。因此,家校共育建设中教师或者说师资队伍建设成了最大的挑战。
以上三方面工作的成效也就影响,甚至决定了家校共育的整体效果。
:合作是双方的,应该互为主体。您觉得在家校合作中,家庭和学校应该如何进行分工?
王世军:您提的这个问题非常好。我们认为所谓的家校共育,就是充分发挥好家庭、学校的作用,形成合力,共同把孩子培育好。在这一关系中,家庭和学校的目标是一致的,但职责却不相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家庭教育是个别化的教育。针对孩子个别的关注、指导和教育,必须由家长来完成,学校无法替代。学校教育是面向大多数学生的教育,提供的只是一个公共的、普遍的教育,需按照统一进度、统一课程来进行。
其次,家庭教育是终身性、示范性的教育。從生活时空来看,多数时间,孩子是在家与父母一同度过的。学校教育只存在于孩子人生的一段时间,家庭环境对一个孩子成长的影响比学校要大得多、长得多。 综上,家庭教育有自己独特的使命,尤其是在孩子的社会性发展上,家庭教育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力。当然,学校教育中也有促进儿童社会发展的内容,但是学校教育相对来说还是一个单独或者说封闭的系统,孩子在学校里交往最多的是教师、同学,而家庭教育中有比学校教育更多、更重要的生活细节,这些往往是孩子品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因素。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应发挥家庭教育在培养孩子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等方面的优势。
而学校教育则应发挥自己熟悉教育教学规律的优势,作好家校共育工作的指导。学校和教师的主要任务,一是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素养和育人能力,帮助家长认识家庭教育的规律,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指导家长改变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和方法。二是要注重发挥家长的作用,用科学有效的家校共育理念指导家长积极参与学校服务和管理,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根据当前家校共育的现状,我们知道有些家长志愿参与了学校的一些活动,就被认为是家校协同育人了,其实这只是浅层次的合作,深层次合作应该是家长在学校发展中有话语权。您怎么看待家长在家校共育中的权利问题?
王世军:就像上一个问题中提到的,家校共育各方要互为主体,家长是学校重要办学主体之一,在学校教育中,发挥家长的话语权对于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效率、促进学校教育的民主化,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最大的好处就在于能够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彼此交流融合,变传统家校共育机制的信息单方传递为双向传递,避免学校教育同家庭教育发生矛盾冲突,为孩子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只有家长真正参与了学校发展,才能确保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目标的一致性,才能真正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首先,家长在学校发展中要有知情权。知情权也就是指家长有知道其孩子在校学习生活情况以及学校内部关于学生管理、课程设计、教学安排、教师任用等一系列教育行政措施的权利。在传统的家校共育模式中,家长的知情权只能通过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在家长会上单方传递,家长与班主任之间的联系几乎成为家长知情权履行的唯一渠道,使得我们的家校共育工作有关系没联系。其次,家长在学校发展中要有参与权。参与权是指家长有权利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进行管理和决策,学校在教育中采取的措施和决定需经过家长的同意,或者在进行一项决策时邀请家长参与拟定过程。再次,家长在学校发展中要有监督权。监督权就是指家长监督学校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包括教师上课的内容、任课教师安排、讲课方式、课程安排进度、课后服务等的权利。最后,家长在学校发展中要有评价权。家长可以对学校的发展进行评价,包括对学校行政人员、学校教職人员、学生进行评价,以及对学校的管理、教学等进行评价。家长在学校教育中权利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
不过,在现实情况中,家长权利的实现仍面临很多困难。最大的现实问题就是家长对自己在家校共育中的权利几乎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每一所学校的教育结构是相似的,但是每一个家庭的教育环境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家长对孩子无微不至,有的则是“放养”方式,有的家长见识较广,懂得如何教育子女,有的家长思想传统,教育方式颇为粗暴,不同的家庭诉求截然不同。如何让家长正确认识自己的权利,如何使得家长权利真正发挥积极作用,如何构建家长合理行使权利的机制和平台,都需要我们去探索,这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如今我们正处在信息时代,信息化发展很快,不进则退,慢进亦退。请问,淄博在利用互联网进行家校协同育人方面,有哪些创新性的举措?
王世军:多年来,我们积极发挥淄博市教育信息化优势,一方面以互联网 家庭教育为着力点,全面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为家校共育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以互联网 教学测评管为着力点,系统构建互联网 家校共育新机制,凝聚家校共育合力,实现教育质量再提升。
第一,突破瓶颈,系统推进互联网 家庭教育。
淄博结合本市实际和教育信息化发展优势,2016年,印发《互联网 家庭教育工作指导意见》,突出体系化和信息化两大特色,系统构建淄博互联网 家庭教育模式。
一是明确互联网 家庭教育四条路径,即搭建网上家长学校,推进线上线下家庭教育开展;搭建家校沟通云平台,实现家校即时沟通;组建家长委员会网络交流群,实现家长在线交流;搭建家庭教育虚拟社区,服务社区家长在线学习。二是明确家庭教育工作推进重点,即以家庭教育课程体系开发建设为核心内容,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家长学校为主阵地,以学校德育管理干部、班主任、学科教师为家庭教育师资生力军,按照边培训边实践的原则,积极开展家长教育,整体提升家长教育理念和自身素质,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为促进家校共育奠定基础。三是明确家庭教育推进策略。按照家长教育、家庭教育到家校共育的顺序,梯次推进。
目前,基于云平台的家校沟通新机制已经初步建立,我们创造性地设计推广了基于云平台的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目标明确、内容系统、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家校沟通内容体系。
第二,技术支持,初步构建互联网 家校共育新机制。
教学、学习、测验、评价和管理是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方面,也是家校共育的着力点。面对众多的家长、师生,如何高效、便捷地吸收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以实现家校共育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近年来,我们借助“互联网 ”手段,逐步搭建、整合各类信息化管理平台,推动实现家长多渠道、多形式地参与教、学、测、评、管整个过程,并系统构建数据仓库,通过大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呈现实现对区域教育管理、学校教育管理和学生发展的科学评价和精准指导。新的基础教育管理机制对淄博市基础教育和谐发展和良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有力地促进了全市教育质量持续提升。
:您能和我们谈谈互联网 教学测评管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具体内容吗?
王世军:目前,基于教、学、测、评、管五个方面的信息化管理平台逐步完善。
一是互联网 教,即深入推广数字阅读、仿真实验、思维导图、谷歌地球、数字美术、机器人教育、3D打印、创客教育等一批成熟的信息化教学应用项目,大力推进信息化教学、学科整合教学和主题式教学,推进自主合作探究和个性化、数字化高效学习,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促进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二是互联网 学,即积极稳妥地推进家校携手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BYOD/UYOD)、网上阅读等,推进基于网络 终端的自主合作探究和个性化、数字化高效学习。三是互联网 测,即以加快推进优化作业、设计创新项目为重点,加强作业设计与管理,落实作业审核发布与选用制度,加快形成互联网 环境下作业的设计、布置、评改、效果反馈和质量跟踪机制。四是互联网 评,即按照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要求,进一步完善教育满意度测评内容、技术平台和数据挖掘分析,同时,深入推进大数据理论在学生兴趣特长、身体健康、安全管理、学生资助、教师管理等方面的运用,提高教育管理效益,实现对教育的精准指导。五是互联网 管,深入探索推进互联网 德育、互联网 家庭教育等工作,实现基础教育管理的网络化。在互联网 教学测评管新机制的建立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以家校共育为途径、渠道、手段、目标,以求实现每个过程、每个环节的家校共育。
:下一步在区域教育规划中,淄博在家校共育上有更深入的思考吗?
王世军: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我们在发挥家委会作用、拓展家校沟通渠道、建设优秀家长学校等方面有了一定的积累和经验。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继续认真落实《山东省教育厅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实施基础教育“十大行动计划”的意见》,依托全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全市家长网校学习平台;依托家长学校示范校建设,引领全市中小学进一步转变思想,深化互联网 家校共育新机制;依托家庭教育讲师团公益宣讲和培训,系统开展家庭教育巡回指导和培训,推进家长学校课程建设,丰富学校指导内容;实施“乡村学校家校共育万名种子教师培育工程”,提升乡村学校家校共育整体水平;推行全员家访制度,丰富家校联系内容,拓宽家校联系渠道。
责任编辑︱张楚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