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1979年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此后出生的第一代独生子女(以下简称“独一代”)表现出了很多独特性格,曾经备受关注。如今,独一代已到而立之年,走上了工作岗位,结婚生子。据专家估算,未来10年,独生子女养育独生子女的新家庭将超过千万,形成所谓“独生父母群体”。那么,娇生惯养的独一代能否承担得起父母的职责?独一代面对更“独”的独二代,会遇到哪些难题?这些难题又如何解决?带着这些问题,本刊组织力量展开专题采访。
养育焦虑,源于依赖
冯女士今年32岁,是1979年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后第一批独生子女。现在,她已做了母亲,儿子顺顺7岁,上小学一年级。
说起当年坐月子的事,如今已是建筑设计师的冯女士不好意思地笑了。她说:“那时候真是什么都不懂,一切都靠我妈张罗。我妈说,这哪儿是妈妈生孩子,简直是大孩子生小孩子。有一天,同事到家里来看望我,正赶上孩子尿了,我不会换尿片,就喊:妈妈快来,宝宝尿了!到现在同事们还拿这句话取笑我。没办法,我真是什么都不会做,独生子女嘛,从小到大我从来没有做过家务。”
休完产假,冯女士不得不回单位上班,因为设计院的工作离不开她。她只能央求妈妈提前退休,全职在家照顾外孙。相对轻松的日子过了三年。顺顺刚上幼儿园,冯女士的妈妈就患了冠心病,不能再劳累,只好泪别外孙,回许昌老家休养去了。“从那时起,我才真正知道了当妈妈的辛苦——岂止是辛苦,简直是走了一趟炼狱!”冯女士说,“摸爬滚打几年下来,我历练得差不多了。有时候我想,老天爷是公道的,我小时候享福太多,长大了要还回去。我有很多独一代朋友,他们和我一样,从小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越生活,等自己做了父母,一切都要从头学起;有的可以把父母请来帮着照顾孩子,但隔代抚养有很多问题,我们早晚要亲自教育孩子。都说独一代是蜜罐里泡大的一代,其实我们的苦衷别人很难理解。”
聂女士也是一个独生子女。她今年26岁,已经结婚两年,今年年底就要当上妈妈了。可是她告诉本刊记者,她对此十分恐惧。
聂女士家境优越,时尚前卫,追求自由,喜欢和朋友出去吃饭、唱歌、逛街,然而,这样快乐自由的日子马上就要结束了。“结婚已经失去了一半自由,生了孩子后,女人的自由就完全失去了。我总不能带着小孩跟朋友一起出去玩吧?”聂女士不无担心地说,“孩子出生后,老公的关注点就会转移到孩子身上,八成我要失宠。”
谈及孩子的抚养问题,聂女士用“恐怖”来形容。她觉得,抚养孩子是一项很麻烦的工程。现在小孩还没出生,街坊邻居、三姑六姨就七嘴八舌,议论纷纷,自己虽然买了不少育儿方面的书籍和杂志,也上网下载了很多育儿知识,但是越看越害怕,担心到时候应付不来。“我觉得自己还是个孩子呢,哪里知道怎么照顾宝宝!”聂女士撅起嘴,理直气壮地说。
27岁的陈女士和4岁的女儿晓晓是标准的独一代对独二代,母女俩不仅长得像,性格也差不多。晓晓的幼儿园老师笑称:“看她们母女俩在路边各举着一个雪糕吃,有时你一句我一句争吵,根本不像母女俩,倒像是姐妹俩。”陈女士坦陈:“我也是独生子女,虽然已做了母亲,心智却并不成熟,起码没有成熟到做一个称职的母亲的程度。每次送女儿去幼儿园,女儿总要和我黏黏糊糊缠上半天,‘妈妈再看我一眼’‘妈妈再跟我握握手’……我拿孩子没办法,只好央求她:‘让妈妈走好不好?妈妈要迟到了呀!’对于家庭教育,我心里更是一点谱都没有。有时晓晓顶撞我,我气急了就骂她、打她,事后又非常后悔。我感觉我的情绪完全被女儿控制了。说真的,我不是个好妈妈,我不会教育孩子。”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副教授李丹认为,“养育焦虑”在独一代父母中非常普遍,也非常明显,主要分两类:一类父母遇到教育问题时,要么求助网络,要么求助书本,而这些资讯往往良莠不齐,使他们无所适从,常常把子女的一点小问题无限放大,平添自己的焦虑情绪;一类父母是长不大的孩子,他们留恋无拘无束的小夫妻浪漫生活,将年幼的孩子交给祖辈抚养,每周甚至是一个月才接到身边照顾一两天,使得孩子与父母出现隔阂,令独一代父母叫苦连连。
某儿童医院严副院长认为,独一代本身就是在娇生惯养中长大的,传统的育儿知识、教育观念已相当淡薄,当他们做了父母,早就习以为常的自我中心意识表现得相当明显,面对独二代往往束手无策,因为养育孩子远没有他们想象得那么简单。
严副院长进一步分析说,独一代父母的特点是心理不成熟,对长辈尚存依赖心理,独立意识和生活能力远没有上一辈强。初做父母,独一代对角色转换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比如,有的独一代母亲怕影响身材,不愿给孩子哺乳;有的独一代父亲居然在婴儿房抽烟……由此可见,独一代父母及时充电,学习相关育儿知识和家庭教育技巧是多么的必要和迫切。
只生不养,终吞苦果
一项“双独生子女婚姻状况”问卷调查显示,超过70%的双独生子女年轻父母“只生不养”,将养育孩子的任务抛给双方父母。其中,孩子主要由爷爷奶奶照料的占42.1%,由姥爷姥姥照顾的占29.8%,由妈妈照顾的仅占15.8%,其余为全家人一起照顾。
天津市的“独二代生活现状”大型调查显示,60%的独二代被独一代父母寄养在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家,周末才被带回家和父母团聚。上海老年大学“孙辈教育班”的一项调查显示,上海隔代抚养的比率高达88.9%,近一半独一代父母完全依靠祖辈照料孩子,比非独生父母高出近20%。在广州,接受隔代抚养的孩子也已占到总数的一半。
湖北省武昌市南湖一家幼儿园的耿院长说:“在我们幼儿园,每天来接送孩子的基本上都是爷爷奶奶。一调查才知道,孩子的父母大多是独一代,因为工作忙或在外地,平时照顾孩子的活儿都落在了老人身上。”为了让父母更多参与孩子的教育,幼儿园规定每月一次的亲子活动必须由父母参加。即使这样,还是有不少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来代劳。
耿女士说,幼儿园比较难管的孩子几乎都是由祖辈照顾的,这些孩子相对而言显得更加自私、易怒,动手能力也比较差。“老人年纪大了,容易宠孩子。一些合乎时代要求的新教育理念,老人接受起来比较困难。”耿园长说,“隔代抚养有诸多弊端,对孩子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和安全感极为不利。所以我对很多独一代父母说,只生不养,终吞苦果,千万不要不把家庭教育当回事!”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陈恢忠认为,独一代小的时候多数没吃过什么苦,生活经验不足,心理成熟较晚,缺乏照料他人的意识和经验,孩子降生后自然会不知所措;而“421”(4个祖辈和2个父辈照顾1个孩子)的家庭模式也使得老人更加珍惜孙子孙女,加上他们有比较多的空闲时间,很自然地将照顾这唯一的血脉继承者视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习惯性地包揽了本该由年轻父母承担的一切,客观上促成了一些终日忙碌的独一代对自己的孩子“大撒把”。但是,祖辈养育孙辈,对孩子的生理养育多于心理养育,孩子容易形成骄横、任性的性格。被娇惯的孩子不但不听从父母的管教,甚至会认为父母不如祖辈对自己好,对父母感情冷漠,最后出现了独一代管不了独二代的尴尬局面。事实上,独一代父母对隔代抚养的满意度很低。两代人在教育观念和方法上的碰撞时有发生,还容易导致婆媳关系的恶化。
华侨大学心理学教师赵冰洁女士说:“如果独一代将年幼的孩子完全交给爷爷奶奶或是姥爷姥姥照顾,特别是父母与孩子在一起沟通交流的时间很少的话,就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母性剥夺’,即孩子会误以为自己被母亲抛弃了。这样做会使得独二代孩子不能与父母和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与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的关系也是一种焦虑性的亲密关系,孩子会非常害怕再一次被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抛弃。”
那么,等孩子长大一些,回到父母身边,情形会怎样呢?赵冰洁女士解释道:“如果孩子稍大一些,重新回到父母身边生活,他会再度面临与祖辈的分离,第二次受到伤害,而且,重新与自己的父母相处也需要很长的适应期。童年时期与父母分离的孩子容易形成分离的焦虑和对爱的焦虑,不太相信别人会爱他,对自我的认同值比较低。如果独二代孩子从小与父母生活在一起,日常生活都由祖辈照顾的话,情况会相对好一些,但是仍存在一定的心理影响,毕竟两代人的教育方式和观念有很大的不同。”
上海心理咨询师宋晓林女士补充说:“独一代父母普遍关注孩子的学习,往往在孩子上学后,有意识地花些时间和精力关注孩子。但是,由于学龄前的六七年时间亲子交流很少,独一代父母错失了与孩子沟通的最佳时机。孩子的情感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致使他们从感情上不愿意接纳父母,当然也就不能接受父母对自己已养成的某些习惯的改造,尤其不能接纳父母对自己的批评,稍不如意孩子就大发雷霆或顶撞父母,甚至引发肢体冲突。缺乏感情基础和沟通基础,家庭教育当然无以为继。”宋女士特别提醒,从孩子的角度看,孩子处于一种典型的多头领导状态——既被爷爷奶奶管,又被爸爸妈妈管,却没有统一的管理模式,没有统一的教养制度。这种多头领导常常会将幼小的孩子置于一种混乱的状态中,容易使孩子形成多重性格。
扬长避短,优势互补
独一代把养育独二代的责任推给父母,在社会上引起了普遍的指责,被认为是“啃老”心态的表现。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轻松教好独二代》的作者顾建梅却为独一代抱不平:“我认为,说独一代对孩子只生不养是不公平的。隔代抚养难道不正是独二代父母选择的一种教养方式吗?这与对孩子不管不问是两个概念。自己养育孩子,不是他们不愿意,他们实在是做不到。”顾建梅认为,独一代的生活压力是前所未有的,“房奴”、“车奴”、“卡奴”,这些看着时尚,实则令人心酸的新词汇,就是他们的生活写照。种种压力之下,祖辈的援手无疑是雪中送炭。于是,隔代抚养在一片质疑声中依旧保持上升的趋势。“质疑,可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但解决问题光靠质疑是不够的,必须有更务实的智慧。”顾建梅说。
在顾建梅看来,隔代抚养的确有诸多弊端,可是人们明知有这些弊端却仍然选择这种方式,一定有非如此不可的理由,而并不像批判者所认为的,是父母自私,没有责任感。“独一代的身份标签并非来自于他们真的做了什么,而来自于人们对他们行为的片面诠释和由此阐发的联想。”
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心理专家鲁杰认为,隔代抚养既然不可避免,最好的办法就是扬长避短。父辈没时间、没经验,祖辈有时间、有经验;祖辈保守、传统,父辈开放、新潮;祖辈溺爱无原则,父辈恨铁不成钢……在教育孩子问题上,两代人的分歧似乎不可调和,但换一个思路想一想,这种分歧难道不是资源吗?在“爱孩子,希望孩子健康成长”这面大旗下,独一代与其父母完全可以优势互补,协同作战。
鲁杰认为,独一代父母应在化解两代人教育冲突方面唱主角。首先,独一代父母要努力学习做合格父母,通过读书、上网、到家长学校学习等方式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家庭教育的要领。其次,要主动和家人分享学习心得,真正做到理解孩子、理解老人。“独一代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参与得越多,就越容易取得祖父母的配合,两代人就越容易形成合力,教育效果也就越好。”鲁杰说。
同时,作为智慧的祖父母,应该帮助子女和孙辈建立、维护良好的亲子关系。上海家庭教育资深专家乐善耀给祖父母支招:“祖父母不妨多提醒子女,多久没带孩子出去玩了?多久没跟孩子谈过心了?督促子女常跟孩子互动。祖父母也应不断学习,了解孩子在各时期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并适时予以重点关注。”
乐善耀认为,对孩子来说,父母的亲子教育好比母乳喂养,祖辈教育则是辅助的人工喂养。祖父母在对第三代养育中合理定位,当好称职的配角,不错位、不越位,擅用其长,以避其短,将两代人的两种教育优势互补,才能使孩子受益。
深刻反思,亡羊补牢
独一代教育独二代离不开隔代抚养,无疑是无奈之举,试想,当独三代出生,作为祖父母的独一代还能依赖谁呢?本刊认为,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社会问题,不能满足于见招拆招,而应回归本源,找到问题的症结。
独一代如何教育独二代,其实是独生子女问题的延续,而对独生子女问题的研究,我国尚处落后阶段。早在一百多年前,美国心理学家G·S·霍尔便率先开始研究独生子女问题,分析了独生子女的特异性。1928年,H·F·胡克等人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论文,强调家族关系在人格形成中的重要性,把独生子女与家族联系起来加以研究。德国对独生子女的研究从医学角度开始,小儿科医生E·内特尔于1906年发表了《独生子女及其教育》。1937年,日本保育会会长、儿童心理学家山下俊郎发表了《独生子女及其心理与教育》一文,阐述了独生子女的意义及其渊源,分析了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提出了独生子女的教育原则。
然而,发人深省的是,直至今日,把独生子女当做基本国策、拥有全世界最庞大独生子女群体的中国,无论是教育界、医学界还是心理学界,都未见具有权威性的、有影响力的专著来研究和阐述独生子女教育的特异性。
把中国人的视线引向独一代的不是科学专著,而是一篇审视他们的文章《夏令营中的较量》。1993年11月,《读者》全文转载了这篇文章。一石击起千层浪,文中中国孩子在日本孩子面前的全面落败令人震惊,甚至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后来,教育界广泛认为,《夏令营中的较量》的发表,是我国新时期素质教育的开端,奠定了素质教育的社会舆论基础,素质教育从此被提上国家议事日程。
18年过去了,我国的素质教育进展如何?为什么独生子女还是那样依赖父母,甚至包括养育孩子这件事?在这些沉重的问题面前,每一个为人父母者都应该深深地反思,做出自己的选择。
【编辑:陈彤】
1979年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此后出生的第一代独生子女(以下简称“独一代”)表现出了很多独特性格,曾经备受关注。如今,独一代已到而立之年,走上了工作岗位,结婚生子。据专家估算,未来10年,独生子女养育独生子女的新家庭将超过千万,形成所谓“独生父母群体”。那么,娇生惯养的独一代能否承担得起父母的职责?独一代面对更“独”的独二代,会遇到哪些难题?这些难题又如何解决?带着这些问题,本刊组织力量展开专题采访。
养育焦虑,源于依赖
冯女士今年32岁,是1979年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后第一批独生子女。现在,她已做了母亲,儿子顺顺7岁,上小学一年级。
说起当年坐月子的事,如今已是建筑设计师的冯女士不好意思地笑了。她说:“那时候真是什么都不懂,一切都靠我妈张罗。我妈说,这哪儿是妈妈生孩子,简直是大孩子生小孩子。有一天,同事到家里来看望我,正赶上孩子尿了,我不会换尿片,就喊:妈妈快来,宝宝尿了!到现在同事们还拿这句话取笑我。没办法,我真是什么都不会做,独生子女嘛,从小到大我从来没有做过家务。”
休完产假,冯女士不得不回单位上班,因为设计院的工作离不开她。她只能央求妈妈提前退休,全职在家照顾外孙。相对轻松的日子过了三年。顺顺刚上幼儿园,冯女士的妈妈就患了冠心病,不能再劳累,只好泪别外孙,回许昌老家休养去了。“从那时起,我才真正知道了当妈妈的辛苦——岂止是辛苦,简直是走了一趟炼狱!”冯女士说,“摸爬滚打几年下来,我历练得差不多了。有时候我想,老天爷是公道的,我小时候享福太多,长大了要还回去。我有很多独一代朋友,他们和我一样,从小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越生活,等自己做了父母,一切都要从头学起;有的可以把父母请来帮着照顾孩子,但隔代抚养有很多问题,我们早晚要亲自教育孩子。都说独一代是蜜罐里泡大的一代,其实我们的苦衷别人很难理解。”
聂女士也是一个独生子女。她今年26岁,已经结婚两年,今年年底就要当上妈妈了。可是她告诉本刊记者,她对此十分恐惧。
聂女士家境优越,时尚前卫,追求自由,喜欢和朋友出去吃饭、唱歌、逛街,然而,这样快乐自由的日子马上就要结束了。“结婚已经失去了一半自由,生了孩子后,女人的自由就完全失去了。我总不能带着小孩跟朋友一起出去玩吧?”聂女士不无担心地说,“孩子出生后,老公的关注点就会转移到孩子身上,八成我要失宠。”
谈及孩子的抚养问题,聂女士用“恐怖”来形容。她觉得,抚养孩子是一项很麻烦的工程。现在小孩还没出生,街坊邻居、三姑六姨就七嘴八舌,议论纷纷,自己虽然买了不少育儿方面的书籍和杂志,也上网下载了很多育儿知识,但是越看越害怕,担心到时候应付不来。“我觉得自己还是个孩子呢,哪里知道怎么照顾宝宝!”聂女士撅起嘴,理直气壮地说。
27岁的陈女士和4岁的女儿晓晓是标准的独一代对独二代,母女俩不仅长得像,性格也差不多。晓晓的幼儿园老师笑称:“看她们母女俩在路边各举着一个雪糕吃,有时你一句我一句争吵,根本不像母女俩,倒像是姐妹俩。”陈女士坦陈:“我也是独生子女,虽然已做了母亲,心智却并不成熟,起码没有成熟到做一个称职的母亲的程度。每次送女儿去幼儿园,女儿总要和我黏黏糊糊缠上半天,‘妈妈再看我一眼’‘妈妈再跟我握握手’……我拿孩子没办法,只好央求她:‘让妈妈走好不好?妈妈要迟到了呀!’对于家庭教育,我心里更是一点谱都没有。有时晓晓顶撞我,我气急了就骂她、打她,事后又非常后悔。我感觉我的情绪完全被女儿控制了。说真的,我不是个好妈妈,我不会教育孩子。”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副教授李丹认为,“养育焦虑”在独一代父母中非常普遍,也非常明显,主要分两类:一类父母遇到教育问题时,要么求助网络,要么求助书本,而这些资讯往往良莠不齐,使他们无所适从,常常把子女的一点小问题无限放大,平添自己的焦虑情绪;一类父母是长不大的孩子,他们留恋无拘无束的小夫妻浪漫生活,将年幼的孩子交给祖辈抚养,每周甚至是一个月才接到身边照顾一两天,使得孩子与父母出现隔阂,令独一代父母叫苦连连。
某儿童医院严副院长认为,独一代本身就是在娇生惯养中长大的,传统的育儿知识、教育观念已相当淡薄,当他们做了父母,早就习以为常的自我中心意识表现得相当明显,面对独二代往往束手无策,因为养育孩子远没有他们想象得那么简单。
严副院长进一步分析说,独一代父母的特点是心理不成熟,对长辈尚存依赖心理,独立意识和生活能力远没有上一辈强。初做父母,独一代对角色转换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比如,有的独一代母亲怕影响身材,不愿给孩子哺乳;有的独一代父亲居然在婴儿房抽烟……由此可见,独一代父母及时充电,学习相关育儿知识和家庭教育技巧是多么的必要和迫切。
只生不养,终吞苦果
一项“双独生子女婚姻状况”问卷调查显示,超过70%的双独生子女年轻父母“只生不养”,将养育孩子的任务抛给双方父母。其中,孩子主要由爷爷奶奶照料的占42.1%,由姥爷姥姥照顾的占29.8%,由妈妈照顾的仅占15.8%,其余为全家人一起照顾。
天津市的“独二代生活现状”大型调查显示,60%的独二代被独一代父母寄养在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家,周末才被带回家和父母团聚。上海老年大学“孙辈教育班”的一项调查显示,上海隔代抚养的比率高达88.9%,近一半独一代父母完全依靠祖辈照料孩子,比非独生父母高出近20%。在广州,接受隔代抚养的孩子也已占到总数的一半。
湖北省武昌市南湖一家幼儿园的耿院长说:“在我们幼儿园,每天来接送孩子的基本上都是爷爷奶奶。一调查才知道,孩子的父母大多是独一代,因为工作忙或在外地,平时照顾孩子的活儿都落在了老人身上。”为了让父母更多参与孩子的教育,幼儿园规定每月一次的亲子活动必须由父母参加。即使这样,还是有不少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来代劳。
耿女士说,幼儿园比较难管的孩子几乎都是由祖辈照顾的,这些孩子相对而言显得更加自私、易怒,动手能力也比较差。“老人年纪大了,容易宠孩子。一些合乎时代要求的新教育理念,老人接受起来比较困难。”耿园长说,“隔代抚养有诸多弊端,对孩子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和安全感极为不利。所以我对很多独一代父母说,只生不养,终吞苦果,千万不要不把家庭教育当回事!”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陈恢忠认为,独一代小的时候多数没吃过什么苦,生活经验不足,心理成熟较晚,缺乏照料他人的意识和经验,孩子降生后自然会不知所措;而“421”(4个祖辈和2个父辈照顾1个孩子)的家庭模式也使得老人更加珍惜孙子孙女,加上他们有比较多的空闲时间,很自然地将照顾这唯一的血脉继承者视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习惯性地包揽了本该由年轻父母承担的一切,客观上促成了一些终日忙碌的独一代对自己的孩子“大撒把”。但是,祖辈养育孙辈,对孩子的生理养育多于心理养育,孩子容易形成骄横、任性的性格。被娇惯的孩子不但不听从父母的管教,甚至会认为父母不如祖辈对自己好,对父母感情冷漠,最后出现了独一代管不了独二代的尴尬局面。事实上,独一代父母对隔代抚养的满意度很低。两代人在教育观念和方法上的碰撞时有发生,还容易导致婆媳关系的恶化。
华侨大学心理学教师赵冰洁女士说:“如果独一代将年幼的孩子完全交给爷爷奶奶或是姥爷姥姥照顾,特别是父母与孩子在一起沟通交流的时间很少的话,就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母性剥夺’,即孩子会误以为自己被母亲抛弃了。这样做会使得独二代孩子不能与父母和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与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的关系也是一种焦虑性的亲密关系,孩子会非常害怕再一次被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抛弃。”
那么,等孩子长大一些,回到父母身边,情形会怎样呢?赵冰洁女士解释道:“如果孩子稍大一些,重新回到父母身边生活,他会再度面临与祖辈的分离,第二次受到伤害,而且,重新与自己的父母相处也需要很长的适应期。童年时期与父母分离的孩子容易形成分离的焦虑和对爱的焦虑,不太相信别人会爱他,对自我的认同值比较低。如果独二代孩子从小与父母生活在一起,日常生活都由祖辈照顾的话,情况会相对好一些,但是仍存在一定的心理影响,毕竟两代人的教育方式和观念有很大的不同。”
上海心理咨询师宋晓林女士补充说:“独一代父母普遍关注孩子的学习,往往在孩子上学后,有意识地花些时间和精力关注孩子。但是,由于学龄前的六七年时间亲子交流很少,独一代父母错失了与孩子沟通的最佳时机。孩子的情感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致使他们从感情上不愿意接纳父母,当然也就不能接受父母对自己已养成的某些习惯的改造,尤其不能接纳父母对自己的批评,稍不如意孩子就大发雷霆或顶撞父母,甚至引发肢体冲突。缺乏感情基础和沟通基础,家庭教育当然无以为继。”宋女士特别提醒,从孩子的角度看,孩子处于一种典型的多头领导状态——既被爷爷奶奶管,又被爸爸妈妈管,却没有统一的管理模式,没有统一的教养制度。这种多头领导常常会将幼小的孩子置于一种混乱的状态中,容易使孩子形成多重性格。
扬长避短,优势互补
独一代把养育独二代的责任推给父母,在社会上引起了普遍的指责,被认为是“啃老”心态的表现。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轻松教好独二代》的作者顾建梅却为独一代抱不平:“我认为,说独一代对孩子只生不养是不公平的。隔代抚养难道不正是独二代父母选择的一种教养方式吗?这与对孩子不管不问是两个概念。自己养育孩子,不是他们不愿意,他们实在是做不到。”顾建梅认为,独一代的生活压力是前所未有的,“房奴”、“车奴”、“卡奴”,这些看着时尚,实则令人心酸的新词汇,就是他们的生活写照。种种压力之下,祖辈的援手无疑是雪中送炭。于是,隔代抚养在一片质疑声中依旧保持上升的趋势。“质疑,可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但解决问题光靠质疑是不够的,必须有更务实的智慧。”顾建梅说。
在顾建梅看来,隔代抚养的确有诸多弊端,可是人们明知有这些弊端却仍然选择这种方式,一定有非如此不可的理由,而并不像批判者所认为的,是父母自私,没有责任感。“独一代的身份标签并非来自于他们真的做了什么,而来自于人们对他们行为的片面诠释和由此阐发的联想。”
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心理专家鲁杰认为,隔代抚养既然不可避免,最好的办法就是扬长避短。父辈没时间、没经验,祖辈有时间、有经验;祖辈保守、传统,父辈开放、新潮;祖辈溺爱无原则,父辈恨铁不成钢……在教育孩子问题上,两代人的分歧似乎不可调和,但换一个思路想一想,这种分歧难道不是资源吗?在“爱孩子,希望孩子健康成长”这面大旗下,独一代与其父母完全可以优势互补,协同作战。
鲁杰认为,独一代父母应在化解两代人教育冲突方面唱主角。首先,独一代父母要努力学习做合格父母,通过读书、上网、到家长学校学习等方式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家庭教育的要领。其次,要主动和家人分享学习心得,真正做到理解孩子、理解老人。“独一代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参与得越多,就越容易取得祖父母的配合,两代人就越容易形成合力,教育效果也就越好。”鲁杰说。
同时,作为智慧的祖父母,应该帮助子女和孙辈建立、维护良好的亲子关系。上海家庭教育资深专家乐善耀给祖父母支招:“祖父母不妨多提醒子女,多久没带孩子出去玩了?多久没跟孩子谈过心了?督促子女常跟孩子互动。祖父母也应不断学习,了解孩子在各时期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并适时予以重点关注。”
乐善耀认为,对孩子来说,父母的亲子教育好比母乳喂养,祖辈教育则是辅助的人工喂养。祖父母在对第三代养育中合理定位,当好称职的配角,不错位、不越位,擅用其长,以避其短,将两代人的两种教育优势互补,才能使孩子受益。
深刻反思,亡羊补牢
独一代教育独二代离不开隔代抚养,无疑是无奈之举,试想,当独三代出生,作为祖父母的独一代还能依赖谁呢?本刊认为,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社会问题,不能满足于见招拆招,而应回归本源,找到问题的症结。
独一代如何教育独二代,其实是独生子女问题的延续,而对独生子女问题的研究,我国尚处落后阶段。早在一百多年前,美国心理学家G·S·霍尔便率先开始研究独生子女问题,分析了独生子女的特异性。1928年,H·F·胡克等人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论文,强调家族关系在人格形成中的重要性,把独生子女与家族联系起来加以研究。德国对独生子女的研究从医学角度开始,小儿科医生E·内特尔于1906年发表了《独生子女及其教育》。1937年,日本保育会会长、儿童心理学家山下俊郎发表了《独生子女及其心理与教育》一文,阐述了独生子女的意义及其渊源,分析了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提出了独生子女的教育原则。
然而,发人深省的是,直至今日,把独生子女当做基本国策、拥有全世界最庞大独生子女群体的中国,无论是教育界、医学界还是心理学界,都未见具有权威性的、有影响力的专著来研究和阐述独生子女教育的特异性。
把中国人的视线引向独一代的不是科学专著,而是一篇审视他们的文章《夏令营中的较量》。1993年11月,《读者》全文转载了这篇文章。一石击起千层浪,文中中国孩子在日本孩子面前的全面落败令人震惊,甚至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后来,教育界广泛认为,《夏令营中的较量》的发表,是我国新时期素质教育的开端,奠定了素质教育的社会舆论基础,素质教育从此被提上国家议事日程。
18年过去了,我国的素质教育进展如何?为什么独生子女还是那样依赖父母,甚至包括养育孩子这件事?在这些沉重的问题面前,每一个为人父母者都应该深深地反思,做出自己的选择。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