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记》中的“礼”与“乐”思想探析

来源 :陕西社会科学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ina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乐记》是我国儒家美学思想理论著作,该书以“礼”“乐”的矛盾关系为主线,论述“礼”“乐”的社会功用,突出“乐”在社会生活中的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礼;乐;和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2-102-02
  
   《乐记》是我国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理论著作,总结和发挥孔子以来的儒家音乐著作,其礼乐文化的独特关照影响深远,《乐记》虽然是以乐为对象著书立说,但实质是礼乐并重。《乐记》从儒家道德哲学出发,按照礼与乐的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注重论述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礼乐的对立统一关系
  一方面,礼乐相互对立。“乐”与“礼”分司内外,对立并重。《乐记•乐论篇》中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就是要维持一定的联系,要保持一种和谐的秩序,防止相互怨恨;不同等级之间把贵贱的等级严格加以区分,防止相互争夺。又说“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内心而出,礼是外在规范。“礼”通过各种外部行为区分贵贱敬疏,使人不争,“乐”通过音乐调和人际关系,使人无怨。
  另一方面,礼、乐的目的一致,相互统一,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等级制度,所以说“礼乐之情同”。它们应该统一起来,相互补充。“乐胜则流,礼胜则离”。“礼”与“乐”有着共同的社会功用,是使人心和谐欢爱,人际关系和敬,从而合和天下。“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礼者,殊事合敬者也;乐者,异文合爱者也”,“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至高的礼乐与天地同节奏、同和声,相异的礼与乐的最终目的都是在区分尊卑、宫商的差异后以达到和谐。“致乐以治心”是礼乐的社会功用。“乐极和,礼极顺,内和而外顺,则民瞻其颜色而弗与争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故德辉动于内,而民莫不承听,理发诸外,而民莫不承顺。故曰;致礼乐之道,举而错之,天下无难矣。”礼乐相辅相成,中和和乐,大礼大乐会使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达到最高境界便是“大乐必易,大礼必简”。
  二、礼乐对立,突出乐的社会功用
  礼作为外在道德规范和乐作为内心的自觉认同,在维护封建统治的上层建筑时表里合一。乐能辅礼,礼亦能辅乐。《乐记》主要发挥荀子的这个“礼辩异,乐和同”的命题出发,着重从“礼”和“乐”的矛盾关系,在礼与乐的对立统一中,将礼与乐对比,反复论述乐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乐记》既有“大和”,又有具体的和谐。而一切有形的和谐都来源于“大和”。《乐记•乐礼篇》中认为:天地高下,万物呈现出各个不同的形貌,便有了差异,有差异,便存在秩序的调整,这就是礼产生的根源。而万物流转不息,相合相生,共同成为一生命的大文章,这就是以“同”为本质的音乐产生的根源。礼在和,礼在顺;礼在敬,乐在乐。敬在于以礼的强制性、规范性,使人们在差异中谨守自己的本分,所以礼的核心在于人知其“分”,礼是庄严的,肃穆的,是人在这个世界中必须要付出的,是人和世界所订的契约。所以,“礼自外作”。
  《乐记》认为音乐的功能是巨大的,万物和谐活力的生长,就是音乐的象征。首先,乐可以治愈心灵。“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平和”,音乐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音乐盛行,使人的耳目聪慧明朗,血气通畅和顺。其次,乐可以调和人鱼人之间的关系,通过音樂治理国家。“内和而外顺,则民瞻其颜色而弗与争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使人们安心于当前的社会生活,与世无争,实现统治者的和谐之国方略。最后,通过乐使内在的心灵和外在的世界达到最高的和谐,既生命的和谐。“治乐以治心”,立足于内在生命的欲求,将道德的和谐落实到人的内在生命欲求的基础之上,化强行的道德规范为内在的生命冲动。所以,“乐由中出”。
  “礼“与“乐”是儒家哲学中的一对核心范畴,实施礼乐教化。《乐记•乐礼篇》说:“春作夏长,仁也;秋敛冬藏,义也。仁进于乐,义进于礼。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礼者别宜,居鬼而从地。” 仁义蕴藏于四季,通与礼乐。仁作为个体内心的一个道德准则,没有规范的道德内涵,因此要依托一个具体的形式,使个人的道德品德调和,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实现大同和合的社会。于是,便强调音乐的社会教化功能。它发挥了先秦儒家音乐观中“乐者,乐也”的思想,使人快乐,在生命的和融中感受的适意。
  三、礼乐统一,实现音乐的价值
  《乐记》关于礼乐的思想与孔子的儒家礼乐思想保持一致。《论语•阳货》:“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礼乐主要不是指玉帛等器物装饰,不是钟鼓等乐器乐舞,而是秩序的规范和谐。“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故礼主其减,乐主其盈。礼减而进,以进为文;乐盈而反,以反为文。礼减而不进而销,乐盈而不反则放。故礼有报而乐有反。礼得其报则乐,乐得其反则安;礼之报,乐之反,其义一也。”(《乐记•乐化篇》)礼侧重谦让收敛,乐侧重丰满充盈。礼以勉力进行为善,乐以反躬自制为善。礼能够勉力答报,那么就会产生和悦乐能够反躬自制,那么就会获得安适。礼的勉力答报与乐的反躬自制,从心安理得方面来讲,其意义是一致的。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难免也。”心安理得的快乐是人情所不能避免的。人通过音乐抒发快乐,快乐通过声音动作,把人的性情、心理的变化完全表达出来了。快乐没有表现形式,或者表现形式不得其道,就不能不淫乱。先王厌恶这种淫乱,所以制定雅颂的音乐来加以引导,不让放荡、邪恶的念头接触人心,这就是先王制定音乐的方针,在此音乐便实现其至高价值。
  在“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中的“治”是乐的最终目的,进而到政治和合的政治目标。“乐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纪”,“乐”的和谐中正的特征为儒家治国方略所用,和于人心,和于天地。
  四、礼乐相济,在内容方面相互转化,相互包含
  正如南宋学者真德秀说:“礼中有乐,乐中有礼”。(《真西山文集•问礼乐》)。《乐记•乐言篇》中强调指出“先王”作“乐”的中心课题是“使亲疏、贵贱、长幼,男女之理,皆形见于乐”,也就是说,“乐”必须体现封建等级制度的“礼”。反复强调“乐”必须体现“礼”这个思想。所以又说“乐者,通伦理者也”,“知乐则几于礼”(《乐记•乐本篇》)。
  《乐记》中,不但“乐”和“礼”互相渗透,互相补充,而且它们同“刑”、“政”也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礼”、“乐”、“刑”、“政”的目的是一个:“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共同为“王道”服务。同时《乐记》发挥荀子的思想,强调音乐在发挥维护封建等级制度时的特殊作用,即“致乐以治心”。
  五、礼乐的局限性
  《乐记》受汉代官方宗教神秘主义哲学的影响,把“礼”“乐”及其功能加以神秘化,使《乐记》在很多方面带上了神秘主义的色彩。例如:“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由地制。(《乐记•乐论篇》)”“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礼者别宜,居鬼而从地。故圣人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礼乐明备,天地官矣(《乐记•乐礼篇》)”。认为礼乐是天地的和气秩序,使万物化生而又使万物都显出区别,依据天地的和气化育万物的道理和高低上下生成万物的道理制作。圣人作乐来顺应天,制礼来配合地。礼乐昭明完备,犹如天地各尽其职了。这就把社会显现象和自然规律混为一谈,把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礼”“乐”与自然规律混为一谈,把“乐”的作用夸大到可以支配整个自然界万物的变化,把“礼”“乐”永恒化、绝对化、神秘化了。
  《乐记》站在维护封建统治的立场上,过分看重礼乐的社会功用,将礼乐视为政治的附庸,忽略了礼乐的审美特性。忽略了音乐艺术自身的独立性,把音乐看做是宣传整治地一种工具,主张“使亲疏贵贱长幼男女之理皆形见于乐”。
  《乐记》以“礼乐“的矛盾关系为主线,在二者的对立统一中论述礼乐对于政治的重要性,强调与礼相辅相成的乐的强大社会功用。运用礼乐使人心、人际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大同的社会。但《乐记》对“礼”“乐”功能的神秘化,以及对于音乐审美特性的忽视,也产生了消极影响,具有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局限了艺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文锦.礼记译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1.
  [2]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朱良志.中国美学名著导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其他文献
1、前言标准化测试是检验网络产品与有关网络协议标准的一致程度,提高同种协议不同产品能够互连的概率的有效手段。用于这种目的的测试系统叫做网络协议实现的标准化测试系统,简称测试系统。
英西之间原本是传统的盟友关系,但是随着腓力二世的上台和英国国力的逐渐强盛,英西之间的矛盾开始显露出来。英西关系也从最初的亲密转变为友好,再到紧张,最后刀剑相见,最终
摘 要:古汉语同义词研究是进行识同辨异。同义词分为两类:异称词和一般同义词。对异称词我们采用“同一概念”识别法、“同一对象”识同法找出同义词。对一般同义词,则利用训诂材料或根据文献通用情况确定同义关系。  关键词:同义词;异称词;识同法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3-080-02    同义词研究要做的工作是识同辨异,而迄今的古汉语同义词理论研究的专文专书,大多都
这种技术被定义为:非旋转件的多轴加工,这种机型也是保富利机床厂所生产的所有机床中性能最强的机床,它代表了一个新的时代。
摘 要:专书研究或者专题研究是汉语史研究的基础,意义重大。对古代典籍进行专书研究,调查分析每部书中语法现象,能够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律。本文将在前人总结的关于名词活用现象的诸多理论基础之上吸收传统训诂学,现代语言学的理论方法,以《战国策》为例浅谈“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的关系。  关键词:《战国策》;词类活用;词的兼类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2-
江苏金方圆数控机床有限公司地处扬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是国家级高新技术及技术进步示范企业;国家火炬、星火计划重点实施单位;也是中国工商银行确定的”AAA”级信用企业;是全国最
毛泽东“上山”思想的形成是对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的提炼;是针对于枪杆子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作用认识的逐步加深;尤其是对农民运动与军事运动的完美结合在革命
振冲法加固已经广泛应用到松散砂壳坝坝壳的抗震加固中。本文简要介绍了振冲加固原理,并以振冲加固法在日照水库主坝抗震加固工程的应用为例,归纳总结了振冲加固的施工方法、
潍坊水利经过多年的防汛信息化建设,以现代信息化技术为支撑,整合了防汛专网、防汛视频会商、大型水库监控平台等现有防汛信息化系统,打造了一个以数据中心为基础,业务应用为
摘 要:李权事件的发生并非是偶然的,而是有一定的必然性。随着统治者对科举重视程度的提高、应试举人的增多,对知贡举者的要求更高,秩仅从六品上的考功员外郎已不堪重任。并且吏部专掌取士与选官,势力颇大,有必要对其进行分权。另外,唐玄宗力图消除请托之风是推行科举的主观因素。李权事件后,主司地位提高,促进了座主与门生地位的形成。二者之间的相互援引为唐中后期的党争提供了条件,从而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