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创业教育对于缓解就业压力、实现大学生成功创业、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和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大学生创业教育日益受到更多的关注。本文认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创业教育
随着中国大学生毕业规模不断扩大和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影响,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已成为社会、政府、学校、大学生及其家庭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第三本护照”的创业教育也日益受到重视。
1.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1.1 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现实需要
自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就业率却在持续下滑。据统计,2006年的高校毕业生达413万人,年内有124万人未能实现就业;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是495万人,有144万毕业生待业;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559万人,2009年大学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11万人,而前几年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约有480万人。可见,2009年需要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将超过1000万,就业形势面临严峻挑战。另外,有关专家预测到2011年,大学层次毕业生数量将达到峰值,约758万人。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困难也日趋显现,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毕业生中如有10%毕业后自主创业,就将大大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居高不下的现状,若有30%学生自主创业,就能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1]这需要高等学校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将创业教育贯彻始终,大力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使毕业生不仅成为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求职者,而且逐渐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拓宽学生就业门路。
1.2 实现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必要前提
经济学界普遍认为,美国经济近几十年持续快速发展和增长,得益于其“创业革命”和经久不衰的创业精神。相比之下,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创业成功率也比较低。教育部的一项报告显示,全国97家开张比较早的大学生企业,盈利的仅占17%,学生创办的公司5年内仅有30%能够生存下来。[2] 究其原因,我国大学生普遍缺少系统和行之有效的创业教育。在创业实践中,对创业理解肤浅、目标模糊、心态盲目,缺少“风险意识”。大部分学生认为创业最重要的是资金,忽视了知识、高新技术产品或服务理念在大学生创业中的重要地位。创业教育则可以帮助学生选择创业方向,培养学生创业所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心理品质等素养,使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了解市场现状,成功创业。调查表明,美国表现最优秀的上市公司与高新技术企业老板有86%接受过创业教育。[3]
1.3 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要求
20世纪80年代以来,创业教育在国外越来越普及并形成一股热潮。许多发达国家特别重视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将其作为高校的中心任务来抓,并把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成效作为衡量一所高校办学质量的标准。其中,美国的创业教育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当完备的体系,涵盖了从小学、初中、高中、大专直到本科、研究生的正规教育。德国在1999年提出“要使高校成为创业者的熔炉”的口号;英国政府2005年发起一项中学生做生意的计划;法国也从初中开始增强创业教育;日本在1998年提出从小学开始实施就业和创业教育。[4]相比之下,我国的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末,属于刚刚起步阶段。在知识经济国际化、全球化趋势的推动下,各国高校间的国际交流日益深化,国外的创业教育成果对我国高等教育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为了与世界其他各国高等教育全面接轨,我国高等教育必须突破传统教育模式,建立以大众教育为背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新型教育模式,将创业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
1.4 推动社会知识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揭示出,21世纪是创业时代,企业家精神将成为21世纪的时代精神,企业家精神所驱动的创业活动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我国传统的就业方式是毕业生被动地等待社会提供现成的就业机会,在当今这样一个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这种就业模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具有文化知识的大学生应该是创业者的主体,应该成为实现国家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主体。据统计,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高达50%左右,而我国仅有6%-8%。[5]面对如此大的悬殊,我们不得不反思:我国从业人员大多缺少技术发明的方向感和科技创新的创造力,缺乏一定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改革教育的功能定位,把培养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强烈的创业意识的创业型人才纳入学校发展战略。
2.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创业教育则是驱动创业和就业的重要动力[6]。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仅凭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努力。
2.1 政府要创新机制,提高重视程度
美国创业教育的完善与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雄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分不开。近年来,我国政府针对创业教育也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但是相比之下我国投入的创业教育经费较少,优惠政策的受众面较低,多停留在形式上。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我国政府应创新机制,提高重视,将创业教育落在实处。一是各级政府要将创业教育纳入政府发展工作目标,加大资金投入和优惠政策的受众面。二是各地人事部门、劳动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沟通与合作,积极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培训、政策支持等服务。三是财政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抓好资金落实,切实做到专款专用;四是教育部要设立专门的创业教育机构,出台面向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教学安排意见》等指导性政策,为高校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师资培训和咨询指导提供服务。五是政府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和大学生创业园,为有创业意识且想创业的大学生提供研发、生产、经营的场地,提供系统的培训和咨询,以及政策、融资、法律和市场等方面的支持,降低大学生创业企业的风险和成本。
2.2 社会要加大宣传,营造创业氛围
创业要在社会支持的环境中生存。我国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目前并不是大学生挑工作,一些学生已经接受了搓澡工、零起薪之类的工作,可社会观念没变,舆论指责从事低端行业的大学生是自我贬值。[7]我国社会还没有形成“劳动光荣”的就业观念和良好的自主创业氛围。然而,与我国有着相似国情的印度可谓是全民参与创业教育,从中央政府、邦政府、金融机构、教育与培训学校、工业协会以及非政府组织与顾问等机构都提供与创业相关的培训服务,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推动了印度经济持续增长,解决了大国人口的就业问题,同时也给我国的创业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启示。我国社会各界应在政府的引导下,从社会宣传、舆论导向和价值观念上鼓励创业。借助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和法律法规,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积极转变观念,改变以往计划经济影响下的就业意识,崇尚创业,营造一个全民支持创业,参与创业的良好氛围,进而激起更多大学生自主创业。
2.3 高校要加强建设,普遍开展创业教育
高校作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阵地,对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截至2005年初,美国已有16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创业学课程,并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创业教育、教学研究体系。[8] 与美国相比,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许多高校仍停留在就业教育阶段,创业教育几乎一片空白。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要加大创业工作力度,实现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明显增加,并提出高等学校要整合学校教务、科研、就业、学生工作、学生社团等系统的优势,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普遍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为此,高校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强创业教育:首先,加强师资建设。只有建立强大的师资队伍,创业教育的效果才能有所保障。各高校应力争建设一支由专业教师、政府人员、技术专家、成功企业家、风险投资家、孵化管理者和法律专家等组成的专兼职动态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其次,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加快创业教育进课堂。这就要求高校不仅要加强理论创新,避免一味地照搬、模仿国外的教育理论,而且要注重学科的交叉性和融通性,避免单科深入和形式主义。再次,营造良好的学校创业氛围。学校定期举办丰富多彩的创业活动,鼓励学生组建形式多样的创业团体,并将教师、学生参与创业教育情况作为考核、评优的基本依据。最后,加大创业实践。积极争取利用当地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工业园区建立创业模拟实验基地,并与创业孵化基地加强联系,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实践主体和创业主体。
2.4 家庭应转变观念,支持自主创业
我国部分家庭所持的某些传统观念给大学生创业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障碍。现在大学生的家长普遍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成长、就业的,深受计划经济就业观的影响,认为只要学习成绩优异,获得大学毕业文凭,就应该和能够找到一份安逸、体面、收入高的工作。特别是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家庭,更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毕业后走上与自己同样的工作岗位,这种思想严重抑制了当代大学生的创业观念。面对紧张的就业形势,家长要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积极转变观念,密切配合学校的创业教育,充分理解、引导、支持孩子的创业理念和创业行为。在家庭中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孩子建立创业精神和树立创业信心。
参考文献
[1]李伟文.论创业时代加强创业教育的意义及对策[J].职业与教育,2008,(36).
[2]朱建华.一个草根企业家眼中的“大学生创业难”[N].中国教育报,2009-
4-2(3).
[3]蔡克勇.创业教育亟待加强[N].中国教育报,2005-7-20(8).
[4]黄胜.对我国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EB/OL]. http://www.cyol.net/kab/content/2008-09/28/content_2347426.htm,2008-09-28/2009-03-31.
[5]陆欣.高校创业教育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8,(6).
[6]陈文华.创新政府机制,促进高校创业教育[EB/OL]. http://www.jxmg.gov.cn/jyxc/2009/3/093131338486344.html,2009-03-09/2009-04-11.
[7]北京严控外地生源毕业生政策今年不变[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09-03/11/content_10987462.htm,2009-03-11/2009-04-14.
[8]常建坤,李时椿.美国的创业教育及其启示[EB/OL]. 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7/49166/3981158.html, 2005-12-28/2009-04-14.
作者简介:
李哲(1982—),男,辽宁铁岭人,大连理工大学机关党委组织员。
杨明园(1984—),女,满族,辽宁清原人,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07级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创业教育
随着中国大学生毕业规模不断扩大和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影响,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已成为社会、政府、学校、大学生及其家庭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第三本护照”的创业教育也日益受到重视。
1.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1.1 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现实需要
自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就业率却在持续下滑。据统计,2006年的高校毕业生达413万人,年内有124万人未能实现就业;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是495万人,有144万毕业生待业;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559万人,2009年大学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11万人,而前几年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约有480万人。可见,2009年需要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将超过1000万,就业形势面临严峻挑战。另外,有关专家预测到2011年,大学层次毕业生数量将达到峰值,约758万人。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困难也日趋显现,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毕业生中如有10%毕业后自主创业,就将大大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居高不下的现状,若有30%学生自主创业,就能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1]这需要高等学校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将创业教育贯彻始终,大力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使毕业生不仅成为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求职者,而且逐渐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拓宽学生就业门路。
1.2 实现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必要前提
经济学界普遍认为,美国经济近几十年持续快速发展和增长,得益于其“创业革命”和经久不衰的创业精神。相比之下,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创业成功率也比较低。教育部的一项报告显示,全国97家开张比较早的大学生企业,盈利的仅占17%,学生创办的公司5年内仅有30%能够生存下来。[2] 究其原因,我国大学生普遍缺少系统和行之有效的创业教育。在创业实践中,对创业理解肤浅、目标模糊、心态盲目,缺少“风险意识”。大部分学生认为创业最重要的是资金,忽视了知识、高新技术产品或服务理念在大学生创业中的重要地位。创业教育则可以帮助学生选择创业方向,培养学生创业所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心理品质等素养,使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了解市场现状,成功创业。调查表明,美国表现最优秀的上市公司与高新技术企业老板有86%接受过创业教育。[3]
1.3 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要求
20世纪80年代以来,创业教育在国外越来越普及并形成一股热潮。许多发达国家特别重视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将其作为高校的中心任务来抓,并把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成效作为衡量一所高校办学质量的标准。其中,美国的创业教育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当完备的体系,涵盖了从小学、初中、高中、大专直到本科、研究生的正规教育。德国在1999年提出“要使高校成为创业者的熔炉”的口号;英国政府2005年发起一项中学生做生意的计划;法国也从初中开始增强创业教育;日本在1998年提出从小学开始实施就业和创业教育。[4]相比之下,我国的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末,属于刚刚起步阶段。在知识经济国际化、全球化趋势的推动下,各国高校间的国际交流日益深化,国外的创业教育成果对我国高等教育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为了与世界其他各国高等教育全面接轨,我国高等教育必须突破传统教育模式,建立以大众教育为背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新型教育模式,将创业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
1.4 推动社会知识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揭示出,21世纪是创业时代,企业家精神将成为21世纪的时代精神,企业家精神所驱动的创业活动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我国传统的就业方式是毕业生被动地等待社会提供现成的就业机会,在当今这样一个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这种就业模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具有文化知识的大学生应该是创业者的主体,应该成为实现国家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主体。据统计,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高达50%左右,而我国仅有6%-8%。[5]面对如此大的悬殊,我们不得不反思:我国从业人员大多缺少技术发明的方向感和科技创新的创造力,缺乏一定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改革教育的功能定位,把培养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强烈的创业意识的创业型人才纳入学校发展战略。
2.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创业教育则是驱动创业和就业的重要动力[6]。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仅凭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努力。
2.1 政府要创新机制,提高重视程度
美国创业教育的完善与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雄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分不开。近年来,我国政府针对创业教育也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但是相比之下我国投入的创业教育经费较少,优惠政策的受众面较低,多停留在形式上。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我国政府应创新机制,提高重视,将创业教育落在实处。一是各级政府要将创业教育纳入政府发展工作目标,加大资金投入和优惠政策的受众面。二是各地人事部门、劳动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沟通与合作,积极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培训、政策支持等服务。三是财政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抓好资金落实,切实做到专款专用;四是教育部要设立专门的创业教育机构,出台面向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教学安排意见》等指导性政策,为高校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师资培训和咨询指导提供服务。五是政府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和大学生创业园,为有创业意识且想创业的大学生提供研发、生产、经营的场地,提供系统的培训和咨询,以及政策、融资、法律和市场等方面的支持,降低大学生创业企业的风险和成本。
2.2 社会要加大宣传,营造创业氛围
创业要在社会支持的环境中生存。我国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目前并不是大学生挑工作,一些学生已经接受了搓澡工、零起薪之类的工作,可社会观念没变,舆论指责从事低端行业的大学生是自我贬值。[7]我国社会还没有形成“劳动光荣”的就业观念和良好的自主创业氛围。然而,与我国有着相似国情的印度可谓是全民参与创业教育,从中央政府、邦政府、金融机构、教育与培训学校、工业协会以及非政府组织与顾问等机构都提供与创业相关的培训服务,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推动了印度经济持续增长,解决了大国人口的就业问题,同时也给我国的创业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启示。我国社会各界应在政府的引导下,从社会宣传、舆论导向和价值观念上鼓励创业。借助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和法律法规,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积极转变观念,改变以往计划经济影响下的就业意识,崇尚创业,营造一个全民支持创业,参与创业的良好氛围,进而激起更多大学生自主创业。
2.3 高校要加强建设,普遍开展创业教育
高校作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阵地,对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截至2005年初,美国已有16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创业学课程,并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创业教育、教学研究体系。[8] 与美国相比,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许多高校仍停留在就业教育阶段,创业教育几乎一片空白。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要加大创业工作力度,实现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明显增加,并提出高等学校要整合学校教务、科研、就业、学生工作、学生社团等系统的优势,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普遍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为此,高校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强创业教育:首先,加强师资建设。只有建立强大的师资队伍,创业教育的效果才能有所保障。各高校应力争建设一支由专业教师、政府人员、技术专家、成功企业家、风险投资家、孵化管理者和法律专家等组成的专兼职动态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其次,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加快创业教育进课堂。这就要求高校不仅要加强理论创新,避免一味地照搬、模仿国外的教育理论,而且要注重学科的交叉性和融通性,避免单科深入和形式主义。再次,营造良好的学校创业氛围。学校定期举办丰富多彩的创业活动,鼓励学生组建形式多样的创业团体,并将教师、学生参与创业教育情况作为考核、评优的基本依据。最后,加大创业实践。积极争取利用当地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工业园区建立创业模拟实验基地,并与创业孵化基地加强联系,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实践主体和创业主体。
2.4 家庭应转变观念,支持自主创业
我国部分家庭所持的某些传统观念给大学生创业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障碍。现在大学生的家长普遍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成长、就业的,深受计划经济就业观的影响,认为只要学习成绩优异,获得大学毕业文凭,就应该和能够找到一份安逸、体面、收入高的工作。特别是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家庭,更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毕业后走上与自己同样的工作岗位,这种思想严重抑制了当代大学生的创业观念。面对紧张的就业形势,家长要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积极转变观念,密切配合学校的创业教育,充分理解、引导、支持孩子的创业理念和创业行为。在家庭中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孩子建立创业精神和树立创业信心。
参考文献
[1]李伟文.论创业时代加强创业教育的意义及对策[J].职业与教育,2008,(36).
[2]朱建华.一个草根企业家眼中的“大学生创业难”[N].中国教育报,2009-
4-2(3).
[3]蔡克勇.创业教育亟待加强[N].中国教育报,2005-7-20(8).
[4]黄胜.对我国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EB/OL]. http://www.cyol.net/kab/content/2008-09/28/content_2347426.htm,2008-09-28/2009-03-31.
[5]陆欣.高校创业教育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8,(6).
[6]陈文华.创新政府机制,促进高校创业教育[EB/OL]. http://www.jxmg.gov.cn/jyxc/2009/3/093131338486344.html,2009-03-09/2009-04-11.
[7]北京严控外地生源毕业生政策今年不变[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09-03/11/content_10987462.htm,2009-03-11/2009-04-14.
[8]常建坤,李时椿.美国的创业教育及其启示[EB/OL]. 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7/49166/3981158.html, 2005-12-28/2009-04-14.
作者简介:
李哲(1982—),男,辽宁铁岭人,大连理工大学机关党委组织员。
杨明园(1984—),女,满族,辽宁清原人,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07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