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武术的保护问题是近十余年来武术研究领域中的热点之一,相关的研究成果俯拾皆是、层出不穷。纵观传统武术保护的发展历程,从上世纪80年代国家体委发起的历时3年年之久的传统武术拳种挖掘整理的保护工作,到进入20世纪以来传统武术迎来“申遗”热潮、对传承主体“传承人”的重视与保护,再到2008年武术“入奥”失败后,大量学者基于传统武术文化视阈,对“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等文化层面的研究,有如传统武术文化生存的外部环境“文化安全”、“文化空间”、“文化生态”,将传统武术这一文化所生存的环境问题提升至空前高度。传统武术保护主体(拳种→传承人→武术文化)的几经更易但并未收效显著,让人不禁反思:“传统武术究竟要保护什么?”以及“又该如何进行有效地保护?”
高校武术教学活动的科学、高效开展,对于传统武术的发展与传承有着战略性的意义。高校作为综合性的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的高等教育机构,为传统武术的挖掘研究提供了研究基础和研究空间;高校教师作为拥有专业知识背景、学术研究能力和拥有相应物质保障的武术习练群体,为传统武术的传承发展研究提供了学理基础和学术支持。高校无疑可以作为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的基地之一,鉴于此,本文基于传统武术民间传承与高校教育融合的视角出发,对传统武术的发展与传承问题进行了审视,希望能够通过分析传统武术发展的现状及成因,探讨传统武术民间传承与高校教育相融合的目标定位,以及科学的传统武术教学体系的构建等问题,来促进高校在传统武术发展与传承过程中所具有的积极作用。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田野调查法、定性分析法等方法,基于对民间习武群体保护的视角,以“生态文明观”为指导思想,运用文化生态系统和文化结构理论,对民间习武群体的外生态和内生态的结构进行剖析,对民间习武群体的外生态和内生态当前所面临着的主要危机进行深入分析,并针对这些危机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结合当前时代背景,顺应社会发展所趋,引入“生态文明观”作为民间习武群体保护的指导思想,以避免传统武术保护陷入“为了保护而保护”的“人类中心观”保护误区。解决民间习武群体文化生态危机的主要方略有二:一、是依靠民间习武群体的力量,调节其内生态,以适应外生态的发展变化。二、是依靠高校及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协调配合以改善民间习武群体的外生态,为民间习武群体的可持续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编撰体育院校专业“传统武术”教材
由教育部、体育总局组织相关专家、学者、教师、传统武术家等相关人士组成“传统武术”教材小组,首选一批传习范围相对较大、习练人群较多、影响力较大的几个拳种,创编一套科学规范化的体育院校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传统武术”教材体系。待收效显著后,再延续此模式创编其他拳种传统武术教材。如,在传统武术技法、套路教授的基础上,挑选出该拳种一些典型的技击技术动作精华作为重点、特色技术内容,创编体育院校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传统武术技术教材。在创编传统武术技术教材同时,编写传统武术理论及武德教材。把其开成一门课程,在体育院校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中开课,把“未曾习武先习德”的理念和武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培养更多的社会主义合格人才。
二、借助高校平台开设“传统武术传承班”
针对当前传统武术传承后继无人的现实局面,借助高校民传专业的师资平台,在开设有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的高校中开设“传统武术传承班”,吸收当前社会中的“传统武术大家”、“大师”等民间拳师,与高校学习竞技武术出身的教师合作教学。兼容并蓄各位老师的各家所长,融合发展传统武术与现代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进行针对性的“传承”教学。
三、传统武术继承班和学生的未来工作要衔接
如果“傳统武术传承班”的学生只是学习传统武术,没有好的出路,那么势必导致“传统武术继承班”的“流产”。因此,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在具有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的 高 校中开设“传统武术传承班”的同时,推行中小学传统武术教育,并且制订相应的奖惩制度,诸如对中小学校办学资格的考核就可以规定,学校传统武术教师的师生比例等措施。这样既能保障把中小学传统武术教学落实到实处,又能有效地解决“传统武术传承班”的学生工作问题。可见,在教育主管部门协调下,将开设传统武术继承班和学生的未来工作衔接好,对发挥“传统武术传承班”的作用和弘扬传统武术文化,均具有重要作用。
四、加强传统武术学校教育国际化发展
“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在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今天,传统武术教育国际化是全球化时代的必然产物和趋势,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历史潮流的大势所趋。在传统武术教育国际化传播上,一方面“要借助孔子学院和驻外文化交流中心有组织地在国内外传播武术”,一方面要借助全球化平台,到国外办武校,“让国外的武校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绿洲’,让传统武术成为其种子,在异国他乡开花发芽。”
结语
在当下全球化时代和中国社会转型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寻求传统武术在当代的生存空间、发展路径,需要运用多元化思维方式,根据新的历史发展语境,选择传统武术的当代发展路径和发展形态,从而维持传统武术的当代在场性,进而实现传统武术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全国武术工作会议召开入奥非武术发展最终目标[EB/OL].http://2010.163.com.2010-03-29.
【2】王言群,赵贵彬.关于传统武术的思考[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4(4):40.
【3】周伟良.行健放歌——传统武术训练理论的文化诠释[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2.
【4】温力.传统文化的时代性和武术运动的综合创造[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86.
【5】栗胜夫.论我国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40.
【6】郭玉成.中国武术传播论·序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2.
高校武术教学活动的科学、高效开展,对于传统武术的发展与传承有着战略性的意义。高校作为综合性的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的高等教育机构,为传统武术的挖掘研究提供了研究基础和研究空间;高校教师作为拥有专业知识背景、学术研究能力和拥有相应物质保障的武术习练群体,为传统武术的传承发展研究提供了学理基础和学术支持。高校无疑可以作为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的基地之一,鉴于此,本文基于传统武术民间传承与高校教育融合的视角出发,对传统武术的发展与传承问题进行了审视,希望能够通过分析传统武术发展的现状及成因,探讨传统武术民间传承与高校教育相融合的目标定位,以及科学的传统武术教学体系的构建等问题,来促进高校在传统武术发展与传承过程中所具有的积极作用。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田野调查法、定性分析法等方法,基于对民间习武群体保护的视角,以“生态文明观”为指导思想,运用文化生态系统和文化结构理论,对民间习武群体的外生态和内生态的结构进行剖析,对民间习武群体的外生态和内生态当前所面临着的主要危机进行深入分析,并针对这些危机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结合当前时代背景,顺应社会发展所趋,引入“生态文明观”作为民间习武群体保护的指导思想,以避免传统武术保护陷入“为了保护而保护”的“人类中心观”保护误区。解决民间习武群体文化生态危机的主要方略有二:一、是依靠民间习武群体的力量,调节其内生态,以适应外生态的发展变化。二、是依靠高校及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协调配合以改善民间习武群体的外生态,为民间习武群体的可持续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编撰体育院校专业“传统武术”教材
由教育部、体育总局组织相关专家、学者、教师、传统武术家等相关人士组成“传统武术”教材小组,首选一批传习范围相对较大、习练人群较多、影响力较大的几个拳种,创编一套科学规范化的体育院校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传统武术”教材体系。待收效显著后,再延续此模式创编其他拳种传统武术教材。如,在传统武术技法、套路教授的基础上,挑选出该拳种一些典型的技击技术动作精华作为重点、特色技术内容,创编体育院校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传统武术技术教材。在创编传统武术技术教材同时,编写传统武术理论及武德教材。把其开成一门课程,在体育院校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中开课,把“未曾习武先习德”的理念和武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培养更多的社会主义合格人才。
二、借助高校平台开设“传统武术传承班”
针对当前传统武术传承后继无人的现实局面,借助高校民传专业的师资平台,在开设有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的高校中开设“传统武术传承班”,吸收当前社会中的“传统武术大家”、“大师”等民间拳师,与高校学习竞技武术出身的教师合作教学。兼容并蓄各位老师的各家所长,融合发展传统武术与现代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进行针对性的“传承”教学。
三、传统武术继承班和学生的未来工作要衔接
如果“傳统武术传承班”的学生只是学习传统武术,没有好的出路,那么势必导致“传统武术继承班”的“流产”。因此,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在具有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的 高 校中开设“传统武术传承班”的同时,推行中小学传统武术教育,并且制订相应的奖惩制度,诸如对中小学校办学资格的考核就可以规定,学校传统武术教师的师生比例等措施。这样既能保障把中小学传统武术教学落实到实处,又能有效地解决“传统武术传承班”的学生工作问题。可见,在教育主管部门协调下,将开设传统武术继承班和学生的未来工作衔接好,对发挥“传统武术传承班”的作用和弘扬传统武术文化,均具有重要作用。
四、加强传统武术学校教育国际化发展
“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在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今天,传统武术教育国际化是全球化时代的必然产物和趋势,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历史潮流的大势所趋。在传统武术教育国际化传播上,一方面“要借助孔子学院和驻外文化交流中心有组织地在国内外传播武术”,一方面要借助全球化平台,到国外办武校,“让国外的武校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绿洲’,让传统武术成为其种子,在异国他乡开花发芽。”
结语
在当下全球化时代和中国社会转型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寻求传统武术在当代的生存空间、发展路径,需要运用多元化思维方式,根据新的历史发展语境,选择传统武术的当代发展路径和发展形态,从而维持传统武术的当代在场性,进而实现传统武术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全国武术工作会议召开入奥非武术发展最终目标[EB/OL].http://2010.163.com.2010-03-29.
【2】王言群,赵贵彬.关于传统武术的思考[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4(4):40.
【3】周伟良.行健放歌——传统武术训练理论的文化诠释[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2.
【4】温力.传统文化的时代性和武术运动的综合创造[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86.
【5】栗胜夫.论我国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40.
【6】郭玉成.中国武术传播论·序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