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康德曾经说过:“能够引起我内心震动的,一个是头顶的星空,一个是永恒的道德律。”可见,德育是最高的教育目标,促进人的发展。而语文作为一个中华民族丰富内涵和精神底蕴的载体,是渗透德育的重要学科。因而,教师要重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借助教材中深刻的语言、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浓厚的情感为德育渗透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德育渗透
初中语文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知识,而这些知识几乎都是通过阅读传递给学生的。因而,教师需要重视语文的阅读教学,通过有效的阅读教学活动实现德育的渗透,在潜移默化中丰厚学生的人文内涵,提升个人修养,发展人格魅力。
一、 放大语言,引导感悟情感,提升个人修养
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它盛满了精神内涵。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说过:精神生产只能存在于语言之中。语言是人的思想、情感和道德的集中表現。因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咬文嚼字”,放大教材中的语言,挖掘准确、鲜明、形象的语句渗透德育,引导学生品味,进而感悟到语言传递的某种情感,提升个人修养。
例如:在教学《秋天的怀念》时,为了传递亲情无价的思想观念,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珍爱亲情,我放大了文章一些重要语言,如“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这一句中的“悄悄”和“偷偷”两个词,首先,让学生独自感受;之后,进行分析,这两个词表现出了母亲敏感地残疾儿子的小心翼翼和对儿子深沉的爱;然后,提问:如果去掉“悄悄”和“偷偷”会怎么呢?对比之后,学生发现去掉这两个词就无法表现母亲的心理,更体会不出母爱。在整个“咬文嚼字”的过程中,无意识地渗透了德育内容,丰富了学生个性情感。由此可见,放大语言,进行分析感悟,可以实现德育的渗透,提升个人修养。
二、 构建情境,声画刺激情感,有效渗透德育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句话说明了情感体验的重要性,其是实现语文情感熏陶和德育渗透的有利条件。那么,如何进行情感体验呢?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创设情境的方式,通过图画、音乐、生活再现等方式刺激学生,使其自然投入,从而实现某种思想情感的内化,达到渗透德育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最后一课》时,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深刻体会文本中的情感,我采用了创设情境的方式。首先,我问学生有没有看过抗日剧,调动学生情绪,进而导入视频片段;之后,我播放了一些经典地突出抗日艰辛、民族意识的片段,让学生们观看、感受;然后,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看完之后有什么感受?并展开讨论,有的同学说:抗日战士太辛苦了,有的同学说:侵略者太可恶了……最后,我说:“同学们,假设我们回到了日本侵略时代,而这是我们的最后一节课,明天开始你们就要接受日本文化。试想,这时你会是什么心情?带着这样的心情,我们来阅读一下《最后一课》。”从而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感受爱国情感,认识到了国家对于个人的意义。在整个情境当中,视频的声画语言给学生带来了直接的情感刺激,进而产生了阅读的情感基础,从而促使学生接受并内化了“爱国”这一情感。由此可见,构建情境,借助声画、音乐等媒介刺激,可以辅助学生消化思想情感,实现德育的渗透。
三、 知人论世,关注文本作者,增强人格魅力
王尚文曾说:“情志植根于艺术家敏感、深刻、美好的心灵。”也就是说,作者的情感是文章情感的来源,是文章情感的反映。因而,在阅读教学时,教师要注意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组织学生翻阅典籍、资料,学习作者的生平,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丰富认知经验,进而实现个人情感的熏陶,潜移默化中渗透德育。
例如:在教学《社戏》时,为了渗透德育,提高学生的人格魅力,我采用了知人论世的方法,深刻剖析鲁迅先生的思想,使其人格魅力感染到学生。首先,让学生查阅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包括生平、背景、作品风格;然后,对这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比如生平,我播放了关于鲁迅先生生平介绍的视频资料,讲述了其家庭背景、工作经历、一生事迹等,从视频中,学生可以体会到鲁迅先生的坚强、善良、睿智;又如背景,鲁迅先生处于中华民族灾难深重,面临生死存亡的社会,而在如此残酷的环境中,鲁迅先生用自己的一支笔为民众精神觉醒和民族解放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可见其对国家的责任感、使命感;再如其作品风格,引导学生对比《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等作品,感受其严谨和独特的幽默感。在整个知人论世的过程中,学生被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所吸引,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熏陶和感染。由此可见,知人论世、关注文本作者是渗透德育的有效方式。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是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教师需要重视阅读教学设计,注重教材中情感的传播,使学生受到优秀思想的熏陶,进而产生思想情感的变化,从而提升人格魅力和个人修养,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任晓萌.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D].河北师范大学,2014.
[2]曾庆锋.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作文成功之路(下旬),2017(2).
作者简介:
谢丰,浙江省杭州市,浙江师范大学附属杭州笕桥实验中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德育渗透
初中语文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知识,而这些知识几乎都是通过阅读传递给学生的。因而,教师需要重视语文的阅读教学,通过有效的阅读教学活动实现德育的渗透,在潜移默化中丰厚学生的人文内涵,提升个人修养,发展人格魅力。
一、 放大语言,引导感悟情感,提升个人修养
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它盛满了精神内涵。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说过:精神生产只能存在于语言之中。语言是人的思想、情感和道德的集中表現。因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咬文嚼字”,放大教材中的语言,挖掘准确、鲜明、形象的语句渗透德育,引导学生品味,进而感悟到语言传递的某种情感,提升个人修养。
例如:在教学《秋天的怀念》时,为了传递亲情无价的思想观念,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珍爱亲情,我放大了文章一些重要语言,如“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这一句中的“悄悄”和“偷偷”两个词,首先,让学生独自感受;之后,进行分析,这两个词表现出了母亲敏感地残疾儿子的小心翼翼和对儿子深沉的爱;然后,提问:如果去掉“悄悄”和“偷偷”会怎么呢?对比之后,学生发现去掉这两个词就无法表现母亲的心理,更体会不出母爱。在整个“咬文嚼字”的过程中,无意识地渗透了德育内容,丰富了学生个性情感。由此可见,放大语言,进行分析感悟,可以实现德育的渗透,提升个人修养。
二、 构建情境,声画刺激情感,有效渗透德育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句话说明了情感体验的重要性,其是实现语文情感熏陶和德育渗透的有利条件。那么,如何进行情感体验呢?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创设情境的方式,通过图画、音乐、生活再现等方式刺激学生,使其自然投入,从而实现某种思想情感的内化,达到渗透德育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最后一课》时,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深刻体会文本中的情感,我采用了创设情境的方式。首先,我问学生有没有看过抗日剧,调动学生情绪,进而导入视频片段;之后,我播放了一些经典地突出抗日艰辛、民族意识的片段,让学生们观看、感受;然后,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看完之后有什么感受?并展开讨论,有的同学说:抗日战士太辛苦了,有的同学说:侵略者太可恶了……最后,我说:“同学们,假设我们回到了日本侵略时代,而这是我们的最后一节课,明天开始你们就要接受日本文化。试想,这时你会是什么心情?带着这样的心情,我们来阅读一下《最后一课》。”从而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感受爱国情感,认识到了国家对于个人的意义。在整个情境当中,视频的声画语言给学生带来了直接的情感刺激,进而产生了阅读的情感基础,从而促使学生接受并内化了“爱国”这一情感。由此可见,构建情境,借助声画、音乐等媒介刺激,可以辅助学生消化思想情感,实现德育的渗透。
三、 知人论世,关注文本作者,增强人格魅力
王尚文曾说:“情志植根于艺术家敏感、深刻、美好的心灵。”也就是说,作者的情感是文章情感的来源,是文章情感的反映。因而,在阅读教学时,教师要注意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组织学生翻阅典籍、资料,学习作者的生平,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丰富认知经验,进而实现个人情感的熏陶,潜移默化中渗透德育。
例如:在教学《社戏》时,为了渗透德育,提高学生的人格魅力,我采用了知人论世的方法,深刻剖析鲁迅先生的思想,使其人格魅力感染到学生。首先,让学生查阅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包括生平、背景、作品风格;然后,对这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比如生平,我播放了关于鲁迅先生生平介绍的视频资料,讲述了其家庭背景、工作经历、一生事迹等,从视频中,学生可以体会到鲁迅先生的坚强、善良、睿智;又如背景,鲁迅先生处于中华民族灾难深重,面临生死存亡的社会,而在如此残酷的环境中,鲁迅先生用自己的一支笔为民众精神觉醒和民族解放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可见其对国家的责任感、使命感;再如其作品风格,引导学生对比《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等作品,感受其严谨和独特的幽默感。在整个知人论世的过程中,学生被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所吸引,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熏陶和感染。由此可见,知人论世、关注文本作者是渗透德育的有效方式。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是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教师需要重视阅读教学设计,注重教材中情感的传播,使学生受到优秀思想的熏陶,进而产生思想情感的变化,从而提升人格魅力和个人修养,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任晓萌.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D].河北师范大学,2014.
[2]曾庆锋.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作文成功之路(下旬),2017(2).
作者简介:
谢丰,浙江省杭州市,浙江师范大学附属杭州笕桥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