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百年党史是党带领全国人民谱写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历史。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从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革命建设奇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1]一直以来,党史教育的重心和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百年党史是党带领全国人民谱写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历史。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从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革命建设奇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1]一直以来,党史教育的重心和阵地都主要在高校和各级党校,中学生很少接受系统的党史教育,且学习党史的渠道主要来自历史课堂。作为历史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史课又高于普通的历史课。本文旨在探索如何立足课堂,推进高效、特点鲜明的高中党史教育。
其他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在国史和党史教学中地位举足轻重。如何理解"新纪元"的内涵?统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课教科书表述如下: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依托教科书思路,初中教师大多从国内和国际两方
统编版教科书稳步推行的过程中,一线教师普遍呼声是容量太大,而对应的授课课时太少,以至于很多老师日常授课只关注教学基本任务的完成,而没有更多地顾及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新课标的理解以及核心素养涵育目标的达成等。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多者兼顾、提高课堂效率呢?正如优秀的文学作品常有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高效的历史课堂也必定有一条清晰、明朗的教学主线。教师作为新版教科书的积极推进者和实施者,应在备课时预设、
项目式学习是学生通过完成与真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项目进行学习,充分选择和利用最优化的资源,在实践体验、内心吸收、探索创新中获得较为完整而具体的知识,形成专门的技能并获得发展的实践活动。笔者在践行项目式学习助力历史教学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做了几点思考,现总结如下。一、项目式学习有助于历史教学回归认知规律探寻历史本源传统的学习是一个"倒过来"的过程,不是从摸索、试误开始,不是从实践开始,而是直接从认识
近年来,我国高铁事业迅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标志着我国动车组制造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随着列车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髙,连接到列车通信网络的终端和设备数量逐渐增加,因此传输的数据类型和数据量也不断増多。传统的基于总线的列车网络因具有实时性好和稳定性高的优势一直被广泛应用,但是其传输速率较低,扩展性较差,而未来列车通信网络需要具备大吞吐量以及灵活组网的能力,显然传统的列车通信网络已
铁基非晶/纳米晶合金因其具有较高饱和磁感应强度Bs、低矫顽力Hc、高磁导率μe,低损耗P等优良的性能而备受科研工作者们的关注。经过数十年的发展,铁基非晶/纳米晶合金综合软磁性能得到很大地改善,已经成为软磁材料中重要的一个分支。但相较于传统硅钢,铁基非晶/纳米晶合金相对较低的饱和磁感应强度Bs阻碍了其进一步的发展。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磁场/应力热处理的方法,结合Co元素的适量添加旨在不破坏铁基非晶/
劳动是人类本质的活动。劳动和教育在维系个体和人类的生存中共生、发展。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不可能实现人真正的全面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人的和谐全面发展、富有教养、精神丰富、道德纯洁——所有这一切,只有当他不仅在德育、智育、美育和体育素养上,而且在劳动素养、劳动创造素养上达到较高阶段时,才能做到。"[1]
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百年大党,征途如虹;百年中国,沧桑巨变。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共产党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已阔步走过百年征程。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的特殊历史节点,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2月召开的党史学习教育
基于以太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列车以太网对实时性与确定性的要求,对时间敏感网络(TSN)的一些关键技术在列车以太网通信技术的应用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和验证。文中以兼容IEEE 802.3以太网协议和IEC 61375-2-3 TRDP协议为前提,提出一种基于时间敏感网络的列车以太网通信技术的解决方案,并通过试验测试表明本方案应用于列车通信网络具有可行性与有效性。
目的:探讨创伤性凝血病(TIC)发生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医师早期识别干预凝血病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9-2018-09期间我院就诊的急诊重症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TIC将其分为2组,研究组(急诊重症创伤患者并发TIC)和对照组(急诊重症创伤患者未并发TIC),分别为40例和108例。分别记录患者伤后24 h内的基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分析急诊重症创伤患者发生TIC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