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企业对资源有效利用和成本控制的有效手段,杜绝人为差错,提高作业效率,改进资产管理的方式,实现资产盘盈盘亏,减少企业资产流失,并结合了南京地铁现有的管理模式、作业流程和合理的操作方法,以使在今后资产管理中能够快速实施,快速上手,快速得益。
【关键词】:地铁 资产管理 PDA应用系统 EAM/ERP
一、概述
固定资产的全面管理是企业对资源有效利用和成本控制的有效手段,随着运营分公司的线路不断增加,巡检频率也相应提高,按照目前人工巡检的作业方式,手工记录容易出现误差,造成资产流失。针对这些情况,技术人员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包括移动终端和条码技术来实现移动清点和盘点,且结合了南京地铁现有的管理模式、作业流程和合理的操作方法,建立了固定资产条码管理系统,该系统的建立使今后资产管理能够快速实施,快速上手,快速得益。
二、固定资产条码管理系统的系统特点
1.独特的权限管理
在固定资产管理条码系统中充分地考虑到每一个操作员的职责不同,为每一个操作员制定了相应地操作权限,通过操作人员的身份和密码识别,保证不同操作员只能在其职责范围内进行有限的操作。这样既保证了制度的固定性,又能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加强适应能力。
2.双重自动数据备份
操作人员进行具体操作时,数据存储在客户机的同时又通过网络将数据传送至Web服务器,使客户机的硬盘中的数据和Web服务器中的数据相一致;同时Web服务器又将数据传送至远程服务器其它的客户机上,让整个网络中的每台计算机都具有同步的数据。
三、系统功能介绍
在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中每一件新购入资产的相关数据输入计算机以后,都会由计算机自动地打印生成不干胶条形码,条码上的内容可由操作人员自己设定,其中包括固定资产名称、购入日期、保管(使用部门)、责任人等内容。将条形标签码贴在固定资产实物上,既可以明显地区分固定资产的使用部门,一目了然,同时也给资产盘点工作带来极大的方便。盘点人员不必通过手工记录资产编码、核对账本的方式进行盘点,只须通过手持条码数据采集器对固定资产上的条码阅读,实现资产快速比对。手持条码数据采集器中可以存储近2万条固定资产的编码,使盘点速度提高了90%以上,同时还避免了重复盘点或错盘。资产盘点结束后,工作人员只需将手持条码数据采集器与电脑通过数据线连接,就可以迅速地获得资产盘点的实际情况,通过组合查询可立即发现资产短缺、溢余等变化情况。
系统具备以下功能:
1.资产日常管理功能:
主要包括固定资产的查询、盘点、进出、调拨等日常工作。
2.打印条形码功能 :
根据选定的固定资产自动生成粘贴于固定资产实物上的条码标签。
3.盘点功能 :
按照条码阅读器中的数据与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核对,并对正常或异常的数据做出处理,得出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并可按部门、中心生成盘盈明细表、盘亏明细表、盘亏明细附表、盘点汇总表等。
4.固定资产综合查询:
可以对单条或一批固定资产的情况进行查询,查询条件包括资产卡片、保管情况、有效资产信息、统计、进出资产、调拨资产、历史资产、名称规格、起始及结束日期、单位或部门。
5.系统维护功能:
由系统管理员对资产分类代码表、进出方式代码表、购置方式代码表、存放地代码表、部门代码表、保管人员表、单位名称表进行新增、修改、删除等操作。
6.安全管理功能:
对操作人员登录密码的管理,防止SQL注入攻击,后台数据库的管理等等
7.口令管理功能:使用帐号和口令。
系统管理员根据需求设定使用单位及个人登录账号及口令。
8.权限控制功能:
将操作人员划分为不同等级确定操作人员对系统使用权限,根据不同权限确定不同的操作。系统管理员可以按使用需求设置下属各个操作员对系统功能的操作权限,同时能够提供对本单位或部门的数据进行自动或人工备份的功能。
9.数据加密功能:对重要数据进行加密。
10.远程通讯功能:
提供无差错的远程通讯,实现通过内部网或专线准确的传递数据。
11.网络管理功能:
维护支持整个网络安全可靠地工作、即时检测故障和恢复故障。
四、系统改进
在盘点使用过程中,发现部分资产调拨后,无法更新使用部门和使用人,造成资产信息查询有差异,因此技术人员特别在功能列表里增加了“修改使用人”功能(人员信息与人力资源系统相连,可以实现即时更新)。通过输入人员编号可以任意选择新使用人,完成修改。通过系统改进,及时修改了使用部门和使用人相关信息,便于固定资产系统化精细化管理。
五、结束语
南京地铁目前在册固定资产超过3万项,总资产价值近87亿元,且地点分布在车站、基地、停车场及办公场所等,通过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开发,经过半年来的试用,已基本满足现场管理需要,摆脱了原先手工盘点资产带来的弊病和缺点,真正实现了信息化、精细化管理,从而为公司避免了资产流失,减少了企业损失。
参考文献
[1]毛程连.国有资产管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何其中. 工业企业固定资产管理[M].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1 - 179 页
[3] 天津财政学院工业管理系《工业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编写组[M].天津人民出版社,1978
【关键词】:地铁 资产管理 PDA应用系统 EAM/ERP
一、概述
固定资产的全面管理是企业对资源有效利用和成本控制的有效手段,随着运营分公司的线路不断增加,巡检频率也相应提高,按照目前人工巡检的作业方式,手工记录容易出现误差,造成资产流失。针对这些情况,技术人员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包括移动终端和条码技术来实现移动清点和盘点,且结合了南京地铁现有的管理模式、作业流程和合理的操作方法,建立了固定资产条码管理系统,该系统的建立使今后资产管理能够快速实施,快速上手,快速得益。
二、固定资产条码管理系统的系统特点
1.独特的权限管理
在固定资产管理条码系统中充分地考虑到每一个操作员的职责不同,为每一个操作员制定了相应地操作权限,通过操作人员的身份和密码识别,保证不同操作员只能在其职责范围内进行有限的操作。这样既保证了制度的固定性,又能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加强适应能力。
2.双重自动数据备份
操作人员进行具体操作时,数据存储在客户机的同时又通过网络将数据传送至Web服务器,使客户机的硬盘中的数据和Web服务器中的数据相一致;同时Web服务器又将数据传送至远程服务器其它的客户机上,让整个网络中的每台计算机都具有同步的数据。
三、系统功能介绍
在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中每一件新购入资产的相关数据输入计算机以后,都会由计算机自动地打印生成不干胶条形码,条码上的内容可由操作人员自己设定,其中包括固定资产名称、购入日期、保管(使用部门)、责任人等内容。将条形标签码贴在固定资产实物上,既可以明显地区分固定资产的使用部门,一目了然,同时也给资产盘点工作带来极大的方便。盘点人员不必通过手工记录资产编码、核对账本的方式进行盘点,只须通过手持条码数据采集器对固定资产上的条码阅读,实现资产快速比对。手持条码数据采集器中可以存储近2万条固定资产的编码,使盘点速度提高了90%以上,同时还避免了重复盘点或错盘。资产盘点结束后,工作人员只需将手持条码数据采集器与电脑通过数据线连接,就可以迅速地获得资产盘点的实际情况,通过组合查询可立即发现资产短缺、溢余等变化情况。
系统具备以下功能:
1.资产日常管理功能:
主要包括固定资产的查询、盘点、进出、调拨等日常工作。
2.打印条形码功能 :
根据选定的固定资产自动生成粘贴于固定资产实物上的条码标签。
3.盘点功能 :
按照条码阅读器中的数据与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核对,并对正常或异常的数据做出处理,得出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并可按部门、中心生成盘盈明细表、盘亏明细表、盘亏明细附表、盘点汇总表等。
4.固定资产综合查询:
可以对单条或一批固定资产的情况进行查询,查询条件包括资产卡片、保管情况、有效资产信息、统计、进出资产、调拨资产、历史资产、名称规格、起始及结束日期、单位或部门。
5.系统维护功能:
由系统管理员对资产分类代码表、进出方式代码表、购置方式代码表、存放地代码表、部门代码表、保管人员表、单位名称表进行新增、修改、删除等操作。
6.安全管理功能:
对操作人员登录密码的管理,防止SQL注入攻击,后台数据库的管理等等
7.口令管理功能:使用帐号和口令。
系统管理员根据需求设定使用单位及个人登录账号及口令。
8.权限控制功能:
将操作人员划分为不同等级确定操作人员对系统使用权限,根据不同权限确定不同的操作。系统管理员可以按使用需求设置下属各个操作员对系统功能的操作权限,同时能够提供对本单位或部门的数据进行自动或人工备份的功能。
9.数据加密功能:对重要数据进行加密。
10.远程通讯功能:
提供无差错的远程通讯,实现通过内部网或专线准确的传递数据。
11.网络管理功能:
维护支持整个网络安全可靠地工作、即时检测故障和恢复故障。
四、系统改进
在盘点使用过程中,发现部分资产调拨后,无法更新使用部门和使用人,造成资产信息查询有差异,因此技术人员特别在功能列表里增加了“修改使用人”功能(人员信息与人力资源系统相连,可以实现即时更新)。通过输入人员编号可以任意选择新使用人,完成修改。通过系统改进,及时修改了使用部门和使用人相关信息,便于固定资产系统化精细化管理。
五、结束语
南京地铁目前在册固定资产超过3万项,总资产价值近87亿元,且地点分布在车站、基地、停车场及办公场所等,通过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开发,经过半年来的试用,已基本满足现场管理需要,摆脱了原先手工盘点资产带来的弊病和缺点,真正实现了信息化、精细化管理,从而为公司避免了资产流失,减少了企业损失。
参考文献
[1]毛程连.国有资产管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何其中. 工业企业固定资产管理[M].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1 - 179 页
[3] 天津财政学院工业管理系《工业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编写组[M].天津人民出版社,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