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也是评议教学的重要内容,因而评议老师无不对之孜孜以求,力图找到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捷径。经过近年的摸索,我认为教师坚持写“下水”作文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条便捷之路,是作文教学的一个突破口。
按照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理论,教育工作促进和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发展,其发展过程中必须有教师的指导,否则难以有显著的影响。而教师“下水”作文正是指导学生写作活动的一个好方法,能给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以显著的影响。
教师“下水”作文,其利有三。
一、教师“下水”作文为学生提供了仿效的榜样,可以使学生写作时少走弯路,更有效地指导学生作文。
《范文正公遗文》说:“出题使诸生作赋,必先自为之,欲知其难易及所为用意,亦使学者准以为法。”命题者先作“下水”文章,古人视为宝贵经验,值得借鉴。体育教师上课往往先做示范动作,音乐教师则给学生范唱,美术教师则当面在黑板上作画,语文教师让学生写作文也应当写“下水”作文。著名散文家碧野先生很赞成教师写“下水”作文,他认为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必须写出好文章以为示范。只有教师亲自动笔,才能在谋篇布局、铺垫、过渡、照应及遣词造句等方面给学生以启示和诱导。我给学生出过这样一个题目:《我和我的××》,要求事件真实,有真挚的情感,字数在600左右,必须在40分钟内完成。我用了20分钟写成了一篇。一堂课下来,班上80%的同学完成了。第二堂课上,我说:“咱们互相交流一下文章怎么样?”同学们叫我先读,我就读了我写的文章《我和我的哥哥》。读着读着,班上的女生一个个抽泣起来,个别男生眼眶也充满泪花。“下水”作文打动了同学们的心,给同学们引了路。大家说,以前总以为没啥写,现在才明白不是没啥写,而是不知道怎样写。再如《雨缘》一文,是我在学生写作前“下水”的。文章构思时,我想要写好这类散文,一要设计好能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二要追究材料的选择,三要安排好结构层次。初写时,我总感到线索不明确,材料不典型,结构不严谨。改稿时,我努力从这几方面入手,结果写得比较成功。我把写好的文章交给本班的学生看,也把自己的写作体会讲给他们听,他们都很乐意接受指导。后来,有位学生交来《书缘》一文,他说是受了我《雨缘》一文的影响而写的,我看了此文,文章确实不错。
二、教师亲自“下水”,由于深知作文的苦与累,因此更能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更易沟通学生的思想。
学生作文,要么是教师先指导,然后让他们带回家去写,要么是教师在上一堂课指导,下一堂课让他们当堂完成。学生无论什么时候写,无论什么地点写,要写好一篇文章,实际上都是很不容易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水平中等以下的学生,他们能完成符合老师要求的文章已经不容易了,如要当堂完成,难度就更大了。
可是,如果老师看到学生的作文写得不理想或是差劲,就一味地批评、责怪,甚至是咒骂学生,就会使得这些学生提不起精神来,对写作越来越怕。然而,教师亲自“下水”了,就会从亲自感受中深知学生写作的苦,一般不责怪学生。相反,会与这些学生沟通思想,鼓励他们努力修改好文章。我就有这样的体会:以前,我不“下水”,看到学生作文差时,总喜欢训同学,搞得师生关系紧张。以后我“下水”了,就经常与学生交流写作体会,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感情。一次让学生写《一个××的人》一文,有几个学生写得实在差劲,我没有训他们,而是自己“下水”,写了一篇《一个属猪的人》,我把写好的这篇文章交给那些学生看,他们摸着自己的头,怪不好意思的。事后,我与他们谈心,指出要写好一篇文章必须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敢于否定自己的文章,积极地努力地修改文章,并鼓励他们先慢慢来,以后会逐步写好的。以后,那些学生都努力写文章了。
三、加强了指导学生作文时的针对性、启发性、示范性。
教师在“下水”过程中,也会遇到种种问题,诸如“扣题的问题”、“材料的问题”、“结构的问题”、“语言的问题”等,实际上,这些问题对教师来讲是个小问题,而对学生来讲却是个大问题。因此,教师在制定写作要求时要考虑以下问题:(1)写作知识点对这类文章的基本要求是什么?(2)制定怎样的写作要求才切合学生的实际?(3)这类文章可设计哪些同类题目对学生进行比较分析?……这些思考,有利于学生明确写作要求,加强了指导学生写作时的针对性、启发性、示范性。
我在让学生写《考试》一文时,就针对“知识点”与“学生实际”这两点制定了具体、明确、切实的写作要求:(1)可以写文化知识的考试,也可写人生道路上思想行为的考试;(2)纵式结构;(3)主要运用人物“心理描写”这一表达方式;(4)有能力的学生要有一些场面描写,有一些环境的烘托;(5)运用三个以上成语。并为学生设计了以下同类题目进行比较分析:(1)《考试前后》;(2)《一场叫人永不忘怀的考试》;(3)《考试后的感想》;(4)《考试须知》。写作要求提出了,同类作文题目比较分析了,我再结合自己的“下水”实践启发学生如何达到这些要求,如何避免审题错误等问题的出现,结果,绝大部分学生的文章都写得比较理想。
教师“下水”作文,既是一种很有效的作文指导方法,又是营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及提高教师自身写作水平的一种好方法。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由于教师“下了水”,学生们有了写作的榜样,就乐意与你相处,共商写作乃至生活中的大事,于是,自然而然地,教师就在学生中树立了威信,而且威信会越来越高。
按理说,语文教师不怕写文章,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教师习惯于就作文知识、作文技巧等“坐而论道”、“纸上谈兵”,虽然讲起范文来头头是道,但自己作文却缺乏门道。而教师“下水”作文这一方法,不仅有利于指導学生写作,而且会提高教师的写作水平。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讲,“下水”作文是教师与学生同场较艺,这迫使教师必须做到“打铁先得自身硬”,从多方面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如为避免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现象,教师必须做到厚积薄发,平时留心书本知识、报刊时事和社会生活方面写作素材的积累,才不会“书到写时方恨少”;为训练学生的作文思维,教师必须在作文的审题、构思、立意、选材方面多做思考,培养敏捷、开放和多元的思维习惯和能力;为防止“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的情形出现,教师在善于积累勤于思考的同时,还要坚持多练笔,在不断的写作中逐渐培养准确流畅、生动具体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形成清新自然的文风。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下水作文”是一条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行之有效的途径。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不可“袖手旁观”,“该出手时就出手”,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写出得意之作,不失时机地给学生以引导,据此要求学生“请你像我这样做”,从而提高作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按照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理论,教育工作促进和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发展,其发展过程中必须有教师的指导,否则难以有显著的影响。而教师“下水”作文正是指导学生写作活动的一个好方法,能给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以显著的影响。
教师“下水”作文,其利有三。
一、教师“下水”作文为学生提供了仿效的榜样,可以使学生写作时少走弯路,更有效地指导学生作文。
《范文正公遗文》说:“出题使诸生作赋,必先自为之,欲知其难易及所为用意,亦使学者准以为法。”命题者先作“下水”文章,古人视为宝贵经验,值得借鉴。体育教师上课往往先做示范动作,音乐教师则给学生范唱,美术教师则当面在黑板上作画,语文教师让学生写作文也应当写“下水”作文。著名散文家碧野先生很赞成教师写“下水”作文,他认为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必须写出好文章以为示范。只有教师亲自动笔,才能在谋篇布局、铺垫、过渡、照应及遣词造句等方面给学生以启示和诱导。我给学生出过这样一个题目:《我和我的××》,要求事件真实,有真挚的情感,字数在600左右,必须在40分钟内完成。我用了20分钟写成了一篇。一堂课下来,班上80%的同学完成了。第二堂课上,我说:“咱们互相交流一下文章怎么样?”同学们叫我先读,我就读了我写的文章《我和我的哥哥》。读着读着,班上的女生一个个抽泣起来,个别男生眼眶也充满泪花。“下水”作文打动了同学们的心,给同学们引了路。大家说,以前总以为没啥写,现在才明白不是没啥写,而是不知道怎样写。再如《雨缘》一文,是我在学生写作前“下水”的。文章构思时,我想要写好这类散文,一要设计好能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二要追究材料的选择,三要安排好结构层次。初写时,我总感到线索不明确,材料不典型,结构不严谨。改稿时,我努力从这几方面入手,结果写得比较成功。我把写好的文章交给本班的学生看,也把自己的写作体会讲给他们听,他们都很乐意接受指导。后来,有位学生交来《书缘》一文,他说是受了我《雨缘》一文的影响而写的,我看了此文,文章确实不错。
二、教师亲自“下水”,由于深知作文的苦与累,因此更能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更易沟通学生的思想。
学生作文,要么是教师先指导,然后让他们带回家去写,要么是教师在上一堂课指导,下一堂课让他们当堂完成。学生无论什么时候写,无论什么地点写,要写好一篇文章,实际上都是很不容易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水平中等以下的学生,他们能完成符合老师要求的文章已经不容易了,如要当堂完成,难度就更大了。
可是,如果老师看到学生的作文写得不理想或是差劲,就一味地批评、责怪,甚至是咒骂学生,就会使得这些学生提不起精神来,对写作越来越怕。然而,教师亲自“下水”了,就会从亲自感受中深知学生写作的苦,一般不责怪学生。相反,会与这些学生沟通思想,鼓励他们努力修改好文章。我就有这样的体会:以前,我不“下水”,看到学生作文差时,总喜欢训同学,搞得师生关系紧张。以后我“下水”了,就经常与学生交流写作体会,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感情。一次让学生写《一个××的人》一文,有几个学生写得实在差劲,我没有训他们,而是自己“下水”,写了一篇《一个属猪的人》,我把写好的这篇文章交给那些学生看,他们摸着自己的头,怪不好意思的。事后,我与他们谈心,指出要写好一篇文章必须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敢于否定自己的文章,积极地努力地修改文章,并鼓励他们先慢慢来,以后会逐步写好的。以后,那些学生都努力写文章了。
三、加强了指导学生作文时的针对性、启发性、示范性。
教师在“下水”过程中,也会遇到种种问题,诸如“扣题的问题”、“材料的问题”、“结构的问题”、“语言的问题”等,实际上,这些问题对教师来讲是个小问题,而对学生来讲却是个大问题。因此,教师在制定写作要求时要考虑以下问题:(1)写作知识点对这类文章的基本要求是什么?(2)制定怎样的写作要求才切合学生的实际?(3)这类文章可设计哪些同类题目对学生进行比较分析?……这些思考,有利于学生明确写作要求,加强了指导学生写作时的针对性、启发性、示范性。
我在让学生写《考试》一文时,就针对“知识点”与“学生实际”这两点制定了具体、明确、切实的写作要求:(1)可以写文化知识的考试,也可写人生道路上思想行为的考试;(2)纵式结构;(3)主要运用人物“心理描写”这一表达方式;(4)有能力的学生要有一些场面描写,有一些环境的烘托;(5)运用三个以上成语。并为学生设计了以下同类题目进行比较分析:(1)《考试前后》;(2)《一场叫人永不忘怀的考试》;(3)《考试后的感想》;(4)《考试须知》。写作要求提出了,同类作文题目比较分析了,我再结合自己的“下水”实践启发学生如何达到这些要求,如何避免审题错误等问题的出现,结果,绝大部分学生的文章都写得比较理想。
教师“下水”作文,既是一种很有效的作文指导方法,又是营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及提高教师自身写作水平的一种好方法。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由于教师“下了水”,学生们有了写作的榜样,就乐意与你相处,共商写作乃至生活中的大事,于是,自然而然地,教师就在学生中树立了威信,而且威信会越来越高。
按理说,语文教师不怕写文章,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教师习惯于就作文知识、作文技巧等“坐而论道”、“纸上谈兵”,虽然讲起范文来头头是道,但自己作文却缺乏门道。而教师“下水”作文这一方法,不仅有利于指導学生写作,而且会提高教师的写作水平。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讲,“下水”作文是教师与学生同场较艺,这迫使教师必须做到“打铁先得自身硬”,从多方面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如为避免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现象,教师必须做到厚积薄发,平时留心书本知识、报刊时事和社会生活方面写作素材的积累,才不会“书到写时方恨少”;为训练学生的作文思维,教师必须在作文的审题、构思、立意、选材方面多做思考,培养敏捷、开放和多元的思维习惯和能力;为防止“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的情形出现,教师在善于积累勤于思考的同时,还要坚持多练笔,在不断的写作中逐渐培养准确流畅、生动具体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形成清新自然的文风。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下水作文”是一条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行之有效的途径。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不可“袖手旁观”,“该出手时就出手”,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写出得意之作,不失时机地给学生以引导,据此要求学生“请你像我这样做”,从而提高作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