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各种纪念活动多起来,各种项目在启动,各种钱在花出去。在这种时候,国之荣损,被强调到至大至高的地位,为国赴汤蹈火的行为也会获得最高的褒奖。
但是,还有一种情景常常不被提起,那就是战争中的“民”,一条条生命,一个个家庭。还有一种牺牲常常被忽略、被忘记,那就是普通民众的牺牲。
这几个月我看了太多这样的牺牲。那些原本富足的家庭,在一次轰炸当中顷刻破碎。一个安宁的村庄,在一场细菌战的人工瘟疫中陷入死亡的恐怖。或许,在人类的历次战争中,相同的场景被重复了百遍千遍,一个人的死亡,一个家庭的破碎,一个村庄、一个城市的毁灭,都是战争中的常态,都是必须经历和承受的战争苦难,但我想说的是,战争的非常态下,国家无法庇护他的民众免于伤害,那么,战后应该全力去抚慰他们。
细菌战受害者70年不愈的伤口,是个例性的事件,但它更像是一个寓言,一个象征,一个沉重的诘问,为什么战争的伤口历经70年还没有抚平?
当我接近这些战争受难者时,我被他们埋在心底里的战争苦痛所震憾。一个烂脚人脚烂到危及生命,但他还是不愿意接受截肢,他说:“截了肢,我下辈子也不会有腿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恐惧?一个鼠疫攻击幸存者向我讲述他的父母兄弟如何在几天之内一个个死去时,全身都在颤抖,那是任何言语不能表达的东西:悲伤、恐惧、愤怒、仇恨……
我惊讶于事过70年,伤痛依然不能触碰,我也惊讶于70年当中,他们一直没有倾诉的渠道,他们没有机会去说,但并不等于他们不想诉说。我遇到一个从没上过学的80多岁的老人,这几年他一直在干一件事,就是写一本他的家族的历史,在饱受战争创伤的常德,他的奶奶、父亲、两个弟弟死于大轰炸、鼠疫和战争的困苦饥荒,为了这本家族史,他用眼过度,几近于盲。
我们一向不缺少宏大叙事,国家的、民族的,从战争转向和平,从仇恨转入友好,从来是国家的外交大事。这里面是不是应该有一个维度,那就是个人的,个体生命的,毕竟千万的生命也是当事者,千万的家庭也为国家在承担。
在纪念胜利之日,会有许多高大的纪念碑被竖立起来,但另外一些记忆却悄悄散失着。那是个人的记忆、家庭的记忆、村庄的记忆,那些具体的、个案的记忆。没有个人记忆何来国家记忆、民族记忆?如果这些记忆都散失了,我们拿什么来纪念,我们又能纪念什么?
或许,70年,我们应该从头做起,去建立一座座个人的纪念碑,它们不必大,但必须充满生命的庄严;去医治那些仍然裸露的战争创伤,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还有心灵上的。
主编 南香红
但是,还有一种情景常常不被提起,那就是战争中的“民”,一条条生命,一个个家庭。还有一种牺牲常常被忽略、被忘记,那就是普通民众的牺牲。
这几个月我看了太多这样的牺牲。那些原本富足的家庭,在一次轰炸当中顷刻破碎。一个安宁的村庄,在一场细菌战的人工瘟疫中陷入死亡的恐怖。或许,在人类的历次战争中,相同的场景被重复了百遍千遍,一个人的死亡,一个家庭的破碎,一个村庄、一个城市的毁灭,都是战争中的常态,都是必须经历和承受的战争苦难,但我想说的是,战争的非常态下,国家无法庇护他的民众免于伤害,那么,战后应该全力去抚慰他们。
细菌战受害者70年不愈的伤口,是个例性的事件,但它更像是一个寓言,一个象征,一个沉重的诘问,为什么战争的伤口历经70年还没有抚平?
当我接近这些战争受难者时,我被他们埋在心底里的战争苦痛所震憾。一个烂脚人脚烂到危及生命,但他还是不愿意接受截肢,他说:“截了肢,我下辈子也不会有腿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恐惧?一个鼠疫攻击幸存者向我讲述他的父母兄弟如何在几天之内一个个死去时,全身都在颤抖,那是任何言语不能表达的东西:悲伤、恐惧、愤怒、仇恨……
我惊讶于事过70年,伤痛依然不能触碰,我也惊讶于70年当中,他们一直没有倾诉的渠道,他们没有机会去说,但并不等于他们不想诉说。我遇到一个从没上过学的80多岁的老人,这几年他一直在干一件事,就是写一本他的家族的历史,在饱受战争创伤的常德,他的奶奶、父亲、两个弟弟死于大轰炸、鼠疫和战争的困苦饥荒,为了这本家族史,他用眼过度,几近于盲。
我们一向不缺少宏大叙事,国家的、民族的,从战争转向和平,从仇恨转入友好,从来是国家的外交大事。这里面是不是应该有一个维度,那就是个人的,个体生命的,毕竟千万的生命也是当事者,千万的家庭也为国家在承担。
在纪念胜利之日,会有许多高大的纪念碑被竖立起来,但另外一些记忆却悄悄散失着。那是个人的记忆、家庭的记忆、村庄的记忆,那些具体的、个案的记忆。没有个人记忆何来国家记忆、民族记忆?如果这些记忆都散失了,我们拿什么来纪念,我们又能纪念什么?
或许,70年,我们应该从头做起,去建立一座座个人的纪念碑,它们不必大,但必须充满生命的庄严;去医治那些仍然裸露的战争创伤,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还有心灵上的。
主编 南香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