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际交流部门是高校对外的窗口和桥梁,肩负着学校各种外事活动的组织协调与管理,在全球一体化日趋加速的今天,高校作为国家人才的摇篮,技术革新的前沿阵地,应当在国际交流上进行不断的创新性探索,争取更多的国际化资源,这就需要奋战在国际交流工作一线的教职工们,解放思想,创新思路,使得国际交流工作迈向一个新的台阶,取得更佳的成效。
关键字:国际交流;高校;创新
国际交流部门是高校中的对外机构之一,是对外交流工作的窗口和桥梁,是全校涉外工作的行政管理部门。肩负着学校与国外、境外大学、研究机构及其他机构的交往事宜;教职工因公出国报批、护照、签证办理及归国相关手续,及因私出国审批手续;学生境外留学项目的执行及推广,为各学院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提供信息和联系服务;长短期外籍专家的聘请、日常及教学管理;寻求孔子学院合作伙伴;高校主办或承办国际学术会议的审核及报批;制定学校总体外事工作计划和外事工作规章制度等重要的职责,它为高校学子出国深造,接受不同思维模式的高等教育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同时也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泛的空间。
在全球一体化日趋加速的今天,高校作为国家人才的摇篮,技术革新的前沿阵地,应当在国际交流上进行不断的创新性探索,争取更多的国际化资源,这就需要奋战在国际交流工作一线的教职工们,解放思想,创新思路,使得国际交流工作迈向一个新的台阶,取得更佳的成效。
一、结合学校实际,创新管理方式。
国际交流部门在日常运转中,既有外事活动,又不乏与校内其他部门协作。可以说本部门的有效管理及与其他部门的顺畅沟通,为顺利开展外事活动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保障。
1.1凝聚部门力量,创建优秀团队
形成以部门正副职牵头,部门职工各司其职,业务紧密关联的新格局。实行有效的例会制度,目的是使得部门内工作任务情况开放透明,以便部门领导掌握工作整体状况,了解每名教师工作进度,依照具体情况针对性的给出指导意见,并思考下一步的工作安排。部门职工之间合理分配工作任务,使得工作内容相互交叉,避免各自为政,淡漠团队意识。加强上下级沟通,使信息顺畅传递,提高团队的执行力。
1.2和谐校内部门,建立有效沟通
国际交流工作包含的内容丰富,其中有些工作涉及到全校整体战略,需要和其他部门相互协作,这就需要首先部门内部统一要求,统一认识,统一口径,树立良好的部门形象,打通校内各部门的协作关系,建立有效的沟通,形成合力,共同圆满完成国际交流工作。在日常工作中注重部门建设,培养特有的部门文化,增强部门教职工的归属感与彼此的信任感,在工作中相互补台。
二、加强合作交流,拓宽国际视野。
目前,高等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具有多元、多样、区域广泛、领域集中的显著特征, 合作质量不断提升。在此种形势下,我们更应当积极探索合作交流的新方向,树立新观念。
2.1合作层次由浅入深。即由传统意义上的如:双方互访、留学生交换、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引进国际人才、物质层次或信息方面的交换等方式转变成如:共同研究开发、 共建研究机构等深层次领域的合作。当前中国高校国际合作中,整体反映情况来看,访问学者、国际学术会议、留学生交换等形式所占比重远远高于深入合作比例。但从发展势头看, 深度合作的规模与比重呈攀升趋势,发展前景不可限量。高校也是更趋向于进行收益较大的深度合作,通过项目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增强学术方面的交流,获得项目合作的经费收入,并用于人才培养层面的软硬件建设上来,形成良性循环。
2.2合作内容由表及里。即由资源获取型向知识获取型转变,并最终向知识创造型转变。这是整个国家发展的宏观背景相一致的。通过国际合作与知名跨国公司共同组建研发研究机构,从而实现了不同程度的知识创造。由“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
2.3合作结构反客为主。即从被动依附的合作转变为自主自导,当前中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快速发展,使得国际地位显著提升,这正是高校展开广泛自主合作的大好时机。从交流到参与,再到合作,最终到主导,随着国内高校不断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终将实现向主导型合作的跨越。
2.4合作效益去糟取精。即在以往的合作中,我国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注重项目合作,轻视资源和人才的培养。应更加注国际交流合作中的内在质量和长期效益,注重合作机构的建设及人才培养、学科管理和发展。精华效益就是在合作中充分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研究方法,使其成为高层次人才的摇篮,成为高校科研、国家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三、重视自身修行,提高业务水平。
高校教师是高等教育的主体之一,这就决定了高校教师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形势下,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及学术水平,以保持高校教师作为持久传递新信息的角色。教师不但是知识的传播者、信息的更新者,也是科学研究的推动者,更是高校服务社会的带动者。所以,高校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国际交流能力。
从国际交流个人参与情况看,高校国际交流主体还是以学生为主,交流规模小、形式单一,同时也忽略了从事国际交流工作的教师的主体作用。美国学者 Hans van Ginkel提出:“高等教育国际化不仅强调国家间学生的流动 ,更重要的活动在于教师和研究者的流动和交流。”这也充分说明,不仅是从事高校国际交流工作的教师,其他各专业教师也应该加强国际化的洗礼。让教师能与国外专家学者交流、对话,才能使教师在学术上不断进步和创新,才能提高教师持续传授知识和探究科学的能力。也只有加强教师国际交流,才能让其掌握本学科最前沿的动态,不断丰富和更新传授知识的体系,满足现行社会下大学生的学习需要。
作为从事国际交流工作的教职工,更应当充分利用优势资源,珍惜国际对话的机会。在做好行政工作的同时还要注重以下两方面素质的培养:1.不断的积累补充外事工作的常识。看似简单的素质,却往往容易被忽视。常识二字包含着长时间的积累与沉淀,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全掌握的,外事常识包罗万象,有时不同国家对于相同事情需要不同的处理方式,对于外事工作者的能力是极大的考验,因此要注重细节注重积累,做到心中有数。2.提高自身的外语能力。在全球化的今天,外语已经不能单单的算作一门学科,它是一门工具,它帮助我们打开世界的大门。作为外事工作者,我们更需要提高外语水平,这里所说的外语能力已不能局限于取得外语水平证书,更多是灵活运用,为我所用,能帮助自身更好的完成外事工作。这就需要功在平时.同时,也应当结合高校实际,为国际交流工作争取有力的资金保障、制度保障,为学校的国际化进程及外来长远发展做打算。
对于国际交流工作的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是标新立异,而是创建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政策导向,保证高校国际交流工作的勃勃生机,并确实能将我国高校的国际交流工作与世界接轨,为学生、教师、高校乃至国家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使更多的人才走出去,也能回得来。
关键字:国际交流;高校;创新
国际交流部门是高校中的对外机构之一,是对外交流工作的窗口和桥梁,是全校涉外工作的行政管理部门。肩负着学校与国外、境外大学、研究机构及其他机构的交往事宜;教职工因公出国报批、护照、签证办理及归国相关手续,及因私出国审批手续;学生境外留学项目的执行及推广,为各学院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提供信息和联系服务;长短期外籍专家的聘请、日常及教学管理;寻求孔子学院合作伙伴;高校主办或承办国际学术会议的审核及报批;制定学校总体外事工作计划和外事工作规章制度等重要的职责,它为高校学子出国深造,接受不同思维模式的高等教育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同时也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泛的空间。
在全球一体化日趋加速的今天,高校作为国家人才的摇篮,技术革新的前沿阵地,应当在国际交流上进行不断的创新性探索,争取更多的国际化资源,这就需要奋战在国际交流工作一线的教职工们,解放思想,创新思路,使得国际交流工作迈向一个新的台阶,取得更佳的成效。
一、结合学校实际,创新管理方式。
国际交流部门在日常运转中,既有外事活动,又不乏与校内其他部门协作。可以说本部门的有效管理及与其他部门的顺畅沟通,为顺利开展外事活动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保障。
1.1凝聚部门力量,创建优秀团队
形成以部门正副职牵头,部门职工各司其职,业务紧密关联的新格局。实行有效的例会制度,目的是使得部门内工作任务情况开放透明,以便部门领导掌握工作整体状况,了解每名教师工作进度,依照具体情况针对性的给出指导意见,并思考下一步的工作安排。部门职工之间合理分配工作任务,使得工作内容相互交叉,避免各自为政,淡漠团队意识。加强上下级沟通,使信息顺畅传递,提高团队的执行力。
1.2和谐校内部门,建立有效沟通
国际交流工作包含的内容丰富,其中有些工作涉及到全校整体战略,需要和其他部门相互协作,这就需要首先部门内部统一要求,统一认识,统一口径,树立良好的部门形象,打通校内各部门的协作关系,建立有效的沟通,形成合力,共同圆满完成国际交流工作。在日常工作中注重部门建设,培养特有的部门文化,增强部门教职工的归属感与彼此的信任感,在工作中相互补台。
二、加强合作交流,拓宽国际视野。
目前,高等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具有多元、多样、区域广泛、领域集中的显著特征, 合作质量不断提升。在此种形势下,我们更应当积极探索合作交流的新方向,树立新观念。
2.1合作层次由浅入深。即由传统意义上的如:双方互访、留学生交换、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引进国际人才、物质层次或信息方面的交换等方式转变成如:共同研究开发、 共建研究机构等深层次领域的合作。当前中国高校国际合作中,整体反映情况来看,访问学者、国际学术会议、留学生交换等形式所占比重远远高于深入合作比例。但从发展势头看, 深度合作的规模与比重呈攀升趋势,发展前景不可限量。高校也是更趋向于进行收益较大的深度合作,通过项目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增强学术方面的交流,获得项目合作的经费收入,并用于人才培养层面的软硬件建设上来,形成良性循环。
2.2合作内容由表及里。即由资源获取型向知识获取型转变,并最终向知识创造型转变。这是整个国家发展的宏观背景相一致的。通过国际合作与知名跨国公司共同组建研发研究机构,从而实现了不同程度的知识创造。由“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
2.3合作结构反客为主。即从被动依附的合作转变为自主自导,当前中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快速发展,使得国际地位显著提升,这正是高校展开广泛自主合作的大好时机。从交流到参与,再到合作,最终到主导,随着国内高校不断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终将实现向主导型合作的跨越。
2.4合作效益去糟取精。即在以往的合作中,我国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注重项目合作,轻视资源和人才的培养。应更加注国际交流合作中的内在质量和长期效益,注重合作机构的建设及人才培养、学科管理和发展。精华效益就是在合作中充分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研究方法,使其成为高层次人才的摇篮,成为高校科研、国家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三、重视自身修行,提高业务水平。
高校教师是高等教育的主体之一,这就决定了高校教师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形势下,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及学术水平,以保持高校教师作为持久传递新信息的角色。教师不但是知识的传播者、信息的更新者,也是科学研究的推动者,更是高校服务社会的带动者。所以,高校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国际交流能力。
从国际交流个人参与情况看,高校国际交流主体还是以学生为主,交流规模小、形式单一,同时也忽略了从事国际交流工作的教师的主体作用。美国学者 Hans van Ginkel提出:“高等教育国际化不仅强调国家间学生的流动 ,更重要的活动在于教师和研究者的流动和交流。”这也充分说明,不仅是从事高校国际交流工作的教师,其他各专业教师也应该加强国际化的洗礼。让教师能与国外专家学者交流、对话,才能使教师在学术上不断进步和创新,才能提高教师持续传授知识和探究科学的能力。也只有加强教师国际交流,才能让其掌握本学科最前沿的动态,不断丰富和更新传授知识的体系,满足现行社会下大学生的学习需要。
作为从事国际交流工作的教职工,更应当充分利用优势资源,珍惜国际对话的机会。在做好行政工作的同时还要注重以下两方面素质的培养:1.不断的积累补充外事工作的常识。看似简单的素质,却往往容易被忽视。常识二字包含着长时间的积累与沉淀,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全掌握的,外事常识包罗万象,有时不同国家对于相同事情需要不同的处理方式,对于外事工作者的能力是极大的考验,因此要注重细节注重积累,做到心中有数。2.提高自身的外语能力。在全球化的今天,外语已经不能单单的算作一门学科,它是一门工具,它帮助我们打开世界的大门。作为外事工作者,我们更需要提高外语水平,这里所说的外语能力已不能局限于取得外语水平证书,更多是灵活运用,为我所用,能帮助自身更好的完成外事工作。这就需要功在平时.同时,也应当结合高校实际,为国际交流工作争取有力的资金保障、制度保障,为学校的国际化进程及外来长远发展做打算。
对于国际交流工作的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是标新立异,而是创建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政策导向,保证高校国际交流工作的勃勃生机,并确实能将我国高校的国际交流工作与世界接轨,为学生、教师、高校乃至国家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使更多的人才走出去,也能回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