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是与自然最为紧密的生态产业,农业发展事关生态文明建设。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能力显著提高,满足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需求,但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兽药和农膜造成的污染等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破坏,也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最大隐患。发展农业必须重视生态环境。而我国的生态农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未来我国如何发展生态农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哪些困境?发展生态农业的战略意义和发展思路怎样?近日,《经济》记者专访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发展与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朱立志。
发展农业必须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农业生态系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业必须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朱立志告诉《经济》记者,保护生态系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而农业生态系统则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同时受人类影响最大的生态系统,与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和荒漠等其他生态系统相比,农业生态系统同时还是人类最重要的食物来源,对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破坏问题非常突出,水土流失、土地退化、过度施用化肥和农药、焚烧秸秆以及禽畜粪便随意排放等内源性污染和外源性污染交织在一起造成对土壤、水源、生物和大气的复合污染(水—土—气—生立体污染)。但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绝非易事。首先,遏制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是世界性难题,我国也并未从总体上扭转这种恶化的趋势;其次,我国每年农业生态系统的内外源污染排量远超过其承载力。因此,改善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将是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最大难题。
“为确保农产品供给,我国付出了生态环境恶化的沉重代价。在保障农产品供给与生态改善的双重压力下,农业如何发展不仅关系农业自身,更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进展。”朱立志说,为此,必须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我国未来农业发展,既要降低农业资源(特别是水、土地等基础资源)的消耗,又要加强农业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特别是加强对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等的综合治理。
生态系统恶化 制约生态农业发展
“目前,我国的生态农业还徘徊在小规模、低转换、微效益的传统生态农业阶段。”朱立志介绍说,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就开始了生态农业建设。我国生态农业的模式,总体来说有三种:资源节约型、循环农业型、资源再利用型。资源节约型是从源头做,将投入的化肥农药节约下来,既有利于节约成本,又有利于生态保护;循环农业型是从生产过程中强调生态循环,提高农业生产系统内的生态功能,将进入系统内的物质和能量更多地转化成农产品;资源再利用型是从末端做起,将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有机废弃物,利用起来再回到农业生产过程,既增加了环保型农业生产资料,又减少了农业污染排放。
我国的生态农业发展虽初步形成了技术体系,取得了一些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但由于政策理论研究、生产经营和管理体系方面都存在不足。我国的农业生产主体小、产业化水平低、产业链不发达,抵御市场的冲击和自然灾害的冲击能力小;研究缺乏系统性,战略方针、检测体系、标准化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研究都还没有跟上;政策法规保障乏力,资金短缺,生态农业建设法规条例还没有建立,目前,虽制定了生态农业建设技术规范,但在执行过程中还远远不够。
水土流失、荒漠化和沙化等已形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威胁。此外,各种污染加大了农业生态系统的恶化,这些长期积累的隐患,不仅限制了常规农业的发展,更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一方面,由于资源基础已相当薄弱,生态农业发展的空间有限;另一方面,生态环境治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内生态农业的效率很难提高。
在资源与环境约束下,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掌握生态型科技的人才,现代高效生态农业既要传承传统生态农业的精髓和方向,但更重要的是将先进的现代农业科技组装集成,我们缺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技术,而这两个技术是发展生态农业必需的。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农业生产使得生态农业发展缺乏整体规划,难以规模化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农业中物质和能量的循环、高效利用,限制了生态农业综合效益的发挥。此外,我国还缺乏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激励机制。既缺乏农业生产者朝着生态农业发展积极性的引导政策,又缺乏农业生产者不规范行为的约束政策,如有些剧毒农药还在偷偷地使用,激素、抗生素、添加剂还在滥用。
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 武装生态农业
面对这些困境,发展生态农业就显得意义重大。我国目前农业生态环境不理想,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不到位,养殖业的用药和饲料添加剂都不规范,这些都是成为破坏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原因。
“那么这些问题如何解决呢?必须靠发展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更主要的战略意义是保障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朱立志对发展生态农业提出了几点战略思路:一、必须加快资源环境与生态系统的持续改善步伐。采用流域或区域综合治理的模式,而不再是由农业、林业、水利、环保等部门分头开展、各自为战。各地区在开展资源环境与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保护项目时,可将多部门的人财物集中起来,科学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共同组织执行。二、统化的政策法规保障生态农业。这就好比“胡萝卜加大棒”,实施扶持政策,建立激励机制,引导农业生产者的行为,同时还要完善相应的法规体系,建立相应的约束机制,规范农业生产者的行为。三、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武装生态农业。传统生态农业的技术特点是精耕细作,重视资源环境与生态系统的保护,缺点是生产规模小、效率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让生态农业“穿上了盔甲、拿上了现代化的武器”,才有战斗力。要在挖掘传统生态农业技术精髓的基础上,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弥补其缺陷,根据生态农业的不同类型进行集成,使生态农业真正具有现代高效的技术内涵。四、鼓励适度规模经营以提升生态农业的效益。规模化是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的前提,可以保障农业生态系统各子系统间的高效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有效抵御大的自然灾害。当前,我国正在加速城镇化,农村土地闲置或利用不充分问题日益突出,开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具备了基本条件。建议政府能够积极引导,提前制定规划;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加强监管;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供市场与技术保障。五、出台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扶持政策。对维护产地优良生态环境、使用绿色农资、采用生态循环模式、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等给予补贴。同时,为农产品“三品一标”(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和地理标志性食品)认证提供补贴,推动生态认证,使生态产品的价值可以通过市场得以充分实现,从而激励生态型农业发展模式的推广。
发展农业必须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农业生态系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业必须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朱立志告诉《经济》记者,保护生态系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而农业生态系统则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同时受人类影响最大的生态系统,与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和荒漠等其他生态系统相比,农业生态系统同时还是人类最重要的食物来源,对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破坏问题非常突出,水土流失、土地退化、过度施用化肥和农药、焚烧秸秆以及禽畜粪便随意排放等内源性污染和外源性污染交织在一起造成对土壤、水源、生物和大气的复合污染(水—土—气—生立体污染)。但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绝非易事。首先,遏制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是世界性难题,我国也并未从总体上扭转这种恶化的趋势;其次,我国每年农业生态系统的内外源污染排量远超过其承载力。因此,改善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将是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最大难题。
“为确保农产品供给,我国付出了生态环境恶化的沉重代价。在保障农产品供给与生态改善的双重压力下,农业如何发展不仅关系农业自身,更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进展。”朱立志说,为此,必须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我国未来农业发展,既要降低农业资源(特别是水、土地等基础资源)的消耗,又要加强农业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特别是加强对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等的综合治理。
生态系统恶化 制约生态农业发展
“目前,我国的生态农业还徘徊在小规模、低转换、微效益的传统生态农业阶段。”朱立志介绍说,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就开始了生态农业建设。我国生态农业的模式,总体来说有三种:资源节约型、循环农业型、资源再利用型。资源节约型是从源头做,将投入的化肥农药节约下来,既有利于节约成本,又有利于生态保护;循环农业型是从生产过程中强调生态循环,提高农业生产系统内的生态功能,将进入系统内的物质和能量更多地转化成农产品;资源再利用型是从末端做起,将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有机废弃物,利用起来再回到农业生产过程,既增加了环保型农业生产资料,又减少了农业污染排放。
我国的生态农业发展虽初步形成了技术体系,取得了一些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但由于政策理论研究、生产经营和管理体系方面都存在不足。我国的农业生产主体小、产业化水平低、产业链不发达,抵御市场的冲击和自然灾害的冲击能力小;研究缺乏系统性,战略方针、检测体系、标准化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研究都还没有跟上;政策法规保障乏力,资金短缺,生态农业建设法规条例还没有建立,目前,虽制定了生态农业建设技术规范,但在执行过程中还远远不够。
水土流失、荒漠化和沙化等已形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威胁。此外,各种污染加大了农业生态系统的恶化,这些长期积累的隐患,不仅限制了常规农业的发展,更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一方面,由于资源基础已相当薄弱,生态农业发展的空间有限;另一方面,生态环境治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内生态农业的效率很难提高。
在资源与环境约束下,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掌握生态型科技的人才,现代高效生态农业既要传承传统生态农业的精髓和方向,但更重要的是将先进的现代农业科技组装集成,我们缺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技术,而这两个技术是发展生态农业必需的。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农业生产使得生态农业发展缺乏整体规划,难以规模化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农业中物质和能量的循环、高效利用,限制了生态农业综合效益的发挥。此外,我国还缺乏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激励机制。既缺乏农业生产者朝着生态农业发展积极性的引导政策,又缺乏农业生产者不规范行为的约束政策,如有些剧毒农药还在偷偷地使用,激素、抗生素、添加剂还在滥用。
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 武装生态农业
面对这些困境,发展生态农业就显得意义重大。我国目前农业生态环境不理想,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不到位,养殖业的用药和饲料添加剂都不规范,这些都是成为破坏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原因。
“那么这些问题如何解决呢?必须靠发展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更主要的战略意义是保障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朱立志对发展生态农业提出了几点战略思路:一、必须加快资源环境与生态系统的持续改善步伐。采用流域或区域综合治理的模式,而不再是由农业、林业、水利、环保等部门分头开展、各自为战。各地区在开展资源环境与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保护项目时,可将多部门的人财物集中起来,科学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共同组织执行。二、统化的政策法规保障生态农业。这就好比“胡萝卜加大棒”,实施扶持政策,建立激励机制,引导农业生产者的行为,同时还要完善相应的法规体系,建立相应的约束机制,规范农业生产者的行为。三、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武装生态农业。传统生态农业的技术特点是精耕细作,重视资源环境与生态系统的保护,缺点是生产规模小、效率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让生态农业“穿上了盔甲、拿上了现代化的武器”,才有战斗力。要在挖掘传统生态农业技术精髓的基础上,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弥补其缺陷,根据生态农业的不同类型进行集成,使生态农业真正具有现代高效的技术内涵。四、鼓励适度规模经营以提升生态农业的效益。规模化是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的前提,可以保障农业生态系统各子系统间的高效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有效抵御大的自然灾害。当前,我国正在加速城镇化,农村土地闲置或利用不充分问题日益突出,开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具备了基本条件。建议政府能够积极引导,提前制定规划;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加强监管;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供市场与技术保障。五、出台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扶持政策。对维护产地优良生态环境、使用绿色农资、采用生态循环模式、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等给予补贴。同时,为农产品“三品一标”(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和地理标志性食品)认证提供补贴,推动生态认证,使生态产品的价值可以通过市场得以充分实现,从而激励生态型农业发展模式的推广。